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城市化空間過程與空間組織和空間結合



  許學强

  雖然城市化作爲人類社會變革的重要過程,已有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歷史,然而把城市化作爲一個學術問題進行廣泛研究還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在我國只是近幾年的事。研究重點,是近代發生的城市化概念、特點、作用及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本文試圖將城市化理解爲一種空間過程,探討城市化過程引起國家地域空間組織的變化,逐步達到地域空間結合,加强空間聯繫.促進國家發展的問題。

  一、城市化是一種空間過程

  人文生態學注重研究人口特徵與地域間的關系.認爲城市化是指隨着時間推移,人口逐漸向高人口密度區集中的過程。社會學中的規範學派(Normative Approach)着重研究人口特徵與人口活動之間的關系,其重點不在於人口多寡,而在於不同社區的人口因參與不同活動而建立起來的共同規範,認爲城市化是城市規範,或者説城市生活方式的傳播過程。社會學中的互動學派(Interactional  Approach)也是研究人口特徵與人口活動間的關系,而不同的是强調人參與不同的活動而建立的人際關系網,認爲城市化是由鄉村社群網(Social  network)結構向城市社群網結構轉化的過程。區位學派着重研究地域與人口活動之間的關系,强調人類活動性質的改變,認爲城市化是人口由從事農業活動轉向非農業活動,而趨向集中群居的過程。從綜合觀點出發研究人口特徵、人口活動和地域間的關系,認爲城市化是指整個社會的變遷,而社會變遷就是由原始社會逐步轉變爲今天的城市社會。    

  前面三種代表了社會學不同分支的觀點,第四種一般來説是人文地理學家研究的範疇,雷斯(Albert J.Reiss,Jr.)教授在《社會科學詞典》中關於城市化的定義是一種綜合觀點。他指出城市化一詞有四個含義:①是城市中心對農村腹地影響的傳播;②社會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特徵的現象;③人口集中的過程,包括集中點的增加和每個集中點的擴大;④城市人口占整個社會人口比例的增加。

  雖然提法各异,但大家都認爲城市化是國家空間系統中的一種復雜的社會過程。它既包括了人口和非農業活動在規模不同的城市環境中的地理集中過程,也包括了城市價值觀,城市生活方式在農村的地理擴散過程。前者是可見的物化了的城市化過程,後者則是抽象的、精神上的城市化過程,在英文中叫Urbanism。應該指出,由於不同社會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市價值觀、生活方式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雖然都可用Urbanism來描述這一過程,但其本質内涵是有很大不同的。

  我們可從空間過程的組合類型出發,將當今的城市化劃分爲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正統的城市化類型,既有地理集中又有地理擴散過程。當前在一些發達國家,由於改造市中心,改變了過去“市中心空洞”的局面,許多中産階級又由郊區遷往市中心,西方稱這種現象爲貴族化(Gentrification),也可歸於這種類型。

  第二種,只有人口和非農業活動的地理集中而没有城市生活方式的地理擴散,也就是説,可能在城市中居住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在西方城市化研究中稱之爲假城市化(Pseudo—Urbanization),如非洲一些國家。有些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速度很快,没有城市化的地理擴散,但人口地理集中很快,超過經濟發展速度,叫做過量城市化(Hyper—Urbmization或Over—Urbanization),如拉丁美洲一些國家。

  第三種,只有城市生活方式的擴散而没有人口和非農業活動的地理集中,也就是説,有大量已經城市化的人移居城市外或本來就分散居住在廣大農村。這種類型有兩種情况。

  在一些發達國家,一方面許多人厭惡城市環境,追求較寬裕的活動空間、新鮮空氣,另一方面交通信息發達,這樣就有要求也有可能由城市移居郊區農村,實現城郊化。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爲了開發落後農村,疏散城市人口和工業,解决城市規模過大的問題,動員、誘導或强制城市人口移居農村。這種現象被稱爲離心型城市化(Decentralizater  Urbanization)或反城市化,逆城市化(Counter Urbanizaton,Anti—Urbaniztion,Deurbanization)。

