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州東山得名小考


  黄淼章,廣州市政協,研究館員。

  【中文摘要】“東山”最初是以寺名出現。東山寺得名於明洪武年間,在廣州城東,人們因寺名而將寺周邊成片的崗臺地區泛稱爲東山。因此,東山的美名與貪官韋眷無關。在中國近代史上,東山是英雄名區。今天的東山又素以文化强區和教育强區著稱。

  【關鍵詞】廣州 東山 東山寺

  Abstract:Dongshan firstly appeared as a name of a temple. The Dongshan Temple was named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Hongwu Emperor period; it was placed to the east of Guangzhou city, thats why people call the surrounding district the “Dongshan” district. As the above reason, the name of Dongshan has nothing to do with corrupted governor. In the recent history of China, Dongshan district was known as a heroic district. The current Dongshan is famous for its strong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advanced education.

  Key words: Guangzhou Dongshan Dongshan temple

  

  2009年,廣州市越秀區有關部門擬將轄内的“東湖街”改爲“東山街”,這一動議引起了市井百姓的争議,有的贊成,也有的反對。《南方都市報》2009年9月8日發表了陳揚先生《改的不是名,是寂寞》文章,文内引用報紙説:“東山得名於東山寺,”而東山寺是明代成化年間太監韋眷所建。“原來東山的得名與太監有關,與貪官有關。如果這番考據當真,東湖街爲什麽還要改名東山街呢?這真是一條越看越寂寞的新聞。” 

  東山的得名與太監有關,與貪官有關?看了這篇文章,我再翻閲了《番禺縣續志》《廣州市文物志》和《廣州東山區志》及有關的報紙新聞,發現都持有這個觀點。

  關於東山寺,據民國《番禺縣續志》和《廣州市文物志》等地方史志的記載:是明朝成化年間一個叫韋眷的人所建,地址在今廣州的東山口附近,因韋眷是一個内監,俗稱“太監寺”。東山寺的旁邊,還有一座韋眷的墳墓,它的位置就在今廣州鐵路工人文化宫内。

  韋眷是廣西宜山人,字效忠,其弟韋泉是明朝特務機關頭目——錦衣衛正千户。當時,韋眷投靠大宦官樑芳,得到了朝廷的重用。成化十一年(1475)韋眷被任命爲廣東提舉市舶太監。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而廣東提舉市舶司是一個肥缺,明朝時多由有權勢的太監來擔任。韋眷來廣州上任後,依仗權勢,與中外富商沆瀣一氣,做了不少壞事,是一個貪官。《明史·韋眷傳》載:“眷爲廣東市舶太監,縱賈人,通諸番,聚珍寶甚富。”由於韋眷營私舞弊,敲詐勒索,與廣東的地方官僚發生了衝突,韋眷又玩弄權術,害死了廣東左布政使陳選。韋眷因此權勢日隆,廣植姦黨,不可一世,“自是人莫敢逆眷者”,而“粤人無不切齒於眷”。韋眷也終因貪贜枉法,被大臣參劾,明孝宗撤了其職。韋眷後來死於京城,屍體運回廣州下葬。

  韋眷在廣州任職時,早就選了廣州東山一塊風水寶地作爲自己永久的歸宿,韋眷曾害死過地方官僚,因此怕被人挖墓鞭屍報復,他在生前便絞盡腦汁將墳墓建造得特别牢固。1964年,考古人員在東山口的廣州鐵路文化宫發現了韋眷墓,發現此墓規模宏大,全墓用紅砂岩砌築墓室,内分前室和主室兩部分,全長744米。前有竪穴式墓道,石室的兩壁券墻和後壁石墻厚達l米多。前部券拱5重,後部券拱4重。石室之外有厚達半米的三隅磚壁襯護,磚墻外再抹石灰。墓頂有厚厚的夯土,夯土還有鐵沙摻於其中,時日一久,鐵沙和泥土銹結在一起,渾如—塊巨大堅硬的岩石,整個墓室搆築堅固,防盗措施嚴密。但是考古人員發掘韋眷墓時,却發現此墓早已被盗。墳頭已塌、石碑巳倒,固若金湯的墓室也早已被人挖開,墓室一片狼借,劫後餘存僅有外國古銀幣3枚、圓形素面薄金片1枚,殘斷珊瑚1支,宋錢3枚和南漢鉛錢l枚。從墓的型制及殘存的陪葬品推測原來墓中陪葬了不少珍寶。韋眷機關算盡太聰明,最終却逃脱不了墳墓被盗、陳腐骨於荒野的下場。

