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考古所見廣東古栽培稻品名的商業利用



   (劉志華、鄭庭義、向安强,華南農業大學;陳友訂,廣東省農科院水稻所。)

  【中文摘要】考古發現的廣東古栽培稻有英徳牛欄洞水稻硅酸體、曲江石峽古栽培稻、封開舊屋後山古栽培稻、龍川坪嶺頭古栽培稻、高明古椰古栽培稻和高州亞公山古栽培稻等;這些珍貴的古栽培稻品種還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品牌命名和旅遊開發是目前最值得關注的兩大主題。

  【關鍵詞】古栽培稻  品名 商業價值 廣東 考古

  Abstract:Based on the archaeological data, Niulandong rice phytolith in Yingde, Shixia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in Qujiang, Jiuwuhoushan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in Fengkai, Pinglingtou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in Longchuan, Guye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in Gaoming and Yagongshan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in Gaozhou are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remains in Guangdong; These precious cultivar of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have their commercial values, brand nam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re worth noting.

  Key words: ancient cultivated rice name of cultivar commercial value  Guangdong archaeology

  一、前言

  隨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廣東地區的粤北、粤西、粤東、珠三角四大板塊都發現了古栽培稻遺存;時間跨度從距今一萬多年至一千多年,時代延續從新石器時代早期至歷史時期的晋唐。粤北是廣東地區發現古栽培稻遺存最豐富的地方之一,屬於石峽文化的一系列考古遺址以及英德牛欄洞遺址都出土了古栽培稻遺存。粤西地區出土了若干古栽培稻遺存,特别是封開杏花河沿岸。粤東地區所發現的古栽培稻遺存並不多,只有龍川坪嶺頭遺址和揭陽龍車溪遺址兩處。珠三角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十分豐富,但古栽培稻遺存却極少發現,僅高明古椰遺址一例。

  考古發現的廣東古栽培稻,主要有英徳牛欄洞水稻硅酸體、曲江石峽古栽培稻、封開舊屋後山古栽培稻、龍川坪嶺頭古栽培稻、高明古椰古栽培稻和高州亞公山古栽培稻等;〔1〕這些珍貴的古栽培稻品種還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其品名的商業利用值得探討。

  二、考古發現的廣東古栽培稻

  關於考古發現的廣東古栽培稻遺存,我們已有專文研究;〔1〕爲了討論的方便,這裏有必要做簡單介紹。

  1. 英德牛欄洞水稻硅酸體

  牛欄洞遺址在1996—1998年間先後進行了兩次發掘,並在第二、三期文化層中發現了兩種形態的水稻硅酸體,分别爲水稻雙峰硅酸體和水稻扇型硅酸體,首次將廣東地區稻穀遺存的年代推至距今一萬年之前〔1〕。經研究,英德牛欄洞水稻硅酸體屬於非籼非粳的類型,在水稻演化序列上處於一種原始狀態〔2〕。

  2. 曲江石峽古栽培稻

  曲江石峽遺址出土的古栽培稻遺存是廣東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稻穀遺存之一。除了發現摻雜在紅燒硬土和涂抹在墓底中的稻殻和稻秆外,還發現了大量的炭化稻米,籽粒完整,連米胚也可辨認,距今約3500—5000年。這些出土的古栽培稻遺存既有充當建築材料的,也有疑似糧食被保存在窖穴之内。從1973年至今,石峽遺址共歷兩次發掘,均發現了古栽培稻遺存。經多方探索和研究,認爲石峽古栽培稻已經進一步地脱離野生稻的性狀,正處於籼粳雜合的狀態〔3-5〕。

  3. 封開舊屋後山古栽培稻

  2003年,封開杏花河的一小段河堤因大雨塌方,位於其河畔的舊屋後山遺址也由此發現了兩粒保存完整的稻殻古栽培稻遺存。從外表觀察,應屬當時食用穀物,體形略長,頭部很尖〔6〕;此外,還發現了炭化稻米和一片紅色燒土硬塊,内含大量的古栽培稻遺存,距今約4000年。封開舊屋後山古栽培稻的品種屬性仍然模糊不清,籼粳未明,但已經顯示出一種長而大的粒型特徵〔7〕。

