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嶺梅詩話



  羅凱燊

  梅嶺素多梅,世稱有三絶:一曰奇,因南北氣候差异,雖一嶺之隔,却出現了南枝先開,北枝後放,界嶺分明的奇觀;二曰盛,嶺梅萬樹,鎖關夾道,十裏飄香,氣勢非凡;三曰雅,古今名人詩碑林立,搆成了“一路梅花一路詩”的怡情雅景。自古以來,“庾嶺寒梅”爲嶺南著名佳景,嶺梅詩篇爲嶺南文化的一簇琪花。

  嶺梅第一韵

  古今吟咏嶺梅詩詞不下千章,最早的是三國時陸凱《贈範曄》》:“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直隸南雄州志》載,南雄城南有寄梅驛,即取折梅逢驛使詩語。該驛曾經南宋紹興年間知州李岐重修。清道光年間知州戴錫綸有《寄梅驛》詩雲:“一枝春可當人情,投贈南州艷此清。妙是不登供帳例,香風千古被征行。”

  陸凱是三國時人。《三國志·陸凱傳》載:“陸凱,字敬風,吴郡吴人也。丞相遜族子也。黄武初爲永興諸暨長,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領兵雖統軍衆,手不釋書。…… 赤鳥中,除儋耳太守,討珠崖,斬獲有功,遷爲建武校尉。”又《 三國志·孫權傳》載:“赤烏五年秋七月,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以兵三萬討珠崖、儋耳。”

  這首詩當是陸凱率兵南征度梅嶺時所作。他在戎馬倥偬中登上梅嶺,正值嶺梅怒放,立馬於梅花叢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隴頭好友範曄,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驛使,就出現了折梅賦詩贈友人的一幕。他那“雖統軍衆,手不釋書”的儒將風度躍然出現在讀者眼前。

  《贈範曄》寥寥20字,簡檏中道出了真摯的友情,平淡中顯出瞭高雅的意境。“一枝春”作爲梅花的象徵,向人們預示着美好的春天即將來臨,祝願人們的美好祈望定能實現。

  自陸凱以後,度梅嶺的達官名士折梅贈友之風甚盛。唐朝名相張九齡於開元間告病還鄉,在京知友王司馬曾作詩贈别。當張九齡登上梅嶺時,適逢梅花盛開,乃效陸凱作《和王司馬折梅寄京邑昆弟》 詩:“離别念同嬉,芬榮欲共持。獨攀南國樹,遥寄北風時。林惜迎春早,花愁去日遲。還聞折梅處,更有棣華詩”。詩人寄高潔之梅花表其兄弟般真摯之友情。

  元朝時左丞相伯顔,一生南征北戰,忠誠廉直。元初,南征凱旋還朝時,“歸裝唯衣被而已”。度梅嶺時,見梅花盛開,流連難舍,終於折梅而歸,且作詩雲:“馬首經從庾嶺歸,王師到處即平夷。擔頭不帶嶺南物,只插梅花一兩枝”。且看,功臣凱旋,擔頭别無長物,就是梅花也不多折,只一兩枝而已。正是一身正氣,一路香風。

