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璣巷“七世同居”探析



  莊禮味 莊子聖

  珠璣巷是梅關古道中段沙水驛所在地,北行30華里至紅梅驛,南行30華里達南雄城凌江驛,全程90華里三個驛站。

  珠璣巷是聯繫中華母體和嶺南地區的紐帶。珠璣巷是廣府文化的一個源頭,也是嶺南文化的一個源頭。嶺南文化本身就是多元的。

  在已發現的衆多姓氏的譜牒中,凡是追溯家族歷史,常説來自珠璣巷。這種文化現象,可以這樣理解,珠璣巷象徵一種和諧親切自豪的概念,即祖先出處宗族的根脈並引以爲榮,另方面珠璣巷寓意着吉祥富裕和美好。

  珠璣巷由於地處粤贛要衝(梅關古道上的一個驛站重鎮)。自漢唐以來是中原江淮地區進入廣東的主要通衢。梅關古稱横浦關,今譽爲“嶺南第一關”。張九齡開鑿梅關古道,南北交通過梅關第一個盆地有沙水河(湞江上游)可通舟楫,因而珠璣日益發展成爲繁華重鎮,“北來南往車馬喧,燈火萬家不夜天”亦被稱爲“梨園歌吹”的小揚州。

  明末清初廣東愛國詩人屈大均在《送人度梅嶺》詩中雲:

  天作長城五嶺間,雄州繚繞萬重山。

  越王舊治梅花國,秦帝初開大庾關。

  “梅花國“指珠璣巷附近梅鋗古城(紅梅驛)詩概括了珠璣巷“盡得五嶺山川形勝之利”。(廣東炎黄文化研究會會長歐初在“珠璣巷與廣府文化研討會閉幕詞中珠璣巷人文價值的研究”)

  珠璣巷有“七世同居”。《廣東新語》雲:

  “珠璣巷得名。始於唐張昌,昌之先,爲南雄敬宗巷孝義門人。其始祖徹,生子興,‘七世同居’。敬宗寶曆元年(825),朝聞其孝義,賜興珠璣縧環以旌之,避敬宗廟謚,因改所居爲珠璣巷。”這是珠璣巷第一次得名。

  改革開放後,南雄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在重建珠璣巷中,首先在“七世同居”的舊址重建仿唐建築的“張昌故居”。

  歷史是必須説清楚的,但《廣東新語》對“七世同居”的説法,尚欠清楚,如張昌是哪裏來的人?“七世同居”具體是哪些人呢?因此學者投入追考,衆説紛紜:

  ⑴一學者説:張昌很可能是北方移民。某族譜亦説張昌是北方來的移民。

  ⑵某學者在寫南雄珠璣巷考一文雲:

  “廣東之故家望族其相傳世系大半皆雲自南雄珠璣巷而至,由來尚矣。然究其實珠璣巷則有二焉。蓋始於湖廣漢陽府而終南雄者,係廣東南雄府也。”又雲:“夫漢陽之珠璣巷,實始於唐朝張昌宗之先,其始祖轍,生子興,原居其巷的敬宗巷,興治家以義,七世同居,朝聞其孝,賜以珠璣縧環以旌之,額其門曰孝義門。後昌宗避唐敬宗皇帝廟謚,切思祖父曾有珠璣之賜,因改其居爲珠璣巷,巷之名自此始也。”等的説法。

  筆者曾多年的探索,最後才在新會《清河族譜》中對“七世同居”真相找到答案來回應《廣東新語》作進一步的解釋。其實“七世同居”的組成是張九齡的後裔。由第八世張徹起;第九世張興;第十世長迪、次原、三盛;第十一世張昶;第十二世長廷澤、次廷範三廷彦;第十三世張嚳;第十四世長榮、次華、三昌。是珠璣巷的第一世家,也是嶺南歷史上第一個“七世同居”孝義門的産生。

  現分四個方面述析:

  一、嚳祖遺言

  《嚳祖遺言》是對家族述説:“古岡州(新會)金紫廂韓屋橋張嚳,始係南雄敬宗巷孝義門,唐進士張徹翁之玄孫也。”“七世同居”不异房屋,寶曆元年(825)國聞其孝義,賜珠璣縧環高祖興,後因避敬宗廟號,改敬宗巷爲珠璣巷。生子三:長迪、次原、三盛。

  張原翁配妣曾氏,生子一:諱昶。

  張昶翁配妣李氏,生子三:長廷澤、次廷範、三廷彦。

  張廷澤配妣趙氏,生嚳一人。嚳年23歲爲唐運使,任嶺南道掌常平糴事。二叔廷範於唐天祐元年(904)由孝廉起爲御營使;三叔廷彦由科目出身,仕石晋爲大將軍,與契丹力戰,屢立大功,官至極品(按三品)子孫封顯職。當朱温篡唐之際,二叔與嚳辭職來寓古岡州,買得韓屋橋韓文英屋三座居住。

