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填海造地及其影響分析



  羅章仁

  香港海岸爲山地丘陵海岸,島嶼星羅棋佈、港灣錯落,具有優良的水深和隱蔽條件。港口建設條件十分優越,維多利亞港被譽爲世界3大天然良港之一。但由於山丘坡度陡,沿岸泥沙來源少,淤積作用弱,平地與灘涂窄小,使建設用地不足。香港自開埠以來,以填海造地補沿岸用地之不足,香港港口主體維多利亞港水域一直是填海造地的主要區域。現在,海港填海造地活動已威脅海港正常功能的發揮;海港環境容量下降;環境問題突出;城市中心活動高度密集,交通經常堵塞;人們的生活環境進一步惡化。

  1 填海造地的發展與分佈

  香港填海造地由早期的小現模劈山傍岸填海發展到近年向水深較大的海區填海,填海方式由用劈山的山石填海發展到吹填泥沙填海或兩者結合;填海區的深度愈來愈大,達到15m,速度愈來愈快,近幾年平均每年填海 500 hm2,至 1995年香港填海總面積達到6200 hm2(表 1,圖 1)。

  2 填海造地對促進香港發展的意義

     從歷史上看,香港填海造地促進了香港的發展。

  2.1 增大陸地面積、提供大量城市用地

      香港原有陸地面積約1033km2,由於歷年填海造地面積不斷增大,1969年爲1046km2[6]、1983年爲1061km2[7]、1986年爲1066km2[8]、1988年爲1071 km2、1995年1095km2②。總計填海造地 6 200km2,占香港陸地面積的 5.7%。重要的是填海土地用於香港城市發展最重要的設施如港口、機場、陸路通道及主要街市,填海區面積占香港現有建成區面積160km2的40%,而且是香港最繁華的區域。

  2.2 保证港口陸域用地

  香港經濟發展依賴於港口,維多利亞港是香港國際中轉港的主體、由於城市迅速發展原港口陸域用地不斷被擠占。港口搬遷與發展所需陸域用地,都是以填海造地補償,使港口陸域用地得以保证,目前港口有數百公頃用地。

  2.3 創造了巨額的財政收入及經營利潤

  香港中心區土地價格昂貴,每平方英尺售價以萬港元計。填海造成的土地收入歸政府,因此,使政府獲得巨額的財政收入。據潘國城的資料,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西九龍、中環、灣仔和東南九龍填海總面積720hm2,政府純收入約2040.6×108港元[1],即每公頃净收入2.8×108港元。據此估計,80年代以來香港政府從填海造地可獲得數千億港元的收入。

  填海的土地出賣或批給房地産或其他業主經營,還可創造高額的經營利潤, 進一步爲社會創造財富。

  2.4 美化城市

  在填海造地沿岸,都爲入工岸綫,一般都經過一定的建設,如建海堤等,通常較爲美觀。如維多利亞港沿岸有許多地方成爲可供人們遊憩的場所,沿岸高樓大厦鱗次櫛比。夜晚乘遊船觀賞維多利亞港燈光夜景,從山頂欣賞海城交融的景象,己成爲有特色的旅遊觀賞項目。

  填海造地後雖有不少負面的影響和下足之處,但從環境保護的某些方面與美學觀點看,總體上還是美化了城市的。

  3 填海造地産生的環境問題

  香港填海造地也産生了負面作用,出現了環境問題。它們涉及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活動方面。

