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柳州新石器時代遺址初探



  潘曉軍,柳州博物館,助理館員。

  【中文摘要】柳州史前文化遺存豐富,特别是新石器時代遺址較多。本文對柳州地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綜述,並對其文化面貌和分期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柳州 新石器時代 文化 特徵

  Abstract:Liuzhou has very plentiful prehistorical cultwre sites, especially the Neolithic sites. This article will give a comprehensive report about the Neolithic sites in Liuzhou, and app roach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features and stages. 

  Key words:Liuzhou Neolithic age Culture Characteristic

  

  柳州位於廣西中北部、西江流域支流柳江中游,地處東經108°54′~109°45′,北緯23°54′~24°51′,境内地勢西北高,中部低平。地貌類型主要有山地,冲積平原,岩溶地貌十分發育,造化了諸多奇峰异洞,境内夏長冬短,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平均氣温206°,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了柳州燦爛的史前文化,特别是新石器時代,遺址較多,其包含的信息也很豐富,本文即想探討一些關於柳州新石器時代遺址文化特徵與分期的問題。

  一、 柳州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柳州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根據其地理位置分爲洞穴遺址和臺地遺址。

  1.洞穴遺址

  (1)白蓮洞遺址。位於柳州市郊東南12公里的白麵山南麓。1973~1982年進行了多次發掘。文化遺存豐富,出土大量石器、骨角器和陶器,其中石製品最多。石製品原料有兩類:一是本地所産的矽質岩、碳酸岩、硅質岩、紅色砂岩等;一是流水作用遠處携帶而來的,有變質岩、石英砂岩、石英岩和火成岩等。石器中以打制石器爲主,以其石料、製作方法和工具用途分爲兩大類:一是用黑色燧石製作的小型器,以石片石器爲主,且又經過二次加工的較爲精緻的器物;另一類是用礫石製作的大型工具,多施以反向錘擊法。器形有有敲砸器、砍砸器、刮削器等。磨制石器較少,種類也不多,主要有切割器、錛、穿孔重石、穿孔小礫石等。陶片均爲殘片,器形不明。係夾砂紅陶,胎色不純,外表呈灰褐色,胎呈深灰色或淺黑褐色,内夾石英砂,質地較粗糙,厚薄不均 。紋飾主要是粗繩紋。根據文化層位和堆積分爲三期:舊石器時代晚期、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跨度距今37000至7000年左右〔1〕。

  (2)鯉魚嘴遺址。位於柳州市南15公里的龍潭山南岩厦處。據北京大學考古係14C實驗室測得的年代數據,遺址距今約20000年到5000多年。爲一處從舊石器時代晚期,經中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文化堆積物爲含螺殻的土狀堆積物。第一期文化,以打制石器爲主,種類主要有砍砸器和刮削器,此外還出土相當數量的燧石小石器。磨光石器極少,僅1件刃部磨光的石斧。陶片的數量也不多,主要是夾砂繩紋陶,質地粗劣,紋飾單純。有少量骨器存在。哺乳動物種類除犀牛外,大多是現生種。第二期文化,打制石器仍占一定比例,但磨制石器有所增加,而且磨制技術也較以前進步。陶器除有一定數量的夾砂陶外,已有較多火候較高的泥質陶,紋飾除繩紋外,還有少量劃紋、弦紋。此時,還使用蚌質工具。伴生哺乳動物全爲現生種〔2〕。

  2.臺地遺址

  (1)蘭家村遺址

  該遺址位於柳州市區東約5公里的柳江西岸臺地上。高出水面約20米,海拔高度91米。距柳東公社蘭家村150米。遺址中部高,逐漸向東西傾斜。面積約50平方米。1979年試掘,分三層。第一層:耕土層,灰褐色沙質土,厚約20厘米。包含有石器、近現代瓷片、鐵器。第二層:文化層,爲紅褐色亞粘土,土質較硬,厚20~40厘米。包含砍砸器、磨光石斧、石錛、刮削器、夾砂繩紋陶片。陶片分佈於地層中的密度最大,尤其是上半部出土的石器、陶片最多。第三層:生土層,爲黄色亞粘土。

