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略談廣西師範大學博物館的現狀與發展——小議數字博物館的建設



  (袁俊杰,廣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講師。)

  【中文摘要】數字博物館是信息化社會博物館發展的一種趨勢,它將極大提昇高校在文化傳播中的廣度和深度。廣西師範大學數字博物館的創建將有助於整合現有館藏資源,實現信息傳播的最優化和最大化。

  【關鍵詞】博物館 信息化社會 傳播 資源

  Abstract:Digital museum is a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in the informative society. It will greatly improve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The creation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Digital Museum will help integrate the existing collective resources, to reach the best dissemination and maximizing of information.

  Key words: museum informative sotiety communication resource

  

  中國的博物館發展從1905年張謇創辦南通博物苑算起,至今已經走過百年曆程。進入新世紀以後,特别是在當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博物館更是國家文化産業中一個新興的增長點,是衡量一個國家國民素質和軟實力的重要載體,也是實現全民終生教育的最佳課堂。2008年1月23日,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了《關於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要求分階段實現文化部門歸口管理的博物館和紀念館全部免費開放。目前,除文物建築及遺址類博物館外,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已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據統計,截至2009年底,全國文化文物系統歸口管理的的1440多個博物館、紀念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免費開放以來,共接待觀衆8.2億人次〔1〕。這些數據充分説明博物館在當下國民教育、審美、藝術鑒賞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對於這些博物館的“紅紅火火”,衆多的大學博物館可謂“藏在深閨人未識”!其實高校博物館是中國博物館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據2009年10月全國高校博物館第十次專業委員會公佈的數據,目前我國高校博物館總數已達108家,與全國2400多家博物館相比,數量上已不容小視〔2〕。中國博物館學會還專門下屬了“高校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早在1914年當時的華西協和大學就開始籌建自己的博物館(即今天四川大學博物館的前身)〔3〕,中國高校博物館的發展至今也有九十多年曆史了。在西方,大學博物館同大學自身的歷史一樣悠久,西方的綜合性大學一般都建立有自己的博物館,像著名的牛津大學阿什莫林藝術與考古學博物館(The 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就創建於1683年,號稱世界上第一家對公衆開放的公共博物館;美國高校的大學博物館更是不勝枚舉〔4〕。廣西師範大學(以下簡稱廣西師大)作爲區内最早成立博物館的高校之一,在文物徵集、收藏和保護上作出了卓越的貢獻〔5〕,但因歷史原因和機制問題,廣西師大在博物館建設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筆者想就廣西師大博物館發展以及數字博物館的建設談幾點粗淺的看法,酌請諸位方家斧正。

  一、廣西師範大學博物館、紀念館概况

  廣西師範大學地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桂林,現有王城、育才和雁山三個校區,其中王城校區地處桂林市中心,素有桂林文脈之稱,是廣西歷史上最早的文教中心。2006年,王城校區還被國家旅遊局評爲國家4A級景區。目前,廣西師大已建成有靖江王府博物館一座,生物多樣性標本館一座以及越南學校紀念館一座,總建築面積約1600平方米。

  (一)廣西師範大學靖江王府博物館

  靖江王府博物館位於廣西師大王城校區,掛靠在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總占地面積約200 平方米。該館最早爲1954年曆史係下屬的文物藏品室,由我校鐘文典教授親自籌建。1988年,更名爲廣西師大民俗博物館,1996年之後改爲現稱。

  藏品以考古文物龢民族文物爲特色,總數約2000件(套)。陳列設計以時代爲序,既有歷史係師生歷年來調查試掘獲得的廣西區内的百色打制石器、動物化石和磨光石器等史前遺物,也有從博物館和文物商店購藏的舊石器時代北京猿人化石模型、商周青銅器、甲骨文、漢唐明清古陶瓷器和歷代古錢幣等文物。此外,還有廣西區内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服飾16套(件)和廣西古代銅鼓8面,組成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物收藏。

  這些藏品基本上涵蓋了考古學上幾個重要的歷史階段,可以滿足基本的科研和教學需要,同時也爲王城景區重要的旅遊文化資源,但因歷史原因目前暫停開放。

  (二)廣西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標本館

  生物多樣性標本館位於廣西師大育才校區,掛靠在生命科學學院,總占地面積約600 平方米。該館最初爲1959年建立的廣西師大生物係標本室,歷經生物係/生命科學學院近半個世紀的搜集整理,現在收藏了各類動植物標本及模式標本近萬件。2005年,生命科學學院標本室遷入理科第二綜合樓的新館,正式更名爲生物多樣性標本館。

  生物多樣性標本館的動物標本涵蓋了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栖類、魚類等脊椎動物以及昆蟲、軟體動物等無脊椎動物;植物標本則包括了苔蘚植物、藻類植物、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其中包含有國際性瀕危物種及國家一、二級保護物種數百種,不乏東北虎、非洲獅、金絲猴、中華鱘、珙桐、水杉、桫欏等國家一級保護物種,以及白頭葉猴、瑶山鰐蜥、黑頸長尾雉、黄腹角雉、金花茶、銀杉等廣西特有瀕危物種。