  4. 龍川坪嶺頭古栽培稻

  坪嶺頭古栽培稻的發現彌補了粤東地區史前栽培稻考古的空白,其炭化的米粒完整且堅實,距今4000年左右。經初步研究,坪嶺頭古栽培稻已經較大程度地脱離野生稻的性狀特徵,與粳稻最爲相似,籼稻次之〔8〕。

  5.  古椰古栽培稻

  古椰遺址的水田區文化層中發現了20粒完好如新的稻穀,距今約4000年。遺址出土的稻穀長期浸泡在水中,猶如處於天然隔氧的環境之下,没有發生炭化,形態完整。據外表觀察,古椰古栽培稻已經遠離野生稻的性狀特徵,可初步判定爲栽培稻〔9〕。

  6. 高州亞公山古栽培稻

  2007年,亞公山遺址因修建鐵路而被發掘,根據外觀形態初步判斷,亞公山遺址應是1500多年前俚人部落的小型城寨。遺址發掘出大量的柱棟和袋狀坑,其中一個袋狀坑坑底堆積了厚達30厘米的炭化稻米,距今約1500年〔10〕。 經初步研究,亞公山古栽培稻是處於水稻演化序列較爲晚期的稻種類型,已經遠離野生稻,進入人工栽培的階段,且大粒型粳稻的特性非常明顯〔11〕。

  三、古栽培稻品名的商業利用

  古栽培稻品種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品牌命名和旅遊開發是目前最值得關注的兩大主題。但學術界和商界關於古栽培稻品名商業利用的研究並不多,尚處於摸索起步的階段。而在廣東地區,相關的討論很少,幾近空白。我們認爲,廣東古栽培稻品名的商業利用,特别是品牌命名和旅遊開發,具有較大的潜力和空間,值得開拓。

  1. 古栽培稻品名的商業價值

  傳統的品名利用注重音節、聲調、語義等方面的特點,但對其内含的歷史文化意象及聯想延伸則缺乏足够的重視。而古栽培稻品名則無疑可以彌補這一方面的不足。與此同時,廣東原産、傳統悠遠等屬性描述也將一並傳達到消費者的身上。

  首先,古栽培稻品名能增加産品的歷史内涵。如石峽古栽培稻屬於廣東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典型文化類型石峽文化,舊屋後山古栽培稻屬於古杏花河(又名廣信河)畔著名的“廣信河文化”。兩者出土的文化遺存數量較多,且獨具特色。尤其是前者,展示了住在由木骨泥墻建構而成的長屋,使用富有地域色彩的磨光石器和印文陶器,擁有氏族公共墓地的古代人類聚居的生活圖景。以古栽培稻的品名爲名,能給相關産品增添時光萃釀的歷史厚重感

  其次,古栽培稻品名能增加産品的文化意境。中國自古是農業大國,南稻北粟,搆成我國最爲宏觀的糧食供應格局,僅憑古籍記載就可上溯到大禹時代。如《詩經·魯頌· 宫》中雲: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纘禹之緒。隨着稻作農業的發展,其農耕文化内涵也不斷豐富。生活習慣、民間信仰、歲時節氣、民俗遊藝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沾染着稻作農耕文化的色彩。如亞公山古栽培稻就不禁讓人聯想到已經消失了1500多年的俚族文明〔11〕。這個失落的民族昔日居於山頂城寨,葬於船形奇墓,儲稻米於洞坑,擊銅鼓而歌舞,鑄鐵劍以自保。現今俚人早已無影,徒留空城,但千年古稻仍在,讓人不勝追憶。