  出土遺物豐富,其中石器146件,其中磨制石器及半成品有105件,占72%,種類有石錛、石斧、石鑿、雙肩石斧、穿孔石器、礪石,以石錛爲大宗,3件雙肩石斧均爲斜肩弧刃;打制石器41件,占28%,種類有礫石類的砍砸器、盤狀器、石錘、刮削器和石片類的刮削器。陶片分佈密集,共發現943件,均爲夾砂粗軟陶,羼和較粗的石英砂礫,手制,質地粗疏,但比響水遺址的略好,胎厚薄不均,最厚的16厘米,最薄的爲03厘米。火候低,陶色有紅、灰、黑、三種,紋飾多爲拍印的粗繩紋,少數素面、細繩紋、籃紋、劃紋〔3〕。

  (2)鹿谷嶺遺址

  位於市區西約7公里的榔江南岸。遺址高出河水面約17米,東距新村200米,南爲連綿的小丘陵土嶺,東西兩端各有一條小冲溝。兩側附近爲平坦的小土坡。遺物散佈範圍東西約90、南北約65米。中部較高向南北傾斜。試掘時在中部開1×5米探溝一條,地層堆積與蘭家村基本相同。第一層,耕土層,灰褐色沙質土,厚約20厘米,包含物有石器、近現代陶瓷片。第二層,文化層,黄褐色亞沙土,土質較軟,厚10~30厘米,包含物有砍砸器和磨光石斧以及夾砂粗陶片。第三層,生土層,黄色亞粘土。

  石器  共29件。文化層出土2件。器形與蘭家村大體相似。有砍砸器、磨光石斧、石錛、刮削器、礪石。只是打制的砍砸器數量比蘭家村少。

  陶片 472片,全爲文化層出土。陶片的紋飾有繩紋、籃紋,質地與蘭家村基本一致,也爲夾砂粗陶。火候低,質地粗劣,從少量口沿殘片可辨出有敞口器,在一件口沿上部還有壓印有鋸齒紋。陶片厚薄不均,最厚的一片爲24厘米〔4〕。

  (3)響水遺址

  位於柳州市區南約7公里的柳江與都樂河匯合的北岸臺地上。高出河水面約15米。遺物散佈範圍東西約30、南北70米。遺址部分已被破壞。試掘時在中部保存較好的地方開1×4米探溝一條,地層堆積分爲:第一層,耕土層,灰色沙質土,厚約20厘米。包含有石器、近現代陶瓷片。第二層:文化層,厚40~80厘米。上部爲灰褐色亞沙土,厚25厘米左右。土質較軟,下部爲紅褐色亞粘土,較上部硬。厚約55厘米。上、下兩部分的包含物都比較少,除有少量的石器、石片和夾砂陶片外,比較純净。因兩部分包含遺物基本相同,歸爲一個文化層。第三層:生土層,紅色亞粘土。

  石器  37件。其中采集品35件,文化層出土2件。石器的類型與蘭家村遺址的基本相似。打制石器較多,占總數的75%左右,石質絶大部分係粗、細砂岩,少數爲硅質岩、燧石〔5〕。

  (4)鹿谷嶺新石器時代遺址

  遺址地屬西鵝公社和平大隊的鹿谷嶺,位於新圩火車站東約1公里處,柳江河南岸,背靠連綿不斷的大土嶺。新石器時代。遺址東西兩頭各有一條冲溝,遺物分佈範圍東西長約50、南北寬約20米,主要集中在唯一的一個墳墓附近。石器半成品較多,有不少没有采集,采集到的石器計有砍砸器1件、打擊石片2件、石錛4件、石斧2件、礪石2件、石器半成品5件,共16件。没有發現文化層 。另遺址内有不少宋代瓷片〔6〕。

  (5)曾家村石器采集點

  在市區西約9公里的柳江南岸。西距西鵝公社曾家村約400米,附近爲平坦的小土嶺,西端有一條小冲溝。高出河水面約15米,石器散佈面積東西約60米,南北約25米。采集的石器計有砍砸器、石斧、石錛、網墜、礪石等〔6〕。

