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關於廣東省城市發展的設想



  魏清泉 劉 琦 陳浩光

  本文擬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廣東省城市的發展,城市網絡的組織及其空間布局問題,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城市發展的主要特點

  廣東省北依南嶺,南瀕海洋,人口稠密,商品經濟發展較早,對外貿易事業比較發達,但長期以來,經濟發展速度比較緩慢,基礎薄弱。城市發展具有如下幾個基本特點:

  1.城市歷史久長,但發展緩慢

  廣東省許多城市(鎮)都上有千年,甚至於二、三千年的歷史。例如,省城廣州,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對外洋通商最早的口岸。遠在漢代,廣州就是與南洋等地貿易的港口,是當時中國十九個較大的城市之一。公元三世紀時,阿拉伯商人在此已有了居留地。唐末黄巢攻陷廣州時,發現廣州城内外僑己多達十數萬人,足見當時商業之盛。粤北的韶關,也有近二千年的歷史。在粤漢鐵路未築之前,韶關是湘、粤、贛三省水陸轉運碼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韶關爲韶州的州治。1927年韶關設立市政府,1939年抗日戰争期間,廣東省政府搬遷於此,人口由5萬突破至12萬人。距廣州16公里的佛山,也是一個具有1,300多年曆史的古老城鎮,手工業和紡織業發展較早。往昔商業盛時,佛山和漢口、景德鎮、朱仙鎮並列爲中國四大名鎮,人口比現在還多,曾達30萬人。粤西的湛江發展時間與上海相近,1888年被法帝國主義侵佔,開闢爲商埠,逐漸發展。在這些骨干城鎮的影響下,其它市鎮普遍較早發展起來。至解放前夕,廣東省的城鎮數量遠較内地爲多,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也高於全國,城鎮網絡的格局也大體形成。

  建國三十多年來,隨着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的發展,廣東省的城市數量有了增加,城鎮人口有一定的增長。但由於長期以來,廣東省屬於國家非重點建設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慢;糧食生産不足,因而影響城市發展的速度。從1949年~1979年,全國城鎮人口數量增長了3.6倍,而廣東省的城鎮人口數量同期僅增長了0.74倍。三十年來廣東省城鎮人口在全省總人口中的比重處於下降趨勢:1949年爲13.3%,1964年爲12.8%,1980年爲12.68%。城市化水平低於全國。

  2.城鎮數量多,分佈廣,但大部分分佈在沿海沿河一帶

  廣東省有省、地轄市14個,建制鎮132個,其中萬人以上的鎮有115個。這些城鎮在平原地區分布較密,而在山區也有廣泛分佈。例如;三十多萬人口的韶關市,還有人口超過四萬的樂昌、連州、南雄等鎮,都分佈在粤北山區。

  廣東省海岸綫綿長曲折,大小河流總長兩萬多公里,河海大小港口共有一百多個。許多城市就是在這些港口上發展起來的。全省現有的14個城市,其中有11個靠海,而不靠海的城市,也都有便利的内河運輸條件與海洋相聯。全省現有的132個鎮,有92個沿河分佈,23個臨海。因此,廣東城鎮分佈的沿河性和臨海性十分明顯。

  3.大城市得到一定控制,中小城市發展較快

  建國以來,就全國而言,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數量和人口都得到迅速的增長,其人口在城市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提高;而20萬以下人口的小城市個數减少了,其人口在城市總人口中的比重也下降了。但三十多年來,廣東省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數量没有增加,即只是一個廣州市,而人口數量也增長較慢,在全省城市人口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1979年約爲130萬人,到1981年市區非農業人口才233萬多人;1953年廣州市的人口占全省城市人口總數的33.5%,1981年下降爲22.6%。反之,廣東省小城市的數量却增加了不少,其人口在全省城市人口中的比重也有所提高。1981年,全國小城市的人口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約14%,廣東省却高達65.9%。尤其是中等城市,廣東發展最快,其數量和人口都大大增加了。

  廣東省城市發展趨向比較合理的另一個標誌,是城市首位度的下降。1953年,廣東省最大城市廣州與第二大城市汕頭市人口的比值爲7.46,1981年下降爲5.20。城市首位度的下降,表明已緩和了非農業人口向一個特大城市集聚的現象。

