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清代廣州牙雕



  黄燕紅,廣州市文物總店,館員。

  【中文摘要】清代,廣州牙雕在中國牙雕藝壇上獨領風騷。廣州牙雕地位的確立、行業組織的成立、中外貿易的發展、工藝的特點以及其典型的藝術特色等諸因素成就了清代廣州牙雕的輝煌,清代廣州牙雕的藝術成就令世人矚目。

  【關鍵詞】清代 廣州牙雕 行業組織 工藝 特色

  Abstract:Ivory carving of Canton took the lead in Qing dynas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e chamber and trading at home and abroad, Canton ivory carving also reached to its splendid time.

  Key words: Qing dynasty Guangzhou ivory carving  industry Organization  Arts and crafts Characteristic

  

  中國象牙雕刻經過數幾千年的發展,至清代中期陸續形成了若干個相對集中的中心生産地,主要以蘇州、廣州、北京爲代表,各自形成了地方牙雕的色彩。蘇州牙雕典雅醇厚,文化氣息濃厚;北京牙雕古檏典雅,帶官宦氣質;而廣州牙雕精細工整,玲瓏剔透,富有裝飾性。

  廣州牙雕工藝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秦代,廣州就有象牙雕工藝了。在《淮南子》卷十八《人間訓》説:“秦始皇統一嶺南,其目的之一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1983年廣州發現的西漢南越王趙昧墓西耳室,就出土了5支原支象牙,但已全朽裂,同時出土了其它牙雕器物,如象牙厄、象牙泡釘、象牙算籌,殘牙雕器等,這是廣州最早的漢代象牙雕刻品的歷史實物。晋代,廣州出現了象牙編織的精湛工藝,據王隱《晋書》記載:“車永爲廣州刺史,永子溢多,使工作象牙細簟。”足证當時廣州工匠已掌握了牙雕塑技藝。南越王宫遺址唐代地層裏出土了象牙圓雕人頭像及一些象牙加工碎料,説明廣州的牙雕工藝一直在持續發展。但是清初前廣州牙雕並未形成自己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蘇州樣,廣東匠”説明廣州牙雕盡管工藝水平高,但還處於對蘇州牙雕模仿的狀態而已。到了清代,由於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繁榮的對外貿易,促使廣州牙雕迅速發展成爲在中國牙雕史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南派牙雕。

  一、廣州牙雕地位的確立

  1644年,清世祖統一中國,各行各業都有待重整旗鼓,百業待興。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朝廷實施“海禁”政策,廣州成爲對外貿易的唯一港口。東南亞、非洲等地的象牙大量輸入廣州,爲廣州牙雕工藝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這種得天獨厚的地位,使廣州文化,經濟得以繁榮發展;中西文化的交匯,帶動了廣州牙雕工藝水平的提高,廣州牙雕在這個大前提下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1.廣州象牙雕刻和牙絲編制的工藝精細巧美,深得宫廷顯貴喜愛。

