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澳門人口的基本特徵



  鄭天祥 黄就順

  澳門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花園旅遊”城市,中西結合,人口方面有許多獨特的地方。

  一、近年人口增長迅速

  澳門原是荒凉之地,14世紀以前定居人口很少,是我國沿海各地漁舟停泊場所,間有中山縣居民到此采石。自從我國將澳門開埠以後,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口逐步增加,1563年(明嘉靖42年)全澳人口超過5,000人,其中葡人900人左右。1839年(清道光19年)林則徐主持的人口調查,全澳人口13,000人,其中華人7,033人。澳門近七十多年來人口增减見。

  澳門人口的增减,除了自然增長以外,主要由於人口機械流動所致。抗戰時,廣州等地先後淪陷,大量難民逃澳,人口劇增,1939年人口超過24萬人,達到中等城市的人口規模。戰後,不少居民紛紛返回内地或遷港定居,人口大减。新中國成立後,不少人回内地工作、學習或到海外,人口繼續下降,1960年人口降至17萬人以下,爲近年的最低點。六十年代内地政治經濟形勢發生變化,澳門人口開始回昇,除内地居民大量入澳外,還有東南亞及美洲華僑入澳定居,不過,也有幾百葡人離澳。1978年下半年開始,内地放寬居民出境,僅1979~1980兩年,内地入澳申請身份证者達五萬之衆。據估計,1978~1982的五年裏,澳門人口大約增加近十萬人,每年平均增加二萬人,其中有少數越南難民。1983'~1985年净增32,000~33,000人。

  二、人口搆成特徵

  1.男多女少

  1980年統計的27.6萬人口中,男性143,866人,女性132,807人,以女性爲100計,則男性108.32。不過,在中、老年人口和外籍人(指華人和葡人以外)中,性别的情形恰恰相反,很明顯以45以上歲爲分界綫,45歲以上各年齡組,女性均多於男性,尤其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女性所占比例更高。在1,413個外籍入口中,女性有l,084人,泰國婦女有791人,而泰國籍男性只有33人。

  2.絶大部分居民是中國人

  按國籍統計,1981年的241,729總人口中,(澳門政府1984年統計年鑒33、35頁)中國籍有177,691人,占總人口73.5%,葡籍人口49,007人,占20.3%,其它國籍人口15,031,人,占6.2%。實際情形是中國籍的比例要大得多。四萬多不願接受調查的人,幾乎都是中國人。據估計中國人至少占八成以上。而葡籍人也增加很快,1970年統計只有7,467人。

  華人中華僑占相當比重,據官方統計,華僑有五萬多人,其中東南亞歸僑超過四萬人,其次是非洲歸僑,大約有千人左右,北美和南美歸僑有數百人。華僑是促進澳門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3.經濟活動人口多集中在製造業

  全澳經濟活動人口約有14萬人,其中雇主和自營者約占35,000人,各業職工約10餘萬人,其中製造業6萬餘人,建築與房地産l萬人,商業人員l萬人左右,飲食業5,000人,金融業2,000人,政府公務員2,500人左右。

  據官方1984年工業調查,全澳工人63,128人,其中紡織和制衣工人40,430人,占工人總數的64%,塑膠工人6,293人,占9.96%,電動機械及電器用具工人3,02 5人,其它加工業工人3,856人,其餘各業工人均在3,000人以下。

  歷史上澳門是個漁港,1921年曾有漁民6萬餘人,占全澳人口的大部份。今天,漁業在澳門經濟仍占一席地位,1980年水上居民有13,492人,占全澳人口的4.88%,而農民只剩1,000人左右,並繼續减少。    

  4.人口流動大    

  1984年到澳門旅遊的人數達440萬人次,平均每個澳門人要接待十個遊客。每逢旅遊旺季或節假日,澳門往往要增加幾萬外地遊客。澳門往内地的旅客每年有200萬人次,也就是説,每個澳門居民平均每年要回内地5次(指乘車船回内地者,不包括步行過境者),1984年從拱北口岸入境旅客達67l萬人次,1985年每天過渡到灣仔的旅客達6,000人次,不過這兩個數字均包含内地旅客出入境數。

