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實驗教學工作開新局

  中山大學“地理學實驗教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源於1929年成立的中山大學地理學系實驗室。

  “中心”於2002年10月成立,是專門從事實驗教學、服務科學研究的單位。

  “中心”由學校設備與實驗室管理處、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 “中心”設在中山大學本部(廣州南校區),在廣州南校區設有:人文地理國家重點學科實驗室、遥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數字測繪實驗室、專業地理綜合實驗室、規劃設計實驗室、教育部“985”遥感與GIS地學應用創新平臺、華南濱海水循環綜合試驗場、在珠海校區設有基礎地學實驗室,承擔中山大學地理學本科專業的基礎實驗和研究生的實驗教學、科研等任務。

  一、人文地理國家重點學科實驗室

  人文地理國家重點學科實驗室是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擁有一批先進儀器設備的現代化綜合實驗室,資産達數百萬元。它的前身是城市與區域研究綜合實驗室,成立於1995年。實驗室的建設得到211工程的支持,近年來985重點學科項目陸續投入經費140萬元。購置和更新了性能優良的儀器設備,使實驗室的功能更加齊全,也使教學科研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建成了國内城市和區域研究及規劃方面一流的開放實驗室,爲國内城市、區域、旅遊、交通等領域的教學、研究、規劃、開發提供先進的軟硬件平臺和相關服務。

  實驗室實現全天候開放式的管理模式,所有儀器設備均面向老師、學生和社會開放,給學生獨立自主的操作機會,多年來承擔了大量實驗教學和科研工作,培養了一大批人材,爲人文地理重點學科建設做出了貢獻。

  二、遥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

  遥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成立於1999年,由遥感應用中心實驗室和GIS實驗室整合而成。目前已建成並投入使用的的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共享平臺,總面積達300平方米,裝配100臺海爾、IBM原裝計算機;高性能IBM服務器,網絡版多功能SuperMap最新版軟件,同時還裝備了多種先進的GIS軟件、遥感圖像處理軟件及地圖成圖軟件,可以滿足師生的教學需要及創新性研究。

  可以爲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測繪工程專業、城市規劃專業、環境科學專業以及有關地理信息的實驗教學及科研提供服務。

  三、數字測繪實驗室

  數字測繪實驗室成立於2002年,其前身是1929年成立的中山大學地理系測繪教研室實驗室。擁有目前先進的徠卡Scan Station2三維激光掃描儀、徠卡SmartStation超站儀、RTKGPS、後處理差分GPS、RTDGPS、全站儀、電子水準儀、雙頻數字測深儀等先進的測量設備,同時還擁有多種先進測量軟件和網絡版成圖軟件。

  目前開設的實驗課程有《測量學與地圖學》實驗、《數字測量及成圖》實驗、《土木工程測量》實驗、《GNSS衛星測量》實驗、《變形觀測》實驗及《海洋測量》實驗等。

  可以爲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測繪工程專業、城市規劃專業、自然地理專業、水利工程專業、水資源專業等相關專業的測繪實驗教學及科研提供服務。

  四、專業地理綜合實驗室

  專業地理綜合實驗室成立於2002年,其前身是1929年中山大學自然地理實驗室。專業地理綜合實驗室分爲:土壤化學實驗室、水資源與水處理實驗室、土壤與植物標本室和河口海岸沉積動力實驗室,共有550平方米。

  可以爲自然地理專業、水資源專業、水利工程專業的實驗教學及科研提供服務。

   1、土壤化學實驗室

  土壤化學實驗室主要是對土壤中的化學組成、土壤膠體、土壤溶液、土壤電荷特性、土壤吸附性能、土壤酸度、土壤緩衝性、土壤氧化還原性等進行測定。目前開設《普通地質學》、《地貌學》、《生物地理學實驗》、《土壤學實驗》和《氣象學與氣候學觀測實驗》等,通過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可以爲地理科學、地質、環境等專業的學生的教學及科研提供服務。 

    2、水資源與水處理實驗室

  水資源與水處理實驗室是水文、水資源、水環境及相關學科共享的實驗室,它專爲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與水有關的物理、化學、微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實驗技能、現代實驗技術和研究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而建立的一個綜合專業實驗室。目前實驗室面積有100m2,配備有顯微鏡、電子天平、高壓鍋、冰箱、烘干機、攪拌機、超静工作檯等設備一批,同時還購置了一批水文野外測量設備,如數字流速儀、壓力式水位計等,目前主要承擔的實驗課程有《廢水處理工程試驗》、《水處理微生物學試驗》等。同時該實驗室也爲水學科的相關研究項目提供的實驗支持。

  3、土壤與植物標本室

  土壤與植物標本室所儲存的標本主要來自湖南、廣東、廣西和海南的土壤及植物,標本室具有鮮明的華南地方特色,保存有比較齊全的華南地區的土壤、植物標本。部分標本可追溯到1929年,可以爲地理專業的學生對華南地區的土壤、植物瞭解、認識提供一個比較好教學平臺。