  情傾嶺上梅

  唐宋時期,梅關古道開通,不斷修繕,來往商旅,絡繹不絶,咏梅佳作迭出。不少因罪貶謫嶺南的文人志士,度嶺時因梅感發吟咏,留下了許多動人佳句,成爲嶺梅詩中一大特色。

  唐初詩人宋之問,虢州弘農(今河南)人,上元二年進士,早有文名,歷任上書監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職,因媚附權貴張易之,罪貶瀧州(今羅定)參軍。當他南下登上梅嶺時,北望中原,頓生去國離家之感,夾道盛開的梅花,引起無限思緒,滿懷悲愴,寫下了《度大庾嶺》:“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魂隨南翥鳥,泪盡北枝花。山雨初含霽,江雲欲變霞。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宋之問工於五言詩,尚來追求形式艷麗,多爲宫廷宴樂而寫。因罪貶謫之後,在顛沛流離中,思想感情有了很大變化,《度大庾嶺》隨感而出,一句“魂隨南翥鳥,泪盡北枝花”,催肝裂肺,感人至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節操清高,與梅花心心相印。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彈劾“誹謗先帝”,貶謫嶺南。是年九月過梅嶺,無緣見到嶺上梅花。過了七年後的元符三年(1100年),蘇軾遇赦北歸,正月初四度梅嶺,正值嶺梅剛剛謝去,又無緣與嶺梅相見。度嶺後,回望梅嶺,無限惆悵,吟來一首《贈嶺上梅》:“梅花開盡百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黄梅”。蘇軾以“過盡行人君不來”的詩句表達了兩次度嶺無緣與嶺梅相見的惋惜抱憾之情,同時,他深信嶺梅有知,理解他的困難處境。於是又相約待到三月梅子青青,正是“青梅煮酒鬥時新”的季節裏,能够前來嘗一口青梅煮酒;再不然等到五月梅雨天,黄梅熟了的時候,前來看看“細雨熟黄梅”的好景致吧。這是詩人對嶺梅一篇難舍的真情。可惜,蘇軾在嶺南七年,身心備受摧殘,回到常州,疾病纏身。3月,他不能如約來梅嶺嘗一口青梅煮酒;五月,也没能如約來梅嶺看一眼“細雨熟黄梅”了。7月,壽終。《贈嶺上梅》成了他與梅嶺的訣别詩。蘇軾死後,“吴越之民相哭於市”。嶺梅若有知,亦當爲失去知友而哭斷肝腸啊。

  唐宋時期還有許多名人慕名登嶺,爲嶺梅寫下了充滿各種感情的美好詩篇。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雲遊嶺南,時逢嶺梅盛開,寫了一首《登梅嶺》:“去路霜威勁,歸程雪意深。往還無幾日,景物變千林。曉磴初移屐,密雲欲滿襟。玉梅疏半落,猶足慰幽尋。”這是一幅美麗的探梅圖。朱熹是個幸運者,雖然去得遲了些,一睹爲快,願亦足矣。

  南宋江湖派詩人戴復古是浙江天臺黄岩人,大江南北的梅園勝景都遊覽盡了,久慕梅嶺的梅花,别有風采,遂不畏長途跋涉,到梅嶺來賞梅。他的《題梅嶺雲封四絶》中的一絶雲:“東海邊來南海邊,長亭三百路三千。飄零到此成何事,結得梅花一笑緣。”可見他對嶺梅的向往之情何等熱切。終於如願以償,又是一個幸運者。

  番禺李昴英,南宋寶慶年間吏部侍郎,他曾在雨中度嶺,有幸見到南北梅枝同時開放的景色,因作《雨行梅關二首》,其一雲:“通宵雨滴急催梅,枝北枝南曉盡開。多謝花神好看客,隨車十裏雪香來。”李昴英真是好運氣,恰逢一場暖雨,催得南北梅花都開了,“隨車十裏雪香來”,這是多麽難得一遇的佳景。

  文天祥檻中咏梅誓忠節

  宋末,文天祥起兵勤王,拜右丞相。1278年12月,兵敗,在潮陽縣五坡嶺被捕。過零丁洋時,元將張弘範令文天祥作書招撫宋帝昺、少傅張世杰投降,文天祥不應,作詩《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抛絮,身世飄摇雨打萍。皇恐灘頭説皇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79年4月,文天祥被押送燕京,5月2日到南雄州。這天正是他44歲生日,心中無限感慨,作《生朝》一首:“客中端二日,風雨送牢愁。昨歲猶潘母,今年更楚囚。田園荒吉水,妻子老幽州。莫道長生祝,吾心在首丘。”5月4日,檻車取道梅嶺,至南安軍,被鎖於舟中。文天祥有感於梅花之風骨,正氣凛然,作五律一首:“梅花南北路,風雨濕征衣。出嶺誰同出,歸鄉如不歸!山河千古在,城廓一時非。饑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

  文天祥是江西吉水人,宋理宗開慶元年(1257年)狀元。他對梅嶺非常熟悉而親切。故他雖在囚車之中,且時值五月,而浮現在他心中的梅嶺景色是遍山的梅花,滿天的風雨。風雨中的梅花,傲首屹立,如同他的一片赤膽忠心。然而,壯志未酬而身陷囹圄,無限悲憤,决心絶食,以死報國。詩中充滿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烈氣慨,雄關爲之震撼,嶺梅爲之肅容。