  廣州象牙大多來自東南亞,廣州象牙雕刻與牙絲編制工藝憑藉進口象牙的方便條件得到發展。精美的象牙製品被清代廣東官員作爲土貢進貢朝廷。據《宫中·進單》所記可以窺見一斑:雍正九年五月初一日廣東巡撫鄂彌進象牙面扇5柄;同年四月二十一日廣東總督郝玉麟進象牙扇4把;雍正十年二月二十八日廣東巡撫鄂彌達進牙扇5柄;同年四月二十一日廣東總督郝玉麟進牙扇4把;雍正十一年二月二十七日廣東巡撫楊永斌進象牙葵扇50柄、鶴頂牙扇5柄;同年二月二十八日廣東總督鄂彌達進牙扇5柄,牙牌掌扇50柄,牙香囊100枚;雍正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廣東巡撫楊永斌進牙扇5柄、牙席2幅、牙枕4個、牙座褥4幅;同年四月二十五日廣東海關監督毛克明進象牙席2床;雍正十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廣東巡撫楊永斌進象牙扇5柄;同年閏四月十九日廣東巡撫楊永斌又進象牙扇5柄。上述雍正時期廣東官員貢進内廷有象牙雕刻和牙絲編綴兩種。牙絲編綴在清代廣州象牙工藝中堪稱一絶。它首先將碩大而堅硬的象牙劈成篾子,再編綴成席、枕、座褥等凉爽宜人的夏季用品,以及編綴大小龜背紋或綫紋等牙絲工藝品。由於用料貴、耗料大、工程復雜、勞民傷財,激起民憤。雍正二十年降旨嚴禁廣州編制牙席,干隆朝繼之,牙席編制遂絶;然而,牙絲編綴工藝仍代代相習,根據宫廷裝飾陳設需要,設計製作用料較少的工藝品,如牙絲編織扇、牙絲編織燈籠、花籃、香薰等,象牙工匠師精心搆思、精工細做,將編織與浮雕巧妙結合,形成一種前所未有的、獨具特色的新型裝飾風格。廣東官員向内廷進貢牙絲宫扇即爲明证。干隆五十九年四月十八日兩廣總督長麟仍進牙絲宫扇5柄;同年四月二十三日廣東巡撫郭世勛也進牙絲宫扇5把。據《宫中進單》所記,從雍正至干隆年間,每年歲貢中,廣東官員均以牙絲編織執扇五把或十把按數向朝廷交納。這些進貢用來陳設用的象編織扇,有的交到圓明園,有的直接交到宫内敬事房,也有的被送往熱河等行宫。可見,廣州牙絲編綴因其工藝精巧細密、雍容華貴,迎合了宫廷顯貴的需求,並深得其喜愛。

  2.廣州牙匠當差宫廷造辦處,影響了整個内廷的象牙雕刻藝術。

  廣州象牙工藝精湛,作品美侖美奂,得到雍正干隆等歷朝皇帝的欣賞。據《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活計清檔》記載,自雍正至咸豐年間(1723-1861),留有名字的廣州牙雕藝人就有十五名之多,他們爲宫廷牙雕的繁榮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雍正七年(1729),由廣東巡撫祖秉圭薦舉,陳祖章入清宫造辦處牙作當差。當時,施天章等人在造辦處牙作已效力多年。施天章,嘉定人,封錫禄入室弟子,善工竹雕,雍正時期在造辦處極爲活躍,擔任“序班”。陳祖章進入牙作之後,施展技藝,在蘇州南匠控制的牙作内顯露鋒芒。因失勢,施天章辭職回鄉。干隆五年由陳祖章領着一班廣東牙匠顧彭年、蕭漢振、陳觀泉(祖章之子)以及常存,按畫院處員外郎陳枚的畫稿用了一百多天時間完成象牙雕極品“月漫清游”册12頁,此册頁刻畫宫中仕女從正月到十二月的節令生活,均以象牙雕刻爲主,分嵌各種彩石、青白碧玉、紅藍寶石及瑪瑙、玳瑁等,布置成各種景物。它是一種風俗性的牙雕杰作,“月漫清游”册運用廣州牙雕特有的“鑲嵌”技法,集中了能工巧匠於一堂,反映了十八世紀牙雕工藝和鑲嵌技術的發展水平。它標誌廣東牙匠開始壟斷宫廷牙雕的創作,地位越來越顯赫。干隆時期被召進宫廷造辦處當差的廣州牙匠有李裔唐、蕭漢振、黄振效、楊維占、司徒勝、黄兆、李爵禄等人。他們都是出類拔萃、技藝高超的牙雕藝匠。其中,黄兆從干隆十四年進内行走至干隆六十二年,在造辦處牙作效力達48年之久。可以説,干隆時代造辦處牙作是以廣東牙匠爲主體的,内廷的象牙雕刻藝術基本上由廣東牙雕藝術變化而來。

