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四會血吸蟲防治站舊址初探



  (樑竈群,四會市博物館。)

  【中文摘要】四會血吸蟲防治站舊址是四會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屬於近現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築中的醫療衛生設施,它具有特定時期和特定環境的歷史價值及典型意義。

  【關鍵詞】四會 血吸蟲 防治站 

  Abstract:Schistosomiasis control station site is a unmovable relic which was discovered following the third national census. It belongs to important modern historic buildings and representative of the medical and health facilities, which has the specific period and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 of historical value and typ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Sihui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station

  

  四會血吸蟲防治站舊址(簡稱血防站舊址),是四會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屬於近現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築中的醫療衛生設施。作爲一種地方病的防疫醫療機構,它具有特定時期和特定環境的歷史價值及典型意義。本文試從血防站舊址的發現及其現狀,探討相關的歷史,並對其意義作粗淺的探討。

  一、血防站舊址的現狀

  血防站舊址位於四會市東城街道(原黄崗圩内)。建於1957年,占地面積近7000平方米。由病房、辦公樓、宿舍樓,鍋爐房、水池、水塔、公厠等建築物組成。病房是四排磚瓦結構平房,占地面積679平方米。宿舍樓是兩幢兩層和一幢三層的磚瓦結構樓房,占地面積843平方米。辦公樓是兩層的磚木結構的磚瓦結構樓房,占地面積260平方米。鍋爐房占地面積83平方米,水池、水塔、公厠等占地面積65平方米。

  據實地考察,舊址四周建有圍墻,正門左邊是一片空地,一排高大的桉樹下面是兩張破損得只剩下柱子的石桌,落葉和垃圾鋪滿地,其中靠正門的兩排病房、水池、鍋爐房、水池、水塔、公厠等建築物已被拆,改建成電子工廠。辦公樓和和宿舍樓用來租賃給電子廠的工人住。樓房外墻斑駁,中間是一大片空地,種着十來棵高大的芒果樹、白蘭花樹和桉樹,下面堆積着厚厚的枯葉,顯得蕭條冷落。剩下的兩排平房已破舊。下面的一排的是醫務室,保存較好。其墻脚用青磚砌築,墻身用紅磚砌築。杉木窗框和門框,其上紅漆已經剥落。金字形梁架依然結實牢固。紅色瓦面還保持原樣。五十多年的風雨没有侵蝕房子的肌體。上面的一排是病房,結構與前述一樣,只是一半的瓦頂被拆掉,窗玻璃支離破碎。露天的瓦面和没有玻璃的窗框,岌岌可危,房子地下滿是瓦碎片和玻璃碎片。

  二、血防站建立的歷史背景

  血吸蟲病流行於四會縣已有90多年曆史。這是一種危害人民身體健康極爲嚴重的寄生蟲病。1949年以前,在四會縣的大旺、逕口草塘流行至爲廣泛,兩個疫區有八成以上的村民被感染,病害十分嚴重。這種扁形小蟲在水中孵出“毛蚴”進入釘螺體内發育增殖成許多母胞蚴,由母胞蚴産生出許多尾蚴後,逸出螺體,遇到入水的人、畜,即由皮膚侵入體内,寄生在門静脈系統的小血管内,導致患者肝、脾增大,胃底及腹壁等處静脈浴血曲張,可并發嘔血,晚期有腹水,腹部膨大,俗稱“大肚子病”。血吸蟲在人體内的壽命一般數年,長者可達20多年,人一旦染有血吸蟲病,若不及時醫治就會死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於國民黨政府政治腐敗、不關心人民疾苦、水利失修,不少村民染上疾病以後,失去勞動能力,貧病交加,離鄉背井,疫區民不聊生,人烟斷絶,村莊荒凉,那情景就如毛澤東詩中所雲:“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户蕭疏鬼唱歌”。新中國成立前的50年間,重疫區大沙、逕口的10條村莊遭毁滅,成爲無人村。314户的3779人被血吸蟲病奪走了生命。當時疫區流行一首民謡:“男人青壯馱大肚,女人肚大無生養;萬畝草塘盡荒蕪,殘墻斷壁無路往”。這是疫區人民悲慘情景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成立後,各級黨委和政府十分關心人民身體健康,積極開展地方病、多發病的防治工作。1951年省衛生廳派出了由嶺南大學醫學院陳心陶教授、徐秉焜講師率領的冬季鄉村衛生調查隊和省防疫大隊,到大旺、逕口草塘進行深入調查。發現了病人,尋找到病源,從而證實了血吸蟲病在四會的流行情况。1953至1954年,省血吸蟲病防治工作隊在黄崗、逕口設立醫療點,收治病人,並調查部分村民及釘螺的感染情况,證實四會爲血吸蟲病的重疫區。