  4.城鎮類型復雜多樣,但以港口城鎮爲主

  廣東的城鎮類型復雜。從發展歷史來看,有二、三千年曆史的古城,也有最近兩三年才興建的最新城市。有的歷史古老,但發展很慢,如瓊山縣府城鎮,是漢族移入海南首先開發的古城,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至今仍是一萬多人口的小鎮;有的剛設市,但發展很快,如深圳1980年以前只不過是一個兩萬人的邊防小鎮,兩年多的時間就發展成爲一個有十一萬人口的城市。從腹地來看,廣州是華南的經濟中心,吸引範圍很大,到達福建、江西、湖南、廣西等省區境内,而潮州市吸引範圍則很小,基本上是潮安一個縣。從職能來看,有以工礦業爲主的城鎮,如茂名、石碌,有以交通運輸樞紐爲主的城鎮,如樂昌縣坪石、東莞縣太平;有以行政中心爲主的城鎮,如梅州市和許多縣城;有以風景遊覽爲主的城鎮,如肇慶,有以邊防口岸爲特徵的特區城市,如深圳、珠海;有的兼有多種職能,如港口城市湛江,兼有工業城市和行政中心的職能。雖然,廣東的城鎮類型復雜多樣,但以港口城鎮爲主。在全省14個城市中,有11個起因於沿海或内河港口,有13個城市仍在一定的程度上起着港口的作用;全省現有132個鎮,有42個是港口。

  二、城鎮大發展勢在必然

  世界上的城鎮人口約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二以上,工業發達國家更高達70%以上,就是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地區,也在20%以上。目前我國已占20.6%。但廣東省只有18.7%。廣東的城鎮應該有一個大發展。

  首先,從世界城市化的進程來看。二十世紀以來,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三十多年來,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城市規模迅速發展,新城市如雨後春笋紛紛涌現。在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農村也日益受城市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城鄉間在生産水平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正在日漸縮小。城市化已成爲社會進步、科學技術發展和交通運輸發達的直接體現者。而且,各國城市化的進程都是與經濟發展同步的。低收入國家,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比重一般在30%以下;中等收入國家,一般超過35%;工業發達國家,則幾乎都超過70%(世界銀行,世界發展報告,第148、149頁.1980年.)。廣東省和全國各地一樣,已轉入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建設時期。毫無疑問,隨着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城鎮也將會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較大發展。

  其次,從廣東省經濟建設的客觀要求來看。廣東省人口稠密,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農業勞動力已由1952年的1,084萬人增加到目前的1,944萬人,而同期耕地面積却由4,963萬畝减少到4,795萬畝。全省農業人口平均每人佔有的耕地,由1.9畝减爲1畝,不少地方每人只有2~3分耕地。農業勞動力大大超過農業生産本身的需要,有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將轉移到縣鎮和其它大中小城市去。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會以來,農村普遍推行了聯産計酬責任制,農業生産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勞動生産率提高了,農産品增多了,農村經濟由原來的自給或半自給性生産逐步向商品化生産轉化,農業生産由過去傳統的“小而全”的狀態逐步向專業化、區域化的方向發展。城鄉經濟聯繫加强了,農業同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以及科研、信息機構的聯繫大大密切了。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或流動於城鄉之間從事經濟活動的數量成倍增長。它推動了農村集鎮和城市經濟的繁榮,促進了城鎮的發展。

  廣東省具備加快發展城市的條件:

  (1)目前,廣東城鎮人口所占比重雖然較小,但城鎮數量較多,市政建設基礎較好。廣東省萬人以上城鎮平均密度爲0.48座/千平方公里,爲全國平均密度的3倍多。珠江三角洲是全國五大城鎮集聚群之一,城鎮密度比滬寧杭地區和成都平原低,但高於京津唐和遼中地區。全省五萬人以上的鎮有20個,農村圩鎮達2,000多個,大約平均每l00平方公里便有一個,爲城鎮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廣東地處熱帶和南亞熱帶,是全國最重要的熱帶作物和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生産基地,又有遼闊的海域,經濟作物和水果種類繁多,動植物資源豐富,有利於發展制糖、絲麻紡織、造紙、橡膠、水産加工和罐頭食品輕工業。傳統的手工業,如抽紗、烟花、蘆薈、竹器編織等行業也有很大的發展潜力。此外,已查明具有一定儲量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産共80多種;山區林副産品資源十分豐富,隨着國家搞活經濟政策的實施,以上這些輕型工業得以繼續發展,可以容納數量更多的勞動力和城鎮人口。(3)廣東省毗鄰港澳,國外僑胞多。十一届三中全會以來,廣東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擴大了對外經濟活動,試辦了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不斷地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發展來料加工、補償貿易和合資經營企業,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也使城市發展的物質基礎得到顯著加强。

