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省經濟特區類型城市發展問題



  張克東

  近年來,廣東選擇了地理位置適當、主要僑鄉分佈中心、沿海建設條件較好,和對外經濟活動素稱發達的三個城市(即原爲省轄市的汕頭市、和1979年3月由原寶安、珠海縣改爲省轄市的深圳市和珠海市等)試辦經濟特區。

  由於特區的興建,便賦予這三個城市以新的職能,而這些城市的規劃建設則爲經濟特區的形成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從城市分類的角度來看,深圳等市和省内韶關工業類型城市、湛江港口類型城市有的不同,而是屬於經濟特區類型城市。也有人把經濟特區類型城市稱爲“特别市”。它是在黨中央、全國人代會提出要實現工作着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方針指引下,出現的一種新興城市。

  一、正確認識廣東經濟特區類型城市建設的重要意義

  早在1959年,愛爾蘭政府就利用香農機場附近地方,辦起了“加工出口區”(又稱“自由貿易區”),吸收外資,發展了本國經濟。二十多年來,“加工出口區”的事業已在世界範圍内日益廣泛地發展起來。現在從巴西、埃及、新加坡等國的“加工出口區”規模較大、效果較好。

  我國對此類“加工出口區”稱之爲“經濟特區”,具有綜合的特點,即不單包括工業出口,還考慮農牧業出口的需要,并兼顧住宅建築、旅遊業的發展。(《有關負責人談廣東經濟特區建設》,《羊城晚報》,1980年9月4日。)“工業發達國家的企業,用人少,效率高,會做生意,這些都應有原則地好好學過來,以利於改進我們的工作”(毛澤東;《論十大關系》。)。因此在廣東深圳等市興辦特區的目的,就是爲了更好地學習工業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有益經驗。

  興建經濟特區的重要意義,概括説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探索管理體制的改革,把現代化大生産的系統性和靈活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們專門發展特區類型的城市,就是要使特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爲港澳同胞、海外華僑和各國友人來特區投資建廠,創造便利條件,現代化大生産具有企業系統龐大,部門結構復雜,市場需求多變等特點;爲使企業保持競争能力求得生存發展,就要既可照顧本企業系統的整體利益,又能靈活地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實際情况辦事。例如,招商局利用香港的資金開發深圳蛇口工業區,基建投資1.7億港元,在兩年内即完成了全區的基礎工程。現已引進的企業有14項,其中5個項目年内即可投産,預計今年(1981年)全區的地租、碼頭、出售别墅等的收入就有2,500萬港元。如以十年爲期,到時收入總額就有2.5億港元,扣除基建投資1.7億港元,回收盈餘將爲0.8億港元,投入少、産出多,基建效果非常顯著。分析其經驗,就是采取了按工業區指揮部和施工單位間固定合同關系,完全按經濟手段辦事的方針。

  從招商局開發蛇口工業區的經驗中,使我們得到很大啓發,深圳其它的地方建設效果差,不及蛇口顯著,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管理體制存在“官”,“商”混合不分的缺陷,因此“官”、“商”分開,就能使體制趨於合理。這個問題的解决,不僅有利於特區體制的改革,對全國的體制改革亦有很大的意義。

  (2)我們讓外商進入特區共同策商出口加工和旅遊等事後,就有可能使我們不必出訪外國,也能較深入地瞭解當今國際市場進行技術貿易活動的真實情况,真正把别人的先進技術學到手。因此,通過和外商合作在特區進行全面、系統的經濟建設,是爲我國四化建設培訓一批技術骨幹隊伍的有效途徑。

  (3)從生産力地域合理布局觀點來考察,興建特區的意義亦十分重要。因爲在廣東深圳、珠海、汕頭(還有福建的厦門)等市興建特區,正是加速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一項有力措施,因此對沿海支援内地建設,和加强沿海、内地生産力地域分工協作關系,都將産生良好的影響。  