  經過多年來的調查,反復查螺,確定疫區範圍主要是大旺草塘(原名爲六泊草塘)和逕口草塘及其附近鄉村。兩個草塘原有面積約13萬多畝,其中大旺草塘9萬多畝,釘螺分佈面積共12,366,847平方米。因爲大旺、逕口兩個草塘是北江河流冲積而成的沉積土,由於地勢低窪,每年春夏間,北、綏兩江洪水上漲,流入草塘。4至8月草塘被洪水淹没,一片汪洋,至秋季逐漸水退;冬季除溝、圳、河和塘  有積水外,其餘均乾涸,因而無法耕種。雜草遍地叢生,由於這樣的自然條件,草塘盛産魚蝦、茅草,有所謂“小金山”之稱。附近不少村民常年到草塘捕魚、刈草、放牧。而病人、病牛的野糞則造成釘螺的感染,人群因生産、生活接觸疫水而染上血吸蟲病。這就搆成了血吸蟲病的流行和對人民的威脅。經過綜合調查,當時全縣共查出病人15721人,病牛974頭,其中晚期病人1180人。

  自四會發現血吸蟲病以後,省内外一些地區也先後發現了這種病害。廣東省委、省政府對此十分重視,省衛生廳於1951年4月正式成立“廣東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 1955年,毛澤東同志發出 “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 號召。中共中央成立了防治血吸蟲病領導小組,加强對血防工作的領導。 1956年中央頒佈“1956年—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國務院作出指示:血吸蟲病是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疾病之一,要求在7-12年内在一切有血吸蟲病發生的地方消滅血吸蟲病。1956年,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相繼成立了防治血吸蟲病領導小組,各鄉人民委員會成立了領導小組,把血防工作列入各級黨委、政府的議事日程。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1956年建立了四會縣血吸蟲病防治站,站址初設在大沙公社三界市村,由於地方逼仄,1957年擴大規模,在大沙公社黄崗圩新建了血吸蟲病防治站。1985年,消滅血吸蟲後,血防站作爲一般的醫療機構,改爲黄崗醫院。血防站合併縣疾控中心。九十年代初,黄崗醫院搬遷,政府收回血防站産權。

  三、血防工作的開展

  血防站建站後,配合全省的血防工作,全面大規模地開展防治工作。1957年,省血防班結業,派來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充實血防站的力量,專業技術人員最多時達到138人,設立病床230張。從1956年8月起,四會縣開展查病治病工作,進行第一次抗原皮試調查,省派出150多醫護人員支援四會縣的血防工作,共調查12個鄉鎮53145人。

  1956年10月,四會縣委、縣府召開有各區、鄉長參加的第一次縣血防工作會議,部署了全縣群衆性查螺工作。血防站組織糞檢組奔赴大旺、逕口兩個草塘,開展釘螺調查。1956年起,國家對血吸蟲病實行免費治療。

