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科學研究花繁果碩

  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自2002年成立以來,在學院正確的發展戰略、制度與規章指引下,教師科研工作的積極性、能動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廣大教師的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學院的科研工作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科研成果突出,科研水平與實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昇,實現了學院科研工作的跨越式發展。

  一、學院的科研管理及其制度建設

  (一)明確科研主要發展方向,實行專業差异發展戰略

  學院主要有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和遥感與地理信息系統三個大的學科發展方向,其中人文地理學是全國三個人文地理學重點學科之一,在科研方面目前總體上處於全國前列,其中城市地理學和旅遊地理學兩個分支學科居全國領先地位,已經形成城市地理、區域發展與規劃、旅遊地理與規劃、港澳與珠江三角洲關系、文化與政治地理方向等五個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研究具有明顯的區域特色,在全國也佔有重要的地位,是學院着力鞏固提高的學科;地理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已在資源與環境復雜系統的模擬、優化和評價,區域發展空間格局及演變的GIS研究,南方雷達遥感技術,環境遥感,衛星導航定位及其應用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具有重要特色的科研成果,具有很好的發展勢頭和潜力,也是“985”二期平臺建設學科,是學院實行超常規發展的學科;自然地理學,是學院的基礎學科,近期在水資源與環境、河口海岸、土地資源環境過程、華南地殻風化過程研究以及灾害評估和預測等研究方面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是學院亟待振興的學科。根據各個學科專業的現狀與發展特點所制定的差异化發展戰略,較好地指引了學院在人才引進、資源分配和職稱評定等方面的安排,有效地促進了學院内各個學科方向的發展。

  (二)通過機構整合凝聚人心,通過制度建設引導發展

  爲充分發揮團隊作用,便於進行科研協作,學院在成立後通過對原有分散的教學、科研單位的調整,將專業相關教師整合到統一的教學單位和科研單位,搭建了團隊合作、共同科研攻關的平臺,爲齊心協力謀求學院科技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同時,爲提昇科研工作及其成果水平,在教師職稱晋昇、科研經費使用以及奬勵等方面,建立了必要的制度。例如,爲進一步提昇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的科研成果水平,激勵廣大師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學院利用設立的院科研創基金,制定了《科研創新基金科技論文奬勵辦法》,奬勵每年在國内外高檔次學術期刊上正式發表高水平科研論文的教師,僅2008年一年就發放科技論文奬勵金10.5萬元。這些制度與規章具有鮮明的導向作用,引導教師注重科研尤其是縱向科研項目、重要期刊學術論文,引導學院科研上檔次、上水平、促影響,較好地促進了學院的科研工作的發展。

  (三)依託人才引進建設梯隊,重點突破提昇科研水平

  學院十分重視人才引進與人才隊伍建設,近年來引進特聘教授1名(杰出青年、長江學者、學術帶頭人)、“百人計劃”5名、國外學成回國博士5人、直接引進外籍學者任教2人和國内著名大學博士、博士後 6名,爲學科人才梯隊建設初具規模。尤其是通過人才引進,實現了學科發展的重點突破,大大提昇了學院的發展水平。例如通過引進黎夏教授,争取到了“985”二期平臺建設,成功申報廣東省普通高等學校重點學科和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的培育學科,遥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學科達到了超常發展。

  (四)積極進行學科平臺建設,奠定科研持續發展基礎

  學科平臺建設既是當前學科發展之必需,更是學院科研工作更上一層樓的基礎,學院對於平臺建設十分重視。首先,學院成立後所進行的機構整合,實質上就是搭建平臺的過程,爲大家齊心協力謀求學科發展建立了堅實的組織機構平臺。其次,依託學院機構整合後的組織機構平臺,在原有“211”工程建設的基礎上,積極參與“985”項目申報,並獲得了國家“985”二期平臺建設的支持,爲學院科研發展與水平的提昇奠定了學科平臺;另外,在學科平臺建設中,根據學科發展的需要,采取保证基礎、重點突破的原則,將“985”項目經費主要用於改善部分實驗室條件,購買外文原版書籍,集中160萬元在珠海校區重點建設華南濱海水循環綜合試驗基地,爲教師以及研究生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一個很好的研究平臺。上述平臺的建設,有效地促進學院科研工作的發展,並爲未來學院科研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學院近年科研工作的主要進展

