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繼往開來 跨越發展

  今年是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成立8週年。在人類歷史進程中,這不過是彈指一揮間,但對於學院的發展,這却是一個不同凡響的時期。此期間,地理科學在這裏經歷了學科分化和重組,新學科崛起,研究方向拓展,研究成果豐贍,培養人才濟濟,爲社會服務飲譽一方,這都被保障以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更新,教學和實驗設施至臻完善,以及學生工作與時俱進等。它們形成的合力,把地理科學在中山大學步步推向前進,形成跨越式發展態勢,在全國産生廣泛而深遠影響,支撑起廣州作爲我國地理學南方重鎮地位和發展了地理學嶺南學派學術風格,令海内外同行刮目相看。

  一、發展梗概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成立於2002年10月。其最近的前身爲中山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學院中地理學系、河口海岸研究所、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遥感應用中心、地球與環境科技應用中心、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等。爲了加强地理科學各部門的交流和聯繫,凸現地理科學整體優勢和實力,以適應當代地理科學綜合發展主流,和轉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對地理科學的全面性、綜合性、應用性的要求。有關方面及時地調整了學科的組織建設,從制度文化層面搆築起新的學院架構和運作機制,從而爲實現學科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相比10年前地理系各相關機構教學和科研成果,現學院有如下表成就:

  學院近10年發展概况

  資料來源:

  1、 學院各系所資料匯總,其中部分横向開發項目每項經費40萬元以上者列入,以下者略。


  2、 司徒尚紀主編:《地理學在中山大學70年》第18頁,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

  這些數字顯示,學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三大主要目標上已邁開快速前進步伐。不僅廣東省内同類專業、學科難望其項背,而且在全國也堪爲翹楚。

  二、立足學科前沿,以國内外先進水平爲標的

  經過改革開放前期的發展,原地理系不但恢復元氣,重振旗鼓,樹立起在全國地理學的一個中心地位,而且利用優越地理區位和廣東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爲地理科學提供大量研究課題與機遇的有利條件,很快調整學科和專業取向和布局,並以嶄新姿態和裝束進入新世紀,開始新一輪的衝刺,取得纍累碩果,成爲學院跨越式發展的一個主要標誌。

  這首先在於,跟上學科發展時代潮流,及時調整學科結構,使自己站在學科前沿,形成高起點、高目標進取態勢。地理科學進入新世紀,鮮明地呈現學科間綜合、交叉、滲透發展趨向,要求它加强一體化、充分發揮地理學固有的綜合性特點。如風靡全球的城市化、區域可持續發展、旅遊休閒成爲普遍生活方式、地理信息技術研究和應用等就涉及地理學許多部門及與之相關的社會學、區域經濟學、信息科學等。利用這個機遇,學院積極推進人文地理學向學科巔峰邁進,2000年被評爲廣東省重點學科,2002年又被評爲國家重點學科。 現已成爲全國三個人文地理學重點學科之一(另兩個在北京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擁有一個年富力强、敬業樂業教師隊伍,在科學研究、項目開發、人才培養上建樹卓越,並與海外同行建立廣泛、穩定學術交流關系,使本學科在國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現已進入一個發展黄金時期(詳見薛德昇《人文地理學邁向學科之巔》)。而隨着世界旅遊休閒時代來臨,旅遊科學异軍突起,旅遊項目開發也接踵而至,中山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應運而生。近年不僅接二連三推出多部旅遊科學理論研究專著,成爲我國旅遊科研和實踐的指南,而且把旅遊規劃開發項目做到全國許多省區,並成功舉辦多次旅遊學術國際研討會,把自己的成果推向世界同行,獲得廣泛認同。該研究中心現已被置於全球視野下開展研究和實踐活動,已成爲我國人文地理學和旅遊地理界一個最有生機和活力的研究和開發規劃最有影響的中心。又由於學院處在高速工業化的珠三角,人類活動導致環境惡化、生態失衡,以及誘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并且這種變化非常迅速,這使最富有動態性的地理學有必要和有責任來研究這些自然和人文現象。基於此,學院根據中大自然地理專業一度被分化、削弱、人員流散、力量單薄、甚至停止招生的現實,而作爲地理學最重要基礎的自然地理學,只要地理學存在,它的地位就不會動摇,它的作用也不可能被取代的信念,很快恢復和加强了中大這一久負盛名的學科,以“地理科學”專業名稱對外招生,對内加强師資隊伍建設,引進高學歷、高素質人才,承擔了自然地理固有的地貌、土壤、生物、水文、氣象氣候,綜合自然地理六大要素的教學和研究,形成從本科,到碩士、博士教學體系;在河口海岸、丹霞地貌、海岸風沙地貌、土壤與生物地理研究上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在新興的流域地表過程、有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領域培植學科生長點,並取得不少成果而嶄露頭角。這使一度沉寂了的中大自然地理學重新崛起,大有“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之慨。