  在《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活計清檔》和廣東地方誌等都記載了廣州牙匠在宫廷造辦處當差的相關活動資料。

  陳祖章,   清代著名廣州象牙雕刻家。在清宫造辦處當差共14年的,爲清宫製作了許多象牙雕刻品,以“月漫清游”册最爲突出,最後以“年邁眼遲,不能行走”爲由,“懇祈回籍”。

  蕭振漢,   清代著名廣州象牙雕刻家。干隆三年(1738)入清宫造辦處當差,干隆六年(1741)參與牙雕“月漫清游”册頁的創作生産活動。

  黄振效,   清代著名廣州象牙雕刻家,是擅長高浮雕的高手。因雕刻象牙“漁家樂筆筒”進獻清宫而受到干隆賞識,於干隆三年(1738)奉召入清宫造處牙作供職。他製作的象牙雕刻品有筆筒、臂擱、火鐮套和花囊等。因技藝高超,故有些作品被干隆帝恩準刻上其名款。干隆九年因患重病而回鄉。

  黄兆,   清代廣州著名象牙雕刻家。他從干隆十四年(1749)進入清宫造辦處,至干隆六十二年(1797)爲止,在清宫當差效力達48年之久,曾雕刻過“五百羅漢朝聖”等作品。

  李爵禄,   清代廣州著名象牙雕刻家。干隆二十年(1755)進入清宫造辦處牙作,至干隆四十年(1775)爲止,他在造辦處二十餘年,專做象牙活計,以“仙工”出名。製作了“象牙雕玲瓏套盒”、“象牙仙二塔”、“象牙佛”、“象牙觀音”、“象牙花籃”等作品。

  楊有慶,   清代廣州著名象牙雕藝人。干隆三十八年(1773)由廣東海關監督德魁薦入清宫造辦處牙作當差,接替當時患病已欲告退的象牙雕藝人李爵禄之職。楊有慶入值造辦處牙作提交的第一件“試做”成果是一件精巧的小象牙盒和一份他設計的圖樣,干隆帝過目後,對其手藝表示滿意,遂獲准正式進造辦處牙作供職,專做象牙小盒活計。

  清代雍正至干隆年間,入值清宫造辦處當差的廣州著名象牙雕藝人還有楊維占、陳觀泉,司徒勝等人,他們在清宫創作了許多藝術精品。

  從《清檔》記載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干隆時期廣州牙雕在造辦處南匠中的地位漸高,而作用與日俱增。由雍正時期附庸於蘇匠的地位,經過干隆初年與蘇匠的反復較量,終於取得優勢。從另一側面,反映了作爲地方特色的廣州牙雕正影響宫廷牙雕。

  二、行業組織的成立

  隨着海外貿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廣州象牙雕刻品作爲西方人的旅遊紀念禮品和外銷品出口到西方。干隆年間(1736~1795年),在今天廣州的解放中路和惠福路交界附近出現了專營象牙製品的店鋪。清嘉道年間,廣州牙雕業迅速發展,居全國前列。清道光年間(1821~1850),出現了牙雕業行會,以規範行業運作。清末,又成立了大牙行,且在廣州小新街設有象牙會館。這標誌着廣州象牙雕刻行業有序持續發展。

  1.象牙會館

  咸豐三年(1853),中國民間的牙雕藝人在廣州成立了我國第一個象牙手工業行會組織——象牙會館。象牙會館下設兩個堂口:“慎玉堂”和“懷仁堂”。“慎玉堂”又稱貢行,是以經營藝術性較高的商品,并兼做牙雕貢品爲主,如:人物(以歷史故事題材爲主)、象牙球、象牙塔、梳妝用品等精緻高檔的象牙雕刻。經營方式是由商號承包,産品制成後,先由地方官員或粤海關有關的官員過目認可,貢給朝廷珍藏,其餘由商號自行處理,或零售或出口外銷。當時貢行行址在今廣州海珠路三府前41-43號。著名的貢行商號有聯盛號、同盛號、同興號、順記、伍晋記等。貢行的所有商店負責人,均是學徒出身的手工業作坊業,他們實行“師傅帶學徒”的方式傳承,嚴禁婦女從事象開雕刻工作。貢行的産品獨精,均由聞名的工藝牙匠設計製作,工藝品的風格化和多樣化是貢行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支撑點,是區别洋行的主要特點。

