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華南濕潤地區一種産流方式的研究



  沈燦燊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降雨情况不同,下墊面復雜,人類活動頻繁。因之,在研究降雨逕流過程、産流方式時必須充分考慮這些條件。

  近年來各地大量開展小流域降雨逕流預報和逕流實驗工作,發現許多地區既非“蓄滿産流”,又“非超滲産流”。例如東北吉林省烏努奇河吉布吐站,長江流域湖北省漢川逕流實驗站,華南石灰岩、水稻田區等。説明用Horton産流模式,不能概括全國各地的産流形式。

  多年來,我們在華南地區10個小流域進行了産流研究,發現用Horton概念得出的成果與實際有一定差距。在廣西南流江河廣東羅定江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證實這兩個地區都是非Horton型的。

  1 産流理論研究的進展

  自Horton的産流概念問世(1933)(1)和坡面漫流論文發表(1954)(2)以來,長期被引爲經典。在我國亦被廣泛引用。華東水利學院長期以來在長江下游地區作了大量工作,提出“長江、淮河以南濕潤地區基本上是蓄滿産流”,對我國南方地區産流預報工作作出了貢獻。

  隨着水文預報的廣泛開展,對濕潤地區是蓄滿産流的概念有了不同的看法。在成都工學院、中山大學、南京大學等的研究中,都對此提出了各種不同的意見。但以上研究,多數仍局限於Horton的超滲産流和蓄滿産流的概念,結合流域自然地理條件對産流特點作深入的分析還做得不够。

  美國有很多人對表層流、坡地漫流和壤中流等進行了研究,提出很多不同見解,有助於産流問題的解决,例如:

  Kirkby,M.J.和Chosley R.J.(3)發表了壤中流的論文,認爲Horton1945年的下滲産流觀點,只適合於下滲量少,而且是薄的、半乾旱的、貧瘠的風化粘土區。在他的論文中提出了“貫流”(throughflow)的概念。

  Whipkey(1965)在Allegheng高原區和Beston在田納西流域的實驗結果,都支持他們的論點,並提出了許多實证,認爲壤中流能生成一些河流的洪峰。强調在有土層覆蓋流域的逕流的重要來源,是未飽和土壤中的壤中流。並提出了“表層流”的概念。

  Hewlett和Hibbert的實驗資源也和上述結果相同,並提出了“傳播流量”(Translatary folw)的概念。

  Dunnc和Black也對Horton傳統産流概念提出了懷疑,甚至懷疑在濕潤地區Horton的下滲理論是否可以用。他們提出了“部分面積産流”的概念,並引用Ragan(1968)的實驗,證明自己的論點是對的。

  Frccze,R.A在研究潜流補給一文中,認爲Horton的理論,在美國西部廣大的半乾旱地區,是完全適合的,但在東部有植被的濕潤地區,則並非如此。他根據許多實測資料中選出了五種不同産流方式。

  此外,Daslerg和Nevman(1976),Rulin(1966),Hius,Weyman等許多人也根據不同資料,得到不同産流型式的結論。

  綜上所述,很多地區的資料,都指出Horton的經典産流方式和濕潤地區的産流實况不相合,只適用半乾旱地區和特大暴雨的特殊情况。一些人提出了“貫流”、 “表層流”、 “壤中流”等産流方式的新概念;一些資料分析結果得到了“表層流”是洪峰主要來源的論據,部分人提出了地表逕流的産流面積是局部的、分散和變化的,濕潤土壤是由下到上飽和的。大量實驗表明,不同條件的實驗區,得出不同産流方式。也就是説,在不同自然地理條件下,所得到的降雨産流結果是不相同的。必須深入研究流域自然地理條件,重視人類活動的影響。研究華南産流時如果忽略了南方濕潤地區、水稻田、梯田對産流的影響,光從Horton模式去找論证,將會使理論和實際情况不符。