  再次,古栽培稻品名能提高産品的社會知名度。如英德牛欄洞遺址在距今10000年前後的地層中發現了水稻硅酸體,是中國現知最早的水稻遺存之一,受到了相關領域極大的關注。還有古椰古栽培稻是珠三角史前遺址中首次發現的稻穀,形態如新,色澤如鮮,一出土就備受矚目。而古椰貝丘遺址本身,也入選了2006年的十大考古發現,在社會引起了一定的反響。以此爲名,不僅能提高消費者的認知度,還能增加産品的權威性,傳達更爲正面的品牌形象。

  2. 廣東古栽培稻品名的商業利用:品牌命名

  當今市場競争激烈,品牌的樹立是企業謀求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的資本之一。一個成功的品牌不僅會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效益和知名度,還將帶來消費者更高的忠誠度和情感認同,從而打開更爲廣闊的營銷市場。建立一個正面、獨特的品牌形象是企業品牌建設的第一步,而品牌命名則是品牌形象建立的首個環節。

  品牌命名是利用語言進行商業傳播的一種語言活動和經濟活動的結合〔2〕。它涉及到品牌學、營銷學、傳播學、語言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領域。一般而言,品牌命名都必須遵循簡易獨特、啓發聯想、提昇形象等原則。一方面能使消費者從品牌名稱上快速獲取産品使用、屬性等情况的提示;另一方面品牌名稱也需要有一定的寓意,開啓消費者的想象能力,從而産生某種程度上的情感衝擊或認同〔12〕。

  (1) 品牌命名的方法

  現代品牌命名的雛形出現在歐洲中世紀,手藝工匠爲了方便顧客查詢産品的數量和質量而在其上打上自己的姓氏標記。但在更早時期,中國就萌發了品牌命名的思想,貢酒貢米即屬此類。進入技術社會後,人們開始用一個專門的名稱來識别産品。在現代,品牌命名的方法非常多,常用的有:地域法,使企業産品的品牌名與地名聯繫起來,使消費者對地域的信任轉移到對産品的信任;時空法,將與産品相關的歷史淵源作爲産品品牌命名的要素,使消費者對産品産生正宗的認同感;功效法,以産品的功效爲品牌命名,加深消費者對産品功效的認同;形象法,就是運用動物、植物和自然觀景來爲品牌命名,提昇消費者的認知速度。此外,還有數字法、中外法、價值法、典故法等 〔13〕。

  一般來説,顯示區别、體現屬性、獲取認同、提昇市場價值等都是現代品牌命名所必須考慮的要素,它們的重要性也早已被人們反復强調。但這些要素都主要集中在滿足企業産品的營銷訴求上,而對産品本身所要傳達的歷史文化意象則關注不大。近年來,品牌命名中所包含的歷史文化特質及其延伸的相關聯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品牌命名中注入特定的歷史文化符號,引起消費者更爲廣闊的聯想和關注的做法,倍受青睞。廣東地區古栽培稻品名中藴含了悠遠的歷史氣息、明確的地域信息、獨特的品質屬性,既有直觀的形象,又有内涵的延伸,可做品牌命名之用。其品牌命名的方法屬於“時空法”。 

  (2)米業的品牌命名

  若以古栽培稻品名作品牌命名之用,米類産品實屬首選。如江西省萬年縣自古是稻糧産區,其生産的“萬年貢米”素有美名。南北朝時魏文帝曾稱贊該稻米“上風吹之,五裏聞香”,明時朱元璋更是將其欽定爲“代代耕食,歲歲納貢”的貢品。所謂“萬年貢米”,谷粒長占三分,餘下七分皆爲芒長,是珍貴稀罕的水稻品種。但該稻米産量較低,傳統的品牌聲譽也缺乏有效的宣傳,經濟效益一直不高。直到20世紀末,位於萬年縣的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發現了超過萬年的古栽培稻遺存,相關企業和政府部門開始携手合作,以“萬年稻米”爲噱頭,重新整合當地稻米的生産綫和銷售渠道,並統一給品牌注入“萬年古稻”的歷史文化内涵,獲得了較好的市場效益〔14〕。江西“萬年稻米”以考古發現的古栽培稻爲楔機,發掘歷史文化,整合地方資源,統籌生産,系列銷售的成功經驗,非常值得廣東米業借鑒學習。