  “懷遠堂”又稱洋行,是以製作光身的民間生活用品爲主,大多是内銷。産品有筷子、煙嘴、圖章等。雖有製作出口人物象牙球類,但藝術價值較低,主要以統一規格,批量出售。從業人員不少。

  2.大牙行

  清末民初出現了大牙行,由於嚴格的行規,使一些不屬於貢行或洋行出身的自學成材的象牙手工業作坊主不得自立門户,成立大牙行。他們以别具風格的作品示衆,得到歡迎。大牙行比貢行的陳規陋習簡便,以帶徒爲主;在組織原料的進口上,對貢行有所威脅,於是貢行商號開始轉向大牙行,大牙行成爲民國初年貢行的替身。

  三、廣州牙雕三大工藝特點

  第一是精雕細刻,玲瓏剔透。

  精雕細刻,玲瓏剔透是廣州牙雕的工藝特點,也是廣東雕刻工藝的特點。廣州樂雕吸收了木雕,竹雕的技巧,並有所創新。廣州氣候温暖濕潤,象牙不易脆裂,故刀工技法多種多樣,尤善於綜合起突、隱起、陰刻、鏤雕、鑽雕於器物一身。鏤雕一般要綜合運用拔鏤、透雕技法才能實現。至清晚期,這一特點更加發展並走上極端。如最具代表性的“鏤雕多層象牙球”、爲祝賀慈禧太后40壽辰而製作的貢品“象牙船”,就是明顯例子。與鏤雕相近的技藝有通雕,把鏤雕、通雕結合運用是廣州牙雕的一大特點,其代表作如“畫舫”。

  象牙圓雕一般采用整段象牙材料,雕刻成具有三維空間的立體造型。一般桌案擺件和人物類雕像多采用這種表現手法。廣州市文物總店藏有一件清代“大國大封相”的人物象牙座件,它運用了鏤雕,通雕,圓雕等多種技法完成,人物形態各异,雕工精細,充分體現牙雕工匠鬼曲神工的超群技藝。

  浮雕是在平板材料上表現立體層次的雕刻方式,在造型上有明顯的前後層次感和半立體效果,是一種應用範圍較廣的造型形式。象牙浮雕可分爲“高浮雕”、“淺浮雕”、“薄意雕”、“綫雕”等,廣州象牙雕刻往往根據器物形狀巧妙地進行各種浮雕,在有限的空間營造出立體感很强的層次效果。廣東省博物館藏有一件清代象牙雕花卉圓粉盒,此盒作於19世紀中葉,是廣州象牙作坊牙匠根據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特意爲清宫的嬪妃精心設計製作的。作者采用深浮雕技法,在立體圓形的象牙粉盒蓋頂端,圍蓋鈕刻着兩條戲珠行龍,行龍威猛且盤遶。盒壁通體深刻牡丹、菊花、月季、葫蘆等果實花卉圖案,寓意“富貴平安、福壽綿長”。盒蓋内壁嵌有一面小圓鏡,靈巧方便,配上規矩工細、構圖考究的盒壁,使作品顯得雍容華貴,充分體現出清代廣州象牙雕刻的風格。

  第二個特點是講究牙料漂白,善用“茜色”,富有裝飾性。

  廣州牙雕講究牙料漂白。廣州牙雕在雕刻之前,首先對材料進行特殊的漂白處理,使牙雕作品在相當長的時間内,能保持象牙質白瑩潤的效果。這是廣州牙雕與蘇州牙雕最明顯的區别。蘇州牙雕一般不做漂白處理,接觸空氣和塵土後,牙雕表面泛黄,時間愈長,黄色愈重。