  至樑干化三年(913)春,憑州判劉成爲媒聘知州崔昱之女入贅其門。樑貞明元年(915)元月初一生長子名榮;三年(917)十月二十日生次子名華;五年(919)五月初八生三子名昌(即言故居張昌)。

  次年胡寇蜂起,人們少耕,遠近饑饉。至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五月初六,敕令將本州税糧運往南雄“廣積倉”(國糧庫)交納。本州糧長高嵩該管本州應納貢税4萬石,苦無征收。叔廷範令嚳與高嵩前往珠璣巷祖居分取財産,代古岡州交納。嚳至本家與父兄及長孫張俍等商議,衆謂嚳面應分租谷2600石。但念“七代同居”之業,不忍一日分散,不得已將祖母奩金260兩、銀800兩及私貯食谷2萬石,盡數搬至“廣積倉”扺4萬石貢税。

  後由本州設法逐步推還。叔侄後得租谷5萬石,各分得2.5萬石,另年嚳買得新興静德裏租谷5千石通共所得租谷3萬餘石均分三子:長子榮封階朝列大夫(從五品)配高氏高嵩長女;次子華封階朝議大夫(從五品)配陸氏陸萬莊長女;就居新興陸屋橋(後遷張橋爲始祖)。三子昌封階朝請大夫(從五品)配何氏何百川公次女,就居新會永樂裏(後遷開平沙崗爲始祖),三男匹配已定。嚳見天下大亂,男分三處居住,立此根,因及祖宗緣由授與三男各執,貽於後世是爲書。

  按(1)“七世同居”是張九齡開鑿梅關古道100多年後而出現的,是張九齡後裔在嶺南的第一個“七世同居”和睦之家、孝義之門和諧社會的縮影,可以説是九齡文化九齡風度和諧思想對其後裔及珠璣巷人直接傳播熏陶而産生出珠璣鄉土文化來。

  《嶺南歷代思想家評傳》一書中,陳玉森先生撰《張九齡評傳》談及“當年唐室無雙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九齡風度,以及開鑿梅關古道發展海陸商業貿易事。按今天的眼光來看是古“改革開放”經濟思想的創舉;張九齡又提出儒道佛三教並行而以儒術爲治國的政策。按三教並行,即互相包容寬和是和諧思想的特徵等的思想而形成九齡文化思想。筆者認爲張九齡文化思想是嶺南文化的奠基人。

  (2)張九齡開鑿梅關古道後,立足於發展經濟,發展海陸絲綢之路的經濟思想的影響下,其後裔“七世同居”在古道珠璣巷發家致富,富而不忘人民,愛國愛鄉以民爲本和諧思想得到具體的貫徹。如後唐莊宗同光元年五月敕令古岡州糧税運往南雄“廣積倉”交納事。岡州糧長高嵩要負責本州交納貢税4萬石,苦無征收,九齡十二世孫廷範即命其侄張嚳主動提出至珠璣巷本家“七世同居”商議以租谷貯谷祖母奩金260兩銀800兩凑齊4萬石代古岡州代納貢税。由一個家族代一個州交納4萬石貢税,此舉是歷史上絶無僅有的慷慨之舉,這亦是九齡風度熏陶出來的後代子孫。

  二、歷祖事略

  歷祖事略,昭穆有序,記載着張氏來嶺南太始祖開始各代的事略:

  太始祖張氏諱君政。原籍範陽方城人,隋鐘離郡涂山守禮公三子也。唐貞觀中,官韶州别駕,卒於官。子孫因家曲江爲入嶺南始祖,生子六:長子胄。

  二世祖諱子胄。唐官越剡令。生子四:長弘愈。

  三世祖諱弘愈。官新州索蘆丞。因子九齡貴,贈太常卿。生子三:長九齡,次九皋,三九章。

  四世祖(或稱一世祖)諱九齡。唐玄宗開元年間中書令(宰相)配妣譚氏,生子二:拯、挺。

  二世祖諱拯。公操守凛然,不畏權勢。官太子右贊善大夫。配妣邱氏,生子二:藏器,國器。

  三世祖藏器(大學)。累遷至黄門侍郎,贈工部尚書。生子一:敦慶。

  四世祖諱敦慶。累遷至殿中侍御史。生子四:長隸實(即張紹),狀元出身(按進士出身),仕至皇宫教授。次隸英(即張綱),官至吉州刺史。三隸華(即張海),累官工部尚書。四隸文(即張璣),累官至浙江提督。