  再如在經濟急劇增長、人口大量集聚珠三角、環境污染與日俱増、危及生態安全背景下,水資源成爲制約和保障廣東,特别是珠三角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研究水資源配置、水資源保護、水環境生態修復以及水資源綜合規劃等成爲當代水科學前沿學科,也是時下國家急需解决的實際問題。爲此,中大於2002年在學院内設立水資源與環境系,甫一出手,即獲得巨額科研經費,幾乎囊括了全廣東關於水資源調查、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研究項目,在短短幾年内取得獨具華南特色的水文水資源效應、水文特徵變异、河口近岸潮波運動與物質輸送機理、水文模擬與洪水預報系統以及水資源與水環境研究理論和應用體系等成果,都達到國内領先水平,而其爲廣東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水安全保障作出的突出貢獻更爲有關部門嘖嘖稱贊。

  次之,地理學各部門發展有快慢,水平有高低,必須因專業、因學科制宜,區别對待,使之有序發展,形成整體優勢。近年,遥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科學突飛猛進,其成果也進入千家萬户。在這方面原來很有基礎的中大地理系地圖學與遥感研究室,2002年被組建爲遥感與地理信息工程系,同步引進高端人才,裝備以最先進設備儀器,並與海内外合作。不出幾年,中大這一學科聲名鵲起,在教學上入選廣東省、全國重點學科培育重點;在科研上出類拔萃,獲取上百項各類基金項目,在國際頂級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被認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其研究成果的轉化和實際應用也立竿見影、卓有成效,深爲有關部門和地區交口稱譽。而對一些傳統學科,則積極支持、創造條件、保障其健康平穩地發展,使之一旦有機會即可顯露峥嶸、脱穎而出。例如人文地理中歷史地理、文化地理,其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邊緣性、交叉性很明顯,無長期學術積累難以一蹴而就。對於這種學科,近年學院撥出專項資金,用於購置圖書資料,並在任務分攤、時間安排上給予適當照顧,使有關教師少受外界干擾。在商品經濟大潮裹挾下能安心研究,有關成果源源而出,爲建設廣東文化大省、發掘地方文化資源、保護文化遺産獻計獻策,也爲維護中大地理學地位和聲譽作出一定貢獻。

  三、根據學科發展要求和國家需要設置專業,辦學規模空前擴大

  地理學有自身發展規律,地理教育必須按照這個規律要求適合時宜設置專業,培養科學接班人。至上世紀末(1999年),地理系由地理學、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地理學教育、資源環境區劃與管理、經濟地理學與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系統與地圖學、攝影測量與遥感、地理信息系統與地圖8個專業合併調整爲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3個專業,這是教育部下達專業目録。但當時地理系出於自己考慮,只按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兩個專業招生。近10年來,自錢學森上世紀80年代提出“地理科學”概念、倡議建立“地球表層學”以來,地理科學發展進入興盛時期,地理教育學科設置也朝這個方向開展,包括研究地表形態規律、各種社會形態和自然環境關系、天地人的和諧關系、地理系統這一復雜巨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關系等。學院審時度勢,順應這一學科發展潮流,將90年代末3個專業重新組建爲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地理信息系統、城市規劃5個專業。這個專業目録,增加了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和城市規劃專業,顯然這是爲解决國家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嚴重以及城市成爲社會經濟生活和人口、産業集聚中心帶來各種矛盾和問題而設置的。特别是廣東,這兩大難題又成爲制約區域發展的瓶頸和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這兩個專業的設置和它們培養的人才,以自己出色勞動和卓越成果驗证這個决策是科學合理、卓有遠見和正確的。現在,學院正按這個專業設置架搆成長壯大。至2008年10月,全院擁有全日制學生1551人,其中博士生144人,碩士生176人,本科生1231人,這個年度學生總數相當於原地理系1978—1999年全部畢業生2299人的70%,亦即去年一年在讀生差不多爲上世紀最後20年畢業生總和的大半以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培養人才的巨大成就。