  (一)科研項目與經費大幅增長

  2003~2008年間學院共主持各類科研項目約600項,科研項目總經費合計18471萬元。其中,科研項目由2003年的約190項提高到2008年的262項,項目數量增長了近4成;科研經費,由2003年的約2735萬元提高到2008年的5234萬元,經費總量近乎成倍增長。2008年,學院科研經費總額達到5234萬元,其中在科技處進帳4022萬元、社科處進帳1212萬元,科研經費按全院專業教師人數計算人均科研經費有 66萬元,按副高(含副高)以上人數計算人均科研經費達到100萬元。尤其是在科研項目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縱向科研項目的項目數與總經費有比較大的增加,2002 ~2009年間學院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有51項,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數由2002年的4項增加到2009年的13項,學院2008年的縱向科研經費超過1000萬元。

  (二)論著數量與質量不斷提高

  2003~2008年間學院教師共出版專著51本(册),發表研究論文1160篇,其中自然科學核心期刊論文724篇、“三大索引”(SCI、SSCI、EI、ISTP)論文123篇。2008年,學院共發表研究論文201篇、核心期刊論文159和“三大索引”論文39篇,比較學院成立之初2003年發表研究論文131篇、核心期刊論文85和“三大索引”論文8篇,年發表論文總數提高了50%多,核心期刊論文增加了80%多,“三大索引”論文增加近4倍,學院科研論文數量與質量均有大幅度的增提昇。

  (三)科研成果與水平快速提昇

  足於學科特點,學院教師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内外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如黎夏教授的地理模擬研究國内外知名,其與葉嘉安教授合作在國際地理信息科學領域的權威期刊《國際地理信息科學》(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的2000年第14卷第2期上發表的《約束性元胞自動機和GIS結合的可持續城市發展模型》和2002年第16卷第4期發表的《基於神經網網絡的元胞自動機和GIS的土地利用變化模擬》論文,被列入該刊物的2000-2007年度《十大引用論文榜》,分别排名第一和第六,這兩篇論文是《十大引用論文榜》中唯一純粹由中國及亞洲學者著述的論文,亦是《十大引用論文榜》中發表多過一篇論文的研究隊伍。另外,學院年輕教師李志剛副教授在《英國地理學家協會會刊》(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該雜誌在2006年被“ISI期刊引用報告”評定爲世界地理類39個雜誌中排名第一)上發表了《Tenure-based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in post-reform Chinese citie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這是國内學者首次在這一世界頂級地理期刊上發表研究文章,在同行内産生了較大的影響。

  近期學院獲得的科研成果奬勵也明顯增多,2003~2008年間學院共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奬勵、教學成果奬勵8項,如彭華教授等的“丹霞山丹霞地貌風景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獲得廣東省科技技術二等奬、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奬,陳曉宏教授主持的“珠海市水務現化化系統規劃研究”項目和陳烈教授主持的“廣州增城市域可持續發展研究”項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三等奬,董玉祥教授主持的“1:1000比例尺的土地利用基礎圖件與數據更新調查技術研究”項目獲得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科學技術奬二等奬,董玉祥教授主持的“探索地理學複合型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獲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奬,此外還有若干教授獲得廣東省優秀城鄉規劃設計城市規劃類二、三等奬等等奬勵。

