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省勞動力的長遠規劃設想



  朱雲成 林道善

  勞動力規劃是人口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對於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隨着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的發展,勞動力規劃的制訂越來越成爲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本文擬就廣東省未來(1989~2020年)勞動力規劃問題作一初步的探討。

  勞動力規劃的目標是:抓緊今後三十年左右勞動力資源最充裕的時機,加以充分合理利用,在保证第一産業所需要的勞動力數量和質量的基礎上,優先大力發展第二産業,適當增加第三産業的勞動力。逐步完善勞動就業政策,廣開就業門路,開放農村勞動力市場,加强管理,調整和引導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擴大勞務輸出,使本省勞動力結構趨向優化發展。

  一、勞動力總量規劃

  本省今後勞動力資源的發展趨勢,是制定未來勞動力總量規劃的基礎。根據我們所預測的人口自然增長中方案適齡勞動力資源的發展趨勢,結合今後本省勞動力培養需要等因素,制定勞動總量發展規劃如表1。

  制定上述規劃的依據有三:

  第一,規劃中1987年適齡勞動人口在業率的數據,是1987年7月1日全省1%人口抽樣調查推算所得。在此基礎上,參考1982~1987年適齡勞動人口减少率(年遞减0.22%)推算出以後各規劃年份的適齡勞動人口在業率。隨着本省今後教育事業的發展,高中及同等程度的職業中學以上的大中專在學人數將不斷增長,同時由於七十年代以來計劃生育工作的持續開展,降低了生育率,從1988年起至2020年止,每年高中程度的適齡人口將穩定在300~400萬之間,多數年份在350萬人以下,這必然降低適齡人口在業率。另外考慮到隨着勞動生産率的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城鄉家庭的勞動結構將發生變化,從事家務的人數將會有所增加。此外,城鄉有計劃地開放勞動市場後,還會有一批滯學、待業人口。這些都會影響今後的就業率。

  第二,規劃中城鄉在業勞動人口比例變化。是依據本省人口城鎮化的發展,城鎮人口比重將不斷提高和農村剩餘勞力向城鎮不斷轉移的客觀進程制定的。今後,全省在業勞動人口結構中,城鎮勞動力所占比重將不斷上昇,其上昇幅度略高於城鎮人口比重提高的幅度。鄉村勞動力所占比重則在不斷下降,這與城鄉人口年齡搆成不同,城鄉居民生育率存在很大差异有關。

  第三,規劃中鄉村勞動力的絶對量也在下降,但到2000年仍維持在2000多萬的水平,除了充分保证届時發展第一産業所必須的勞力外,鄉村的第二、三産業的勞動力比重也將增長。

  二、勞動力産業搆成規劃

  今後勞動力産業搆成發展總的趨勢是第一産業在全省在業勞動力總量中占的比重和絶對量都將逐漸减少,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所占的比重和絶對量都將不斷提高。在發展速度方面,預計分三個時期:第一,1990年以前的三年(1988~1990),爲了克服前期經濟“過熱”現象,第二産業勞動力增加速度將减慢,第一産業勞動力數量减少太快,需要穩住,第三産業基本上維持原有水平,預計略有增長。第二,本世紀後十年(1991~2000年):第一産業减少的進程適當加快,第二、三産業協調增長。第三,下世紀初的20年(2001~2020年)第三産業穩定地正常增長,第二産業的增長相對放慢,第一産業穩定地逐步减少。

  第一,根據産業結構變化的一般規律,第二産業是推動産業結構變化的主要動力。近年來,我省與全國一樣,第二産業發展出現“過熱”現象,需調整控制其增長速度,1983~1987年我省(包括海南)工業勞動力每年以12.7%的速度遞增,1988~1990年間,其增長速度將下降。這期間,勞動生産率提高和資金投入增值創造的工業生産總值占70%,增加勞動力所創造的産值占30%,1991年~2000年大致也維持7∶3的比例。到下世紀,這一比例將提高到71.5∶2.5(頭十年)和8∶2(後十年)。以保证工業生産穩步發展。

  第二,農業是發展國民經濟的基礎。我省農業自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從種植業中轉移出大批剩餘勞動力到其他農業部門(主要是牧、漁業)及第二、三産業。由於第一産業的人勞平均收入水平低於第二、第三産業,因此勞動力又從第一産業大量轉向第二、三産業,據1983~1987年統計,全省(包括海南)第一産業勞動力每年平均以2.11%的速度遞减,五年内第一産業已减少100多萬人,特别在經濟發達的平原地區,轉移速度較快,使一些地區的青壯勞力大部分向二、三産業轉移,已嚴重影響其第一産業的正常發展。今後規劃中要采取相應對策,减緩農村第一産業勞動力向第二、三産業轉移的速度,本世紀内每年規劃以1%速度遞减,到下世紀頭20年,才以2%的速度遞减。

