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柳州“拱真岩功德銘”摩崖石刻研究



  (潘曉軍,柳州市文物考古隊,館員。)

  【中文摘要】本文以通過對柳州陸道岩“拱真岩功德銘”摩崖石刻進行考古調查,根據調查的摩崖石刻文字記録,研究摩崖石刻的歷史價值。

  【關鍵詞】柳州 摩崖石刻 調查 歷史價值 

  Abstract:Based on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LuDaoYan’s cliffside inscription Gongzhenyan Zhscription of Merit, and with the writing records about chiffside inscription, this paper try to study historical value of chiffside inscription.

  Key words: Liuzhou cliffside inscription investigation historical value

  

  陸道岩位於柳州市郊柳東鄉獨凳村北面,爲一座石灰岩小山,山上東南側一洞穴内存有摩崖石刻6件,其中宋代4件,無年款2件。從陸道岩中的宋代碑刻來看,最早一塊應推“淳祐七年歲次丁未孟秋朔日”所刻的“拱真岩功德銘”,刻立時間爲淳祐七年(1247),碑刻高0.97、寬0.94米。行數46、每行字數4-26、總字數784、楷書,字體長0.03、字體寬0.02米。這塊南宋時期的重要石刻,没有歷史資料對其有記載,一些現代未公開發表的資料對其記載也僅限碑文,更没有人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爲了研究好這方石刻,本人多次到陸道岩進行調查,詳細鈔寫碑文詳細記録,發現原有碑文記録存在很多錯誤,有些是文字上的錯誤,有些是漏掉了一些文字,有些是斷句上的錯誤。該石刻碑文主要是記録在拱真岩捐款捐資塑造神像者的功德,現將最新調查鈔録碑文公佈如下:

