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洪 紱



  1934年在中山大學地理系任教,並任系主任。教授。

  一、學生時代對洪紱教授的信仰

  本人在學生時代已很信仰洪紱教授。因在我系出版的“地理學季刊”中,可讀到有關新聘來系的洪紱教授的訊息。如在《區域經濟地理引言》一文中(洪紱講述,羅開富筆記),洪提出經濟地理要素爲三:“地之要素,人之要素與史之要素”。在《英國經濟地理大綱》中,洪從這三要素分别進行分析,爲之“三講”,第四講才講“農業”,五講“礦産”,六講“煤”,七講和八講爲“工業總論”,九講、十講爲《紡織工業》,十一講爲鋼鐵工業,十二講爲奢侈品工業,十三講爲“工業革命對於人口地理之影響。附録參考地圖六種、期刊7種、文章6篇及各商會調查報告,專著4種。並作後記雲:“本文爲餘所授《經濟地理課》羅君開富之筆記,經餘校閲者;雖可發表,却非爲發表而作。餘本擬將在歐所搜集,編爲《英、法、德、俄、美、日六大强國經濟地理》,兹先將英國經濟地理材料之一部分,用講演形式發表。然爲時間所限,未能博覽群書,臚舉諸説,掛一漏萬,知所不免,對於各項次要問題,亦未克盡量發揮,讀者諒之!洪紱後記。”

  從這兩文,知洪紱回國後(1934),即在中山大學任教,開設《六國經濟地理》一課①。第一文是説明對《區域經濟地理》引言,指出與自然地理區劃不同,必要用政治單位進行研究的必要性。後一文即以他博士後在英研討時的心得。足見洪氏的經濟地理學思想概要,尤以後一文爲重要。當時我們作學生亦感興趣,認爲洪老師的經濟地理學觀點,至有意義,可補經濟學者的不足。故用心研讀後文,深有體會。當時承老師、學長們每談及洪氏博士論文(1932),寫“茶葉地理”,用法文在法國尼羅河地區研究所出版(1933,壹卷),並列爲裏昂大學地理學院叢書,被受國際(如德國、法國地理雜誌紛紛介紹)及老師門贊賞,但我們未懂法文,深表遺憾。故多讀此文以增加知識。

  拜讀洪氏長文後,對經濟地理學已有一個概念,洪氏的經濟地理學已有一個思想體系的雛形,即他以法國區域學派觀點,以地、人、史爲基礎,進而論農業、礦業、工業、人口、經濟生活、對外貿易與收支,最後得出經濟政策的分析。對餘影響,即有兩點:

  (1)經濟地理學對國家經濟分析比一般經濟學雜誌所談要全面而深入,即經濟地理是一門“經世濟用”科學。

  (2)經濟地理發展有很大空間,使餘覺得自然地理單獨不能解决社會實際問題,必有人文地理知識。故日後餘即有向人類學深造思想,因人類學爲一切社會科學之基礎。

  因這兩洪氏長文有不少可接受的觀點,影響至今。如他談及地的因素中,指出南方的敦倫盆地爲冲積層,有河流、氣候、土壤均宜農業,爲英國心臟地帶,爲外族入侵的目標。而西、北多爲太濕、土脊、土地多山等惡劣條件山地,爲落後民族退却的保留地,經濟落後。

  他還指出英國以煤立國,七大煤區多與鐵礦共存,故皆成工業區;毛織業與紡織業亦以島脊平寧山(Pennines)爲界,東部氣候濕潤爲毛織區,西部較旱爲棉織區。

  洪氏在史的因素中,向學生宣稱:“普通談區域經濟地理者鮮有論及人種方面,今日所講材料諒爲普通教科書所無,希望各同學加意及之。”餘雖非當時聽課同學,但受其影響,畢業後即投考人類學研究生,後來並著有《人類地理學概論》以圖補人文地理學之不足。他對倫敦盆地的外族入侵史特予介紹,兹作表明之:

  他認爲“歷次移民幾有一定之式”:

  (1)最早住民匹脱人Picts及蘇格蘭人Scots兩族。

  (2)第一次外族入侵爲色脱人Celta(前600年前),現已退居四周貧瘠區。

  (3)第二次羅馬入侵(前55年--85年),今舊城仍有羅馬式街道保存。

  (4)第三次日耳曼諸族(薩克遜人,Saxons,449年,安格魯人,Angles,猶地人,Jutes,504年,丹麥人,Danes,835年)

  (5)第四次(法國諾曼底,Normandy,1066年)

  今天代表英國人即Anglo-Saxon,黄發碧睛、身材高大而性情沉慎,平民多爲色脱及猶他人,身材短小,發棕色而活潑。

  説農業則指出英國不宜於以農立國之邦,應以工商業爲重點,餘知二戰勝利後幾年間,英國之蛋、糖兩項仍由香港供應,且仍要定量配給,即一例证。

  談人口地理時指出工業革命後,至1931年都市人口已占全國人口總數80%;大倫敦市爲820萬人。農業萎縮,故一戰後英國成爲糧食入輸,工業原料入輸,恢復殖民地海外市場,成爲英國國家政策,餘在嶺南大學教書時(1946年),同宿舍的牛頓大學自然地理學博士H. Shaw小姐,博士後即無職業,唯有向海外發展,成英商德士古石油公司職員,工資低,來廣州沙面工作,還要到嶺南大學作鐘點教師(教歷史系自然地理課),維持家計,與洪氏分析可作驗证。

