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三國東吴時期交廣分治的若干問題



  徐俊鳴 徐曉梅

  一般史志都説,廣州之名始於三國東吴時期,但譚其驤教授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却標作交州。

  按東漢末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吴遣鄱陽太守步騭率領武吏一千人南行。依附劉表的蒼梧(當時蒼梧郡治在今封開縣江口鎮(參看陳乃良著《古代嶺南一奇苑》)。)太守吴巨,其初表示歡迎,後又圖謀反抗。步騭誘斬了吴巨,集合了水軍二萬人浮西江而下,與吴巨的餘部大戰於高要峽(今羚羊峽),於翌年平定南海郡。當時的南海郡治曾遷龍灣與古壩之間(今番禺沙灣附近)。步騭登尉佗(趙佗)舊治(今廣州)見“高則桑土,低則沃衍,負山帶海,博敞渺目”,  “賭鉅海之浩茫,觀原藪之殷阜,乃日斯誠海島膏腴之地,宜爲都邑。”乃擴番山之北以廣故城(其實步騭只把甘溪以西的古城向北略爲擴大,而未修甘溪以東的部分。實際上,三國時城的範圍不及趙佗城大。可參看拙著《廣州史話》。),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把南海郡治(當時南海郡仍屬交州)遷回今廣州(遷城年份,各書不同,現據《水經注·泿水條》。),與此同時,亦將交州治處於此。步騭南來,武吏不過千人,其後招撫當地士卒,亦不過二萬,其所以能安定交州,實因得到交州實力派士燮家族的擁護。所以《三國志·吴節》中有“士燮兄弟,相率供命,南士之賓,自此始也。”(據《三國志·吴書》士燮傳,其大意是;其祖先爲魯國汶陽人。至王莽之亂,避地交州,其父初爲日南郡太守,後遷交趾郡太守。其弟一爲合浦太守,次弟爲九真太守,另一弟爲南海太守。燮謙虚下士,中原人士往往避難者以百數,處大亂中,保全一郡二十餘年,疆場無事,民不失業,燮兄弟並爲列郡,雄長一州,偏在萬裏,威尊無上,震服百蠻,尉佗不足喻也雲雲。)

  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交廣第一次分治,其原因主要是爲了削弱士燮家族的勢力。當時分交州東部四郡(南海郡、蒼梧郡、鬱南郡、高凉郡)爲廣州,吕岱爲廣州刺史,西部四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爲交州,戴良爲交州刺史。但是年士燮死,孫權派陳時爲交趾郡太守,調士燮之子徽爲九真郡太守,而徽不奉調動,而欲自爲交趾郡太守,於是舉兵守海口(紅河口)以拒戴陳等人。吕岱乃督水軍二千人,晝夜進兵過合浦,會合戴陳等俱進。徽聞岱等大軍突至,乃大震恐,不知所措,率兄弟六人,肉袒迎岱,岱皆斬之。交趾既定,又進討九真郡,斬獲以萬數,又遣人從事南宣國化,扶南等國皆遣使奉貢。其時間長短史無明確的記載,僅雲:  “俄復舊”,估計時間約需二、三年後各郡複合交州,此乃亂平復舊,並非《晋節》所説的,交廣第一次分治“因亂未實行”實不符合事實。

  至於交廣再次分治,在吴末孫休時期,大概在永安七年(264年)。距吴亡(吴天紀四年即晋太康元年,公元230年)僅十六或十七年。

  按吴孫權稱帝是在公元222年(即黄武元年)而亡於公元280年,其間共五十八年,而二次交廣分治合計共約二十年;即稱交州的時間共約四十年。所以,在三國東吴時期,番禺及其附近地區稱交州的時間比稱廣州爲久,此所以譚氏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只標交州而不稱廣州的原因。

  至於交廣第二次分治的原因如何?史亦無明文記載。惟在《三國志·吴書》三嗣主傳中有政局不穩的記載。如:  “五月”交趾郡吏吕興等反,殺太守孫谞,   先是科郡上手工千餘人送建業,……故興等因此扇動兵民,招誘諸夷也。……吕興既殺孫   ,使使如魏,請太守及兵(即向魏國投降,請魏國派太守和兵)”。故而分而治之,企圖穩定政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