  3.1 多利亞港的正常功能受到威脅

  維多利亞港是香港港口的主體,主要功能有:商港(主要爲集裝箱港和件雜貨港)、高速船客運和海峽輪渡、漁港、遊艇港、軍港等。主要設施有葵涌集裝箱碼頭、19個公共貨物裝卸點和海運碼頭、76個浮簡(泡)和其他碇泊區、高速客船碼頭和輪渡碼頭及軍用碼頭、漁船和遊艇避風靠泊區及中流作業其它設施等。1994年,香港港口貨物吞吐量14×108t,集裝箱處理量1.1×107TEU,1993年高速快船客運量2012.7萬人次、渡海客運8431萬人次[3]。維多利亞港十分繁忙,港内船舶穿行如梭,密度很大。維多利亞港港界水域原有 7 000 hm2,至 1995年填海總計 2 800hm2,現有水域 4 200 hm2,僅爲原水域面積的60%。因此造成了港口水域用地不斷被擠占,水域减少,造成了船舶活動密度過大,船舶航行條件惡化,部分航道如港九海峽主航道大型船舶通航已被局部限制;中流作業浮筒被遷移至條件較差的港區界以外,被遷移數己達到12%;此外,填海使港九海峽附近的波高增大,港口中流作業及小型船舶安全受到威脅,近年來海事平均以30%的速率增長,1993年達到286宗。

  然而香港政府汁劃在海港再填海750hm2,使填海面積占原港口水域面積的一半以上,海港水域僅存3459hm2。這將會形成什麽樣的局面?

  維多利亞港過去和未來關乎香港繁榮,更是香港未來繁榮所系。按近年來香港港口活動量發展的趨勢 可推測未來香港港口面臨的巨大壓力。近年來海港進出船舶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1],貨物吞吐量以10%的年增長率增長。90年代以來集裝箱處理量更以20%的年增長率增長,即4年處理箱量翻一番。僅此可見未來維多利亞港港口負荷面臨着巨大的壓力。要順利解除這些壓力,就要增加港口的通過能力,不可能在短時間内建設新港址取代維多利亞港,而應當首先保证維多利亞港正常功能的發揮和進一步發掘其潜力。現在,因填海造地與城市其他設施的擴展,維多利亞港除青衣島沿岸9號碼頭岸綫外,碼頭用岸綫無大的發展潜力,水域又已顯得不足,若再在海港填海、原有的港口陸上設施和水域中流作業浮筒要進一步受到影響,因此,現在已經到抉擇要“港口”還是要“土地”的時候了。要使維多利亞港的功能正常發揮,就要保護維多利亞港水域,不能再在維多利亞港填海造地,包括不能實施原來香港政府擬定的填海計劃(除了建設港口需要的)。

  3.2 港九海峽將變爲“河”

  維多利亞港優良之處在於海峽和海灣相間,海峽水道與海灣水道聯結成爲水深和泊穩條件良好的水道系統[9]。海峽往往成爲控制潮流的節點,港九海峽就是維多利亞港西部主灣與東部九龍灣之間的連接通道,原來寬1.7~3.7km,長約3km,兩岸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區域,由干不斷填海,現在寬度僅 0.8~1.4 km,長度延伸至 5~6 km。據香港政府的規劃,土瓜灣與九龍灣將基本填滿,這樣從上環至鯉魚門將形成寬0.8~1.3km(鯉魚門寬約500m)、長約 11 km的狹窄的水道,稱其爲“河”,實不爲過(表 3 )。假若按已定的計劃實施填海,“河”的長度可延長至15km,環繞香港島的東北部。

  3.3 水動力環境的變化

  填海影響潮流和波浪動力變化:

  3.3.1 潮流的變化

  海灣-海峽地貌系統的潮流動力决定於海灣水域的納潮量和海峽的過境流量,香港維多利亞港的納潮量取决於海港水域面積,海峽過境流量受海峽過水斷面控制。填海引起的變化有:

  (1)填海减小納潮面積和納潮量。减弱潮流動力。填海使維多利亞港减少納潮面積2800hm2,若以一般大潮潮差2.5m計,港界範圍内納潮量减少0.7×108m3,即减小了40%。潮流被减弱。