  文天祥絶食八天,不死。至燕京,關押三年,累逼不屈,被殺於柴市,年四十七。

  《梅關步武圖》唱和盛事

  宋代,以梅嶺爲題的名畫不少。清代江蘇嘉定人曹仁虎,干隆進士,曾欣賞一幅宋人繪的嶺梅圖,因作《題宋人嶺梅圖》長詩一首。詩雲:“故人寄示梅花卷,千樹萬樹圍重岩。恍疑置身大庾嶺,丹岩碧嶂高巉巉。山中臘後花信早,雨雪幾日飛毿毿。此時枝頭忽破萼,冰魂不畏春寒嚴。斷雲高低望杳靄,落月遠近迷磐岩。清香未容俗客到,冷蕊時有幽禽鹐。横斜疏密各有態,紛紛桃李皆卑凡“。由此可見宋代嶺梅風姿之一斑。

  南海伍秉鏞,字東坪,清嘉慶間官岳、常、澄觀察使。因策騎北上赴任,子梅村亦策騎送行,至梅關,正值梅花盛開,明月滿天,白雪匝地,父子滿懷興致吟咏其間。伍秉鏞因作《梅關步武圖》一幅。其後,數十詩朋墨友,觀畫感發,盡傾情懷,作《梅關步武圖咏》,計有詩詞80餘篇,篇幅之巨爲歷代之最。且佳句連珠,爲嶺梅增添了秀色。如歸安姚文田(嘉慶進士,累官禮部尚書)句:“遠近常聞皆玉笛,高低無處不泉聲。映岩月向城頭没,度嶺雲從眼底生。”胡長齡句:“明月半規花萬朵,滿身香雪不知寒。”南海吴榮光(南海人,嘉慶進士,累官湖南巡撫,署湖廣總督)句:“梅花開萬樹,風雪記三冬。”青有庸句:“南枝未落北枝開,帶雪迎風香滿路。”曾望顔(香山人,道光進士,陝西巡撫,曾署四川總督)句:“凡香俗艷開無際,特與梅花訂歲寒。”參與唱和的還有武英殿大學士卓秉恬、工部尚書初彭齡、禮部尚書黄鋮、廣東才子湖北糧道宋湘等人,爲當時嶺南詩苑唱和一大盛事,展示了“庾嶺寒梅”這一勝景風靡五嶺南北的盛况。後來,伍東坪之孫伍竹樓(觀察使)把《梅關步武圖咏》八十餘篇詩詞搜集編輯成册,刊印傳世。

  殷殷補梅情

  梅嶺的梅花,不似陸游筆下的“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而是“萬樹鎖雄關”、“香飄十裏外”,别有一派氣勢,一番風采。雖然,由於梅嶺古道商旅往來者衆,難免攀折花枝,若護持不力,嶺梅則易衰敗。却幸得歷代都有護花人,不斷補植護持,使之延綿不絶。

  補植嶺梅的人,多爲仕宦。宋代有一英州司寇父女,植梅題壁,傳爲佳話。這個英州(今英德市)司寇父女(佚名),都鍾情梅花。司寇任滿携女北歸過梅嶺,見嶺上梅花衰敗不堪,十分惋惜,當即捐俸補植三十本於道旁,並題詩於寺壁:“湞江今日掌刑回,上得梅山不見梅。輟俸買栽三十樹,清香留與雪中開。”不久,司寇女隨夫出任端州,過嶺時見壁上題詩已污損不清,乃揮筆題原詩於故處。行人見之,無不稱道。

  浙江仁和徐琪,光緒進士,廣東學政。他曾在梅嶺題詩補梅,並作記:“餘奉命至嶺時,適當花開,因折一枝,寄曲園師,吴中一時唱和甚盛。而以南花枝特少,因於科試時補種六百株。疏聞於朝,得旨報可,粤中稱佳話焉。”他作的《庾嶺補梅》詩雲:“嶺北花光,補之周郎。嶺南寥落,帷見鬆蒼。乃鋤明月,分餘鶴糧。鶴饑不瘦,花繁且香。吴中唱和,千裏詩囊”。