  2 南流江産流特點和産流方式

  2.1 流域内與産流有關的自然地理因素

  南流江博白以上流域面積2800平方公里,流域形狀呈扇形,樹枝狀河系(見圖1)。 上游山地,中游丘陵,下游平原,沿中下游河岸是平坦的階地。

  2.1.1 降水概况

  降水主要是太平洋臺風暴雨,臺風多由桂南、粤西登陸後,沿下游河谷向上游
侵襲。臺風中心帶來了大暴雨。也有冷鋒低槽鋒面雨和静止鋒面雨,鋒綫則由下游移向上游;鋒面雨一般比較均匀。另外,高空切變綫或高壓後部高空小槽東移影響也會形成暴雨;夏季局部地區有熱雷雨。年平均雨量爲1 600-1 800毫米左右,最大年雨量達2 960毫米以上,最小年雨量爲1 066毫米,年降雨變率較大,絶對變率爲3.0。這裏暴雨特大,6小時雨量可達248毫米(1971年6月1日横江站),238毫米(1971年6月1日大容山站),一日最大雨量達399毫米(1970年5月31日横山站),463毫米(1970年5月31日大容山站),三日最大雨量達572.7毫米(1971年5月)。一次洪水過程總雨量最大達529.7毫米(“7151”洪水,降雨歷時3天多一些)。降雨不均匀性比較明顯。現舉出“7151”和“7161”兩次較大洪水各站的雨量累積曲綫(圖2)來説明由於臺風中心移動軌迹的影響。降雨類型可以分爲(1)連續性降雨,(2)一般性降雨,(3)間歇性降雨三種類型,每種類型的産流方式有所不同。

  2.1.2 下墊面特徵

  流域上游山地和中游丘陵大部分爲花崗岩、砂頁岩所組成,其餘則爲石灰岩、碳酸鹽類岩層和砂礫岩所覆蓋。整個流域被花崗岩和砂頁岩山丘所包圍,並分隔爲三個大的搆造盆地:(1)玉林-北流盆地。盆地四周爲花崗岩所圍遶,盆地東南部爲下古生代碎屑岩系,其餘爲碳酸鹽類地層。形成一個長約55公里,寬約15公里的獨立貯水單元。主要含水層爲中泥盆統灰岩,垂向岩溶發育深度達70米。上覆砂層岩厚1-2米,地勢平坦。由於冲積層含砂量多,滲透性好,暴雨時大量下滲,而其河床甚淺,地下水排泄受到限制,故含水層長期處於飽和狀態。地下水埋深不到1.5米,許多地方只有幾十厘米,且動態穩定,年水位變幅在1米以下,水量充沛,土壤常呈濕潤狀態。(2)博白-容縣盆地。主要是泥盆系、石灰系、白堊系、第三紀地層組成,並有一系列北東向的壓扭性斷裂和北西向張扭性斷裂,南北兩翼爲花崗岩侵入體和前泥盆系碎屑岩,貯水條件良好。盆地主要含水層爲中泥盆統灰岩。地下水主要沿斷裂帶露出,多是承壓水,盆地邊緣有出露的碳酸鹽類地層及搆造破碎帶,下滲性能較好,故地下水豐富,地下水位高,土壤常呈濕潤狀態。(3)石南-永紅盆地。盆地内大部分爲碳酸鹽類地層,四周爲花崗岩體。由於盆地被不透水的花崗岩和砂頁岩所包圍,河流切割不深,地下水排泄受到限制,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貯水單元。盆地内地層破碎,岩溶發育,基岩裸露達50平方公里,覆蓋層小於3米。砂多,滲透性能好,地下水埋藏較淺,動態穩定,土壤水分接近飽和狀態。

  整個流域大部分覆蓋了多砂、厚度不大、滲透性良好的土層,碳酸鹽類地層呈裸露狀。因此,水流容易大量下滲,加上岩溶溶洞多,裂隙發育良好,地下水埋藏豐富。同時流域四周被花崗岩和砂頁岩所阻隔,河流切割淺,淤積大,地下水不易排泄,含水層長期保持飽和狀態,特别在中、下游,地下水位較高,極易産生表層流和地表逕流。