  五世祖諱綱(南雄族譜曰隸英),生子一:名岱,官至中書。始徙南雄珠璣巷。

  六世祖諱岱。配妣鐘氏,生子二:長言,次行,唐封朝介(請)大夫(五品)。

  七世祖諱行。配妣周氏,生子二:長徹,次復,唐封朝奉(議)大夫(五品)。

  八世祖諱徹。唐進士,憲宗時累官中書轉範陽監察御史,以中義贈給事中(正五品),世居南雄珠璣巷,配妣韓氏,韓愈孫女,生子一:名興。徹公殁葬南雄。按唐朝廣東進士9人,珠璣巷得1人,可貴。

  九世祖諱興,配妣田氏,生子三:長迪,次原,三盛。興祖治家有法,子孫恪遵祖訓,至翁“七世同居“。唐敬宗寶曆元年(825)上聞孝義,賜興珠璣縧環以旌其門曰”孝義門“,後避敬宗廟謚,改敬宗巷爲珠璣巷。

  十世祖諱原。配妣曾氏,生子一:名昶。

  十一世祖諱昶。配妣李氏生子三:長廷澤,次廷範,三廷彦。昶享壽103歲。

  十二世祖諱廷澤。配妣趙氏,生子一:名嚳。

  叔祖諱廷範。配妣朱氏。唐天祐二年(905)由孝廉起爲御營使(皇帝出征時守衛行營)。轉任嶺南道常平司掌平糴事(秩從七品)。公無子携侄嚳翁就古岡州(新會)金紫廂韓屋橋居住。

  叔祖廷彦,一名彦澤,五季時,公仕石晋爲左龍武大將軍(正三品)彰德節度使。與契丹力戰屢立大功,威名赫奕。至開運三年(946)契丹大舉入寇公亦被害。按(張彦澤官居三品爲珠璣巷歷代武職高官)。

  十三世祖諱嚳。配妣崔氏,生子三:長榮,次華,三昌。因三叔有功俱賜大夫職。此三大支派所由開也。

  嚳翁生於唐干符三年(876)二月十五日,殁於宋建炎二年(961年)享壽85歲, 翁父母早故,賴曾叔祖張盛提携,至13歲時隨叔祖廷範自南雄至古岡州,後入贅知州崔昱長女成親。宋干德元年(963年)翁妣合葬於本邑歸德都土名緑擴屏山蝦出水形申山寅向之原。

  十四世祖諱昌,配妣何氏,因叔廷彦有功籍封階朝請大夫。翁豪産甚富,常作義倉。遇凶年則發以賑濟,人多感恩。及殁,世人塑其像奉於祠。昌翁葬於北街土名富足鳳形醜艮向,翁奉敕賜諭葬。

  按:張昌豪産甚富,常作義倉,遇凶歲則發以賑濟,人多感恩。及殁,世人塑其像奉於祠。可以説明張昌已融入廣府民係而成爲開平沙崗始祖,其兄榮、華亦然。亦可以説明九齡風度,以民爲本思想在張昌三兄弟實踐上真正的貫徹。也是嶺南文化與客家文化和廣府文化的互相融合。

  三、張徹遺像與墓誌銘

  新會《清河族譜》保留着張徹的遺像和墓誌銘,其墓誌銘乃唐昌黎伯韓愈所撰。其文如下:

  故幽州節度使判官贈給事中張君墓誌銘。

  張君諱徹,以進士累官至範陽府監察御史。長慶元年(821)令牛宰相爲御史中丞。奉君名迹中御史選,詔即以爲御史。其府惜不敢留,譴之幽。密奏幽州將父子,繼續不廷選,且久,今新收,臣又始至孤怯,須張乃濟。發半道,有招詔以君還之。仍遷殿中侍御史,加賜朱衣銀魚。至數月,軍亂。怨其府從事,盡殺之。而囚其帥。且相約張御史,長者毋侮爍蹙,我事毋庸殺,置之帥所。居月餘,聞中貴自京師至。君謂其帥,公無負此士人,上使至,可因請見自辯。幸得脱免歸,即推門求出,守者以告其魁,魁與其從皆駭曰:“張御史忠義,必爲其帥,告此餘人,不如遷之别館。”即與衆出君,君出門駡曰:“汝何敢反!”前日吴元濟斬東市,今日李斯道斬於軍中,同惡者父母妻子皆屠死。肉餵狗鼠鴟鴉。“汝何敢反?汝何敢反?”且行且駡。衆畏惡其言不忍聞,且虞生變,即擊君以死。君扺死駡不絶口。衆該曰:“義士!義士!”或收之以俟。事聞,天子壯之 贈給事中。其友候雲長佐鄆使請於帥。馬僕射爲之選於軍中,得故於君相知,張恭李元寶者。使以幣請之範陽,範陽義而歸之。以聞,詔所在給船輦,傳歸其家。賜錢物以葬。長慶四年(824)四月某日,其妻以君之喪,葬於某州某所。按:葬於南雄珠璣巷之山嶺……

  按:張徹御史,對亂軍賊子,嫉惡如仇,剛直不阿,結果自己被亂軍擊斃,慷慨犧牲,成爲忠義之士。這第八世後裔子孫張徹,豈不是繼承了張九齡風度的遺風呢!