  補梅最多的官員要數明代吴廷舉。他是嘉魚人,成化進士,曾二次出任廣東,先任順德知縣,後擢廣東右布政使。《明史·吴廷舉傳》 説他“面如削瓜,衣敝帶穿,不事藻飾,言行必自信,人莫能奪。”畢生好學,有書萬卷。他也好梅。當他赴任過梅嶺時,但見路鬆,不見嶺梅,嗟嘆不已,寫了《大庾嶺路鬆》四首,其一雲:“梅嶺無梅已百年,暗香疏影閣吟箋。東湖頗有西湖興,分得南枝插北邊。”於是,他與南雄知府李吉商議,捐俸在梅嶺補植鬆梅1.5萬餘株。

  清嘉慶丙寅(1806年),有一位候補道楊煒,登嶺不見梅,不勝感慨,即解囊捐資,托知縣王暹,補植嶺梅千本,並爲此寫有一首長詩以記其事:“…… 兹來應入衆香國,爲憑驛使窮幽探。索遍千岩啞然失,尋梅竟等尋優曇。絶少千株冰雪艷,更無一樹珠苞含。梅嶺無梅山亦笑,詩人無詩我更憨。郵商令宰王内史,計樹千本長濡涵。要爲此山亟生色,薄分清俸吾獨猶堪。……”雅人韵事,載入州志。

  當今改革開放以來,梅關古道成爲旅遊景區,嶺梅經多次補植,已重現丰姿。踏雪尋梅的遊客與日俱增,嶺梅詩苑譜出了許多新的篇章。

  2000年《南雄青年報》刊載《但願梅嶺重現:一路梅花一路詩》 一文,進一步引起人們對重振嶺梅風采的重視。2004年有關部門投資百萬,從南雄城至梅嶺開發26公里梅花長廊。

  嶺梅風韵滿雄州

  千百年來,咏梅詩韵沿着驛道流淌於五嶺南北。而南雄近水樓臺,陶冶尤多。嶺梅風韵成爲南雄文化一大特色。

  南雄歷代文人吟咏嶺梅的詩很多,而且吟來特别細膩親切。元至正進士程文表《庾嶺寒梅》詩雲:“歲暮江南意如何,瓊瑶枝上覺春多。羅浮有夢啼青鳥,玉宇無塵倚素娥。自古鬆筠同節操,由來鼎鼐待調和。可人懷抱清如水,楚調應裁白雪歌。”清雍正進士監察御史胡定《庾嶺素梅》詩雲:“峻嶺標名勝,琪花映雪攢。幽香雲際永,瘦影洞中寒。拔俗清堪掬,凌空秀可餐。孤高銀漢接,勝似灞橋看。”這兩首詩極口贊美了梅花的鬆筠節操、清雅孤高。南雄仕人在賞梅、咏梅中,爲梅花的風格所熏陶,清正節義,蔚成風尚。南雄歷代高官顯爵不多,而清廉之聲載道者不少,如明代與海瑞齊名的“譚青天”、南京户部尚書潭大初。清代遇事敢言,不避權貴的監察御史胡定;有以民爲本,實踐“官清民安”、“良心難昧”的汪注、汪枚父子;有爲官十載,囊櫜蕭然的縣令楊家祚;有守正不阿名揚福建的分巡兵備道、候補鹽運使胡日初,等等。雄城牌坊“萬裏一清”, 正如梅嶺寒梅十裏飄香。

  南雄人對嶺梅情有獨鐘。每年冬月,嶺梅盛開之時,人們携家結伴,登嶺賞梅,乘興高吟,爲一時風雅韵事。人們更喜歡以嶺梅爲題作春聯。沿用最久的是清代邑人進士胡定撰的“梅開庾嶺爲香國;春到雄州是錦城。”清庠生吕魁士撰的“凌江春色循環轉;庾嶺梅花次第開。”現代增添了許多新聯,如“春到雄州家家樂;梅開古道處處香。”、“庾嶺紅梅香千裏;雄州金葉富萬家。”、“梅嶺香風蘇華夏;雄關正氣壯九州。”等等,堪謂滿城春色梅佔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