  第三,隨着今後工農業生産力的發展,第二産業的勞動將相應增加。1978年以前我省第三産業很不發達,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開放、改革以來,城鄉剩餘勞動力以較快速度向第三産業(主要是商業)轉移。據統計,1983~1987年間,第三産業每年以7.81%的速度遞增,五年共增加200多萬人。在總勞動力中所占比重,已由1983年的15.6%上昇到1987年的20.3%。其發展速度已過快。特别是商業部門集中勞動力過多,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物價的上漲。在本世紀内其增長速度規劃年遞增3.5%。下世紀保持在年遞增3%的水平,接近第二産業所占的比重。根據世界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第三産業擁有的在業勞動力今後必然會超過第二産業。

  由於第三産業包括的行業種類很多,各行業集中的勞動力數量也有很大差别。今後一些短缺的第三産業的行業如科研、文教、衛生、交通、郵電、信息、銀行、金融等部門的勞動力將會有較大增長,但商業、飲食業、服務行業等部門因過去幾年增長太快,則要控制增長。就省内各個地區來看,發展也很不平衡,必須區别對待。

  三、實現勞動力規劃的對策

  1.加强發展教育事業,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質。

  隨着開放改革的深化,提高人口文化素質已成爲當務之急。而提高人口文化素質的關鍵在於發展教育事業,使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因此,要實行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辦學,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辦學的積極性。在人才培養方面必須十分重視德育的教育,使學生有明確的政治方向,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産階級自由化。在籌集教育資金方面尤其要充分發揮我省在國外的華裔、華僑和港澳臺同胞衆多的巨大優勢,鼓勵他們捐資辦學。還要調動省内企業單位和廣大群衆的積極性,集資辦學,振興我省教育事業。要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提高他們培養無産階級事業接班人的政治責任感和業務水平,充分發揮他們在教書育人中的主導作用和積極性。要加快步伐,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這是直接關系到廣東發展教育後勁大小的大問題,需力争早日實現。要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在全面開展中等教育改革的過程中,盡快使職業教育結構、比例合理化、完善化、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招生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2.加快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促進人才的積極流動和合理使用。

  我省人事管理制度已受到“開放改革”的巨大衝擊,並已向前走出了一大步。但還不能算整體性變革。要加快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步伐,有效地冲破原有人事管理體制的禁錮,建立科學的人事制度,使人才的管理和使用能够本着“公開競争”和“擇優録用”的原則,充分發揮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有業務專長的人才的作用。爲充分合理地利用專業人才,還要進一步有計劃地開放勞務市場,組織定期的和經常性的人才交流,促進人才的積極流動。

  3.加强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克服勞動力流動的盲目性。

  流動人口中屬尋找職業的勞動人口占很大比重。人口尤其是外來人口的盲目流動,必然給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爲克服人口的盲目流動,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如①制定必要的招工條例,使勞動人事部門和用人單位在招聘人員時,能盡量吸收本省的剩餘勞動力,在吸收外來勞動力方面,也要本着擇優補缺的原則,聘用文化素質較高的勞動力。②采取必要的經濟手段,如征收外來人口的管理費和市政建設費等;③公安、工商、交通等部門要加强對户籍、税收、牌照等的管理。對流動人口的滯流期要加以限制。

  4.要控制部分産業部門勞動力過快增長或過快减少的勢頭。

  爲保证我省今後農業的穩步發展,必需采取適當措施,减緩第一産業,尤其是種植業部門的勞動力向第二、三産業轉移,控制第二産業,特别是建築業勞動力的過快增長,配合壓縮基建規模和經濟結構調整,把生産不需要的人員减下來,清理壓縮計劃外用工,嚴格控制從農村招工,特别是從外省農村招工。同時,還要對第三産業内部勞動力結構進行調整,積極發展交通、郵電、信息,科研、教育、衛生等事業,保证這些部門所需的勞動力有較大的增長,而商業,飲食業、服務行業等部門則應控制增長。

  5.組織勞務輸出。

  勞務輸出,既可解决部分剩餘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又可爲國家創外匯,同時也是學習外國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一條重要途徑。要充分利用我省居民與海外聯繫多和中央給予特殊政策的有利條件,積極參與國際勞動市場。加强職業培訓,組織更多的勞務輸出;還可組織“成龍配套”的專業隊伍到國外承包各種服務業和建築業等。

  6.組織離退休人員繼續參與社會發展,充分發揮他們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隨着人口的老化,離、退休幹部和職工越來越多。他們有着豐富的經驗和專門知識,是國家和社會的寶貴財富。而且,這批人的身體多數比較健康,退休後,還有一個較長的生命期。據我們的測算,我省1981年達退休年齡的男女勞動力,在他(她)們退休後,男平均有16年,女平均有25年的壽命期,在他們身體健康還許可的條件下,仍然可以組織起來爲“四化”建設繼續作貢獻。要創造必要條件,組織離退休人員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當顧問、開展業務諮詢、進行調查研究、舉辦各種培訓班,以及參加第三産業的勞動服務工作,等等。以充分發揮“餘熱”,爲四化建設服務。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