  生物多樣性標本館是目前華南及西南地區設施最先進、保存種類最多、展示面積最大的動植物標本館之一,常規展出動植物標本2000多種,在學校的教學和科研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該館被定爲桂林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目前,該館需要預約纔可進行參觀。

  (三)廣西師範大學越南學校紀念館

  廣西師範大學是國内擁有越南留學生最多的高校之一,廣西師大與越南教育界的交往源遠流長。上世紀50至70年代,越南人民正在進行艱苦的抗法、抗美和解放南方的戰争。在兩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胡志明主席的親切關懷下,越南的一批學校陸續遷到南寧和桂林辦學。這其中包括有:1951-1958年,先後在南寧、桂林辦學的越南中央學舍區學校和越南少年兒童學校,時稱育才學校;1953年10月至1956年2月,在桂林辦學越南陸軍學校,對外稱爲中國人民解放軍特科學校;1967-1975年,在桂林辦學的越南阮文追少年軍校、越南阮文貝學校、武氏六學校和中央民族學校,時稱“九二”學校。上述學校爲越南共培養了14000多名優秀人才,爲越南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6〕。目前,育才校區保存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越南“九二”學校建築六棟,大多爲平房或二層小樓,僅有一棟爲三層,這些建築通體爲黄色,十分醒目。

  2010年是中越建交六十週年,廣西師範大學在育才校區原“九二”學校舊址上建立了越南學校紀念館。該館總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陳列了昔日育才學校、特科學校和“九二”學校的珍貴歷史資料和實物,旨在展示當代越南留學生在廣西師範大學的峥嶸歲月,銘記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越南學校紀念館設四個陳列室,分别展出“胡志明主席在廣西”、“育才學校”、“‘九二’學校”和“越南留學生教育”等四個專題。目前,該館尚未正式對外開放。

  二、廣西師範大學博物館發展的新構想

  綜上所述,廣西師範大學已經建立了初步的博物館和紀念館體系,裏面展陳的藏品可以滿足基本的教學、科研和科普需要,但這些資源分屬不同的部門未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且在實際運作上還存在部門分割,未能形成一個統一的管理機制。如果能够在以上博物館、紀念館的基礎上,籌建一個綜合性的博物館(如暫定名廣西師範大學博物館),可以極大地方便教學和科研,將有利於資源的最大化和最優化。筆者想從以下幾點談談廣西師大博物館發展的一些新思路。

  (一)明確廣西師範大學博物館的職能定位

  大學博物館與公共博物館一樣,都有着相似的職能:教育的職能和研究的職能。200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重新修訂了博物館的定義:博物館是一個爲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衆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爲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徵集、保護、研究、傳播並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産〔7〕。大學博物館觀衆的搆成一般爲本校的師生、特邀的嘉賓以及部分的社會團體。筆者認爲,作爲高校博物館的廣西師大博物館首先應突出强調教育和研究的職能,筆者稱之爲“對内的職能”;同時要勇於承擔面向社會的科普責任,筆者稱之爲“對外的職能”。將廣西師大博物館打造爲一個科學教育的文化殿堂,一個爲科研服務的學術機構,一個滿足普通民衆科普需要的精神家園。

  (二)整合現有資源突出館藏特色

  廣西師大靖江王府博物館的館藏主要以歷史文物爲主,生物多樣性標本館的館藏主要爲現生動植物標本。兩者藏品總數將超萬件,相比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一萬多件的藏品,這個數字在當下國内高校中將處於領先地位。最爲重要的是,將這兩大塊藏品整合作爲一個綜合博物館收藏,將會突顯廣西師大在華南動植物標本龢民族文物收藏中的特色,打造屬於自己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的很多博物館都是以“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來命名)。如館藏的“白頭葉猴”是一種比大熊猫還要珍稀的野生動物,廣西是國内僅有的栖息地,目前館藏的“白頭葉猴”標本爲國内唯一。

  (三)高瞻遠矚建設一流的博物館建築

  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上海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館等一批國家一級博物館相繼建成了新館,一躍成爲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這些博物館多數都是國家重點投資的重大文化基礎工程,具有一流的設施。相對於這些一流大館,高校的博物館建設是不能復製這種“氣魄”的!但一流的博物館建築不一定要花最多的建設經費,只要能與自身的陳列設計相吻合就是一流的設施。以往的博物館多數是建築建成之後才進行陳列布展設計,這樣的結果往往造成很多建築空間的浪費,當下國内主流的博物館建築界就呼吁在博物館建設之初就要拿到陳列設計大綱,以便能够“量體裁衣”,少走彎路〔8〕。