  另一種情况是,在我國較發達的農村,大量農業剩餘勞動力轉向從事非農業活動,雖然這些人口没有向城市集中,但由於其職業改變,生活方式已開始向城市型轉化,這種現象可以叫作鄉村城市化(Rnral Urbaaization).當然要真正實現鄉村城市化,除必須改變勞動方式、經濟來源結構以外,還必須使居民達到一定的教育水準,享受城市型公用設施(交通、供水、供電、排水等)和社會文化娱樂設施等。從這一觀點出發,我國農村目前普遍出現的“離土不離鄉”的現象,可稱爲鄉村城市化的雛型。

  在我國逐步實現鄉村城市化是符合國情的(2),只要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和必要的户口管理制度,隨着農村經濟發展,在農村的適當地區,逐步建設城市型設施.加强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發展小城鎮,就完全可能把大部分剩餘農業人口吸引到農村小城鎮中去,實現鄉村城市化。這樣,鄉村城市化就將成爲我國城市化道路的最典型特徵。

  二、城市化過程與地域空間組織

  城市化過程總是不斷發展的,即使人口和非農業活動的集中程度達到飽和點,即全部集中於城市,其聚落空間類型還會繼續演變,城市生活方式的地理擴散過程更無止境,一定的城市化過程形成一定的地域空間組織,一定的空間組織又影響城市化進程,過程與組織同步變化互相影響。

  美國著名的區域與城市規劃理論家弗裏德曼認爲,城市化有四個基本過程從核心(即城市地區)直接作用於外緣(即農村)地域空間組織:①新事物産生和擴散過程,主要從城市到鄉村,形成一定的社會文化空間類型;②决策過程,也主要從城市到農村,影響行政管理系統;③人口遷移過程,主要從農村到城市,改變聚落空間類型;④投資去向,也主要由農村到城市,直接作用於經濟活動區位類型。前兩者結合,作者稱之爲現代空間組織,後兩者搆成經濟聚落空間組織,而這兩個次一級空間組織的結合搆成整個社會空間組織。這個社會空間組織可能受到更發達地區或外國在革新擴散,權力控制、移民、投資方面的作用,它也可在這些方面影響不比它發達的地區。

  市鎮等級體系和交通網絡可以説是國家地域空間組織最基本的物質要素。不同等級的市鎮履行數量和類型不同的功能,爲大小不同的區域範圍服務。城市化過程中各種新事物的擴散,就是在市鎮等級系統中,從高一級中心向低一級中心傳播,從城市中心向其周圍傳播。暢通的交通(包括信息交换)網絡是使地域空間組織成爲一個有機結合體的關鍵,它能縮短運輸時間,降低購買成本,擴大市場範圍,增加較遠距離的非農業就業機會等。

  地域空間組織有兩種基本類型,一爲首位分佈型,一爲規則分佈型。所謂首位分佈型是指在一個國家或區域的市鎮等級體系中,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占絶對優勢,中小市鎮不發達,市鎮大小分佈呈首位式。交通網絡是以首位城市爲中心,呈放射式伸展腹地,進行垂直聯繫,缺乏横向聯繫。首位城市往往是國家區域的政治權力、經濟活動和文化娱樂中心,是國家或區域的核心區(核心本身可能受外國的强烈影響),核心鄰近區有發達交通和通訊網,在其之外是過渡帶,與核心聯繫不甚完善,過渡帶之外是非結合區,受核心影響甚微。在這種地域類型中,城市化的地理集中過程明顯,極化作用强,而城市化的地理擴散過程速度慢且不平衡,區際發展差异大。

  所謂規則分佈型是指在一個國家或區域的市鎮等級體系中,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地位不突出,中小市鎮發達,市鎮大小分佈呈規則式,符合對數正態分佈。交通綫路成網狀,不僅不同等級的市鎮間有緊密的垂直聯繫,而且同等級的市鎮間有頻繁的横向交往。在這種地域類型中,城市化的地理集中不明顯,極化作用弱,而城市化的地理擴散快且較均衡,區際發展差异小。

  哪一種類型更有利於城市化進程,有利於區域和國家發展是個争論不休的問題,這裏不想作進一步討論。不過,應該指出.一個國家或區域的地域空間組織是一定的政治、經濟、自然等因素綜合作用的歷史産物,城市化過程與空間組織之間是一種動態平衡,不同的發展階段有可能産生不同的空間組織類型。發展初期,可能趨向首位分佈型,地理集中逐漸加劇,區域不均衡加大,隨後是一種穩定的高水平的首位分佈型,最後逐步定向規則分佈型,趨向區域均衡發展。