  拱真岩功德銘

  拱真岩昨蒙勸首衆信施錢米□

  匠塑造三清諸真鬥像今已□成懺

  楊軍木岩須至刻石碑列御始後

  一獨山到水就□都勸首甘寧舍錢伍貫足米塑

  玉清元始天尊宿老甘慶施錢伍貫足米塑

  上清靈寶天尊宿老甘安舍錢三貫足米塑

  北斗禄存星君文曲星□士女甘十四娘施錢柒貫足□塑

  北鬥天尊士女甘十二娘施錢肆貫足米塑造

  右白虎君信士甘文舍錢壹貫足米塑

  月孛星君信士甘政□錢一貫足米塑

  九刖社令洛容岸山頭坊信女蔣氏七娘施錢伍貫足米五□塑造

  南柱大地司命司禄室君延壽益等星君

  士女甘三娘捨施貳貫足米塑

  南鬥度厄上生星君士女甘八娘施錢二貫米塑造

  南鬥火鈴將軍六星童子

  土岩坊信女黄氏二十一同男唐壽施錢伍貫足米塑

  太清道德天尊信士藍潺藍揖施錢肆貫伍百米塑

  左龍虎君信士藍楫施錢三貫米塑比拯右聖□□石

  信士藍妙施錢二貫米塑右□花主士女信士藍職施□

  壹貫米塑造紫氣一尊信士草鄭施錢壹貫足米塑造

  太陰一尊信士藍庇施錢壹貫貳佰足米塑造

  后土皇一尊信士□裾施錢壹貫貳佰足米塑造

  紫微注生大帝女信韋氏五娘施錢壹貫米塑造

  中六赦罪地官士女唐七娘施錢壹貫足米塑造

  上元賜福天官士女唐二娘施錢一貫足米塑

  下元解厄水官信女陳氏八娘施錢一貫米塑造

  太陽天尊士女莫三娘施錢一貫米塑造

  羅喉天尊士女藍十七娘施錢一貫米塑造

  火德天尊信士藍昌施錢一貫足米塑

  金德天尊含水坊信女謝氏一娘施錢一貫足米塑

  土德星君士女甘十三娘施錢一貫一□塑

  水德星君

  龍竹坊信士藍議同卷周氏六娘舍錢貳貫

  叁百足塑正一天師士女藍十三娘舍錢壹貫足米塑

  水德星君大利坊樑昶同春馬氏一娘舍錢二貫

  貳佰足米塑三清□真人又施捨米塑

  九天大聖右信士藍泰同春陶七娘口二貫二□

  信士甘同春樑氏十一娘□三貫米塑造

  三捧香正女信士樑文慶施捨壹貫伍米足米塑造

  紫微天皇大帝信士藍□施捨壹貫伍米足米塑造

  昊天玉皇上帝信士莫夏施捨一貫足米□塑造

  計鄣星君道土秦道□將□□塑造

  裏□真官□小鐘一□
  
  (石刻左上角:)

  一於辛丑歲冬季□砌正殿基座階道(1241年,淳祐元年)

  一於丙午歲□砌兩邊石臺(1246年,淳祐六年)

  時淳祐七年歲次丁未孟秋朔日

  一、石刻與柳州道教歷史

  唐代崇奉道教,尊祖老子,封老子爲“玄元皇帝”、“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老子廟遍及天下。宋代是中國道教的又一個繁榮時期,主要因爲宋代帝王對道教大力提倡,宋政府加强道教管理,這一時期新的神被大量引進。宋太宗喜好黄老,寵信道士張守真,開宋帝崇道之先河,開始了有計劃地補充和更新唐代的道教管理制度。真宗“天書”四降,崇奉聖祖,大搞神道設教,宫觀創建制度、紫衣師號制度、宫觀土地賦税制度逐步完善。徽宗興立“神霄大教”,自任教主,遍建宫觀於全國,道官制度得到全面地發展,與行政官吏制度具有同等地位。高宗以“孝”爲幌子,修建宫觀,奉祀崔府君,神化皇權,鞏固帝位,不僅繼承了祖先的衣鉢,還把紫衣師號等制度系統化、精緻化,成爲其鞏固政權的有力工具。孝宗、理宗則鼓吹“三教合一”,倡導倫理道教以維係民心,實際上放寬了庵院創建的條件,爲道教的下層傳播提供了合法場所。兩宋先後掀起四次全國性的崇道高潮,頒佈了一系列詔書、詔令和律令與規定,爲道教管理制度的確立、完善及道教在宋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中央集權的政府内設立中央道録院,地方道正司,加强對道教的管理,設立宫觀内部管理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加强了對宫觀設立的審批與限制。設置了道冠職官制度。宋代是道冠職官體制最復雜,最完整的時期。規定入道的要求:第一是符合年齡,第二是家長同意,第三是不違法背俗,第四是必須禮師。又規定了道教的等級即紫衣師號等級制度。規定真人只用於封神,金門羽客,高士是指志行高尚之士,煉師是指一般道士。師號是政府代表皇帝賜給僧道的稱號,它具有賜的政治特徵,道號是爲學道或好道之人的别稱,自行隨意而取的稱號。綜上所知,宋王朝采取是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限制宫觀數量,防止社會直接生産者减少。搆成了中國封建社會道教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

  道教受到皇帝的推崇,並在政府體制内設立道冠職官制度,大力推行道教,道教在宋代繁榮發展。南宋時期建設道觀的活動一如既往,在一百多年中,僅杭州一地便建了三十多處道觀。在這種背景下,處於西南民族地區的柳州,道教也獲得了發展,拱真岩功德銘有詳細的刻立時間即南宋淳祐七年歲次丁未孟秋朔日(1247年陰曆七月初一),碑上記載塑造道教神像東南西北中五斗星君、至尊三清及諸尊神等共計42尊,捐助者41人,捐款數額總計捐米值錢82貫。信徒來自不同的地方,性别有男有女。