  (6)九頭山遺址 

  位於柳州市羊角山鄉九頭山村以南100米。1979、1982年調查,在坡地上共發現陶片58件,石斧1件。陶片殘損嚴重,爲夾砂粗陶〔8〕。

  (7)獨凳村遺址 

  位於柳州市郊柳東鄉凳獨村北13米處。1979年試掘,1980年再次調查,面積爲30平方米左右,共發現砍砸器5件,石斧1件,石錛2件,石核2件〔9〕。

  (8)廟公山遺址 

  位於柳州市柳江縣進德鄉木羅寨以北100米處,1981年發現。該處山高15米,山脚有一溶洞南北貫通,山下溶洞爲古人類理想居所。洞内有貝丘遺存,厚05~08米,長度超過1米。在膠結的貝殻堆積中發現燒過的獸骨,洞内發現砍砸器 1件〔10〕。

  (9)酒壺山遺址 

  位於柳州市柳江縣百朋鎮矮山村前200米的酒壺山。文化堆積集中於矮山脚下朝南洞内,山洞呈半橢圓形,高1、寬45、深10米,文化層長寬約2米,厚08米,堆積層中有大量的螺螄殻和獸骨,上層爲膠結堅硬的灰色螺殻堆積,部分文化層被洞壁坍塌的石片覆蓋〔1〕。

  (10)苟冲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白露公社苟冲村北約400米處,柳江河東岸一南北向的斜坡嶺上。除在東北不遠處有一塊長約400、寬約200米的小塊較平坦地帶外,東、南、北面都是較高的土山。新石器時代。遺物零星分佈在長約120、寬約30米的範圍。采集到砍砸器2件、石片1件、石器半成品3件,有一件礪石没有采集。没有發現文化層〔12〕。

  (11)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柳東公社新村西北約300米處,在柳江河東岸臺地上,東、南、北約1公里範圍内是較平緩的坡地,一公里以外則是比較高的土嶺。遺物分佈範圍長約50、寬約20米。新石器時代。采集到砍砸器2件、石錛1件、石斧1件、礪石1件、半成品2件。没有發現文化層。遺址内還發現3件漢代方格紋陶片〔13〕。

  (12)獨静村新石器時代村遺址

  位於柳東公社獨静村南約100米的柳江河岸臺地上,南面有一小冲溝,西面是開闊地帶,東北去約二公里即是蘭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新石器時代石器散佈在一塊有緩坡種紅薯的畲地上,範圍長約50、寬20米,采集了石網墜4件、石犁1件、石鏟1件。石網墜的製作簡單,利用天然扁平的橢圓河礫石,在短徑兩側打擊出凹處即成。石黎略呈三角形,器身向尖部逐漸磨薄,與過去在扶綏中東發現者相似。石鏟僅一部分刃部,板頁質。没有發現文化層〔14〕。

  (13)葉嶺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羊角山公社的葉嶺,遺址東臨柳江河,北面約2公里爲柳江轉彎處,中間是土嶺和臺地,西北一至二公里的地方是石灰岩山,山前山間仍是土嶺地帶,主要種植旱地作物。在嶺的南頭長寬約40~50米範圍内有零星遺物散佈。新石器時代。采集到尖狀器1件、石錛1件、石斧3件(其中有肩石斧2件)、礪石1件、石器半成品1件,另有1件似爲加工過的板岩質三角形器。另遺址内有一些宋代瓷片〔15〕。

  (14)黄坭冲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黄村公社基隆村黄坭冲嶺,距基隆村西北約一華里的柳江河岸臺地上,東南地勢較平緩、開闊,西南約一華里以遠後是大的連綿土嶺,相隔二華里即爲曾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新石器時代。遺物零星分佈在長約50、寬約30米的一塊畲地上,采集有:砍砸器1件、石片1件、石錛2件、石器半成品6件。没有發現文化層。另遺址内有少量宋代瓷片〔16〕。

  (15)黄岩新石器時代村遺址

  位於白露公社黄岩村西面村邊的一塊畲地,南臨柳江河,東、西、北三面爲坡度平緩的開闊地帶。新石器時代。遺物散佈範圍長約60、寬約15米,采集有砍砸器5件、石錛4件、石斧3件、石器半成品5件。没有發現文化層〔17〕。