  有人認爲,城市的發展取决於糧食生産水平,取决於農業能够提供多少商品糧。從理論上説,無疑是對的,因爲剩餘糧食是城市及城市化發展的先决條件。廣東缺糧,這是限制城鎮發展的一個因素。然而,對廣東省這個局部地區來説,却不能認爲糧食尚不能自給,就使發展城鎮和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不可能的。過去,我們正是由於糧食不能自給的壓力,限制了工業的發展,也人爲地限制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以致大批剩餘勞動者滯留在農村,造成勞動資源的巨大浪費。采取“人海戰術”的辦法搞農業,農業勞動生産率難於大幅度提高;工商業未有得到很好的發展,農業又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和現代化的裝備。與其承襲過去幾個人耕一畝田來解决糧食問題的費力低效路子,遠不如利用實行特殊政策的條件,走發展城市,用工業帶動農業發展的新路。廣東省應該利用實行特殊政策的條件,在近期内適當進口部分糧食,充分利用城鄉剩餘勞動力,發展工業,商業和服務行業等,並以此發展農業,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未來城市布局發展設想

  城市布局或城市網的組織,可從城市規模系統和城市空間分佈的地域系統來考慮。

  首先從城市規模來看

  目前,我國按城市人口數量規模,將城市分爲四級:人口超過100萬爲特大城市;50~100萬爲大城市;20~50萬爲中等城市;20萬以下爲小城市。可按此來組織廣東省的城市規模系統。

  1.特大城市。廣州是廣東省現有的唯一特大城市。從廣州的物資供應、人民生活、城市交通和生産發展的現狀及我國特大城市的情况來看,城市規模過大,弊端太多。因此,廣州市應嚴格控制規模擴大,其它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也應采取限制措施,防止它們在近期内(至公元2000年,下同)發展成爲特大城市。

  2.大城市。廣東省目前尚無50~100萬人口的大城市。但從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長、經濟特區建設、地區經濟開發和城市發展的合理規模來看,粤中的深圳市、粤東的汕頭市和粤西的湛江市,近期内有可能發展成爲5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深圳市——原是一個2萬人口的邊防小鎮,自經濟特區建設後,二、三年内就迅速形成一個擁有10多萬城市人口的新興城市。目前,它是我國規模最大、條件最好的一個經濟特區,面積32 7.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設用地98平方公里。設市以來,已引進外資興建了一批技術較爲先進的輕工、電子、印刷等企業,商品住宅、旅遊業也得到了發展。以後將建設成爲以對外開放爲主,出口加工工業、旅遊業、房地産業、種養業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城市。按深圳經濟特區規劃和政府有關部門計劃,其市區人口將達80萬:

  汕頭市——現有總人口70多萬,其中城市非農業人口42萬。根據該市人口的自然增長,在近期内,其城市人口就將突破50萬。汕頭市具有其發展的優越條件:地處閩粤沿海航運中點,扼韓江出海口;經濟腹地除粤東大部分地區外,還包括閩西南和贛東南大片地方;爲我國重要外貿港口之一,對外交通方便,與香港、東南亞聯繫尤爲密切;有較好的輕工業基礎,食品、感光化學、電子工業和抽紗、陶瓷等輕工業産品早已暢銷國内外;附近的潮汕平原勞動力大量剩餘,文化水平高,勞動素養好;本身又設置了經濟特區,可以引進外資、原料、設備,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待臺灣回歸祖國後,發展將會更快。

  湛江市——目前總人口有80萬,其中城市非農業人口25萬,次於廣州、汕頭,居全省第三。目前港口吞吐量在全國大港口居第七位。省内陽江以西沿海地區的物資,均向湛江集中。加上它有黎湛鐵路同國内聯繫,經濟聯繫範圍達100多萬平方公里,是我國中南和西南地區的一個重要口岸,爲我國與東南亞、中東貿易最便利的海港之一。湛江市現有化學、制糖、機械、造船、食品、紡織等工業。隨着南海石油和水産資源的開發,湛江市的石油、化工、造船、水産加工工業等將有較大的發展,作爲對外貿易口岸的地位也將進一步提高。因此,近期内湛江市的城市人口可能上昇到50萬。

  3.中等城市。廣東省現有中等城市4個,即汕頭市、湛江市、韶關市和佛山市。從發揮區域經濟中心的作用、城市腹地資源狀况、現有的基礎和建設條件來看,今後除韶關、佛山兩市應繼續合理發展外,現有的特區城市珠海、新興石油化工城市茂名、地區經濟中心江門和海口,將有可能發展成爲中等城市。它們又可分爲幾種情况:

  一是原有基礎雖差,但地理位置優越,由於國家加强對外經濟聯繫的需要,應加以發展。例如珠海市,它原是只有l萬多人口的小漁港,工業基礎和城市設施比較差。但它毗鄰澳門,地理位置特殊,又有背山面海的優美的自然風光,因而被選定爲我國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它有發展旅遊業的良好前景,并且已引進了制衣、紡織、電子、塑料、小五金機械、日用品、化工等來料加工項目。現在全市人口爲13萬人。隨着珠海旅遊業和加工工業的發展,城市規模也將進一步擴大。

  二是當地自然資源比較豐富,進一步的開發利用將導致城市繼續發展。例如茂名,是在開發油頁岩資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工業城市,被稱爲我國“南方油城”。目前的城市人口不足10萬,但它的工業發展在全省佔有重要地位,工業産值僅次於廣州而居全省各城市的第二。三茂鐵路建成後,茂名油頁岩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會加强,石油,電力、化學、建材等工業的生産規模也必將進一步擴大,從而推動城市的進一步發展。

  三是水陸交通便利,附近農業發達,爲了適應農業現代化的需要,也應該加以發展。例如江門市,扼西江和韓江連接點,通過珠江三角洲水道網,可通石岐、順德、廣州,向來是四邑、南路和廣州、香港、澳門貿易的樞紐。珠江三角洲是重要的糧食、甘蔗、蠶桑、水果、塘魚商品生産基地。爲了促進農業生産的發展,江門市需要進一步發展支農工業和農産品加工工業,從而也促進城市本身的發展。

  四是現有的地區經濟中心,爲了全面開發地區資源,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必須擴大城市規模。例如海口市,現有人口18萬,它是我國最大的熱帶作物基地和海南島的經濟中心。海南島的面積略小於臺灣島,但其開發遠早於臺灣,農業生産的自然條件,一般也比臺灣優越。臺灣已出現2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和四個30萬以上人口的中等城市。隨着海南島熱帶資源的進一步開發,並全面發展海南島地區經濟,海口市在近期内也應建成爲20萬以上人口的中等城市。

  4.小城市。目前,廣東省只有9個小城市:深圳、珠海、海口、江門、茂名、肇慶、惠州、梅州、潮州。從加速縣鎮工業建設,推廣亦工亦農制度,發展農工商聯合企業,促進小區域經濟發展,以及搞好縣城市政建設等出發,今後除了肇慶、惠州、梅州、潮州四市應積極發展外,現在具有相當工業基礎,人口在5萬以上和位置殊特重要的一些縣城,如石岐(9.8萬人)、會城(7.8萬人)、江城(8.8萬人)、莞城(8.2萬人)、榕城(11萬人)、棉城(9.4萬人)、連州(4萬人),以及海南島南部和西南部的港口三亞(3.6萬人)、八所(3.7萬人)等鎮,都必須加强建設,發展爲小城市。比如,崖縣縣城三亞是海南島南端一個重鎮,未來的煉油中心之一,它附近的榆林港,是海南島南部的一個重要海港。八所是海南島西部一個港口,有鐵路與石碌鐵礦聯繫。海南島屬於我國重點開發和建設的地區,隨着熱帶資源和海洋資源(包括鶯歌海石油資源)的開發,經濟將有較爲迅速的發展。因此,在海南島進一步發展海口市的同時,還應當將三亞、八所兩個港口建設成爲規模較大一些的小城市,作爲海南島的次中心。

  其次從城市分佈地域系統來看。

  城市空間分佈的地域系統,是按經濟區來組織的。根據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地域分异,地域經濟特徵,比較穩定的生産方向,經濟中心,經濟聯繫,行政區劃等狀况,我們擬將廣東省分成四個一級經濟區(過去曾有人把廣東分成粤東、粤中、粤北、粤西、海南五個一級經濟區,我們認爲粤北區應屬粤中區内的一個亞區,故不單獨劃出。):以韓江流域爲主的粤東區;由西、北、東三江流域組成的粤中區;以湛江地區爲主的粤西區;以及包括海南島與南海諸島的海南區,按照上述的城市規模系統的設想,全省一個特大城市,3個大城市,6個中等城市,13個小城市。

  粤中區是輕重工業發達的綜合性經濟區,範圍最大,包括廣州、韶關、深圳、珠海四市和佛山、韶關、惠陽、肇慶四個地區。全區將有12個城市。廣州是最大的經濟中心。深圳、佛山、韶關、肇慶、惠州、江門、珠海等7個城市爲次一級經濟中心,石岐、會城、莞城和連州爲第三級經濟中心,它們將分别或重叠吸引區内的次一級或第三級經濟區域。