  廣州牙雕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運用“鑲嵌”和“茜色”的特殊工藝,突出象牙雕刻製品在視覺上的華美和新奇。牙雕中的“鑲嵌”,是指象牙雕件與其他多種材料(如柴檀木、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地組合鑲嵌於同一件器物上,使圖案的層次鮮明,立體感强,同時這種鑲嵌榫接,突破了以前整塊牙料雕鏤不能做大作品的局限。“茜色”爲清代廣州牙雕的一大特色。“茜色”即染色,是用茜草等各種植物的色料,涂染在象牙雕作品的表面。廣州牙雕的茜色,色彩斑爛,更富裝飾性。清代“牙雕廣東十三行圖插屏”,工藝精湛,茜色淡雅,是廣州牙雕巧妙運用茜色的代表作。

  廣州牙雕的鑲嵌、茜色,强調的是工藝作品的整體裝飾性和立體感,與蘇州牙雕中維持或突現象牙質地的美感,透出典雅厚重的文化内容是截然不同,是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毋庸置疑,廣州牙雕的這種追求,與它的進出口貿易地位和所受的外來文化藝術的影響是息息相關的。

  第三個特點是題材豐富,造型百態。

  清代廣州以其天時地利的特殊條件——唯一貿易港口,促進了其牙雕工藝市場的繁榮和發展。牙雕作品除了進貢朝廷和内銷外,還成爲主要的外銷工藝品。廣州牙雕在充分發揮雕刻、鑲嵌、編繪的技巧上,注意品種創新,並以其豐富的題材,千姿百態的造型,贏得人們的喜愛,如:顯示其鏤雕技藝的象牙球、香熏、宫燈、花籃,火鐮套,方盒、鏡奩和瓶類;顯示其編織技巧的象牙席、開扇、燈罩;顯示其“茜色”和“鑲嵌”工藝的立屏、掛屏、筆筒、鳥籠等。

  爲了適應外銷的需要,牙雕作品上的裝飾除了傳統的題材,還吸引了外國一些圖案。如:大卷葉西蕃蓮紋、寫實花卉等,整體布局繁而密,不見留空。同時吸收了西方美術中的明暗對比法,使作品更有層次,更富有立體感。

  四、清代廣州象牙雕刻的典型特色

  象牙扇、象牙球、象牙燈、象牙龍船爲清代廣州象牙雕刻的典型代表。它們集中反映了廣州牙雕精雕細刻、玲瓏剔透、紛繁奇麗、裝飾性强的特點。

  1.象牙扇。牙扇是用象牙劈絲、磨光、編織等技法制成的。清代廣州象牙扇奇麗精巧、雅逸華貴,充分展現了牙雕匠師高超的審美情趣和編織技藝,創造了工藝品的典型。廣東省博物館藏的清代象牙鏤空嵌畫摺扇,製作於十八世紀,做工奇麗精巧。該扇由二十八檔象牙片組成,兩條邊上是粗檔,中間的牙片厚薄均匀,上下一致。每檔扇骨以極細密的鏤空金綫紋爲地,扇骨的上部頂端,修刻成半圓狀,鏤空雕出菊花瓣紋,扇中央有三個開光區,左右分别雕飾鏤空斜方格網狀紋和菊花瓣紋。中央的開光區嵌繪一幅小的山水人物畫,畫中描繪一對男女在園林中漫步的情景,此畫設色艷麗清雅,綫條明暗分明,顯露畫工吸收了西洋繪畫的技法。