  (16)維儀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白露公社維儀村西約200米處,南臨柳江河,東、北、西北面是坡度很緩的開闊地帶。新石器時代。遺物主要散佈在長約30、寬10米範圍内,采集有:砍砸器3件,石片1件,打制石斧(半成品)1件,没有發現文化層。在維儀村東約200米處也采集到雙肩石斧1件〔18〕。

  (17)灘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西鵝公社和平大隊灘頭嶺,在柳江河南岸,背靠連綿不斷的大土嶺,東西兩邊是柳江河岸上坡度比較小的小嶺,北臨柳江河,在河中央有一小長島;西去約300米爲鹿谷嶺新石器時代遺址。新石器時代。遺物散佈在長寬約40~50米的臺地上,多爲半成品,采集有石錛2件,石斧1件,石器半成品5件〔19〕。

  (18)柳州、柳江大石鏟出土點  

  1979年在柳州市東南郊的西江造船廠工地一座離柳江西岸300多米的石灰岩小坡上發現2件大石鏟。其後,又在位於柳江縣成團鎮盤石村華石屯西面500米處采集到一件長35、寬23厘米的大石鏟。上世紀90年代初,白蓮洞博物館專業人員又在柳江縣穿山鄉燈籠村一半山腰亂石堆中發現1件大石鏟。4件大石鏟均以頁岩爲材料,而柳州一帶並不出産這種石料,因此這4件大石鏟應是從桂南地區輸人的。一般認爲桂南大石鏟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之末至青銅時代早期,是農業祭祀禮器〔20〕。

  二、柳州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與分期

  根據考古調查和發掘,目前柳州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主要分佈於洞穴和臺地。洞穴遺址主要利用柳州天然的石灰岩溶洞或岩厦作爲生活場所;臺地遺址主要位於柳江及其支流的一級臺地或河流的交匯處。本文依據地層和出土物,特别是陶器和石器爲參照物對柳州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與分期作分析研究。

  第一期文化以鯉魚嘴遺址二期〔21〕和白蓮洞遺址三期〔22〕爲代表,距今9000年左右,處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出土遺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角器及較多的螺螄殻等水、陸生動物遺骸。特别是此期出現了陶器,數量少,夾砂陶,陶色有紅、黑三種,火候低,胎色不純,胎質軟,厚02~08厘米。紋飾主要爲粗、細繩紋,另有少量的劃紋和弦紋。器形主要爲直口和敞口圜底器。陶器製作方法還較原始,手制,泥條貼築法。石器原料多爲爲礫石,另有一些堅硬的細小的黑色燧石。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并存,以打制石器爲主,打制石器加工技術簡單,大型礫石石器多直接利用礫石單向打擊而成,普遍保留天然礫石面,便於用手把握,而以燧石爲原料製作的刮削器、切割器則利用石片作二次加工,但器形多不規則。器形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磨制石器數量少,僅磨制刃部,主要有錛、穿孔石器。另有一些石核、石片等。鯉魚嘴遺址出土6具人骨架,埋藏於遺址北半部,葬式以仰身屈肢、俯身屈指爲特徵,朝向不一,無明顯的墓坑,一些骨架旁放置1-2件打制石器。此期出土的打制石器與廣東獨石仔〔23〕、黄岩洞〔24〕有許多共同之處,出土的陶器與桂林甑皮岩遺址三期〔25〕相似。

  第二期文化以鯉魚嘴遺址三期爲代表,距今6500年左右,處於新石器時代中期。陶器分爲夾砂陶和泥質陶兩種,夾砂陶陶色有紅褐、黑和灰色三種,火候低,胎色不純,胎質軟,胎較厚,最厚09厘米,紋飾有粗細、繩紋;泥質陶火候較高,質地較硬,胎較薄,最薄03厘米。陶色以紅色爲主,其次爲灰色。紋飾主要爲繩紋,另有少量的劃紋和弦紋。器形主要爲直口和敞口圜底器。陶器製作方法還較原始,手制,泥條貼築法。石器發現較少,燧石質細小石器和礫石打制石器基本不見,只見少量磨制石器。骨器數量也較少,僅有骨錐一種。