  四、實施人才戰略,建立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

  當代,國家、地區、民族的競争歸根結底是知識競争,是人才競争。教育是培養人才之根本,人才又是文化載體,文化軟實力作用離不開人才。近年學院深切瞭解人才在提高教學質量、摘取科研桂冠的關鍵作用。故對引進高端人才不遺餘力,視爲師資隊伍建設不可動摇的决策和措施。上世紀末,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者寥寥可數,有洋學位者更是鳳毛麟角。至今,全院101名教師職工中,有博士學位者53人,碩士學位者24人,兩者占教職工總數70%,極大地改變了教師學位結構。尤爲重要的還在於,近年爲適應經濟全球化潮流,把握學科最新動態,争取最高水平學術成果,學院規定新聘任教師必須有海外留學經歷和博士學位或博士後學歷,即社會廣泛流行的“海歸派”階層。這其中又分爲“大海歸”和“小海歸”,前者指在海外工作過一段時期、有較豐富實踐經驗者,而後者指剛獲學位、未踏入社會、人生閲歷淺薄者。經幾年事實驗证,這些“海歸派”多因在海外接受現代西方地理學教育,具有科學觸覺靈敏、瞭解學科發展最新動態、外語和計算機能力强、社會網絡廣泛等優勢,故引入後多成爲某一學科帶頭人,能站在學科前沿,做出好成績,躋進學科前列,爲學校贏得榮譽,從而證明這種人才戰略是成功的。典型事例如遥感和GIS、水資源、人文地理等多篇發表在國際上有影響刊物的作者,多出於這些“海歸派”。又他們在教學上也帶來新理念、方法和技能,有利於學生培養,畢業後能與海外同行接觸,乃至走向世界地理科學平臺,這比傳統教學方式方法,實要勝一籌。

  五、擴大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

     地理學是一門國際性、也是一門地區性的學問。前者在於它有共同性理論、方法和技能,後者是説地理研究離不開區域,必須以區域爲起點,也是終點,有一説區域是地理研究的高峰。在一個封閉國度裏,一門科學是很難發展的。中大地理系自德國人創辦以來,對外學術交流從未中斷,且成爲一個優良傳統,持續至今。近年,受惠於改革開放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學院也加快了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步伐。這包括派遣留學生出國攻讀學位、學者互訪、項目合作、舉辦國際學術會議、聘請外籍教師、建立境外實習基地等。據統計,學院有關單位與之建立長期穩定學術交流的國家和地區有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日本,以及我國的香港、澳門等,合作項目近20項。僅人文地理學科,近年組織各類國際交流17次,主辦國際學術會議7次,舉行學術報告會55次,出訪教師25人次,與世界著名大學地理機構,如德國科隆大學、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英國東倫敦大學等都建立了各種學術交流,獲益匪淺。例如,從2004年開始,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師生與德國科隆大學組織了6次相互實習,瑞士巴塞爾大學師生也不遠萬裏來到了珠三角考察。這對拓展師生學術視野,甚有裨益,中大已成爲我國人文地理學國際交流的一個重要基地。

  六、參加學科實踐,爲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地理學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學問,向有其實用性特點。歷代編修地方誌,地理是其不可或缺的内容,爲官者初來乍到,也以閲覽地方誌爲先。近30年來,我國經濟相繼勃興,特别是廣東社會經濟日新月异,珠三角發展爲全國經濟高峰區,大量人口、産業高度集聚,在生産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面臨環境污染、生態惡化、貧富懸殊,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經濟、社會、生態等矛盾相互激盪,在考驗着珠三角的承受力。在這種背景下,爲解决這些問題服務成爲地理學的一個社會責任,也是推動其發展的一個强大力量。利用這種地緣優勢和發展機遇,近年學院各系、所、室都選擇自己學科所長和資源力量,從事各個領域的規劃、開發或設計,包括水土氣資源調查、港口選址、治理,城市和區域發展規劃、旅遊規劃、土地利用、産業規劃、環境保護等,其涉及學科範圍之大、地域之廣、項目之多、回報之巨,可謂達到歷史高峰。有關部門和地區發展中遇到的難題,有賴於學院這些單位的介入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才獲得解决。從這個意義上説,學院的確爲振興廣東經濟、勾劃發展藍圖功不可没。另一方面,這也有利於地理學發展。過去有“以任務帶學科”一説,謂通過社會實踐,取得經驗,加以理論總結和提高,是地理學發展一條成功之道。有人詬病其爲經驗主義,但也有人正好相反。已故地理系曹廷藩教授就力主任務帶學科,看來不無道理。近年,僅學院所屬各學科點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選題,有很大一部分是以這些規劃對象來確定的,甚至其内容也來源於這些規劃文本。藉助於這些論文寫作,地理學許多理論、方法得到驗证、充實與提高,有些論文在某些方面有創見,有助於學科理論建設。這方面不少成功範例,或以論文方式發表在各類刊物上,或出版學術專著,獲得好評。中大地理學能執掌我國地理學在華南牛耳,在同行中擁有話語權,並享有崇高社會地位和威望,與學科所作的實際貢獻是不可分割的。

  誠然,在商品經濟誘惑下,如果沉溺於這種爲實際應用服務,淪爲“項目奴”,則對學科建設和發展起積極作用,仍屬可議。故規範管理這類項目開發非常必要。有幸的是,學校爲此制定各類章程,已使其進入有序狀態。不管怎樣,參加社會實踐,提高地理學發展水平,仍不失爲近年學科前進的一條成功之道。