  五、規劃設計實驗室

  規劃設計實驗室位於南校區572棟3樓,共擁有120平方米的實驗室3間,各實驗室内布置有繪圖桌椅、模型展示及工具櫃、多媒體演示設備、繪圖及模型製作工具等等,既可以滿足城市總體規劃、景觀規劃、城市設計、詳細規劃、建築設計、城市道路交通規劃、城市市政工程系統規劃、畢業設計等多門實驗課程的需要,也可以滿足師生課後研究型、綜合型、創新型實驗的需要。

  可以爲城市規劃專業、經濟地理專業和旅遊專業等提供相關的實驗教學及科研服務。

  目前,中心的實驗教學隊伍由專職的實驗技術人員和兼職教師擔任,現有專職技術人員10人。兼職約40人。

  在 “211”及“985”項目建設經費的大力支持下,對實驗室進行了整合和改擴建,實驗室規模得到很大發展,同時更新、購置了一批新的教學實驗儀器。目前實驗中心面積近1400平方米,擁有各類儀器設備約1100臺套,價值人民幣2300萬元。實驗教學中心以學科爲依託,科研與教學互動,以科研成果促進實驗教學發展,近五年科研經費投入實驗教學儀器設備的研製和購置總計達1000餘萬元。

  近五年70%以上的儀器設備得到更新,設備綜合利用率95%,設備完好率達95%以上。由於學校對中心建設工作十分重視,僅近五年投入到實驗中心建設的資金達1150萬元。目前實驗中心的設備品質精良,組合優化,配置合理,數量充足,一些前沿高端的實驗設備正爲實驗教學及科研提供服務。

  “中心”制定了多項管理制度,實驗教學體系建設、實驗教學内容更新等取得實效;以“按照以學生爲本,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協調發展”作爲實驗教學理念,創建“厚基礎、多實踐、强創新、全開放”的創新性實驗教學體系。把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於“培養國家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適應地學發展的高素質、多樣化、創新型的人才,即地理學複合型創新型人才”。開設“開放式、創新性”的實驗,確定了培養地理學創新複合型人才的目標,建立了地理學人才培養新機制,使地理學實驗教學進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爲此,中心重新修訂了實驗教學大綱,包括:《專業地理綜合實驗教學大綱》《規劃設計實驗教學大綱》《遥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實驗教學大綱》《數字測繪實驗教學大綱》,包含綜合型、創新型的實驗項目272項,共計81個學分1458個學時。

  秉承孫中山先生倡導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經過80多年的發展尤其近十年的發展,地理學實驗中心的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心”實驗教學儀器設備先進,實驗環境優美;“中心”實驗教學理念先進,教學研究活躍,教學改革成果顯著;“中心”管理科學,教師隊伍穩定,教師素質高。

  近年來,依託人文地理全國重點學科、地理信息系統全國重點學科(培育單位)、“211工程”、“985建設”、教育部遥感與GIS地學應用創新平臺,華南濱海水循環綜合試驗場,大力開展綜合創新性的實驗教學,實驗中心着重開展了以下幾個方面卓有成效的改革與創新。

  (1)實驗内容統籌安排,構建各層次的實驗内容體系,避免重復,各門實驗課程内容之間合理銜接,使實驗教學内容體系具有基礎性、系統性和先進性。

  (2)加强實驗技術和方法的綜合,設立基礎型、綜合設計型、研究創新型實驗,引入科研成果和與地方經濟結合的實驗項目,使實驗内容與科研、工程、社會應用項目密切聯繫,充分體現基礎與前沿、經典與現代有機結合。

  (3)加强與精品課程配套的精品教材建設,引入國内外方法成熟、適合本科生實驗教學的先進實驗項目,使教材建設有利於學生自主訓練和創新能力培養。

  (4)實驗教學采用開放模式,實驗室每周開放六天,每天開放15個小時,其它實驗室隨時預約開放;

  (5)探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實驗教學方法,加强信息化、網絡化實驗教學平臺建設,激發學生實驗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實驗習慣、實驗過程、實驗結果和實驗考試綜合評定學生實驗成績的考核方法,引導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

  (6)采取在校學生、教師、教學督導組、綜合問卷、調查表、網上反饋、座談和教學檢查等方式進行教學效果評價,保證實驗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7)結合學科發展,加强實驗教師隊伍建設

  學院和中心在實驗教學人員組成方面,采取了專職、兼職相結合的隊伍組成,有利地促進了教師隊伍的穩定和整體優化。

  專職實驗教師主要負責專門實驗課程以及實驗室的日常管理等工作;兼職實驗教師主要是基礎課、專業課的任課教師,主要負責課程内的實驗、實習課程,同時也是野外綜合實習的骨幹教師,保证理論教學與實踐的連續性;此外,學校規定知名教授每學年必須爲本科生開設課程,並在教學、科研類崗位聘用中規定了兼職實驗教師承擔本科生實驗、實習、指導科研立項、畢業論文的基本工作量要求,有力保障了實驗教學隊伍的作用。