  以古栽培稻遺存爲依託,廣東的稻米生産可分區爲名,形成系列,從而促進當地稻米企業的發展。粤北地區,在石峽文化所及範圍内生産的稻米都可冠以曲江“馬壩古稻”之名,統稱爲“馬壩稻米”。值得注意的是,曲江石峽遺址北面有馬壩河,馬壩河兩岸低平的農田是有數百年曆史的“馬壩油粘”稻的重要産地。馬壩油粘米色澤晶瑩、米粒細小、油脂量高,在唐代就被列爲朝廷貢品,可將其作爲“馬壩古稻”的拳頭産品,重點推薦。在粤西地區,古栽培稻遺存主要分佈在古杏花河兩岸,可將該區域内生産的稻米冠以“杏花古稻”之名, 統稱爲“杏花稻米”,意藴清幽。此外,當地名産“杏花鷄”型小肉多,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兩者可結成“杏花系列”,共同開拓更爲廣闊的農産品市場。而粤東地區和珠三角地區生産的稻米則可分别冠以“龍川古稻”和“古椰古米”之名, 稱爲“龍川稻米”和“古椰稻米”,古意横生,稻香餘饒。

  (3)酒業的品牌命名

  酒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究竟何時而成,何人而造,至今未解。但在大部分關於酒的起源的傳説裏,都有稻米的踪影。如猿猴造酒説、儀狄造酒説、杜康造酒説都模糊地提到,酒從遠古而來,由稻米釀成。酒産生之後,在祭祀祖先、佳節游樂、文人相交、戰士壯行等場合都有特殊的地位。無論是帝王將相、文人騷客,還是市井小民,大衆的生活都離不開酒,久而久之,形成酒文化,並最終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當中。

  借用歷史人物和考古發現,增加産品的歷史文化内涵,在酒的品牌命名中並不鮮見。如有酒名“杜康”,就借用了杜康造酒的典故;如凌川酒廠在搬遷老廠的時候,發現了窖藏於地下152年(清道光乙巳年)的四個木酒海,後將其相關産品取名爲“道光二廿五”,成功樹立了陳年祖釀的形象;又如中原地區著名的“仰韶酒”則借用了考古發現的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廣東古栽培稻歷史悠久,其與酒文化之間的關係也值得探討。 

  有學者提出,中國古栽培稻的演化都有粳型化的傾向,這可能是受環境和氣候變遷的影響,但也有可能是酒文化熏陶下的人工選擇。或許在遠古之時,籼粳屬性尚未分化,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有意識地挑選較爲適合的古栽培稻作爲釀酒之用,上敬蒼天,祈求衣食豐足。後爲人飲,更添風雅。如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杜甫的“李白斗酒詩百篇”都是酒之美談。將古栽培稻的起源分化與酒文化聯繫起來,能使灑類産品本身也充滿濃郁的文化韵味。若以廣東古栽培稻的品名爲米酒的品名,則粤北産之酒爲“馬壩米酒”,粤西爲“杏花米酒”,粤東爲“龍川古釀”,珠三角爲“古椰米酒”。以米釀酒,歷史源遠流長,值得再三品味。

  3. 廣東古栽培稻品名的商業利用:旅遊開發

  我國的旅遊業主要以自然資源、歷史文化遺物和現代城市建築爲開發主體。其中,歷史文化遺物的旅遊開發指對古代人類在生産、生活及其活動中遺留的文化痕迹進行再包裝,推向市場。其内涵十分豐富,主要包括居住遺址、作坊遺址、寺廟遺址、祭祀遺址、古城遺址、戰場遺址等,具有歷史真實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徵,應保護利用、合理開發。廣東地區的城市旅遊開發相對較早,現已漸成體系,特别是珠三角地區,聲名在外,美譽有加。而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物這兩方面的旅遊開發則有待進一步的建設和完善。