  第三期文化以響水遺址、蘭家村遺址、鹿谷嶺遺址爲代表,距今4000~5000年,處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這些遺址位於柳江及其支流的兩岸的臺地。有清晰的地層堆積和文化層位。出土遺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等,未見螺殻和獸骨,出土器物除部分與第三期相同外,還有比較規整的雙肩石斧和雙肩石錛,且磨制石器的比例高達35%~72%。打制石器和磨光石器并存,磨光石器比重大於打制石器。石器原料只要是大型礫石,屬於華南礫石工業系統。器型主要有砍砸器、敲砸器、刮削器等。打制方法多采用單面單向打擊,大部分保留礫面,極少有修整,磨光石器僅作刃部磨光。石器以石核石器居多,石片石器少見。發現與漁獵經濟緊密聯繫的石網墜,采用扁平橢圓形礫石在兩側交互打擊或單向打擊一缺口,成束腰形而成。發現陶器數量較多,製作技術原始,均爲手制,陶胎厚薄不一。夾砂粗陶,火候低,質地粗略。紋飾以繩紋爲主,有少量籃紋。器型包括圜底敞口器。

  從遺址所處的地理位置看,天然的山洞爲古人的生存提供了便利條件,可以爲人們遮風避雨,躲避野獸,依靠漁獵從自然界獲取生存資料,活動半徑大由近及遠,當居所周邊的食物消耗殆盡或供應不足時,就遷徙到食物更豐富的洞穴。但由於洞穴的缺點是陰暗潮濕,地域狹小,能够供應人口生存的數量有限,因此隨着人口數量的增加,洞穴已不能滿足人類生存的需要,而臺地遺址多分佈於柳江流域兩岸地勢平坦的臺地上,地域寬廣,食物來源豐富,人類更多地要依靠自己發揮能動性去創造條件,建造合適的居所去適應自然環境,由遷徙到部分定居,隨之需古人創造更多的條件解决一系列問題。在臺地遺址發現比洞穴遺址更多的陶片、磨制石器、網墜等人類進步的生存工具,反映人類在漁獵方面的能力更强,甚至已經懂得簡單的農業經濟。因此,走出洞穴,走向臺地是柳州古人生存發展的趨勢。

  從其出土器物來看,其生産工具來看,陶器從第一期的單純的夾砂陶器、以繩紋爲主、器形單一;到第二期的出現泥質陶、紋飾豐富起來、器形也增多;再到第三期的陶器大量出現在遺址中,紋飾和器形更加豐富。石器在第一、二期中以細小的燧石爲主,礫石石器次之,以打制石器爲主,磨制石器較少,并且僅磨制刃部;到第三期的礫石石器大量出現,燧石石器消失,仍以打制石器爲主,但磨制石器也大量出現。這些變化,表明人類的生産和生活工具進一步得到改進和提高,盡管仍以漁獵爲主,但原始的農業開始萌芽,獲得食物的途徑更加廣闊。在鯉魚嘴遺址發現四六具人骨架,人的埋葬方式在住地埋葬,無明顯的墓坑和隨葬品,葬式是仰身屈肢和俯身屈肢,葬式原始。新石器時代人類已學會了用火、製造陶器龢熟食。

  三、結語

  柳州新石器時代遺址較多,文化内涵豐富,與周邊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聯繫密切,具有顯著的特色和共性。今後需要加强對考古資料的整理和研究,進一步揭示其文化内涵,復原新石器時代柳州的歷史。

  

  注釋:

  〔1〕柳州市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等:《廣西柳州白蓮洞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發掘報告》,四川大學博物館編《南方民族考古》第1輯。

  〔2〕柳州市博物館等:《柳州市大龍潭鯉魚嘴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考古》1983年第9期。

  〔3〕〔4〕〔5〕〔6〕〔7〕柳州市博物館:《廣西柳州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與試掘》,《考古》1983年第7期。

  〔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蔣遠金:《柳州白蓮洞》,待刊。

  〔21〕傅憲國等:《柳州鯉魚嘴遺址再度發掘-基本建立柳州地區史前文化發展序列》,《中國文物報》2004年8月4日第1版。

  〔22〕蔣遠金:《柳州白蓮洞》,待刊。

  〔23〕邱立誠等:《廣東陽春獨石仔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發掘》,《考古》1982年第5期。

  〔24〕宋方義等:《廣東封開黄岩洞洞穴遺址》,《考古》1983年第1期。

  〔2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