  (8)建立校内、外實習基地,緊密聯繫實際

  地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强的學科,綜合性與實踐性(應用性)是學科的特色之一,野外實習是學科特色的體現,主要目的可歸納爲:一是通過野外實習,實現書本知識與野外實踐相結合;二是提高學生的野外工作能力和動手能力;三是提昇學生對地學科學的深入理解,進一步構建有别於其他學科的地學思維。培養具有地學綜合分析問題、解决問題能力的應用創新型人才。

  我們以地理學、水資源、地理信息系統、城市規劃專業爲基礎,同政府、企業、大學等合作,建立了校内、校外、境外、國外等不同層次、不同内容的實習基地22個,其中,校内實習基地3個,校外實習基地17個,境外、國外實習基地2個。22個實習基地中,自己出資建設的基地有4個,與政府合作建設的有10個,與企業合作的有5個,與大學合作的有3個(見表一)。

  表一 實習基地建設情况一覽表

  (略)

  上述綜合實習基地的建立與運行,搆築了先進的、符合地學區域性、綜合性、應用性特點的課外實習教學體系,提高了學生對於地理學問題綜合理解與分析的能力。

  (9)以學科發展指導實驗教學,把科研融合到實驗教學中

  地理、地質的復雜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樣性。中心努力把握地學科學與技術發展趨勢,在重視地學基礎實驗的同時,積極開展3S(GIS、GPS、RS)等新技術應用實習,將3S技術廣泛應用於地學學科專業相關課程的實驗、實習和科研、畢業論文,取得較好的效果。中心所屬的實驗室廣泛支持了本科生、研究生的課程室内外教學實習。

  實驗教學中心未來的發展思路是:把實驗中心建設成國内一流的培養“高素質、多樣化、創新型人才,即地學複合型創新型人才”在全國具有教大影響力、輻射力的實驗教學中心。

  規劃設計的一支勁旅——規劃設計研究院

  李立勛

  中山大學地理學科是中國文革後最早開展城市規劃教學、研究與實踐的單位之一,仰賴老一輩地理學家如許學强、魏清泉、劉琦、陳浩光、司徒尚紀、陳烈等先生的開拓與引領,加上年輕一輩的努力跟進,已經成爲中國城市與區域研究及規劃實踐領域的重要力量,富有特色並享有盛譽。多年來,不僅在教學與科研領域成績顯著,也在規劃實踐領域努力耕耘,成爲中山大學爲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重要力量。

  爲統籌學校多學科力量、形成統一的品牌、更好地開展城市與區域規劃實踐,學校於1998年成立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大規劃設計研究院擁有多學科綜合優勢,從事區域發展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城市戰略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城市詳細規劃、城市商業網點規劃、工業園區規劃、旅遊與風景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莊規劃、城市設計、景觀設計、項目選址與可行性研究等業務。多年來以廣東爲重點,足迹遍及全國各地,完成數百項規劃設計和研究任務,獲得社會廣泛好評和信任。2007年被廣州市城市規劃協會增選爲常務理事單位,2008年被廣東省城市規劃協會補選爲理事單位。

  近年完成項目主要包括:廣州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廣州與周邊地區協調發展規劃研究、海南城鄉總體規劃、海南省房地産發展戰略及中長期規劃、湛江市城鎮體系規劃與總體規劃、越南南河省南定市總體規劃、廣州市番禺區發展戰略研究、廣州市白雲區總體規劃、廣州市番禺區商業網點規劃、深圳市寶安區近期第三産業項目用地布局及用地政策研究、廣州市軌道交通對居民出行影響研究、廣州市軌道交通二、八號綫海珠區段建設期間經濟影響研究、廣州市中心區内環路建設對沿綫周邊地區的社會經濟影響研究、廣州市城中村規劃建設管理對策研究、廣州市南沙地區村鎮建設規劃管理政策研究、廣州市城中村改造試點石牌村舊村改造規劃、順德市域可持續發展研究、增城市域可持續發展研究、南海南國桃園旅遊度假區規劃、西樵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規劃、越南鳳翔湖生態旅遊規劃、越南陳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規劃、深圳市寶安區鳳凰山旅遊風景區規劃等。

  當前是中國城市化加速與深化發展期,也是城市建設全面提昇時期,社會發展對城市規劃的需求日益旺盛,爲城市規劃學科與專業規劃設計機構的發展提供非常優越的環境。中山大學規劃院將借此之勢,創造條件,積極開拓,以期獲得跨越式發展。其發展目標是:(1)成爲國内有聲望、廣東有影響、專業有特色的規劃設計研究院;(2)成爲中山大學規劃設計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基地:承擔規劃設計研究與高級規劃人才培養的功能;成爲規劃教學的實習基地與規劃研究的實驗基地;(3)成爲中山大學爲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重要品牌。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