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傳承民族的薪火 守護失落的文明——廣西少數民族文化遺産保護之我見



  謝玲,柳州博物館,館員。

  【中文摘要】廣西少數民族創造了多姿多彩絢爛的民族文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産。加强對少數民族族群的關注和保護,强化少數民族自身認同意識,使之積極參與本民族文化遺産的保護,形成民族文化遺産保護的“文化自覺”,有效開展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

  【關鍵詞】民族文化遺産 保護 傳承 民族認同

  Abstract:Guangxi minor ethnic people have created an ethnical culture of colorful varieties, and left us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We sha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inor ethnic groups and have them well protected, we shall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self-recognition of these minor ethnic groups, encouraging them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the protection of their own ethnic groups, to develop a “cultural conscious” of ethnic-culture-heritage protection, in which way that we can effectively start the tradition of protection to culture of the ethnic groups.

  Key words: Ethnic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arrying on Ethnic recognition

  

  廣西除了漢族以外,還有壯 、瑶、 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1個少數民族。他們創造了多姿多彩絢爛的民族文化,這些民族文化遺産是各民族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物質、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近代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劇烈衝擊,以及自然灾害、戰争威脅等因素,許多民族地區的文化和自然遺産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留給我們的是更多的困惑:侗族大歌還能唱多久?當民族儺面具、儺飾、儺服散失,儺舞隊部分解散,儺藝人後繼無人,我們該怎樣追尋他們曾經的文明?隨着老一輩民間藝人的衰退,當那口口相傳的民族文學、民歌、古歌、樂曲、曲藝等在原流傳地區因無人繼承而瀕於失傳,我們又怎樣將民族薪火代代傳承?當苗族的蠟染、水族的刺綉、侗族的牛腿琴等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技藝、器物,傳承的人越來越少,民族文化面臨失傳的危險,我們又該怎樣守護這些失落的文明?當民居龢民族服飾、民族工藝日趨消竭,現代的化學染料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傳統的藍靛生産和染色工藝;機制紗代替了自紡棉紗,傳統的服飾文化之網已經殘破,我們又將如何去把握民族的根脈?民族傳統習俗如歌圩、廟會、節日和婚喪禮俗,均因受到現代生活方式强烈衝擊,面臨生存危機。我們又怎樣能讓古老的民族文化重新流光溢彩?

  對民族文化遺産的搶救和保護,刻不容緩,筆者認爲,尊重民族習慣,普及民族知識,加强對少數民族族群的關注和保護的意識,强化少數民族積極的民族自身的認同意識,使之積極參與本民族文化遺産的保護,形成民族文化遺産保護的“文化自覺”,搶救性保護爲主,合理開發少數民族文化遺産,是傳承保護民族文化遺産的重要因素。

  一、尊重民族習慣,普及民族知識,加强對少數民族族群的關注和保護

  民族風俗習慣在維係民族内部的團結合作,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維護民族間的團結合作,促進民族的發展進步過程中有着積極而重要的作用。民族風俗習慣與民族心理、民族感情息息相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一個民族的特性,所以是很敏感的。一個民族往往把對自己民族風俗習慣的尊重看成是對本民族的尊重,當其風俗習慣遭到歧視或侵犯時,往往整個民族都會作出較强烈的反應。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是體現民族平等,鞏固民族團結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爲政府、社會媒體、學校、博物館、圖書館等負有保護責任、從事保護工作的有關部門和個人應尊重少數民族地區的飲食習慣、服飾習慣、婚姻習俗、喪葬習俗,如侗族的“月也”;侗族和苗族的“坐妹”;壯、苗、瑶等族的“不落夫家”習俗等。加强對少數民族的歷史發展、人口規模、居住地區、語言宗教、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的各個方面的全面瞭解,深入貫徹掌握國家民族政策和相關制度,普及民族知識,消除對民族文化的誤解。正視少數民族宗教組織和宗教活動等一些敏感又不可逥避的問題,采取客觀科學謹慎的態度予以對待,在此基礎上開展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1〕。

  二、强化少數民族自身認同意識,使之積極參與本民族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形成遺産保護的“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近年來我國著名的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的觀點,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2〕“文化自覺”强調文化承載者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認識,及其在民族文化未來發展道路中的主體作用,它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是當今社會傳承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隨着社會的發展,民族文化的融合,一些弱勢少數民族的自身認同産生了分化:一部分少數民族成員積極學習主流文化背景中强勢民族的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有一部分少數民族成員産生自卑、消極的心理,放棄認同本民族文化。而這兩種認同都是有失偏頗的,最終對本民族文化傳承起到很大的負面作用。積極的民族認同是民族成員積極自豪的看待自己的民族,積極維護本民族利益,以一種充滿優越感的姿態來對待本民族的語言、文化、宗教、習俗。積極的認同感使民族成員具有極强的内聚性。〔3〕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産是這個民族廣大民衆生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民衆的集體創造,是凝聚民族精神家園的根基。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首先是對這個民族的成員而言的,他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這些傳統文化的態度,從根本上决定這些民族傳統文化能否被傳承下去。保護民族文化,如得不到民衆的認同和積極參與,必無法成功。在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遺産進程中,貫徹民主思想,體現人文關懷,幫助少數民族克服消極的民族認同,樹立積極的民族認同意識,使民族廣大民衆積極認同本民族優秀輝煌燦爛民族文化,並積極參與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從而使民族成員自覺擔負起本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責任,形成民族文化遺産保護的“文化自覺”。〔4〕

  三、搶救性保護爲主,合理開發利用少數民族文化遺産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區,各民族不僅創造了大量有形的文化遺産,也創造了豐富的無形文化遺産。種種神話、傳説、歌謡、音樂、舞蹈、戲曲、服飾、繪畫、雕刻、紡織等藝術和技藝及各種禮儀、節日、民族體育活動不僅使到過廣西旅遊的中外遊客爲之傾倒,更傳承着中華民族的血脈與傳統文化。保護文化遺産就是保護各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文化根基。近年來,廣西經過充分的調查論证,評選出了一批民族民間藝術大師和工藝大師,推薦了一批項目申報國家保護名録,同時還評選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代表作,成立了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並在南寧、柳州、百色和來賓成立了市級分中心;在宜州、東蘭、平果、三江和防城港建立了特色民族文化研究基礎。民族文化遺産的保護工作依然繁重,在少數民族文化遺産的保護進程中,還要切實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搶救性保護民族文化遺産,使之代代傳承。同時開展對民族文化遺産全面普查工作,瞭解和掌握少數民族文化遺産資源的種類、數量、分佈情况、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積極推進立法工作,建立科學有效的傳承機制。合理開發利用民族文化遺産,鼓勵社會各界對民族文化遺産的利用,從民俗表演到旅遊開發,從工藝銷售到文化創意發展,多手段、全方位的開發民族文化遺産中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使文化遺産在弘揚傳統文化、振興民族藝術的同時,也爲開發人文旅遊景觀,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起到應有的作用。

  四、結語

  少數民族文化遺産,體現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保護民族文化遺産,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加强民族文化遺産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傳承民族的薪火,守護失落的文明,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遺産,我們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馬戎:《理解民族關係的新思路》  。

  2. 費孝通:《費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北京:  民族出版社,1988年

  3.王亞鵬: 《少數民族認同研究的現狀》 。

  4. 羅樹杰、韋國有:《民衆立場:保護和弘揚民間文化遺産成敗的觀念》。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