  1958年4月,四會縣委、縣府在黄崗召開第二次血防工作會議。會後通過廣大群衆與血防專業技術人員相結合,查出我縣的逕口、前鋒、光輝、沙頭、安二一村;大旺古塘、興隆、羅湖、八村、大良崗、七村、正隆、沙壢、正崗、文德崗、將軍崗等地方既有病人又有釘螺,是血吸蟲病流行區,共查出有螺面積66756畝。1958年廣東省委作了關於消滅血吸蟲病、興建水利、開發六泊、逕口兩草塘興辦國營農場的决定,血防專業部門與農墾、水電等部門密切配合,成立了工作組。工作組深入現場、調查勘察,制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規劃措施。於1958年7月,成立大旺、逕口草塘水利總指揮部,指揮部設在三水縣西南鎮,下面分設三水蘆苞長岸、孖崗、四會大旺、逕口和清遠東圳五個指揮分部,並配備一定的技術力量。

  1959年興建水利、機耕墾種,期間,縣血防站全體員工、醫療與防治人員也全力以赴到工地第一綫與民工同食、同住、同勞動,教給他們預防血吸蟲病的知識,同時當好草塘建設的參謀,提供計劃、措施,並在長期的實踐中認真總結了防治血吸蟲病的水(利)、墾(圍墾)、種(植)、滅(螺)、治(病)、管(糞、水)等6條綜合措施,爲大旺、逕口兩個草塘興修水利、機耕墾種、滅螺治病起了重大作用。

  1974年,爲了進一步查清和徹底醫治病人,再次組織有關公社的醫務人員、廠場開展第二次普查普治工作,爲圍墾滅螺做好準備。同年3月,開發兩個草塘,打響了墾種滅螺的第一砲。

  1970年開始,先後組織3次血防水利會戰,動員萬名民工參加。對病患者的治療,主要集中在血防站留醫,累計治療1.57萬人。

  四、血防工作的成果

  經過二十多年艱苦的防治工作,至1978年,全縣基本消滅了血吸蟲病。1981年縣血防站榮獲省血防管理建設工作第一名。1982年被評爲省、地、縣衛生先進集體。在上海召開的全國血防工作會議上,四會縣介紹消滅血吸蟲病的經驗;在四會縣血防站召開的全省血防業務會議,四會介紹了血防站業務建設經驗。1985年7月,省地方病防治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有關專家、教授、血防專業人員共30多人,對四會縣消滅血吸蟲病工作進行考核驗收,結果合格,宣布達到消滅血吸蟲病標準,轉入鞏固監測階段。1989年,省、市、縣三級再次組織專業人員全面復查可疑釘螺孳生地段,結果無釘螺復生。同時,對有病史的3000多患者和疫區1540頭水牛進行檢查,也未發現感染病例。1991年以後,主要是加强血防監測工作,每年進行春秋季兩次查螺。1993年,發動1988人參加查螺,均未發現釘螺。先後四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農業部、水利部評爲“全國血防先進個人”。

  血防工作的勝利,進一步解放了生産力。1980年疫區人口達8348人,比1956年的5492人增長了52%;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現在,疫區的經濟發展,廠房林立,車水馬龍,交通方便,人民群衆身體健康,到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情景。五個疫區大隊的耕地面積從11695畝增加到16122畝,年年獲得好收成,糧食産量逐年上昇。1979年糧食總産相當於1957年的兩倍多(1957年5個疫區大隊糧食總産554.5萬斤,1980年總産1150.6萬斤)。普及小學教育,人民生活日益提高,不少農户蓋了新房,過着幸福的生活。

  原來的疫區大旺草塘成了現在是肇慶市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它是1998年經省政府批準設立的省級高新區,現有常住人口13萬多人;2004年7月被省政府確定爲廣東省吸收外資重點工業園區和廣東省山區吸收外資示範區;2008年8月成功競得廣東省首批示範性産業轉移園;目前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高新區。肇慶高新區自然環境優美,生態保護良好,是省内生態環保最好的工業園之一;通過國際招投標聘請多家國際級專業機構高起點編制規劃,形成了中心服務區、金屬新材料産業區、先進裝備製造産業區、汽車機車産業區、電子信息産業區、物流及綜合保税區、産學研配套區等“一中心六區域”的空間布局;投入50多億元,大力推進以交通、電力、水利、環保、通信等爲重點的基礎設施和社會配套建設,全力打造國際一流水平的現代工業城。目前,區内道路、供電、供水、供氣、碼頭等基礎設施齊備,五星級酒店、大型商場、休閒公園、醫院、學校等社會配套日臻完善。