  道教自漢代就傳入廣西:“博白紫陽觀,在城西南六十裏。”“丹竈山,縣五十裏,在白霞浮雲山旁,相傳漢張道陵煉丹於此。”〔4〕晋代,相傳葛洪曾在廣西煉丹,“勾漏山,去縣城東十裏許……相傳晋葛洪修煉處也。”〔5〕在清理柳州融安、鹿寨南朝墓的過程中,發現兩件滑石買地券。 買地券是中國古代以地契形式置於墓中專供陰間使用的一種土地憑证,是土地私有制買賣的一種表現,爲死者陰間所持,以保证對墓地的所有權不受侵犯,其内容有很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内容爲:“中大通五年太歲甲寅三月甲申朔十四日丁酉,老君神苻敕道路將軍禁防地下二千石豪裏父老丘承墓佰,今日大化除道民象郡新安縣都鄉治下裏没故女民周當易,醉酒命終今歸裏豪,置宅在本郡縣殤裏。來會對上付到部吏營衛,皆令如法,敢有志誅有犯者,先誅後奏。當安隧遷者使千年萬歲不得於犯生人,明承奉行如太上老鬼律令。”〔6〕“太歲已亥十二月四日,齊熙郡□中縣都鄉治下裏潭華薄命没歸蒿裏,今買宅在本郡騎店裏,縱廣五畝,立冢一丘。自葬雇錢萬萬九千九百九十九文。或之内生根之物盡屬死人,即日畢了。時任李定度、張堅固以錢半百分券爲明如律。”  〔7〕廣西出土的南朝滑石買地契都爲長方形,其中融安和桂林出土的買地券文都有“李空度,張堅固”的人名,這二人在江西的宋墓買地券的券文中也有出現,反映了這兩個人物並不是真實的,而是兩個虚擬的主持陰間土地買賣關係的人,而“太上老君” 、“老君神”、“太上老鬼”則是指道教中的老子,反映了道教鬼神信仰在當時的盛行。由此可見,道教在漢代傳入廣西東南部,南北朝時期傳入廣西中部和北部。至遲在南朝時期,道教已經傳入柳州,並與柳州當地民間信仰進一步融合。而在柳州修建道觀,時間則不晚於南宋時期。

  二、石刻與宋代柳州城市的發展

  石刻中共記録了洛容岸山頭坊、龍竹坊、含水坊、土岩坊、大利坊等5個坊。先秦以來,我國古代城市的基本結構,是一種嚴密封閉的街區模式。居民區—坊,商業區—市,被嚴格分開,用圍墻各自封閉起來,白天開放,黄昏關閉,形成我國城市傳統的市坊制度。到了宋代,隨着城市經濟文化的發展,封閉性的市坊制度正式宣告崩潰。北宋都城汴京(今開封),商業區“市”與居民區“坊”已没有嚴明界限,到北宋中期,開封城的街路變遷,已完成了從坊内店肆-臨街店肆侵街店肆-夾街店肆的演變過程。宋代一些較繁華的城市,中都是設厢的,如淮南東路楚州即設西北兩厢,温州城外有“四厢八界”。靖康以後,各城市中厢的設置更爲普遍。《寶慶四明志》載寧波羅城有四厢:東南厢、東北厢、西北厢、西南厢,厢下有坊。《寶慶續會稽志》載紹興分爲五厢。《嚴州圖經》載嚴州有右厢、左厢,厢下設坊。《至順鎮江志》載鎮江府,“宋分左右厢官,以任郡事,舊志弗載,其詳不可得聞”。這一切,大致反映出宋代城市中厢坊制的普遍推行。南宋臨安城的東、西、北三處,各數十裏,“人烟生聚,市井坊陌,數百經行不盡”,是居民區和商業區錯雜的地方。與此同時,夜禁地被完全取消,宵禁的古老傳統已成爲歷史。石刻中所列的坊爲城市的標誌,也是最早關於柳州厢坊設置的記録。石刻中龍竹坊、含水坊、土岩坊、大利坊所處的地理位置因缺乏史料記載,無法考證。而洛容岸山頭坊可能在今天柳州市鹿寨縣雒容鎮附近,兩者相距20公里。雒容,漢屬潭中縣地,唐貞觀中年分象地置洛容縣,屬柳州府,地處洛清江畔。