  此外,水稻田集中在沿河階地和中下游平原區,在中下游占的面積比例甚大,面積達169萬畝。

  2.2 南流江産流特點

  由於以上自然地理因素的綜合影響,使南流江産流有其特點。

  根據蓄滿産流理論,Pa對産流有極大影響。當Pa值小,I0必大,直到蓄滿時,才開始産流。如果是超滲産流,則必須雨强大於土壤下滲值,才能産流。南流江多次洪水算出的Pa值很小,用下滲理論算得的I0也很小,且雨强不大,却迅速産流。最明顯一次是1963年5月小洪水,當時前期1-4月基本無雨,Pa很小,但一下雨,雨量只有32毫米/日,便迅速産流起漲。這次降雨,顯然雨强小於下滲力,説明這裏不是一般的蓄滿産流,也不是一般的超滲産流。

  繪製出的流域I0~Pa圖中,Pa,I0的關系没有規律。表面看來是超滲産流,但産流前雨强大於下滲力和起漲前的雨量不大,雨强較小的降雨也同樣迅速産流,故不是一般的超滲産流。

  用相應的R,P,Pa值,點繪R=f(P,Pa)相關圖,如不考慮Pa值,點子相對密集,可以定綫。但當標上Pa值時,反而雜亂無章,一點規律也没有,無法定綫。我們曾用Im=110,100,90,80,70來求Pa,並考慮局部降雨不均匀,用多種計算方法計算出流域平均雨量,結果還是一樣,説明産流和Pa關系不大。

  (1)本圖用1956-1979年的58次洪水資料點繪。

  (2)雨量用大榮山、三聯、南江、横江、六洋、石龍、馬坡、關塘、博白等9個站資料用算術平均法計算。但1970年以前資料不完整,有6-7個站未用系列方法延長,只有當大暴雨而降水又不均匀時,用插補法插補。

  (3)Pa從每年第一場洪水前20天進行連續演算方法計算。

  (4)當局部降雨時,流域平均雨量應用局部降水計算方法計算,以增加精度。

  (5)本圖P-R相關圖,點子比較集中,説明其間關系還是好的,但當配上Pa時,則數據散亂,無法定綫,説明Pa對産流影響不大,特别是低水位部分,更加凌亂。

  我們又試繪製R= f(P+Pa)圖。圖中,高洪水以上關系較好,顯然是雨量影響。當雨量大時,Pa值影響相對减小。但中、低洪水時,雨量較小,Pa作用相當增大時,便呈紊亂現象。用Im=100,90,80,70計算Pa,點圖情况没有顯著變化,只Im愈小,個别點子密集一些。

  (1) 本圖用1965-1976年的58次洪水資料點繪。

  (2)雨量用大榮山、三聯、南江、横江、六洋、石龍、馬坡、關塘、博白等9個站資料用算術平均法計算。但1970年以前資料不完整,有6-7個站未用系列方法延長,只有當大暴雨而降水又不均匀時,用插補法插補。

  (3)Pa用汛期連續演算方法計算。

  (4)當局部降雨時,流域平均雨量應用局部降水計算方法計算,以增加精度。

  (5)本圖高水位部分,精度較高,但低水位部分,相對比較偏離。

  P+Pa>300,全部點子合格,合格率100%;P+Pa>200,2點不合格,合格率11/13=85%;P+Pa>150,4點不合格,合格率22/26=85%;P+Pa>100,12點不合格,合格率32/44=73%;全部,14點不合格,合格率44/58=76%。

  (6)本流域水庫面積300平方公里,計算時已考慮。

  流量過程綫是比較對稱的,一般漲洪階段2天,落洪階段約3-4天。

  從以上看出:

  (1)産流與Pa關系不大。由於流域内大部分地區地下水位較高,土壤經常保持濕潤,特别是大片間持水量,所以前期雨量計算出來的Pa不能代表真正土壤含水量情况。産流只直接與雨型、雨量有關,産流圖中參數Pα失去意義,不能用一般蓄滿産流方法去處理。