  5.文化教育水平不高

  澳門過去曾有過大學,但時間不長,也不正規。直到1981年才正式成立東亞大學。中、高等專科學校總共只有八所,規模也不大。據1970年澳門當局調查,居民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只有2,000多人,只占總人口的0.5%,受過高中教育的只有5,000人左右,也就是説,居民中有高中以上文化的人不到2%。據教育司統計,目前全澳在校中小學生5.8萬人,僅占5~20歲學齡人口的53%左右。1984年有教師2,163人,其中中學以上教師776人,大專及專科學生4,556人。文化教育水平不高,影響勞動力素質,不利於澳門工業和經濟水平的提高。

  6.人口年齡搆成較年輕

  1966年以後在澳門出生的人口約有7萬人,占總人口的16%左右,而1981年人口調查顯示(表二)20歲以下的人口超過總人口的1/3,即占34.14%,其中移民帶來的小孩占20歲以下人口的一半以上。30歲以下的青少年幾乎占總人口的六成(59.16%),尤其是水上居民和葡籍人口更爲年輕。水上居民30歲以下占水上人口的72.31%,30歲以下的葡人有38,735人,占葡人的79.05%。總的來説,澳門是一個年輕人爲主的社會,60歲以下的人口占總人口的88.55%。

  三、人口密度高、分佈不均匀

  澳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在15.5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42.5萬人,平均每平公里有27,392人,比香港人口密度要高出好幾倍。而且人口分佈又很不均匀。1981年人口調查統計,澳門半島居住有261,806人,每平方公里高達4.9萬人(現時已超過5萬人);凼仔有5,568人,每平方公里1,604人;路環4,241,每平方公里只有639人。按1981年人口統計,澳門半島占全澳人口的92.49%,離島占2.94%,水上居民占4.58%。半島内人口分佈也疏密不一,以花王堂區人口最密,該區是我國居民最早開發澳門移居的地方。次密的是關閘附近的花地瑪堂區,該區的東北部新辟黑沙環工業區,人口增加很快。再次爲半島南端的風順堂區,該區是葡人居住爲主的高級住宅區和行政區。大堂區和望德堂區人口較疏,前者有大片新填地,後者爲東望洋山區。若以馬路來看,則新馬路兩側商業繁華地區是人口最爲稠密的地區。1960~1981年各區人口變化見。

  凼仔的人口集中在中南部,路環的人口集中在西岸,即集中在兩島較低平的地區。

  四、近年人口出生增加、死亡下降

  1978年以前,澳門人口出生、死亡都比較穩定,每年出生約2,500人,死亡1,500人左右,净增約1,000人。1978年後出生數大增,死亡數仍較穩定,因而死亡率下降。

  根據上述資料估計,澳門近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已超過1%。1984年與1980年相比,出生人數增長85.1%,死亡人數下降7%。反映澳門醫療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照附近地區來看,澳門人口的出生率是很高的,1981年爲28%,同年我國爲18%,香港爲17%(陳棟康《香港人口地理》。)。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1980~1984年澳門人口平均壽命爲69歲,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五、結語

  澳門人口的重要特點之一是文化教育水平不高,缺乏有較高文化技術素養的人才,而不乏一般勞工。因此,應嚴格控制移民,避免出現人口劇增所造成的衝擊與壓力。應根據經濟發展狀况確定吸納移民的數量,主要是吸引有文化的人才。也要提倡計劃生育。考慮到澳門人口搆成較年輕的特徵,今後十餘年仍是自然增長率繼續上昇期。據統計,1974年以前,每年結婚的只有一百人左右,1980年已超過1,000人,1984年更高達2,946人。估計到本世紀末,即使没有較大的人口機械增長,澳門人口規模都會突破六十萬大關(據鄭思堯估計。本世紀末澳門人口達到八十萬人。見《澳門手册》35頁)。加上毗鄰的廣東省珠海市人口發展到20—25人,從區域發展角度來衡量,這一地區城市人口規模已能滿足經濟發展需要。除非深水港、國際機場和廣澳鐵路和高速公路等幾項巨大工程動工和南海石油開發進入盛期,否則澳門人口控制在六十萬人左右爲宜。要避免出現過於擁擠和就業不足所造成的社會問題,以保持澳門花園旅遊城市的特色。但是,若按目前每年净增3萬人計算,到本世紀末,澳門人口將突破九十萬人。

  爲加速人口向凼仔和路環遷移,要限制在半島發展工業,把工業、碼頭、倉庫逐步引向離島,與之配套建設足够的住宅、生活服務和娱樂設施,發展離島交通,積極籌建第二澳凼大橋和拓寬只有九米寬的路凼連貫公路,完善凼仔、路環兩島的街道網,否則居民仍然不願離開稠密却很方便的半島。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