  三、石刻與地理名稱的變遷

  “拱真岩功德銘”所在的陸道岩位於柳州市城區5公里處,陸道岩所在的山高100米,洞口距山脚50米。從拱真岩摩崖石刻可以瞭解到,該山洞在宋淳祐七年(1247年)叫做拱真岩,至宋景定二年(1261)開始改稱“陸道岩”,可從“拱真岩摩崖石刻”旁有三處石刻可以印证。第一首刻於宋景定二年(1261)季春:“判府大將軍王公詩翰,游陸道岩,席間賦呈、命推諸僚友,口 皇恐——閻浮海上駕山來(注),誰爲岩前鑿石開。 海飲丹池平地水,寒飛金鼎舊時灰。相逢騰喜當晴晝,棄醉何妨卧緑苔。筆畫龍蛇任飛走,藍村陸洞記傳杯。”第二首也刻於宋景定二年(1261)季春:“勉繼□府,趙和□韵——瞥眼還驚三月春,呼童載酒快追尋。來游陸道岩多古,聊記溪翁柳種今。風細簪巒雲漠漠,月明刁鬥夜沉沉。欲求千古神仙事,誰是知心爲發明。

  第三首可從内容探知,同樣刻於宋景定年間:“陸道真岩不厭行,道高岩古幾陰晴。笑看野鹿銜花去,卧聽孤猿叫月清。世事悠悠渾夢幻,神仙寂寂記芳名。蒼生自此無兵劫,景定年年保太平。——涢溪主人重來,門下僧飛興上石”。從拱真岩摩崖石刻和以上三首宋代律詩,可以知道此處山洞宋淳祐七年(1247)叫做拱真岩,至遲在宋景定二年(1261)已改稱“陸道岩”。“拱真岩摩崖石刻”中提到有藍姓信徒10餘人,而“判府大將軍王公詩翰”裏也有“藍村陸洞記傳杯”的詩句。陸道岩附近現有一個村莊叫“藍家村”,村裏以藍姓居多。藍家村和村裏面的藍姓人有可能是宋代一直延續下來的古村落和族姓。

  四、 結語

  “拱真岩功德銘”摩崖石刻刻於淳祐七年歲次丁未(1247)孟秋朔日,是柳州現存時代比較早的摩崖石刻,也是重要的歷史材料,具有重要的價值。

  1.  此方摩崖石刻記録了道教在柳州的一些情况。是柳州關於道教的最早的記録,並記録了柳州最早的道教信奉場所。信徒有男有女,來自不同的地方,捐款數額較大。反映了南宋時期道教在柳州的盛行,民間對於道教的崇拜,也説明此處道場名氣較大。

  2.  此方摩崖石刻記録了柳州的龍竹坊、含水坊、土岩坊、大利坊等城厢,是柳州城市建制最早記録。反映了南宋時期柳州隨着經濟發展、人口增多,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

  3.  此處摩崖石刻反映了陸道岩及周邊地理名稱的變遷。從最初的拱真岩,到後來的陸道岩。信徒中衆多没有標識來自何方,推測可能應是陸道岩附近的衆,來自其他地方的信徒,都標明瞭住址,如龍竹坊、含水坊、土岩坊、大利坊。這些姓氏在今天陸道岩附近還常見,有些聚村而居,如藍家村。這些可以作爲探尋古村落和族群重要的綫索。

  

  注釋:

  〔1〕唐代劍:《宋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北京:綫裝書局,2003年。

  〔2〕傅勤家:《中國道教史》,東方出版社。

  〔4〕(民國)《鐘山縣誌》卷之一《地理·古迹》。

  〔5〕(清) 徐作梅修《北流縣誌》卷之三十《藝文》“勾漏洞記”。

  〔6〕 鹿寨文物管理所1987年清理。

  〔7〕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廣西壯族自治區融安縣南朝墓》,《考古》1983年第9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