  四、對聯與歷代歌

  珠璣巷七世同堂家族,以張嚳及其三個兒子榮、華、昌在古岡州融入廣府民係,其張九齡28世裔孫張應晨徙居新會沙富村而有張應晨公祠。祠堂楹聯都反映出張九齡及珠璣巷有密切關係。

  嘉孝義而錫條環,七世同居艷先輩恩承北闕(張興)

  談求仁可溯濂洛,一源默接顧後人學紹西銘(張載)

  百忍圖是我家傳,斗粟尺布之謡何堪謂先世知道

  (張公藝)

  千秋鑒即相人法,口蜜腹劍之輩寧容此地往來

  (張九齡)

  祠門口對聯:

  名推燕園,係出雄州。

  帝嘉孝義(張興);史贊文章(張説、張九齡)

  謀參帷幄(張良);恩錫珠環(張興)

  清河歷代歌:亦可辨清“七世同堂”的脈絡。

  我家賜姓自揮始,係出黄帝第六子。

  成周仲以孝友稱,漢代吾家娩許史。

  三國久朝訖李唐,我姓顯者翹然起。

  苟非一脈遠相承,韜附汾陽亦吾耻。

  唯我曲江文獻公,家乘述載有根據。

  當時金鑒進帝前,嶺南入相人争歧。

  不誅禄兒種禍胎,帝思忠言又在耳。

  身後致祭恩蔭隆,拯、偀、學、綱、世金紫。

  岱祖自韶遷南雄,綿綿瓜瓞知未已。

  言、行、徹、復列朝班,伯仲壎篪唱和美。

  興遵祖訓不分居,七代聯同無彼此。

  上聞孝義旌其門,嘉名艷説珠璣裏。

  原翁同氣有三人,昶祖百齡德兼齒。

  澤公早逝嚳少孤,年才弱冠官運使。

  隨叔徙居古岡州,寢熾寢昌有由矣。

  二世祖即榮、華、昌,籍封大夫良有以。

  榮傳受恩仍祖居,純就耕種移瀧水。

  貴榮早世丙寅存,又徙石頭隨母氏。

  華質相繼一綫延,俊公曾擢宋進士。

  安承父業家豪山,富公不離舊基址。

  公膺顯秩壽期頤,曩日田塘遍遐邇。

  誠仁之後仲禮翁,卜宅富溪知所止。

  一干四枝布蔭濃,於斯聚族戬谷俾。

  達公一子名應晨,雲礽蕃衍竟如是。

  嗣是又歷八九傳,庚寅之難幾不祀。

  外仗温公内吴公,遂平讎敵歸桑梓。

  甲辰叠奉移界文,坐席未暖旋遷徙。

  否極泰來終有期,危而復存散復聚。

  繼繼繩繩遺澤長,二百年來安故土。

  盛衰禍福本無常,滄桑變局唯天予。

  張九齡歷代歌:

  唐文獻公爲九齡,拯偀大學紀綱明。

  南雄始祖群思岱,相繼言行徹復興。

  原昶流傳祖澤長,同胞範彦姓名揚。

  嚳翁始衍岡州派,厥後榮華爲世昌。

  三公並榮大夫名,世受恩施純貴榮。

  内徙石頭華質繼,俊官户部顯簪纓。

  安富誠仁一脈延,禮遷富水四房傳。

  達晨兩祖流光遠,億萬雲礽億萬年。

  以上四個方面來證實“七世同居”的來龍去脈,就是張九齡的第八世至十四世後裔。

  榮、華、昌三支分開蕃衍新會、開平、東莞、中山、南海、順德、番禺、佛山、陽江、高要等珠江三角洲各地約30多萬人,蕃衍海外約10多萬人。這是張九齡後裔以珠璣巷命名爲第一家族開始,亦以第一家族率先融入廣府民係的一支望族,亦就是客家文化與廣府文化及華僑文化互相交融。同時亦就是張九齡的和諧思想在這裏起着重要的積極作用。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