  因爲我國城市化的典型特點是鄉村城市化,所以從理論上講,空間組織類型就必須是規則分佈型,中小市鎮在市鎮等級體系中應占特别重要地位。我國東部省區是或基本是規則分佈型或高水平的首位分佈型(如廣東、湖北),西部經濟欠發達省區基本屬首位分佈型。從全國範圍講,大城市比重仍偏高,小城鎮没有起到位有作用。由於過去城市化經歷决定了後來的城市化類型,城市化空間類型具有相對穩定性。所以説我國今天城市化空間類型的某些特點是解放前長期發展的産物。

  解放後,我國大城市雖有相當發展,但城市化的大城市化趨勢並不像有些學者所説的那樣明顯。如1953年到1978年5—20萬(不含20萬)人口的市鎮數目增加了102%,20—80萬(不合80萬)的大中城市數目增加了88.7%,8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數目增加69%,就説明瞭這一點。1979年我國小城鎮的城鎮人口(指非農業人口)4275萬,占市鎮總人口12862萬的33.2%,如加上2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市,那麽20萬人口以下的市鎮人口占市鎮總人口的比重可達40%左右。當然這一比重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較低的,如1973年美國占72.2%,英國占61.4%,西德1974年占68.5。

  小市鎮比重還不够高除瞭解放前的歷史原因外,就是解放後對小城鎮作用認識不足,促進小城鎮發展的措施不得力。1978年後我國逐步認識到小城鎮的重要作用,開始采取若干措施因勢利導,促進小城鎮發展,特别是1984年中央第一號文件規定農民可自帶口糧在城鎮入户,可以預料,我國城市化空間組織類型的特徵——小城鎮化,即越來越多的城市化了的人口移居小城鎮——將會更加明顯,許多農村集鎮已經或者將要轉化爲城鎮。

  三、城市化過程與地域空間結合

  一般來説,如果城市化過程取得成功,國家就可通過一系列的結構轉化,使地域空間組織達到高水平的空間結合。所謂空間結合包括兩個意思,一是由於城市和區域相互交换的增加,而形成一種復雜而有機結合的勞動地域分工;二是全國所有居民有日益廣泛的共同的社會生活基礎,分享歷史上在中心城市積累起來的科學藝術寶藏,城鄉融合一體。

  爲了促進地域空間結合,必須通過城市化過程實現一系列的生産活動的轉化,如變自給自足經濟爲商品經濟,變簡單的手工業爲更加專門化的製造業,變分散的孤立的經濟活動爲生産集中樞紐與國家交换系統相結合的經濟等。這些生産活動的轉化是達到空間結合的經濟基礎和先决條件,而要實現這些轉化又必須有一個銜接得很好的地域空間組織,因此空間組織和空間結合是相輔相成的。

  空間系統中的結合程度依賴於不同等級的聚落間的連結程度,中心間的距離、人們達到中心的方便程度以及中心内的功能結構和等級標準。因此,地域空間結合的程度由聯繫的密切性來决定,而聯繫密切性本身又是一個區域參與外部經濟的程度的標誌。

  空間聯繫的數量和方式與市鎮等級體系的發展演變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新交通綫路的建設往往帶來空間聯繫的頻率增加,易達性提高,從而推動現有聚落的增長與功能的多樣化,提高市鎮等級,或産生新的中心地方,有時只要簡單改善村莊到集鎮的運輸條件到能引起現有集市的重新組織和擴大。新生産和非生産活動的出現,商業區位變化,會導致空間聯繫强度的提高,聯繫方式增加。因此聚落的産生和演變與聯繫的加强和擴大,常常是同時發生,互爲因果的。

  如果我們不能把城鄉功能結合在國家空間系統中,不斷增加村莊、集鎮、城鎮、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之間的相互聯繫,那麽商業貿易得不到發展,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不能廣泛地分佈生産因素,其結果必然是既不可能提高勞動生産率,增加收入,也不可能在較大程度上達到區域收入分配的平衡。因此科學地、合理地組織國家地域空間聯系是國家發展的關鍵。