  韋眷在廣州任職期間,收受賄賂,聚珍寶致富,爲了掩飾其受賄貪贜的罪行,韋眷出資在今署前路建永泰寺,此寺於成化十六年(1480)竣工。成化二十三年(1485),明憲宗皇帝敕封爲“永泰禪寺”,韋眷還在番禺等地廣置良田,作爲寺産,並招來許多僧人。表面上建寺是拜佛行善,普濟衆人,實質上却起了爲其守護墳墓的作用。據《番禺縣續志》記載,寺内“殿側有眷塑像,冠帶緋魚,侍者夾立,寺僧祀之”。一個魚肉百姓的太監,竟恬不知耻地擠進寺廟菩薩的行列,分享寺廟的烟火,真可謂滑天下之大稽了。據《番禺縣續志》記載,後來人們將永泰禪寺改稱爲東山寺,這樣就把東山之名和韋眷聯繫起來了。

  永泰禪寺是被改稱爲東山寺,爲什麽要改名呢?東山寺是否是韋眷建永泰寺以後才有的呢?爲此,筆者查閲了廣州的有關史料。明朝成化九年(1473),吴中編纂了《廣州志》一書,此書現僅存孤本,在北京圖書館特藏。筆者到中山圖書館查找,該館僅有《廣州志》的縮微膠卷。據該書的記載,明代廣州有大小寺廟一百多座,其中就有兩座東山寺,城東城西各有一座。城西的東山寺,爲宋景定三年(1262)耆民趙起增所建,因年久失修而毁壞。而城東的東山寺更早。據《廣州志》卷二十五《寺觀》記載,宋淳熙六年(1179)僧人宗真與周侍郎建寺,因寺内供奉六祖慧能,故名六祖寺。到了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爲了加强佛教的管理,健全佛教管理機構,下令清理佛教寺廟,嚴格限制僧人和寺院數量,嚴厲懲處違法犯戒僧人。於是,六祖寺與廣州的其他寺合併,改名東山寺。這條記載非常重要,因爲按傳統説法,東山的地名是因城東的東山寺而得名,而東山寺得名的時間應在明洪武十四年(1381)。那時韋眷還没有出生,更離他建永泰寺要早近一百年,所以東山得名與貪官韋眷無關。

  廣州的東山寺是六祖寺演變而來的,而寺内供奉的是六祖慧能禪師。慧能與廣州有着深深的法緣。當年慧能從湖北黄梅東山寺五祖弘忍處得到衣鉢後,從黄梅到嶺南隱匿了十餘年,直到唐高宗儀鳳元年(676)正月初八,慧能來到廣州法勝寺(今光孝寺),時印宗法師正在給僧衆説法,慧能也混在其中聽法。一陣風吹來,寺内的旌幡隨風飄動。印宗問:是風在動?還是幡在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慧能答:“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慧能的説法,一語驚人,也引起了印宗法師的關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師爲慧能剃度,後又召集高僧名師爲慧能舉行了隆重的授戒儀式。慧能於湖北東山寺五祖弘忍處得到衣鉢,他在菩提樹下爲衆人説法,被中國佛教史上稱爲的“重開東山法門”。慧能在光孝寺宣講的主要是他自己根據《金剛經》的基本精神所獨創的思想,這種思想逐步充實、完善,最後形成了獨樹一幟、流傳至今的禪宗南宗。洪武年間,六祖寺改名爲東山寺,除了寺廟在廣州城東之外,也以六祖慧能“開東山法門”有關。韋眷死後,人們將永泰禪寺改稱爲東山寺,實際上是爲了避開貪官韋眷之名,不能讓韋眷玷污了東山的名字。