  消滅血吸蟲病是四會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進行的一場改造自然、戰勝疾病、發展生産力的偉大戰争。如果没有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衆共同戰鬥,是打不贏這場仗的。

  黨中央、國務院、省、地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視和關心血防工作。據不完全統計,20多年來,國家撥下給縣的血防專用款(不包括血防機構正常經費)428.4萬元,以及其他大批藥品和物資,爲消滅血吸蟲病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廣東省委專門發文通知,從中山、番禺、新會及珠江農場等地拖拉機站派出拖拉機支援草塘墾荒滅螺,許多領導幹部都深入疫區,具體指導。1958年10月中央衛生部副部長、國家血防領導小組副組長徐運北同志親臨四會縣視察,提出了“發動群衆、建築堤圍、墾荒耕種”的指示。1960年,廣東省省長陳鬱同志又深入草塘水利工程工地檢查視察。省委常委寇慶延、羅天同志,中央血防辦公室主任鄭崗和魯光,肇慶地委書記許士杰,軍分區司令員董自立同志以及省衛生廳廳長何俊才和張勤同志等領導都曾經多次深入疫區調查研究,檢查指導,解决困難,支持四會縣血防工作的開展。《人民日報》、《南方日報》曾先後4次刊登四會縣疫區變化的報導。

  四會縣消滅血吸蟲病的勝利,引起了許多外國友人的關注,美國亞利遜馬大學醫院教授安布德夫婦、也門民主共和國交通部長考察團、波蘭、東德醫學專家、香港記者組等外賓到四會參觀訪問,他們有的在香港各報發表文章,高度評價四會縣消滅血吸蟲病的成績,讚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稱贊廣大人民群衆團結奮鬥的精神。

  五、對血防站舊址的思考

  在這次文物普查中得知,一個企業老闆曾看中血防站舊址,打算在那裏辦工廠,後來因爲要辦的工廠污染大,不符合環保標準,因此政府没批準。不然,血防站舊址就被拆掉了。對此,我們有點慶幸又有點擔憂,慶幸的是,血防站没有被賣掉和拆毁,趁現在普查的機會,還可以拍些照片,留個紀念,用實物向後人述説那一段曾經感人、曾經輝煌的歷史。擔憂的是,它有朝一日會被拆毁,只留下人們的遺憾和嘆息,留下歷史的追憶和懷念。因爲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無限的豐富的想象力,緬懷歷史,而有了實物做引子,會更加直觀、更加細膩、更加感人。

  在衛生局防疫疾控中心的展覽室,我們參觀了血吸蟲防治的專題展覽,見到一張張珍貴的照片:1956年毛主席親切接見我省從事血防研究工作的陳心陶教授,周恩來關心血防工作、草塘舊貌和新顔,領導親臨查螺現場,……那張《四會血防站舊址——黄崗血防站》黑白照片,引起我們對那個年代、那些人物、那些事情的無盡追憶和遐思。

  如今,血吸蟲病害已成了歷史,那些沉甸甸的數字也成了歷史,血防站已成了歷史。但它依然是歷史的見证,它見证了我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軌迹和進程,見证了各級政府體察民情、關心民生的舉措和情懷,見证了醫務工作者不怕艱難、團結一致與自然灾害作鬥争的信心和勇氣。作爲普查新發現的一個現代醫療衛生設施的典型代表文化遺産,如何進行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

  

  參考文獻:

  1.《四會縣誌》,1996年。

  2.《四會文史》,第二輯《四會血防大事記》(四會縣血防站);十二輯《四會消滅血吸蟲病的回顧》(黎國榮);十六輯《送走瘟神,爲民除害》(黄本坤);十九輯《治水,是根治血吸蟲病的重要途徑》(黄本坤)。

  3.《四會衛生志》(1995年)《地方病防治》。

  4.《肇慶高新區簡介》(肇慶高新網)。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