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唐樓的演變和設計(1841-1941)



  (吴偉鴻,香港考古學會。)

  【中文摘要】香港唐樓的祖型是廣府民居的“竹簡屋”。1841年後,香港的唐樓受西洋建築的影響,開始有“騎樓”的設計。1841-1941年間,香港的唐樓經歷了開始、發展、成熟和没落四個階段。

  【關鍵詞】香港 唐樓 設計 階段

  Abstract:Before the World War ll ,the shophouses (or tenement house)in Hong Kong are two to four storey Chinese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buildings. Shophouses were built in row along streets with a uniform facade and a continuous. They were constructed of load-bearing brick or concrete walls with timber floors and timber roof structures. The layout and facade of Hong Kong shophouses wa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antonese’s “bamboo House”, but shophouse didn’t provided sanitary facilities such as toilet and also no courtyards for lighting and ventilation.

  During th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Westen traders’ architectures with verandahs built in Canton and Macau, such design had influenced on Hong Kong shophouses. The design of balcony was then found in front facade of Hong Kong shophouses. In the 1870s, shophouses with pillared walkway were constructed in Hong Kong.

  After the 1894 bubonic plague, Hong Kong Government had decided to improve sanitary facilities of shophouse. All shophouses in Hong Kong were required to provide balconies and ventilation doors or windows, a kitchen and a small courtyard also provided in the black of the shophouse. Since the middle 1920s, pillared walkway became a standard facade design of the shophouses. Similar design was applied not only in Guangdong and Guangxi Provinces, but also Fujian, Taiwan and China towns at Malaysia and Singapore.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hophouse was ended with WWll.

  Key words: Hongkong shophouse design stage

  

  一、研究方法、材料和研究目的

  本文通過歷史繪畫、歷史照片、建築實測圖的對比和研究,加上實地勘察香港現存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中期的唐樓和洋樓,研究香港唐樓起源及其在1841年至1941年設計的變化。

  “唐樓”在香港廣府話是指具有傳統廣府民居建築特色的,但没有衛浴設施的居住和商業建築。廣州稱這一類廣府建築爲“唐樓”。“唐”是廣府人封本族群的稱謂,所以廣府人自稱爲“唐人”。相對於“唐”就是“洋”,凡是西式建築稱爲“洋樓”。因此,本文的“唐樓”是指相對於洋樓而言的兩至四層高的廣府建築,既是民居,又是商鋪。英文稱之爲shophouse。

  二、廣州唐樓和洋樓的設計

  廣府建築有一種狹窄而最的單開間民居建築,因其最而窄,且内有天井,平面一如竹筒,故稱爲“竹筒屋”。長12~30米不等,寬4~5米。有一至三個天井,有利於通風和採光,是爲適應廣東夏天潮濕又悶熱的氣候而設計的。竹筒屋正立面是不設有露臺的。1573年葡萄牙佔領澳門後,廣東最早的洋樓應在這時期在澳門出現。澳門一座十六世紀末的磚石建成的葡人民居平面圖。屋後有花園,是歐洲南部民居的一般布局方法。這建築平面布局類似廣府民居,正立面也不設露臺。雖然澳門十六世紀的洋樓不設露臺,但有後花園。同類建築有今天澳門民政總署辦公大樓(即議事亭)

  廣州在1757-1842年是中國唯一對外貿易港。當時外商在廣州城外的十三行建成一批洋樓,這些洋樓一般都設有露臺或者回廊(游廊)。有露臺或者回廊的洋樓是印度和東南亞一帶西式建築的特式,露臺和回廊既可通風又可遮擋陽光。

  十七、八世紀,廣州城内有很多竹筒屋。竹筒屋因爲狹長,所以設有一個或兩個天井,作爲採光和通風之用。廣州城内地少人多,竹筒屋一般是二層高的。文德路有兩層高的竹筒屋,不算是典型竹筒屋,因爲它不設天井;但有天臺,而且正立面有落地窗。這一類的二層高竹筒屋如果設有露臺,就成爲香港唐樓的祖型。爲適應廣東夏天濕熱的氣侯,而吸收了十三行洋樓先進設計,1839年廣州同文街的唐樓已設有露臺。

  三、第一代香港唐樓

  第一代香港唐樓大約有三十年,即1840年代至1860年代。第一代香港唐樓明顯是廣府竹筒屋的平立面設計,由於進深不足,一般内部不設天井。從歷史繪畫來看,當時有些唐樓正立面是設有露臺的。