  粤東區是具有以對外經濟聯繫、出口加工爲主,發展勞動密集型生産爲特色的經濟區,包括汕頭、梅縣兩地區。全區將有5個城市。汕頭爲全區的經濟中心。梅州爲次中心,潮州、榕城、棉城等爲第三級經濟中心,它們也將分别或重叠吸引區内的次一級或第三級經濟區域。

  粤西區是具有石油和石油化工爲特色的經濟區。全區將有3個城市。湛江爲全區的經濟中心,茂名和江城爲次一級經濟中心,它們將分别吸引區内次一級經濟區域。

  海南區是具有以開發、利用熱帶資源和海洋資源爲特色的經濟區。該區無大城市,中等城市海口是全區的經濟中心。三亞、八所爲次中心,吸引區内次一級經濟區域。

  四、加速城市發展的若干途徑

  廣東省的城市雖然有個大發展,但由於全省人口多,農村人口比重大,經濟基礎薄,城市的發展也應是有計劃地逐步進行的過程。爲了加快城市發展的步伐,我們認爲,下述四個方面應優先考慮:

  1.開展經濟區劃,必須注意城市的合理發展

  城市是區域的“焦點”,城市的發展與其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緊密相關,必須以區域規劃爲依據。但區域規劃的基礎是經濟區劃。後者是根據社會生産地域分工的特點,對全國或全省進行戰略性的區域劃分。它確定各個經濟區的地位、作用,揭示各個區的經濟發展方向和經濟結構特徵。只有在經濟區劃的基礎上開展區域規劃,搞好工業總體布局和城市網的設置,城市的發展才有依據。目前,廣東没有開展經濟區劃工作,區域規劃也只是在局部地區進行,以致不少城鎮的發展和建設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發性。爲使城鎮發展和建設與地區經濟發展相適應、相協調,更好地發揮城市作爲地區經濟中心的作用,把整個地區經濟發展帶動起來,必須着手組織力量,積極開展經濟區劃和區域規劃的工作。

  2.因地制宜加快工業發展速度,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

  工業是促進城市發生最主要、最活躍的因素。城市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城市化的進程直接取决於工業化發展的速度。

  廣東省工業的發展,應該因地制宜。有的可在發揮自然資源的基礎上發展;有的可在增加農林牧副漁産品的加工基礎上發展;有的可利用對外經濟聯繫,發展來料加工、補償貿易和合資經營的工業企業。

  這裏需要特别强調關於引進外資、引進原料發展加工工業的問題。廣東目前的工業發展,面臨三個困難:資金不足、原材料不足、動力不足。但有充裕的勞動力,有發展對外經濟的良好條件。廣東省毗鄰港澳,海岸綫長,海運方便,國外華僑多,又與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利用這個條件,引進外資,引進原料,發展加工工業,增加就業人員,應是加速廣東工業發展和城市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3.大力發展能源工業,爲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創造條件

  現在廣東省的能源已趨緊張,煤炭不足,發電量也少,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城市的發展。今後,必須從多途徑、多渠道去解决。在修築京廣複綫、利用海運增加北煤南運的同時,應大力開展省内的水力、海底石油、油頁岩等多種的自然動力資源。水電、火電、核電,都應加以建設和發展。廣東省河流衆多,水能資源的理論藴藏量有823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的有738萬千瓦,現在已開發的僅占水能資源的l/4左右。珠江口外盆地、北部灣、鶯歌海等地,海底石油資源豐富。茂名的油母頁岩可供進一步擴大開發利用。這些都爲廣東省能源的解决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必須積極加勘探和開發利用。此外,核電站的建設應加緊籌劃,争取早日上馬。

  4.積極建設縣城小城鎮和農村集鎮

  我們從順德、興寧、五華等地瞭解到,當前從農村中解脱一半的勞動力出來,農業的發展速度也不受影響。看來各地情况大體相同。剩餘一半的勞動力,全省即近一千萬人。若再加上他們的家屬,其數量很大,如果他們全都涌入城市,再增加10個1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也容納不了。這顯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因地制宜地發展縣鎮和公社集鎮的工業,積極建設小城鎮,使之成爲地方中心,是從根本上改變工業布局和城鎮人口分佈的重要措施。現在全省農村人民公社約2,000個。一般每個公社所在地都有個圩場,即所謂農村集鎮,他們或多或少地發展了一些社隊企業。如果每個縣鎮的規模都發展到3萬人以上,公社集鎮發展到3,000人以上,則全省的縣鎮和農村集鎮就可以容納近900萬人口。可見,加速縣鎮和農村集鎮的建設,是加速城市化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