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江文化研究會10週年巡禮:十載前行 領潮争先——訪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黄偉宗

  記者/馮海波 劉宇雄  

  《廣東科技報》2010年6月25日

  2000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黄偉宗舉起了“珠江文化”的理論旗幟,發起成立了“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 并親任會長。10年來,珠江文化研究會的一批多學科專家、學者、教授,革新觀念,大膽拓展研究領域,奔走於珠江水系的各地區,進行文化考察、發現和論证,把“珠江文化”這一全新文化體系研究搞得風生水起,成爲廣東乃至全國學術界一個特别活躍的研究領域,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和廣東文化大省建設提供了策略和支撑。在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成立10週年之際,黄偉宗教授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對“珠江文化”進行了深入解讀。

  珠江文化的最大特色是“領潮争先”

  記者:當時您是怎麽想到提出“珠江文化”這一概念的?

  黄偉宗: 22年前,有一部電視專題片曾引起很大的社會反響,它的主要觀點是西方文明是藍色的海洋文明,是開放的流動的;中國文明是黄色的内陸文明,是封閉的凝固的……但我認爲,該片忽略了中華文化還有長江文化、珠江文化等水文化的存在,其以黄河文化立論爲中華文化的發祥是黄土文化,没有海洋文化,欠缺藍色文明,並以黑格爾對中國文化的偏見證實中國注定是落後的觀點讓我很不能認同,從而萌發了學術衝動。

  1992年,我擔任了廣東省人民政府的參事,任文化組組長。在擔任這一職務後,我常常考慮,廣東的文化特色是什麽?由此聯合各個學科的學者,進行了一系列的文化發現和挖掘。我們研究發現,珠江是八口入海、江海一體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徵。同時,黄河是中國文化的發祥地,但只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中國的水系流域文化還應該包括“長江文化”、“珠江文化”等。由此,我們提出了“珠江文化”概念,用“珠江文化”與世界和中國對接。

  記者:在中國三大水系流域文化當中,“黄河文化”代表的是農耕文明,“長江文化”代表的是工業文明。那麽,“珠江文化”有些什麽特色呢?

  黄偉宗:“珠江文化”以珠江水系爲輻射,包含了泛珠三角區域(除四川外)。當然,我們的研究是以廣東爲重心的。“珠江文化”的概念,從世界來看,它跟海洋文化對接;從國内來看,則對接了中國的黄河文化、長江文化等大江大河文化,因而珠江文化的涵蓋較嶺南文化的概念更寬廣。它的文化特色,從地域上來説,是江海一體。珠江水系有8個出海口,有些沿海河流更是直接入海,所以其“海味”特别濃。海洋性的特點就是寬容、氣派大,因而造就了具有冒險性、敢於開拓的民風,因此廣東人有一種敢爲天下先的氣魄。同時,珠江是四方匯合入海,造就了既是多元性又具包容性的特點,同時還有它的開放性。另外,海洋性也帶來了商貿性,廣州的商貿文化如此發達,與其海洋性是分不開的。第四點是共時性,因其海洋性而與世界息息相通,得風氣之先,也領時代潮流之先。這些因素或特質,都體現了珠江文化“領潮争先”這一最大特色。建國60週年大慶時,廣東以名爲“領潮争先”的彩車參加天安門遊行,受到熱烈稱贊,我想就在於以藝術形象體現了其最大特色。

  率先推動科技文化融合

  記者:珠江文化研究會成立10年來,進行了哪些研究和探索?産生了什麽影響?

  黄偉宗:我們的研究最早從珠璣巷開始,發現韶關南雄珠璣巷是中原南下移民的中轉地,隨後又在江門蓬江地區發現“後珠璣巷”,並提出在這兩地建立海外後裔聯誼會。接着我們發現封開是廣東和廣西的交界和嶺南文化的發祥地,在此發現嶺南最早的人類牙齒,將嶺南歷史推前了28000年。後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以及我們團隊對珠江流域文化遺迹、文化遺産、文化現象、民俗文化、文化風情等的考察和發掘,相繼提出了南江文化、六祖文化、西關文化、“廣東大西關”文化、端州及端硯文化等。