  (2)顯然也不是一般的超滲産流。因爲大部分洪水,初期雨强很小,雨量不大,雨强小於下滲能力也能迅速産流。和Horton型超滲産流不相同。

  (3)由於地面絶大部分已受人類活動的影響,長期耕作,土壤上層已有一定厚度的覆蓋層,地下水位又較高,下層土壤濕潤。當降雨時,地表逕流受各種因素影響,觀測到的坡面流不大,但洪水迅速起漲,這顯然是雨量下滲後,形成側向的表層流所致。但也有“部分面積産流”現象。

  (4)本流域降水逕流關系的影響因素不是用前期雨量算得的Pa,也不是最大雨强,而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和暴雨型。由於地下水位變化較小,而雨型可反映雨期内的雨强變化過程,也可以反映總雨量,所以我們試用雨型作爲參數,繪製R=f(Pa+P雨型)。連續暴雨型點、綫偏右,一般性雨型在中,間歇性雨型在左,精度較高。但在100毫米雨量以下的中、小洪水,則參數發佈有些散亂,但點子還是集中的,可能是當中、小洪水時,水稻田截流、水量下滲、水庫等因素在各次洪水中起的作用不同。因此,我們對中、小洪水采用單一的一條綜合綫,結果也比較好。其經驗模式爲:

  間歇性雨型R=1.29P0.77

  式中,R——逕流深,P——流域平均降雨量。

  (5)總的來説,本流域的産流方式非Horton型的。它具有“側向表層流”,“水稻田産流”和“部分面積産流”的綜合形式。我們稱爲南流江型産流方式(華南濕潤地區,臺風暴雨,水稻田,夾雜石灰岩的小流域産流方式)。

  2.3 南流江的産流方式

  不同的景觀和自然區,産流方式不相同。每種景觀中有它的獨特産流方式。

  2.3.1 三地景觀的産流方式

  花崗岩三地,有稀疏林木。砍伐的林地土層疏鬆。山下爲開墾的梯田、水稻田或疏鬆的旱作耕地層。可分兩種産流形式:

  (1)土層薄的三地,有部分面積産流現象,産生坡面流,沿山溝經冲積扇下滲後,再溢出流入河溝,亦有沿山溝直接流入河溝的;

  (2)覆蓋層較厚的地方,生成表層流,沿山坡地形,以測流方式流入河溝,部分水流下滲。

  2.3.2 丘陵景觀的産流方式

  蒸發量大,部分高丘地下水位相對較低,丘陵多開墾種旱作,覆蓋層較厚,有明顯的兩層不同的土壤結構,但丘谷窪地則經常保持濕潤。也有兩種不同産流方式。

  (1)丘陵旱作地,以表層流爲主;

  (2)丘谷窪地則有部分面積産流,生成地表逕流。

  2.3.3 沿河階地及平原景觀的産流方式

  沿河階地及平原區絶大部分都開墾成兩造的水稻田。田間經常保持有淺積水層,土壤過飽和。當降雨後,一部分雨水在田内溢過田埂,以地面逕流形式流入河溝。另一部分雨水在水田内因重力作用,下滲成表層流,由於水田下層土壤經常濕潤,故表層流側向流動很快,下滲後迅速沿微地形流入河溝,逕流系數依各季節水稻田水層厚度及需水情况而定。

  2.3.4 石灰岩峰區和城鎮景觀的産流方式

  石灰岩峰區表層土薄瘠,當下雨滿足土壤含水量後,産流快,逕流迅速集入河溝。地表逕流的生成形式明顯屬於Horton産流方式。但有裂縫和溶洞地方,則雨水大量下滲成地下水,是地下水的一個重要水源,搆成豐富的地下水帶,使整個流域的地下水位很快上昇,土壤保持濕潤狀態,形成了本流域的一種特殊現象。城鎮地面透水性小,逕流系數特大,産流方式是標準的Horton産流方式,但占全流域面積的百分比小,可不考慮。