  二、關於經濟特區類型城市發展依據的問題。

  城市發展受區域(或腹地)所支配,故區域範圍大小及經濟變化成爲城市發展的前提條件。特區城市亦毫無例外,其發展亦深受區域範圍及經濟變化的影響。

  首先,從國内方面來看深圳等特區城市發展的依據。

  汕頭市吸引的區域範圍較大,包括韓江流域和梅縣地區。這裏地形的突出特點,是丘陵山地多,平原少。因此發展經濟應堅持農林牧結合的原則,才能保持環境的生態平衡,促進山區生産發展,否則將不利於汕頭特區經濟發展。區域内雖然人多地少,但是居民有良好的耕作習慣和工業技術革新的創造精神,却是發展經濟的一大優勢。

  潮汕平原是著名的高産稻作區,經濟作物生産也有較好的基礎;進一步調整農業内部結構,提高柑、橙、甘蔗等作物的商品率,將直接影響汕頭出口工業尤其是食品工業的發展水平。

  能源欠缺是使汕頭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區内興寧煤礦産量不大,供給量少,故汕頭特區發展所需動力燃料,需依賴粤北煤礦和粤西茂名煉油廠提供。汕頭位於韓江、榕江河口,貫通區域境内的韓江航道,成爲汕頭特區和腹地聯繫的大動脈。汕頭是粤東重要的海港,交通地位相當重要,從近代至今,汕頭港仍在全國外貿活動中佔有一定的位置。海運客貨輪和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往來亦很密切,目前碼頭只能停靠5,000噸級海輪,近期在未修建鐵路以前,應加强港口建設,修築深水碼頭,才能適應汕頭特區發展的迫切需求。

  深圳特區城市位於珠江口伶仃洋東側、惠陽地區南部。廣深鐵路和東江航道使得深圳吸引的區域範圍很大。深圳特區毗連着的香港,1946年只有160萬人,目前人口已達500多萬,説明香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迅速發展的。現已成爲東南亞主要自由貿易轉口港、世界上國際貿易中心之一。這是深圳特區具有很大發展前景的一個主要因素。深圳是目前廣東各特區城市中交通條件最好的一個特區城市,鐵路北連廣州、南通九龍,成爲我國南方陸路外貿的一個重要口岸。深圳特區西部臨海的南頭曾是港口小鎮,亦是解放前原寶安縣城所在地。港口水運因鐵路興起而衰落,目前深圳港只是一個中小港口。但深圳特區東臨大鵬灣(水深10米),西靠伶仃洋、深圳灣(水深5米),具有良好築港條件。深圳特區面積(327.5平方公里)較大,之所以成東西狹長的帶形(長約80公里),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使特區能够利用海岸綫,取得廉價便利的水運條件。蛇口已建3,000噸級碼頭泊位,水路去香港25浬(46公里),良好的水運條件是加速蛇口發展的主要依據。    

  珠海特區位於珠江口伶仃洋西面,距澳門公里程僅7公里,其吸引腹地爲西、北江三角洲、中山、新會等縣是省内著名的糧食産區,繁榮的農業是支援珠海特區發展的有力因素。稠密的河網,其有利的一面是便利水運,但對公路運輸發展帶來困難,珠海至廣州公路相距僅百餘公里,但要跨越四次江河,目前未修橋樑,全靠輪渡,班車運行時間長達6個小時。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商定建橋計劃。珠海特區的水運條件較好,内河船舶可通江門、肇慶等地,東至香港水路39涅(72公里),發展遠至新加坡的海運亦有可能。目前正在珠海特區的海岸地帶興築3,000噸級碼頭泊位,以應特區發展急需。

  第二、從國外情形來分析經濟特區類型城市發展的依據。經濟特區爲什麽不設在内地,而放在沿海?一是基於社會政治原因應建在沿海;另外一個原因,是從深圳等市和港澳地區間、國際間實行生産力地域分工協作的要求,來考慮特區的選地布局問題的。現分析如下:

  (一)  國際間工業地域布局遷移的特點,是導致廣東深圳等特區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工業布局的基本原理,是工業企業的興建應接近原料地或消費區。但是隨各國各地具體情况不同,對這一原理的認識及運用應有所區分。例如西德,其國内缺乏石油,進口石油需經長途運輸,却做出了把煉油企業放在本國的布局决策。這樣,雖然煉油企業遠離了石油産地,但却接近西德國内消費市場。