  2.象牙球。象牙球在明代又稱“鬼功毬”,是最富特色的廣州象牙雕品種。其獨到之處是用一塊完整的象牙料巧妙地鏤空成層層相套的球體,球體精巧剔透,各層鏤空雕花,轉動靈活。清代嘉慶年間,廣州牙雕藝人翁玉章在繼承前人技藝的基礎上,能够鏤雕多層可以轉動的牙球,成爲廣州近代象牙球鏤雕工藝的創始人。象牙球製作要經過選料、裁料、銑車成球、鑽孔眼、鏤脱分層、球面浮雕,内層戳花,打磨成品等多道工藝。其中鏤脱分層技術性强、難度大,製作者無法看到刀具在球内的遊刃,全憑感覺和技藝控刀,堪稱鬼斧神工。

  3.象牙燈。象牙燈早期多爲頂立式,和瓷器中的薄胎皮燈造型相似,比較簡單,後來,牙雕藝人注意品種的改良創新,通過把人物故事與雕刻技藝相結合,創作出具有代表性的大型雕刻“寶蓮燈”。寶蓮燈是一盞玲瓏通透,子母結合的大型走馬燈。它外面刻有幾組蓮花形狀的浮雕圖案,内層的轉桶雕有“初會”和“劈山救母”兩幅代表故事的圖畫。一只展翅飛翔的雲鶴銜吊着走馬燈,在它的下邊是一群載歌載舞的仙女和底座上三聖母與劉彦昌成親的歡樂喜慶的情景相映。整體華麗堂皇,觀賞性强。

  4.象牙龍船。象牙龍船爲廣州牙雕出類拔萃的又一代表作品。它是先按牙料大小設計並雕刻船身造型,再從船身自下而上逐層進行立體設計,雕刻每層所需的構件,然後把雕好的各個構件以多種拼接方法鑲嵌成多層的大型牙船。這些牙船如微縮的古代豪華遊船,船中亭臺樓閣、雕樑畫棟,門窗開合自如,人物衆多,神態各异,配上精緻的燈飾,飄颺的彩旗,氣勢雄偉壯觀。廣州博物館藏有清代象牙雕龍船,此船長93、寬175、最高53厘米,是當時爲慈禧太后40歲誕辰而製作的貢品。船體用多塊象牙拼裝而成,分龍頭、龍身、龍尾三個部分。船艙分三層,船底層有28人,其中船首5人,艙内6人,左右船舷漿手各8人,船尾舵手1人,中層13人,頂層刻2鳥,各層布局合理,搆思巧妙。船體保持象牙質地天然白色,人物、花艸、旌旗等多施綵繪,相映之下更色彩鮮明,另外在人物的刻劃布置上則寄寓萬壽吉祥之意。該象牙龍船采用通雕工藝,使作品整體玲瓏剔透,精巧富麗。它充分反映了清末廣州牙雕工藝的高超水平。此船於1963年由故宫博物院移交廣州博物館收藏。

  清代廣州牙雕是嶺南最具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在全國牙雕藝壇上獨佔鰲頭一百多年。它顯現了東方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的多樣性,並以其技藝精湛、形式多樣、題材豐富等多方面藝術成就令世人嘆爲觀止。它給後人留下繁花似錦、争妍鬥麗的藝術財富是不可言喻的。

  

  參考文獻:

  1. 王子今:《西漢南越的犀象——以廣州南越王墓出土資料爲中心》,載中國秦漢史研究會、中山大學歷史係、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編《南越國史迹研討會論文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頁131-139。

  2. 赫崇政、成昭平、蔡國聲:《竹木牙雕》,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

  3. 林明體:《廣東民間工藝美術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頁219-221。

  4. 朱家潽、曹者祉主編:《中國古代工藝珍品》,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年。

  5. 李穗梅:《中外貿易孔道上的廣州牙雕》,《廣州文博》。

  6. 楊伯達:《從清宫舊藏十八世紀廣東貢品管窺廣東工藝的特點與地位》,《中國古代藝術文物論叢》,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7. 楊伯達:《元明清工藝美術總叙》,《中國古代藝術文物論叢》,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8. 廣州市文物志編輯委員會編:《廣州市文物志》,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0年,頁325。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