  自然地理區的幾種景觀的綜合體。本流域上游基本上以山地景觀爲主,産流方式也主要是山地産流方式;中游基本上以丘陵旱作景觀爲主,産流方式也主要是丘陵景觀産流方式;沿河兩岸及下游區,基本上是沿河階地及平原景觀的産流方式。整個流域則是上述幾種産流方式形成的綜合結果。

  2.4 雨型和水稻田對産流的影響

  本流域的産流受雨型和水稻田影響較大。

  2.4.1 雨型的影響

  雨量較大時,以雨型影響爲主。雨量累積曲綫較陡,上、中游表層流和部分面積産流同時發生,下游水稻田區的蒸發量和蒸騰量此時也比較小,溢流快,故逕流系數較大,一般當暴雨連續降水型時,逕流系數達60%左右。

  當降雨是間歇性時,降雨累積曲綫成階梯狀上昇(降一時段雨,停8-12小時,又下一陣雨,再停一段時間),這樣,産流過程中,下滲量是較大的。由於大部分成表層流,表層流幾次斷續産流,下滲補充地下水的水量必較多,因而耗損較大。在水稻田區,由於間歇時間長,蒸發和蒸騰作用較大,故逕流系數較小,約40%左右。

  當雨量較小時(只有幾十毫米),則景觀作用影響比較顯著,逕流系數規律比較紊亂,要看降雨中心的下墊面情况而定。

  2.4.2大片水稻田的影響

  下雨後,當水位超過田埂,河邊階地水稻田逕流很快便流入河槽。稍遠地方的逕流,則先匯入河槽兩岸的水道田埂中,再匯入河槽,水稻田起了調節作用。而表層流由於土壤阻隔,流速相對慢些,故使過程綫漲洪段不直綫陡昇,而稍呈緩斜形,和暴雨小流域的陡漲直綫上昇有明顯不同。這主要是“水稻田産流方式”起重要作用。當然匯流情况也有一定影響。

  2.4.3 本流域流量過程綫形狀比較對稱

  因雨水下滲到包氣帶後,一部分以側向表層流形式流走,一部分下滲。由於河床較高,包氣帶在全洪水過程中部分水量成爲表層流。所以,洪峰過後,只有河槽附近的狹窄地區有壤中流的緩慢補給。洪水退落時,便很快回到基流經常補給綫上。這和“蓄滿産流”地區的退水曲綫有明顯的不同。

  3 結論

  總上所述,得到下列幾點初步的看法:

  (1)“南流江型産流”既不是一般的蓄滿産流,也不是一般的超滲産流。是“部分面積産流”的地表逕流、“表層流”的側向横流和“水稻田産流”的綜合産流方式。

  (2)結合本流域下墊面地下水位較高、大部分地面保持濕潤狀態、人類開墾地區較大、暴雨量大等特點,參數Pα意義不大。我們初步試用雨型作參數,繪製R=f(P,P雨型)圖,結果較好,但還要作深入細緻的研究工作。

  (3)估計在粤西、桂南地區,降雨爲臺風暴雨、地面夾雜石灰岩、水稻田占比例較大的小河流域,南流江産流方式有普遍實用意義。

  (4)研究産流方式,應當緊密結合流域的自然地理條件,特别是人類活動的影響。華南濕潤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復雜,雨型多樣,有些地區以旱作爲主,有些地區則水稻田阡陌縱横,有些地區大面積水土流失,有些則梯田層層;加以近年來大面積平整土地和改良耕作制度,下墊面的景觀已完全和自然狀態不一樣,並在不斷改變。所以産流方式是復雜的值得進一步探討。

  (5)産流理論的研究,不僅與水文預報、水利措施有關,而且與農業、自然地理、林業、城市給水也有關系。因此華南濕潤地區産流作深入研究,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原載:中國陸地水文學學術會議論文集,1979。)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