  1841年1月英軍佔據香港島,隨後幾年在香港中環、金鐘和灣仔(下環)一帶修建了洋樓,有政府辦公樓和英軍營房等。與此同時一大批唐樓也在上環、西環等地修建。建於1844年的英軍司令官邸 (即今茶具博物館),其側有回廊,正立面有露臺。建於1844年的英軍營房美利樓,是花崗石三層西洋建築,二、三樓有回廊。這些回廊應是以後的“騎樓”建築的範本。

  香港島第一代唐樓集中在上環和西環,已經全部拆除。從歷史繪畫來看,建於1844年的香港島皇后大道中的一座三層高的唐樓設有露臺,没有天井,厨房在後面。其平面布局成爲以後差不多一百年香港唐樓設計的範本。類似這一座唐樓有1839年廣州同文街的廣府商住建築。這時期香港唐樓的露臺設計有可能受廣州和澳門洋樓的影響。不過,當時香港唐樓並不是全部都開始“西化”,有一部分仍然保留竹筒屋立面不設露臺的設計。

  澳門福隆新街的前鋪後居的廣府竹筒屋,是建於1860年代的,屬於典型的廣府商住建築,其正立面没有露臺,但有一面很大的窗。同期香港島西營盤唐樓的立面設計與此相同,兩者都是兩層的竹筒屋,正立面都不設露臺。從歷史照片看來,第一代唐樓平面和剖面布局都保存廣府兩層竹筒屋的格式,例如1860年代香港島上環普仁街的唐樓,特點是没有天井和厨房在後面。

  四、第二代香港唐樓

  第二代唐樓大約有三十年,即1870年代至1890年代。第二代香港唐樓除承襲廣府竹筒屋平面布局和立面設計外,明顯加入洋樓的露臺設計。當沿街唐樓并排建成,一樓的人行道就被“騎”在二樓露臺下,成爲“騎樓”。近年有研究認爲廣州騎樓出現在20世紀初,但没有探討騎樓的起源(湯國華:《領南歷史建築測繪圖選集》,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年)。探討騎樓起源是需要研究和對比歷史照片和繪畫的。香港中環西洋建築Zetland Hall,建於1853年;從1860年代歷史照片來看Zetland Hall正立面是有露臺的,露臺下的門廊應該是騎樓的起源。這種門廊也見於1844年的英軍司令官邸。1880年港英政府的一份衛生報告的附圖,展示當時市區唐樓闊15英尺(4.5米),進深45英尺(13.6米)至60英尺(18.18米),兩層高,二樓是住宅,一樓是店鋪。厨房在後面,没有天井和厠所,但有浴室。

  1874年的公共建築——香港島上環港務官辦公樓,是有回廊的三層高洋樓。在辦公樓旁的唐樓明顯受洋樓影響;其正立面設有露臺、廣府式瓦面,二樓有西式窗。香港灣仔(下環)皇后大道中的臨街唐樓,是兩層竹筒屋,外加露臺而跨在人行道之上,成爲騎樓;歷史照片證明騎樓在1870年代已經在香港出現了。這皇后大道東唐樓的騎樓設計,成爲1920年代中期香港唐樓正立面設計的標準格式。廣州騎樓的出現應與此有關。從1920年代歷史照片所見,灣仔皇后大道東洪聖宫旁的唐樓是騎樓建築,按建築風格,照片的唐樓應在爲1900年代至1910年代落成。

  五、第三代香港唐樓

  第三代唐樓大約有二十年,即1900年代至1910年代。第三代香港唐樓不再簡單鈔襲廣府竹筒屋的設計,加入改善室内環境的設計。由於香港第一、二代唐樓進深不足,所以不設天井,通風和採光因之出現大問題。人口擁擠,室内環境衛生惡劣。因此,1894年五月香港西環出現鼠疫,死者2500多人。其後港英政府立例規定,新建唐樓必需有露臺、對流門窗:厨房和小通天安排在後面。目的是爲了加强室内空氣對流,改善室内潮濕和悶熱的小環境。1900年代至1910年代初的新建唐樓二、三、四樓部有露臺,但一樓人行道没有支持二樓露臺的柱子,不算是騎樓。