  “東山”最初是以寺名出現。東山寺在的廣州城東,其周圍崗阜連片,廣州人習慣將稱丘陵爲“崗”、而主崗又稱爲“山”。人們因寺名而漸次將寺四鄰成片的崗臺地區泛稱爲東山。舊時的東山,範圍並不大,主要是指廣州城東郊的東山寺周圍即今署前路東山口龜崗一帶。在明清兩代,東山地區雖然開始開發,但利用程度很低,東部仍是鬆林茂密的崗地,只有一些寺廟點綴其中。清末民初,廣州城市向東面開拓,地處東山口一帶的永泰寺前、東山廟背、龜崗、煙墩崗、竹絲崗、馬棚崗等地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最早成片開發東山的是美國南方浸信會廣州分會,從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開始,他們在寺貝通津、恤孤院路、廟前西街、培正路一帶,先後興建了福音堂、禮堂、神道學校、恤孤院、培道女子學堂、安老院、慕光盲人學校、美華浸信會書局、醫院、中外傳教士住宅等。清宣統二年(1910)美國的安息會也在今犀牛路、三育路、福今路購地建教堂、學校和醫,院。浸信會中國教徒、華僑李濟良、馮景廉、廖德山、餘德寬等於光緒三十四年在煙墩崗建成培正學堂新校舍。

  至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很多華僑、教授、洋行買辦、官僚、實業家等繼教會之後成爲開發東山的主力。他們紛紛在東山口一帶買地蓋房,建起一棟棟小洋樓,如簡園、明園、春園、葵園等等。龜崗、煙墩崗、寺貝通津、恤孤院路、廟前西街一帶的崗臺地開發成街村,僑房成批涌現,帶有西式建築的小洋樓聯成一片。這些小洋樓的主人不少留過洋,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較好的文化素養,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令廣州人矚目的風華一代。於是廣州就有“東山少爺、西關小姐”的説法。 

  民國二十年(1931),廣州市設立東山區公所,是市屬行政區以“東山”命名之始。“東山區公所”的舊址就在署前路。民國三十四年,廣州市重劃市屬行政區,東山、大東、前鑒、東堤分别爲市屬28區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山區政府的工作人員接管當時的“東山區公所”,地址便是在“東山寺”的遺迹上,當時“東山寺”早已殘敗不堪,成爲一座無人管理的破廟,堂内的神像菩薩也不見踪影,連香案一類的神臺都被搬走,可謂“十室九空”。 原東山區區委政府大樓,便是在“東山區公所”的舊址上建立起來的。經歷了三次分合和區名更改,1960年8月定稱東山區。2005年5月,廣州市調整行政區域規劃,將東山並入越秀區。

  在中國的近代史上,廣州的東山又是我國近代史上英雄名區。林則徐曾在東山的東砲臺銷煙、康有爲在此辦萬木草堂、黄花崗起義等都和東山有關。到了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東山成爲大革命的摇籃,舉世聞名的農民運動講習所、省港罷工指揮部、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共廣東區委等都設在東山,北伐誓師的大會場,也設在東山的東較場。一代偉人林則徐、康有爲、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等都曾在東山這塊熱土從事革命活動,給東山留下了一幕幕永恒的歷史畫卷,爲東山增添了歷史風采。

  東山又素以文化强區和教育强區著稱,古代廣東貢院、廣府學宫、番禺學宫、萬木草堂,近代的農講所、舊中大都在東山。今天教育已經成爲東山的“名片”。省實驗中學、執信中學、培正中學、七中、文德路小學等均享有盛名,東山注定與教育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緣。廣州兩大圖書館也在原東山區。同時東山也是廣州擁有博物館最多的區。現代的東山,又是黨政軍首腦機關集中,寫字樓林立,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高度密集和華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2005年,東山區的謝幕,讓人們憑添了許多傷感和懷念。東山深厚的文化底藴和光榮的歷史,令老廣州人魂牽夢繞,難以忘懷。今天,有人建議將“東湖街”改爲“東山街”,筆者認爲,改不改名是次要的,但東山的歷史文脈,要發揚光大,載入史册。

  東山的美名與貪官韋眷無關。東山區消失了,但東山還在。但願東山不死與歷史文化名城廣州同在。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