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客僑文化如何在海外傳承

  當今,“客僑文化”既然已作爲一種新的文化學概念提出來,當地政府應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盡可能挖掘本土固有的客家文化,使之與僑文化完美結合,更要引領這種文化“走出去”,與國際社會接軌,其生命力才會不斷增强。

  地處東莞東南部的鳳崗鎮,海外僑胞衆多,分佈地域廣。其中,早期移民海外的鳳崗人先遷到香港和東南亞諸國,他們中大部分屬客家人。對與較早移民的那些客家人來説,他們盡管生活在异國他鄉,畢竟身上的塵土雖净,但鄉音難改,對故土家園感情依然深厚。誠然,那時的客家文化對所在國僑胞是充滿泥土氣息的,且較爲原始。

  隨着時代的變遷,客家人一代代交替,由於接受教育的方式不同,所在國的思想意識的不同,客家人本身的文化記憶漸漸與僑胞所在國文化開始融合,甚至在异國他鄉不再保持它的原生態文化。

  拿荷蘭來説吧,雖然是一個小國,1600多萬人口中,外來人口占大多數,來自世界多個國家,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濃縮版“聯合國”。而僑胞中客家族裔則不少,早期他們來自東南亞、香港等地。20世紀70年代,荷蘭移民大都來自南美洲的蘇裏南。如今在荷蘭,僅東莞和寶安兩地的客家人就有200多人。這些人群中,除了年長的對客家人認同之外,第二代、第三代,他們對客家文化,甚至對客家人的生活習俗、節日慶典等傳統文化變得模糊不清。久而久之,客家文化在海外新生代群體也就慢慢失去扎根的基礎,不斷被所在國的文化代替。

  譬如説,客家人每逢過年過節吃糕點,它的含意是什麽?春節第一天客家人爲什麽要一起吃齋?因爲客家習俗中,在新年第一天不能見一點血味,全年才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些雖不只是客家文化獨有,但它是客家文化的一種表現,而現在在海外的客屬僑胞中,特别是新一代人,恐怕知之甚少。

  改革開放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但有着不變的五千年燦爛文化。作爲客家人,這是一個根脈相連的血統文化。像在鳳崗這樣的僑鄉,采取多渠道、多手段的方式,讓客家文化發光,這是完全有必要的。然而,將客家文化如何在海外傳承,永葆青春,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我認爲,首先作爲客家長輩應帶頭做好榜樣,要去教身邊的年輕人學習;其次,把它與僑結合起來,形成“客僑文化”,應有根的意識,要去營造這種文化的土壤。此外,如何將“客僑文化”在海外傳承,最重要的是要把原本的客家文化當做母文化,把僑胞在海外沿用的客家文化結合起來,尤其要加强交流,增進瞭解。這樣,或許才能真正意義上做到把“客僑文化”好好地傳承下去。

  (來源:《東莞鄉情》2010年第1、2合刊 總第134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