  其實,廣東地區並不缺乏可供旅遊開發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廣東境内重巒叠嶂,水網交叉,島嶼衆多,風光宜人;廣府、潮州、客家三大民係具有各异的風俗習慣和濃厚的嶺南文化色彩,皆是可活用的旅遊資源。但與生機勃勃的城市旅遊相比,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物的旅遊還有很大的開發潜能。本文認爲,以廣東地區古栽培稻的品名爲招牌,由點及面,將當地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特别是稻作文化連接起來,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和文化價值。

  以古栽培稻品名爲突破口,大打生態、文化旅遊牌的例子並不多,江西道縣爲其中先例。從2004年始,稻作文化旅遊節成爲江西道縣的旅遊亮點,並積極申報國家級旅遊區。活動期間,當地舉辦“稻鄉萬年”大型文藝晚會、世界稻米産品博覽會、世界米食工藝和米食文化展覽、稻作文化賞燈遊藝、中國萬年稻米精品大賽、經貿洽談暨項目推介會、米食製品烹飪大賽等,並邀請國内外專家、學者共同參與與栽培稻和稻作農業起源相關的學術研討會,大力提昇當地的文化品位。〔14〕其積極挖掘景區深厚的文化底藴,巧打古栽培稻品名的文化牌,營造旅遊的亮點的做法,值得廣東借鑒。

  粤北地區可將石峽古栽培稻與石峽文化聯合起來,粤西地區可將舊屋後山古栽培稻與古廣信河相結合,粤東地區可將坪嶺頭古栽培稻與當地的恐龍考古發現相合作,而古椰古栽培稻則可作爲窺探珠三角地區古代農耕文化的引子,遠離華厦,遠離喧囂,展現出今日繁華都市數千年前的農業智慧,共同開拓廣東的古文化魅力。

  四、結語

  歲月悠悠,古稻餘香,廣東地區古栽培稻品名具有獨特的商業價值,可用於現代米業、酒業的品牌命名,亦可用於旅遊開發。在品牌命名方面,既可給企業産品注入特定的歷史文化氣息,還可引起消費者更爲廣闊深遠的形象聯想,值得重視。在旅遊開發方面,可以古栽培稻的品名爲招牌,整合當地的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等旅遊資源,積極展開項目策劃,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旅遊單元。

  

  注釋:

  〔1〕英德市博物館等編:《英德史前考古報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頁1—10。

  〔2〕顧海濱、張鎮洪、邱立誠:《牛欄洞遺址水稻硅酸體的研究》,《中石器文化及有關問題研討會論文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頁382—389。

  〔3〕楊式挺:《談談石峽發現的栽培稻遺迹》,《文物》1978年第7期。

  〔4〕張文緒、向安强、邱立誠等:《石峽遺址M104古稻稃殻印痕研究》,《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5〕張文緒、向安强、邱立誠等:《廣東曲江馬壩石峽遺址古稻研究》,《作物學報》2006年第11期。

  〔6〕李維寧、黄兆存、陳炳文:《廣東封開:一場大雨驚現4000年前旱稻顆粒》,《羊城晚報》2003年3月10日 A2版。

  〔7〕向安强、姚錦鴻:《廣東封開杏花河發現的古栽培稻及相關問題探討》,《農業考古》2006年第1期。

  〔8〕向安强、劉桂娥:《嶺南史前稻作農耕文化述論》,《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第4期。

  〔9〕崔勇:《十大考古新發現:廣東古椰貝丘遺址》,《中國文物報》2007年1月12 日第2版。

  〔10〕許黎娜:《鐵路綫上千年前俚人土著曾生息繁衍》,《南方都市報》2007年9月2日。

  〔11〕張文緒、向安强、馮孟欽等:《廣東高州亞公山遺址H5古稻研究》,待刊稿。

  〔12〕王元勇、王增明編:《如何打造品牌:强勢品牌創建與發展》,北京:工商出版社,2002年,頁41-45。

  〔13〕劉朔:《品牌命名的十種方法》,《中國中小企業》2006年第4期。

  〔14〕徐聲高、李芳芳:《萬年貢米整合在即》,《江西日報》2007年5月16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