  紡織工業布局遷移的特點亦很突出。除了可以使其企業接近消費區以外,還由於工業技術日新月异發展,使得紡織工業所需的原料,不限於農産品原料(如羊毛、棉花),化學合成纖維亦可作爲原料供給紡織企業需要。由於這個緣故,便使紡織工業布局的地點,發生了跟傳統布局不同的新變化。近數十年許多工業原料缺乏的國家,就是運用工業布局遷移原理來發展本國經濟的。廣東珠海特區引進的毛紡織工廠,便是我國運用工業布局遷移原理,發展經濟特區的一個例子。

  (二)  廣東的經濟特區城市是在國際間生産專業化深入發展的情勢下,考慮其發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上出現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電子工業、高分子合成工業等新興工業部門的發展,對國際間生産地域分工協作産生很大影響。目前日本很重視散佈於各地的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小企業專業化,一方面是出自大企業財團的利益需要,另外由於企業生産專業化,將帶來生産效率高、成本低的好處。我國汕頭工業基礎好,又有不少技術熟練的勞動力,因此藉助特區加强工業專門化的發展,不僅需要亦有可能。

  (三)現代大城市日益表現出“市郊化”的趨勢,這是深圳等特區城市得以發展的又一重要依據。大城市人口密集,用地用水、交通運輸和住房緊張的事實,已是衆所周知的,工業集中市區污染環境的問題也難以解决。香港已在郊外興建沙田、荃灣、元朗等衛星城市,原因就在此。在毗連香港的深圳和靠近澳門的珠海,我們具備用水用地充裕、物産資源豐富和勞動力衆多等優勢,這對香港和澳門有很大的吸引力。

  三、關於經濟特區類型城市的性質問題

  特區舉辦的企業以中外合資項目爲主,亦有一些獨資項目。原因何在呢?列寧在十月革命後,蘇聯國家始建之時,曾指出:“國家資本主義,就是我們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規定其活動範圍的資本主義,”(《在“特”字上做文章——評述我國四個經濟特區一年來的實踐和前景》,人民日報記者許泓賡,李肇芬,載《人民日報》1981年7月15日第二版。)因此,在當前我國經濟技術還較落後的情形下,利用特區,吸收外資,合作經營,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加速我國經濟發展,也是必要的。特區的建設,乃是廣東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性質而言,特區城市應成爲發展加工工業、居住建築業,“第三産業”,實現農牧業區域化、企業化的生産基地;進行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技術貿易的中心;訓練能掌握先進技術和現代化企業管理人材的據點;逐漸發展成工農牧貿易結合的新興城市。

  從目前在各特區引進的企業項目中,可以看出工農牧貿易等部門結構的特點。

  深圳特區基建條件較好,引進的項目多,且帶有綜合性。其中以住宅、旅遊最突出,分别占總投資44.35%和22.86%。因爲香港市區人口密度甚高,舊住宅區高達7,000人/公頃,新建住宅區亦有2,000—5,400人/公頃。香港地價高昂:市區外側爲10,000—30,000港元/平米;市中心區高達60,000—130,000港元/平米(1978年)。盡管它的建築發展很快,但限於人多地少和大城市的缺點,要徹底解决居住問題頗有難處(A.B.Mountjor:Housing and new towns in Hong Kong,“Geography”Vo1.65 part 1  NO.286.Jan.1080.P53—57 (A.B.蒙特喬:《香港的住宅建築和新城鎮))。深圳特區地價低廉,平均爲4,000港元/平米(1元人民幣約折合3元多港幣),故港商到深圳開辦建築業有利可圖,這種項目成了深圳特區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

  珠海特區臨海多島嶼,海岸綫很長。根據遊客喜愛大海、藍天、空氣和陽光的心理,現已在臨海島丘風景優美的地方建起了海濱公園、海灘游泳場。此外砲臺山觀海風景區,石景山、白蓮洞等風景點,都是澳門同胞向往的地方。澳門人口27萬,高度密集在5.7平方公里的市區,十分擁擠。因而促使珠海特區旅遊業發展起來。這裏旅遊的發展不僅爲國家增加外匯收入。而且還爲屬於“笫三産業”的交通運輸、商業服務行業的經營管理,提供了許多有益經驗。