  七、歷史反思

  地理學在中山大學已走過80年曆程,近10年是它的鼎盛時期,走的是一條開拓創新、不斷前進的跨越發展的道路,所取得的成就也舉世矚目,無可置疑。

  問題在於,跨越式發展是相對於存在某種障礙或避開某個階段而言。這種障礙,有的是屬於人的認識落後社會存在,也有歷史遺留的問題未解决,當然也有的是現在人爲的。無論出於何種原因,總結成績,反思失誤,就能排除或繞開障礙繼續前進。依個人管見,地理學在中大近10年的歷史進程,應予反思之處包括:

  (1)自然地理學尚未完全復興

  自然地理學是中山大學一個名牌學科,曾昭璇教授説它是我國自然地理學的起源地,在國内外享有盛譽,這指的是中大自然地理學。中大自然地理學10多年前被分化解體,數易其名,從自然地理改成環境地學,到現在的地理科學,定性仍有可議之處。按地理學結搆通常分爲自然、經濟、人文三部分,這幾成不刊之論。“地理科學”概念實際等同於地理學,如果以其代替原來自然地理學實欠妥。恰如李春初教授疾呼的:“自然地理學是地理學之存在於自然科學並歸屬於理科的依據,不可隨意將其閒置或抹煞掉。當今全球變化和地球系統科學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尤應加强自然地理學的研究。”應理直氣壯地恢復原稱,並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使中大這門優勢學科不致泯滅,而應作爲全國地理學的一面旗幟,繼續飄颺。

  (2)學科發展尚欠平衡

      作爲一門全國歷史發展最悠久、影響最深遠的中大地理學,自然、經濟、人文三大門類不可或缺,都應得到充分重視和同等發展機會,反之,這門學科就會顯得殘缺不全,失去中大作爲地理學在華南的中心地位。相比之下,當前,人文地理學持續發展,有人稱之爲“瘋長”,這無可厚非,也是建國初人文地理學被徹底否定後出現的大幅度反彈,本來就該如此。但現在問題是,主要是近年功利主義盛行,並成爲衡量某些學科存亡的天平砝碼以後,自然地理學被削弱或萎縮,甚至被邊緣化,於是出現地理學科内部發展失衡狀態。如屬於自然地理學範疇中大河口海岸研究,曾有過輝煌歷史和突出貢獻,甚至開全國同類研究之先河,但近10年由於人員老化,後繼乏人而風光不再,大有今不勝昔之感,只能在逆境中求生存、謀發展,頗有入主出奴之狀,成爲學科發展有失平衡一個範例。即使人文地理内部各分支發展也輕重有别,城市地理因與當前城市化和城市規劃熱有關而興盛一時,成爲重點學科,這固可欣慰,惜其他分支却相對滯後,甚至可與河口海岸研究同病相憐。這説明,在學科整體上闊步前進形勢下,仍有步調遲緩,甚至裹足不前的學科分支,都有待給予有效的調適和重視。在科學園地裏,既要有一枝獨秀,更要有百花齊放,才是姹紫嫣紅的科學春天。

  (3)學科理論總結和建設不足

      恩格斯曾告誡人們:“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論思維。”全國科技界和社科界普遍認爲,嶺南人務實,但理性科學不發達,故發展後勁不足,難以和北京、上海人相比。這用於近年中大地理學研究也並無不適。上述地理學各有關單位,近年承擔完成了數以百計的科技開發項目,大量從事社會實踐,積累了非常豐富的資料,有許多成功的經驗,相信也不乏失敗的教訓。這本是進行科學思維、理論總結,提昇學術水平的極其有利條件,可是注意者甚少,至少仍缺乏這些實際工作總結與高水平的學術著作問世,間或有之,也多囿於某個項目的規劃報告。即使有些以此爲選題的博士論文,也帶有項目的深深胎記而未能登堂入室,成爲長命書。這提醒人們,若功利主義在教育界、科學界占了上風,成爲主流價值觀、道德觀和人生觀,則大可能使人淪爲上面説的“項目奴”,没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恐怕難有高精尖著作問世。這對於既從事地理學理論研究,又有着大量實踐經驗的地理學同仁,是有警示和啓發作用的。基於此,有關領導應正確地指引學科應用研究與開發,認真總結經驗,並與理論思維相結合,才是學科發展的正確道路,也爲下一輪跨越式發展準備强大後勁。

  參考文獻:

  〔1〕中山大學地理系編:《中山大學地理系光輝的六十年》,1989年印。

  〔2〕司徒尚紀主編:《地理學在中山大學70年》(1929-1999),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9年。

  〔3〕司徒尚紀編著:《地理學在廣東發展史》,中國評論文化有限公司, 2003年。

  〔4〕李春初:《學思集》,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2009年。

  〔5〕《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簡介, 2008年印。

  〔6〕《中山大學地理系光輝的六十年》, 1989年校慶印。

  (司徒尚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