  二、第一次和洪教授見面

  本人初次和洪紱教授見面是在1983年參加中國地理學會訪加代表團(團長爲理事長吴傳鈞院士)期間,在中加第一次見面時,洪教授專門和我及李孝芳教授握手,李教授是他清華大學時期的學生,本人也算是他的學生,因爲他見面時,即對本人説:“我們很早就讀過大作,知您是研究華南熱帶地區有成績的學者,我也是在中山大學教過書的,并且是受聘爲系主任的。”①故本人即稱他爲老師,他也很樂意在會休息時間中,約我和李教授談話。

  他在和本人談話時送本人一本英文小册子“Tropical Rain Forest”(《熱帶雨林》),並説,這本書專講熱帶雨林,材料很多的。談話内容主要瞭解國内情况,表達有回國參觀想法。餘當時是華南師大地理系主任,即表示很歡迎老師回國訪問,可來我系參觀並講學。本人也請洪老師談他在離開大陸後情况,他説到他是在北平受戰争影響時,曾到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任教(1939年9月-1940年7月),當時還稱史地系,後接受美國大學邀請赴美講學,當時美國很歡迎他們去講學,做研究工作。他説到在中山大學任教時,和林超教授很好,他很欣賞林超師,并且曾邀請林超師從中山大學(當時在澄江)到西南聯大(在昆明)任教。我即介紹清華地學系建國後已並入北京大學地理系,林超師也已成爲北大教授,並任北京市地理學會會長等。他聽了以後,即很高興,知道共産黨對高級知識分子的重視,也説到,自從北京發表實驗原子彈後,即瞭解到祖國重視科學,重視人才。又説他在美輾轉教過幾間大學如克拉克(Clark Univ.)、耶魯大學等,才轉來加拿大,因這裏環境比美國爲好。他現在貴富大學任教。他介紹貴富大學近加國中心多倫多市,該校與加拿大農業部有關,即爲農業部培養人才,不少專業即受農業部資助,對地理學也重視,60年代後,即轉來該校創立地理系,自任主任至今,環境也好。時想回國走走看看。

  他和李孝芳教授談得更多,大多有關清華地學系各同學情况。並請她和林超教授聯繫,意思是想回北大走走。後來,本人也和林超師談過,林師也表態歡迎他回來看看,並雲已有函洪教授聯繫。

  三、第二次和洪紱教授談話

  在中加地理會議將結束時,他又約本人談話一次。這次談得比較開心,因相處幾天,大家互相比較熟悉。

  本人曾問及他在中山大學教書情况,他説他上過羅開富班的課,很懷念這段日子。及問到他爲什麽不在中山大學教下去問題,他答得很具體。他説當時朱家驊校長已派孫宕越等留法,和他同學,他知孫師是個好人材,將來畢業後,定然回中大任教(據説留學時有定約每出國學生必要回中大服務幾年的)。故系主任當然是用自己派出去的學生。當時,又接清華大學要他北上任教,準備籌辦地理系(當時是地學系,地理是一個專業組),故他當然願意去北方發展。因而離開中山大學的。

  回國訪問事,本人也問及,他説也很明朗,主要是他夫人不願回中國,因她的親人在土地革命中受過不公平的待遇,心中不平,故拖延長久雲雲。他還説,他是有心臟病的人,恐怕一人回歸也不好辦。從談話中,可見洪教授是一個開明的人,有創業精神的學者。因此,本人寫此文介紹所知。也覺得我國地理學界人士能在國際上有點好名聲的學者是不多的,在國内也不是很多人知道他的情况。本人知之也不多,但願作簡單介紹。

  四、洪紱教授在國内外工作的貢獻

  洪紱教授在1934年回國到1948年14年當中,在中山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任教,也培養過不少人才。近讀楊宗干兄《洪紱博士》一文,得知其詳,知他在西南聯大時曾講授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歐洲及美洲區域地理。在美曾在Clark U.,Hartford U.任教,在Carroll U.地理系當系主任,60年代轉至加拿大Winniply U.任地理系主任,一度在耶魯大學任客座教授。1966年在Quelph U.創辦地理系,任系主任、首席教授,1974年退休。期間還任過牛頓大學客座教授,加、法科學交换教授等職,並任加國家研究員,並三次獲得加國家研究奬金。一位中國學者能在國外獲得這麽多名譽職位是很不簡單的。從他的工作過程中,是逐步上昇的,顯示在國外聲譽日隆,由教授到系主任,由受聘到自創;由一般大學到名校,由一國到二國交换教授,奬由一次到三次,都顯示洪紱教授不只是一位學者,而且還是一位社會活動家。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據説Quelth大學地理系少數學生也曾成立“緑衛兵”相似的反權威學者的行動,足证洪紱教授在當時的地位。

  楊宗干教授文中還指出洪紱的弟子們,不少已成爲新中國的知名學者,如周廷儒①、王乃樑、鄧綬林、丁錫祉等教授外,還有些好友可補充,例如亞新輿地學社鄒新垓社長,他也説到受洪紱教授影響,使他專心學習地理,並努力辦好家傳企業(三代從事地圖事業的亞新輿地學社)。他畢業後,即從事地圖編印工作。出版全國通用中國地圖集。並承擔清華大學地學系成立的清華大學地學會叢書《地學集刊》的出版。及時刊出該系師生研究成果(亦接受外稿)。李式金教授也是當時知名學者,任河南師大地理系主任,許逸超(桂馨)教授任中山大學師範學院地理系教授,張英駿當今岩溶專家,任教貴陽師大地理系,劉心務爲北京大學教授,侯學燾研究員(南京地理所),李孝芳北大教授均曾受教於洪紱教授的著名學者。

  (曾昭璇)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