  (2)在海峽填海縮窄了過水斷面,减小過流能力,但增大海峽最大流速。海峽是過境潮流的節點,在海峽填海,將縮窄過水斷面,减小過境潮流的通過能力,從而减弱潮流動力。

  若海峽全部被填,則會引起潮流水道系統的改變,如昂船洲至長沙灣間的海峽原寬1km,1992年全部填滿,將引起相鄰區域潮流動力的調整,對海區而言,潮流動力將减弱。

  填海使港九海峽寬度减小一半;過水面積减小約1/3,估計過水流量减少15%~25%。同時,過水斷面减小,增大了海峽兩端的水位差,斷面最大流速因此而增大。按斷面面積與流速關系估算,填海使斷面最大流速增大約15%。

  (3)局部區域潮流動力變化

   填海改變水域邊界輪廓,導致局部區域動力變化。順直邊界使潮流順暢;若邊界彎曲,可産生渦流。凸出處水流可能變急;凹入處水流緩慢甚至不暢。如啓德機場東觀塘地區水域的水流將十分不暢。

  3.3.2 對波浪作用的影響

  填海减小水域,理論上波浪强度應有所减弱。然而 在港九海峽,由於兩岸海堤已伸至較深的水域,沿岸已没有起消能作用的淺灘,當波浪傳播至海堤時波能消耗不大,而且海堤墻還起反射作用,入射波與反射波能迭加,使波高加大。這對風浪或船成波浪都起作用。通常白天船舶穿行如梭,於是形成了白天港九海峽波浪汹涌的狀况,波高常達到0.8~1.0m,小船安全航行受到威脅。

  3.4 水質惡化、加重環境污染

  香港人口與製造業密集於維多利亞港沿岸,每天有數百萬噸污水排入海中靠較强的潮流搬運與擴散污染物,但還是造成了海港海水與海底沉積物被污染,填海减少海港水容積和减弱潮流動力,减小水環境容量和污染物擴散能力,在局部水流不暢的區域如觀塘等地水質嚴重惡化,並加快污染物在海底積聚。部分填海工程破壞了有保護價值的自然生態環境,如紅樹林和海灘等。

  3.5 對地貌和沉積的影響

  填海减弱潮流動力,將形成大部分水域較以前利於沉積的環境,在潮流增强的海峽,如港九海峽趨向於冲刷加深。但是,由於香港海港水域泥沙來源較少、海水含沙量小,沉積作用不會有大的變化;港九海峽冲刷加深則會比較顯菩。

  此外,由於近期以來海港以吹填泥沙的方式填海,在吹填施工期間,吹填尾水携帶的泥沙將返回海中,這些泥沙將在底層運動並逐漸沉積。回返泥沙的總量及擴散範圍與吹填總量、吹填返海尾水輸沙量與水流環境及施工環境有關。從近幾年海港泥沙吹填量達到數千萬立方米的情况看,在吹填施工期間,吹填區周圍可能有數百萬立方米的泥沙沉積。

  3.6 城市高密度活動的環境問題

  城市發展一般由中心向外圍擴展。香港由於在維多利亞港填海造地,雖然也向周圍新市鎮擴展[10、11],但同時又問中心區域即向新填海造地區發展。新發展區的城市活動密度大,雖然有意識控制居住人口,但由於新填海區形成了新的繁華的商業、金融、旅遊、飲食等吸引人的行業,各種設施又盡量提高利用率,設施和人的活動密度不斷加大,導致交通量空前加大。但交通又受到舊區舊的道路系統的制約,交通不暢至今難以解决。停車難且價格昂貴,到中心區活動很不方便,中心區吸引力大但人們又怕到中心區,這是城市活動高密度發展出現問題的預兆。若繼續在海港填海,增大城市的活動密度,中心區的環境問題將會愈來愈嚴重。諸如水、大氣、居室生活條件及人們的遊憩場所環境都受到城市高密度活動和交通條件的影響。

      因此,香港繼續在海港中心區填海發展城市設施與加强活動密度的高度集中發展的計劃,需要認真思考。

  原載:地理學報,1997,52(3):220-227.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