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泛珠璣巷現象



  黄浩烈

  清人黄培芳詩雲:不解南遷族,人人此發祥。珠璣猶有巷,沙水更名塘……。他既道出了廣府“南遷族”皆發祥於珠璣巷的觀點,又發出“不解”的感嘆。這種看法同樣存在於現代人的腦子裏。今人到珠璣巷尋根,只看到一公里半長的珠璣巷,就以爲歷史上一百五十多個姓的先民曾聚居於此,感覺有點不可思議。要認清這一點,必須從時間和空間的廣角去觀察。在時間上,珠璣巷移民沿着千年曆史長河,一波一波的進行着。史載有幾波大規模南遷的行動,尤其是南宋末年,甚至到新中國成立後,遷出與遷入都從未停止過。在地域上,珠璣巷是古驛道上一段街道,不是行政區域,有多長或多大範圍並無確切的記述,只是由於珠璣巷近現代商貿功能和人口載量的萎縮,公路對古驛道的切割,才使珠璣巷遺留下現在這麽一段。但不僅僅是現代人,古代南遷先民對珠璣巷的概念也是模糊的,所以,各地方誌或各姓族譜對珠璣巷的屬地關係都有不同的説法:“南雄府保昌縣珠璣巷沙水村”、“南雄府沙水村珠璣巷”(北宋)、“南雄府始興縣牛田坊珠璣巷”(南宋末)、“南雄府始興縣沙水村珠璣巷”(明)、“保昌縣津福都平江九龍江珠璣巷”等等。實際上,在宋代牛田坊範圍内就有五十八條自然村,而這些自然村的村名却鮮見於衆多譜誌上。在觀念上,由於珠璣巷歷久繁榮,地位顯赫,名聲遠播,南遷先民向後人只傳播珠璣巷的訊息就不足爲怪了。

  南遷先民及其後裔自認來自珠璣巷的有這幾種情况:

  1. 原居住地就在珠璣巷,或珠璣巷周邊村莊,即沙水驛控制範圍(北至裏東墟,南至二壙村,沿驛道南北長三十裏)。

  2. 來自沿古驛道從梅關下至雄州城外沿綫(紅梅村至二壙村)的所有村莊,這是一條廣義珠璣巷。

  3. 原居住在上述地域外的整個南雄府範圍内。

  4. 從南雄遷出後又經歷再次或多次遷徙過程( 包括遷播海外) 的家族。

  5. 取道珠璣巷南遷的。

  珠璣巷南遷後裔屬於第1、2、4種情况的占絶大多數,且多有詳實記載,自不必細説。其他兩種情况,較少記載,就筆者所知在此試舉諸例:

  1. 黄居正(後裔稱爲珠璣巷始遷祖),宋孝宗淳熙二年進士,累官至吏部侍郎,後被貶任廣南漕運使駐南雄,又轉任英州知府。去官後復居南雄珠璣巷,卒葬於南雄城東門外大井頭。其四個兒子皆遷往新會等地,後裔廣布珠三角和海外各地。據此記載,黄居正應當住在南雄城裏,因爲,雄城夾於湞凌兩江之岸是珠江上游之水運中心之一,漕運使衙門當在城裏,而且其祖父黄昌曾任南雄太守,這使他對州城應更熟悉更留戀,此其一;他死後没有葬於離珠璣巷更近、風水又更好的巾子嶺等處,而選擇州城近郊的小土崗上(現在已是市區内),那地方應該是當時城里人的墓地(與現代城里人的選擇是一樣的) ,此其二。所以即使他的居所不在城内,也在城郊,而不是珠璣巷。

  2. 廣州番禺區石基鎮蓮壙村有一黄氏大祠堂,先幾年找回了一塊遺失了多年的木對聯的上聯,雖然這塊曾被人擱在田頭當引水漕用的木條已嚴重破損,但其上的刻字仍依稀可辨:“别珠璣而衍派感七百載之宗功祖德永均丕基”。祠堂是在清代建的。查村上族譜,其開基祖黄禮用於明代中期來自南雄百順蔡地,不是珠璣巷。村民在2001年到南雄尋根,居然在南雄市百順鎮蔡地村(離市區有七十多公里路程)找到了本族人。

  3. 據東莞東坑鎮黄屋村《黄氏族譜》記載,東莞黄族一世祖黄希聖世居南雄七星樹下(現爲南雄烏逕鎮區附近),南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隨母等南下宦遊至莞邑,定居琥珀坑(今黄屋村)。與其後人接觸可知,他們對南雄珠璣巷的認知較對南雄七星樹下的認知爲詳。

  4. 深圳市福田區沙頭黄族開基祖黄默堂原居江西吉水縣,南宋寧宗年間越梅嶺過珠璣巷南下,到達沙頭開基。至今部分後人却説,其祖從珠璣巷來。

  此外,歷代從“泛珠璣巷”地區往南遷至海南,往西遷至廣西、四川,往北遷至江西等省的移民後裔近年也有不少返珠璣巷尋根的。

  由此看來,因珠璣巷的重要地理位置,顯赫名聲,使得所有經梅嶺古驛道入粤的先民及其後裔對珠璣巷都有認同感,不論是祖居地,或是中轉地,皆稱從珠璣巷來,這就是泛珠璣巷現象。基於這種認知,今人成立的廣東省南雄珠璣巷後裔聯誼會就有了一個深厚的社會基礎。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