  汕頭六十年代興起的超聲電子儀器廠、汕頭公元感光材料廠,技術力量較强,産品適銷對路,成績顯著。但是爲了更好的趕超國外先進水平,不斷提高産品競争力,有必要大力發展科學、教育和專業性的服務行業均屬於“第三産業”的系統。現在汕頭特區强調引進電子、化學等科技項目與實驗設備,興辦汕頭大學就是一例。由此可見,汕頭特區正在朝着以“出口加工”爲主的道路上穩步前進。

  特區城市的郊區不僅需向特區提供其發展所需的蔬菜和副食品,而且還要辦成農副産品出口的基地。

  深圳特區的近郊,包括羅湖區和南頭區的一部分生産大隊,耕地面積60,000餘畝,低緩的丘陵地亦不少,灌溉水源充足,肥料來源較好,發展蔬菜和農副産品的生産極爲有利。現已規劃確定常年菜地1萬畝,邀請潮汕老農傳授種菜經驗,並已制訂合理的蔬菜政策,因此特區蔬菜的供應問題將可逐步解决。

  廣東幾個特區城市郊區都是漁業和海洋水産養殖發達的地方,珠海在設置特區之前就是一個漁業爲主的縣。過去片面强調糧食生産,圍海造田,圍墾了傳統養殖的灘涂,種植水稻,結果擠了海水養殖。據調查,1980年珠海海水養殖的産量只有25.3萬擔,比過去减少一半以上,這是違背因地制宜原則造成的不良後果。這種不顧經濟效益的作法應迅速扭轉。

  在深圳特區西部的南頭、福田沙頭有良好的海涂可以養蚝;鹽田和蛇口地區近海捕撈業亦很發達。淡水養殖在引進新的飼養技術後發展很快,現有魚塘再加上低産田改建的魚塘總面積共有4萬畝。花卉栽培面積隨着香港市場需求增長,將擴大到二千畝。珠海特區灣仔花卉栽培業更加馳名,每年輸往澳門的鮮花收入常達萬元以上。

  深圳特區貼近香港新界地區,鐵路至九龍約30餘公里,公路通香港九龍的路綫頗多,交通十分便利,適合鮮花,水産魚類、鷄、生猪等鮮貨快速遠送的要求;香港居民90%以上爲我國同胞,最喜愛祖國家鄉出産的農副産品;這都是促進特區城市的近郊發展成爲農副産品出口基地的積極因素。在一般的城市郊區,普遍都在積極發展機械化養鷄、養猪事業。而特區城市近郊的飼養任務更有其特殊性,應特别注意引進新的良種及科學的飼養管理方法,提高畜産品質量,如提高生猪瘦肉的含量,耐長途運輸和冷藏等。

  如前所述,我們的經濟特區是采取綜合發展的方針,在積極發展工業、建築和旅遊業的同時,也充分考慮農、牧業的發展需要。深圳特區近郊平湖等公社在引進技術發展農牧業方面,已初見成效。在1980年頭五個月中近郊三個公社的創匯數額均在100萬港元以上。

  四、小結

  在短短的幾年裏,深圳等市特區的建設發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管理體制改革,對引進先進技術的運用,外匯收入的增長等方面,亦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對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四化建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特區城市的吸引區域、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歷史背景、經濟基礎、交通情况、和人口勞動力的特點;再結合和港澳同胞、海外華僑、各國友人發展對外經濟合作事業的可能性的分析,説明設置與建設特區城市是有根據的。

  通過特區城市的建設實踐,逐步明確了它的經濟性質,而對特區城市性質的分析評價,則是提高特區城市總體規劃水平、加快建設速度的重要前提。深圳等特區城市在我國四化建設中,具有國内其它城市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因此我們深信,在國務院、廣東省人民政府、省經濟特區辦公室的領導下有廣大市民的努力奮鬥,廣東經濟特區類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將會取得更大的成績。

  (本文承廣東省經濟特區辦公室、深圳、珠海等城建局規劃辦公室提供資料,曹廷藩教授提出寶貴修改意見,附圖承朱健梧同志清繪,在此致以謝意。)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