  在考察過程中,我們對廣東的文化源流發現越來越多,在爲政府提供文化諮詢和文化建設建議的同時,我們也爲自古被稱作“文化沙漠”、“南蠻之地”的廣東正了名。更爲重要的意義還在於,我們的發現證明瞭中國是有海洋文化的,有藍色文明的。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開發也表明,珠江文化淵源流長,足可以和長江、黄河文化相提並論。在考察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建立了珠江文化的理論體系。

  記者:你們在研究過程中也實現了很多創新,如率先提出“科技文化”等。請問科技文化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黄偉宗:在目前的文化大格局中,科技文化還是一個空白。我們通常説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但科技同時也是文化軟實力的組成部分。在突出“科技力”的同時,也要正確認識“文化力”,二力協調,才能真正促進人類和諧、均衡、持續向前發展,才能正確把握科技、文化兩大科學融合的社會發展大趨勢。一方面,我們提出“科技文化化”,用文化塑造科技,以文化引領科技繁榮;另一方面,也推動“文化科技化”,爲文化産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撑。由此,珠江文化研究會設立了科技文化專業委員會,爲廣東科技界與文化界搭建一個新的平臺,通過整合資源,更好地促進和推動科技進步和科學普及。這既是科技工作和科普工作的創新,也是文化研究領域的創新,又是服務文化强省建設的一項創新工作。

  確立珠江文化系統和理論體系

  記者:由珠江文化研究會主編的《中國珠江文化史》即將舉行首髮式。作爲珠江文化研究會的重要學術成果,該書的出版有什麽積極意義?

  黄偉宗:《中國珠江文化史》由10多位作家、學者執筆,歷時3年完成,分上下卷共300萬字,是珠江文化研究會多年來研究的總結。我們據此不僅確立了珠江文化系統和理論體系,也記録了我們的文化發現。目前,我們正計劃將書中的25處文化發現,包括前後“珠璣巷文化”、“海上絲路文化”、“禪祖文化”、“端硯文化”、“南江文化”、“十三行文化”等在珠江文化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或開拓創新意義文化板塊的主要地域或主要載體,評爲“珠江文化星座”。這既是對歷史文化的學術定格,也是對其進行新開發奠下學術基石,對廣東文化强省建設將産生積極影響。我們還將繼續挖掘整理,直接爲建設文化强省提供思路和建議。

  記者:那下一步珠江文化研究會有些什麽計劃?

  黄偉宗:一方面,我們想建立一種有别於西方霸權文化的鄭和下西洋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海洋文化理論;二是拍攝系列的學術性珠江文化電視專題片;三是繼續發現和挖掘珠江文化;四是探索文化跟經濟結合的道路,打出珠江文化的品牌。

  珠江文化研究的六個創新點

  ■運用新方式 采用多學科交叉結合的方式,讓文學、經濟學、地理學、歷史學、語言學等各個學科的專家以其所長學科爲視角、途徑和方位,去對同一課題進行研究,對於學術論著采用了多種多樣的寫作和編輯方式。 

  ■連續新發現 在不間斷的考察和研究中,學者們幾乎每次都有新發現。較突出的有1994年南雄珠璣巷的研究和文化定位;2000年,在雷州半島徐聞發現西漢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將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史推前1300多年等。 

  ■開拓新領域 珠江文化研究的領域是新的文化領域,也是新的學術領域。例如2002年專家們再次考察粤北南雄珠璣巷時,更深入發現此處是古代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對接通道之一,成爲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對接點或通道的最早發現者和提出者。此外,還能運用多學科的途徑和交叉結合的方式去深入探求古舊遺存的文化底藴,使其焕發出新的生命力和文化力。 

  ■提出新理論 珠江文化本身就是全新的理論,此外,“中華民族文化是多元一體的江河文化”、“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文化具有海洋性的標誌之一”等,都是全新的或填補學術空白的理論。 

  ■初創新體系 珠江文化研究會組織編著的《珠江文化叢書》,從2000年開始出版,初步構建起新的學術體系。 

  ■打出新品牌 珠江文化的概念和理論本身就是新的品牌。同時,提出以珠江文化擴大嶺南文化的内涵和優勢,爲廣東各縣市或古文化遺存打出新的文化品牌,如爲陽江南海一號宋代沉船作出“海上敦煌”的文化定位,爲韶關珠璣巷、南華寺的定位等,都是打出新品牌的突出事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