  (四)服務地方的科技貢獻突出

  學院教師根據學科特點,響應學校“頂天立地”的要求,積極承擔地方服務項目,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與建設做了重要貢獻。例如,保繼剛教授主持的“西雙版納在讕湄次區域旅遊合作中的發展戰略研究”項目,“該研究創立了國内同類規劃的優秀範例,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保繼剛教授主持的“新疆喀納斯旅遊區總體規劃”項目, 被認爲“是一項由國内外一流規劃專家隊伍完成的、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旅遊規劃”;陳曉宏教授主持完成的廣東省發改委和水利廳重點項目“廣東省水資源綜合規劃”,項目總經費2438萬元,全面調查認識了廣東省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狀况,提出了水資源需求、開發、利用、節約、保護、配置、治理、管理的近、中、遠期方案,經省發改委組織全國專家評審認爲,該規劃不僅提出廣東省一系列水資源重大戰略布局,而且在水資源配置理論上有較大創新,是全國同類最好的成果之一,規劃水平實現了“廣東水平、全國一流”的目標”;薛德昇教授主持的“韶關城市總體發展概念規劃”項目“爲國内大中城市概念規劃提供了成功範例,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並爲韶關市争取獲得了國家開發銀行 39億元人民幣的城市建設專項貸款;彭華教授在中國丹霞地貌旅遊資源開發與規劃方面的研究得到普遍認可,被中國丹霞地貌申報世界自然遺産協調領導小組聘任爲中國丹霞申遺的專家組長,其工作倍受贊譽。

  (五)學術交流活動日益活躍

  近年來,學院學術交流日漸活躍,國内外專家互訪頻繁,國際合作研究有了實質性的拓展,平均每年主辦國際學術會議2~4次、國内學術會議3~5次。如2006年6月在廣州廣東國際大酒店舉行了“亞洲發展中國家的水科學與水資源管理”國際會議,有美國、俄羅斯、英國等32個國家和地區參會人員共340人參加會議;2007年7月舉辦了“遺産與旅遊”國際研討會,同年還舉辦了“國際地理聯合會(IGU)跟踪明日的城市委員會2007年學術年會”;2008年6月,主辦了第16届國際地理信息科學與技術大會暨GIS與城市環境會議。

  三、學院科研工作未來發展的構想

  在實施國際化、爲地方服務、加强學科交流和資源共享與公平分配的發展策略的引導下,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通過各種鞏固提高人文地理學、振興自然地理學和超常規發展地理信息系統的有力舉措,基本實現了科研上檔次、上水平、促影響,通過近年的發展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已經成爲華南地區的地理學教學科研中心,全國領先的人文地理學教學與科研單位之一,國際影響力正在逐步擴大。但是,與國際和國内主要大學地理學院(系)相比,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在科研力量、研究項目層次、研究成果水平和平臺建設等方面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如學科領軍人物數量不多、縱向研究經費偏少尤其是國家級研究項目較爲缺少、有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論文比例不高、缺少國家級科技成果奬勵和缺乏重點實驗室的支撑等。

  爲了把學院建設成爲國内一流、在國際上有一定地位和特色的研究型學院,今後學院在科研方面需要加强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促進團結協作,搞好團隊建設。當前,不同學科方向之間的相互支持與團結協作是開展高等級項目研究和獲得高水平成果的基礎與前提。學院需要通過一定的制度、資源配置等措施,積極組織和促進教師之間的相互支持、團結協作,引導教師在專注自己特有方向研究工作的同時,一方面要通過對年輕教師的傳、幫、帶逐漸形成有特色的科學方向研究小組,另一個方面更要進行教師之間在研究上的團結協作,通過團隊建設、齊心協力争取高層次的研究項目,並集合研究成果争取高等級的科研成果奬勵,以有效地提昇學院科研成果的水平和檔次,力争在有較大顯示度的科研成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重大課題、杰出青年基金等方面能有所突破。

  (2)强化硬件建設,夯實學科平臺。重點實驗室等相關硬件的建設是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未來發展的基礎,也是學院科研工作及整個學科能否進一步提昇的前提條件,如果没有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提昇研究水平、提高成果質量將會有很大的困難,學科也無法得到應有的發展。因此,學院應積極籌劃、努力組織力量,在學校的支持下開展省(部)重點實驗室等的建設工作。

  (3)鼓勵廣泛交流,提高學術聲譽。以提昇研究及其成果水平爲着眼點,積極鼓勵教師參與國内的相關學術會議,建立與同行之間的良好關系,尋求與國内同行的合作;同時,要在現有合作的基礎上,加强與國外的實質性合作,共同開展項目研究。通過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夯實和提昇學院在國内的學術地位與聲譽,擴大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董玉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