  正如以上所述,我國城市化的典型特徵是鄉村城市化,中小市鎮在市鎮級體系中占十分重要地位,所以我們必須重視中小市鎮之間和中小市鎮與廣大農村的空間聯繫。過去在這方面的研究甚少,概括起來,我們應重視分析下列幾種地域空間聯繫:

  1.經濟聯繫 這是最重要的空間聯繫,與城市化空間組織的關系甚爲密切。經濟聯繫的類型和規模强烈影響空間組織類型、而已經形成的空間組織類型又會塑造未來的經濟聯繫類型,速度和規模,爲了促進地域空間結合,必須强化經濟聯繫。首先是生産的前向和後向聯繫,包括爲了産品的進一步加工和保证原料供應而帶來的新的生産和服務領域的開闢,增加非農業就業機會。人口逐步集中,收入提高,進而帶來對蔬菜,肉類等農副産品的需求,促進了農業集約化水平提高,建立了新的城鄉聯繫,産生了最初在工商服務業中投資的串聯效果。其次,在計劃經濟爲主,市場經濟爲輔的條件下,工業日用品通過市鎮等級體系由上而下調進,農村産品又自下往上調出,生産資料物資在空間系統中流通,這種聯繫的頻率增加,地域範圍的擴大,將大大推動農業商品化,生産專門化、産品多樣化、空間交换系統擴大化。而這一結果又必然刺激商品交换的活躍,新的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出現。第三是資金流動。不同區位和部門的投資、借貸數量和分配,財富的轉移,影響經濟活動區位和區域經濟結構,影響區際收入,區際發展差异。

  2.技術聯繫 技術——生産設備,生産者和生産方法在空間.時間和功能上均結合能促進整個經濟發展。許多事實説明,農新品種的推廣。先進技術的采用,先進農業機械的引進及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都需要一種技術聯繫的空間網絡。我們不能忽視技術聯繫的空間意義。    

  3.服務聯繫 市鎮爲其腹地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包括衛生保健,商業飲食,文化娱樂、教育體育,運輸信息、能源供水及維修等、不同的項目需要不同規模和密度的“門檻人口”,不同的服務範圍。爲了實現鄉村城市化,使廣大農村人口都能享受上述城市類型設施,必須擴大服務網,增加農村人口到市鎮中心的易達性,農村人口空間分佈也相對集中。

  4.人口移動 包括短期和永久移民。永久性移民依賴於宏觀的社會經濟决策,短期移民(上下班和流動人口)則取决於鄉鎮企業提供的非農業就業機會,市鎮服務業的吸引力和城鄉間的交通條件。由於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小城鎮繁榮興旺,必然吸引大量短期移民,增加上下班的人口流動。這種人口流動的增加又影響資金、商品及社會聯繫的類型和數量變化。

  5.行政聯繫 包括各種行政權力,管理體制等。加强城鄉間的不同等級的市鎮間的行政聯繫,空間結合程度將大大提高。

  6.交通聯繫 包括各種交通、通訊綫路,是其他各項聯繫的物質條件。改善農村到集間的交通條件,發展地方交通,組織民間運輸,把農副産品生産地與收購及分配中心聯繫起來,必將加速農村發展。

  7.社會聯繫各級市鎮是各種社會聯繫的焦點。

  四、結論

  國外城市化空間過程的共同特點是大量的農業人口涌進現有城市,城市化的結果是農業破産,農利蕭條,大城市無限膨脹,城市化的大城市化趨勢十分明顯。當大城市問題暴露無遺時,在一些發達國家才開始出現人口由大城市中心向城郊或小城市倒流。我國城市化的典型特徵是鄉村城市化,農業發展是城市化的基礎,城市化結果是農村興旺發達,城市化空間系組織是一個以大中城市爲中心,以星羅棋佈的小市鎮爲紐帶,與廣大農村緊密聯繫的空間網絡。我國城市化的小城鎮化趨勢會越來越明顯,爲了促進國家發展,必須加强市鎮等級體系内的聯繫,加强城鄉聯繫,使城鄉融爲一體。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