  
不過,同期洋樓已有“騎樓”設計。例如1905年落成的香港島英軍醫院,一樓是有騎樓的,二、三樓有回廊的:由此可見騎樓是回廊在一樓的應用。如前所述,其實早在1870年代,香港灣仔已騎樓建築,而且中環臨海西洋辦公樓,也是騎樓建築。可以肯定騎樓建築的出現與香港洋樓有一定關係。嶺南城鎮騎樓建築的出現,可能受香港影響而出現。

  建於1905年的一座唐樓,特點是:

  1.二、三樓有陽臺;

  2.一樓没有騎樓;

  3.對流門窗;

  4.厨房在後面,但没有厠所、浴室和供水系統;

  5.屋面不鋪瓦,改爲水泥頂(香港大學建築係:《測繪圖集:上册:香港歷史中式建築》,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1999年。)

  六、第四代唐樓

  第四代唐樓的時間不長,約有二十年,即1930年代至1941年。第四代唐樓已經發展爲固定的樣式,一樓有騎樓、二至四樓有露臺、厨房在後面、墻身、樓層和屋面已全面用水泥鋼根修建、後面還有小院子,因爲當時大糞是可以賣錢的,用作肥料,所以不設冲水厠所。

  騎樓建築從1920年代起,在兩廣、福建和臺灣各城鎮相繼出現,成爲當時建築的統一式樣。其時東南亞城市,如新加坡、馬六甲、吉隆坡和檳城等地市普遍有同類建築3Chen, Voon Fee 1998 The Encydopedia of Malaysia Vol.5:Architecture, Kuala Lumpur, Archipelago Press.。1930年代建成的公共建築——香港灣仔警署正立面一如唐樓,内設有沐浴設施和厨房,屋面爲水泥結構。

  二戰之後,香港市區收集大糞作肥料已日漸减少,冲水厠所是商住建築的必需原素。1946年起香港唐樓完全放棄騎樓的設計,並引進厠所和浴室設備。二戰後之後,香港唐樓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七、結語

  香港唐樓(中式商住建築)的祖型是廣府民居的“竹筒屋”。由於廣州在1757年至1842年間是中國唯一的對外經商城市,一批有露臺和回廊的洋樓在廣州十三行建成,影響所及,十三行附近的同文街廣府民居開始出現露臺。

  1841年英國佔據香港島以後,一批有露臺和回廊的洋樓相繼在香港落成。同期香港落成的唐樓,也開始引進西式露臺設計。及後至1870年代,香港唐樓已經有“騎樓”的設計:騎樓是二樓回廊在一樓人行道的應用。1894年香港鼠疫之後,香港唐樓改善通風和防潮設計,正立面加設露臺、前後立面加流門窗、另加後院小通天,但仍保留廣府民居不設厠所的舊設計。

  綜臺對比和研究歷史照片、繪畫、實測圖和實勘察現存香港唐樓和洋樓,總結香港唐樓發展有四個階段:

  1.開始階段:1840年代至1860年代,基本保存竹筒屋的平、立面布局。厨房在後面、不設衛結浴設施,也没有天井。屋面用瓦。

  2. 發展階段:1870年代至1890年,立面設有陽臺,厨房在後面、不設衛浴,没有天井。部分唐樓的一樓已出現騎樓。屋面用瓦。

  3. 成熟階段:1990年代至1920年代,立面設有陽臺,厨房在後面,不設衛浴,没有天井。設有小後院(通天)和對流門窗。屋面用瓦,或用水泥。

  4. 没落階段:1930年代,立面設有陽臺,厨房在後面,不設衛浴設施,也没有天井。設有小後院和對流門窗。一樓全部設有“騎樓”。屋面改爲水泥結構。1946年以後,香港新建樓房不再使用唐樓設計,騎樓亦不復存在。

  

  參考書目:

  1.  Chen,Voo Fee 1998 The Encyclopedia of Malaysia vol.5: Architecture, Kuala Lumpur, Archipelago Press.

  2.  Wong, Shiu Kwan 1970 Macao Architecture: An Integrote of Chinese and Portuguese Influences, Macao , Imprensa Nacional.

  3.  陸奇:《中國民居建築證書:廣東民居》,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8年。

  4.  香港大學建築係:《測繪圖集:上册:香港歷史中式建築》,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1999年。

  5.  湯國華:《領南歷史建築測繪選集》,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年。

  6.  鄭寶鴻:《香港島街道百年》,香港:三聯書店,2000年。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