  廣西師大現有有王城、育才和雁山三個校區,王城校區作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允許進行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只能立足於現有設施的改造;而雁山校區作爲一個新校區留有足够的建設用地,可以作爲博物館今後發展之用。一旦在今後幾年廣西師大要建立新館,就要求師大博物館人苦練内功,拿出一份出色的陳列設計方案,爲師大博物館發展貢獻才智。

  三、廣西師範大學數字博物館建設的展望

  數字博物館(Digital Museum)的出現不像傳統博物館那樣歷史悠久,它是伴隨着計算機網絡技術而生的一種新型的博物館類型。我國的數字博物館建設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數字博物館有别於實體博物館之處是没有一個實體的物理空間,它是藉助數字化技術和形式向社會公衆傳播自然或文化遺産相關知識的信息服務系統〔9〕。换一種説法是:運用數字網絡技術,將現實存在的實體博物館的職能以數字化方式完整呈現於網絡上的博物館〔10〕。數字博物館最大的優勢在於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公衆可以藉助計算機網絡實現對博物館的參觀學習,讓公衆可以足不出户就可走進博物館。目前,國内普通高校已經初步建成了“大學數字博物館”體系,爲當下國家文物局實施“數字博物館計劃”做了良好的鋪墊和探索。

  (一)國内高校數字博物館建設的緣起和概况

  大學數字博物館建設源於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界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之第六條“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此後,教育部於2001年啓動了“現代遠程教育網上公共資源建設——大學數字博物館建設工程”的子項目,意在通過數字博物館的建設,收集、保護和展示大學中各種重要的文物和標本,建設數字典藏系統,進而開展和推進現代化教學、科研和現代遠程教育。該項目由教育部科技司主持,國内18所不同門類的高等院校承擔。2001年11月正式啓動,2003年7月一期工程驗收,初步建成了人文藝術、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和科學技術等四大類大學數字博物館〔11〕。

  整個大學數字博物館依託於教育科研網進行系統間的互聯,並保持各地的子數字博物館(即各高校的數字博物館,詳見表一)資源自主管理,以方便資源的更新與維護。同時,在南京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分設南北兩個數據中心,用於整個大學數字博物館的導航服務和資源的集成服務。兩個地區中心的域名爲digitalmuseum.nju.edu.cn(南京),digitalmuseum.edu.cn(北京)。兩個中心保持互爲鏡像的狀態,通過大學數字博物館門户系統提供終端用户的虚擬訪問〔12〕。

  普通用户可以登録南京或北京任一中心站點實現對大學數字博物館群的訪問,亦可依據各自的網站登録各高校的數字博物館。但實際情况是,目前僅有南京站點(www.digitalmuseum.nju.edu.cn)可以正常登録,已經開通的18家高校數字博物館僅有復旦大學文化人類學數字博物館、山東大學考古數字博物館、中山大學生物數字博物館和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數字博物館等少數幾家可以正常訪問。

  (二)廣西師範大學數字博物館建設的理論構想

  1. 制度保障和制定發展規劃

  廣西師大數字博物館的建設首先要從制度層面上得到校方的大力支持,打破部門分割,成立一個“數字博物館建設委員會”,負責博物館建設和運作的全部事務。數字博物館建設是一個負責的系統工程,包含了硬件的建設和軟件平臺的搭建,以及後期的網絡維護等諸多内容。所以,要在建設之初就制定好中長期的發展規劃。像著名的臺北故宫,從2002年就推出了“數字典藏計劃”,其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嚴格依照計劃而來,建成後在國際上享有盛譽〔13〕。

  2. 實體博物館的建設

  數字博物館的建設是要建構於實體博物館的基礎之上,否則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廣西師大博物館的建設要充分整合各學院間現有的資源,組建一個綜合性的博物館,這樣在藏品種類上既有歷史文物等文化遺産又有動植物標本等自然遺存,將極大提昇博物館的實力和藏品數量,實現博物館建設的跨越式發展。

  3. 數字博物館的建設

  數字博物館建設一般包括藏品的數字化,數字化藏品的録入、管理、存儲和展現等階段,以及利用計算機網絡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和便捷的檢索操作,爲公衆提供數字化展示、教育和研究的平臺〔14〕。廣西師大是一所文理均衡發展的區内重點高校,與地方博物館相比,擁有多學科交叉的環境和相關的人才技術優勢,加之先前在圖書館數字化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建設數字博物館具有先天的優勢。

  (三)廣西師範大學數字博物館建設的意義

  首先,廣西師大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將打開一扇宣傳師大文化建設的窗口,能够在更廣的範圍傳播師大的文化。其次,藉助於數字博物館系統,可以配合學校相關課程的教學計劃,設計多媒體教學資料,進行網絡遠程教育,方便知識的傳播。最後,數字博物館可以藉助網絡留言板、專家信箱等形式加强與觀衆的互動,縮短溝通上的時空距離。

  四、結 語

  廣西師範大學作爲廣西區内最早建立博物館的高校之一,擁有較爲豐富的藏品,通過資源的整合將會實現博物館事業的跨越式發展,增强其在區内高校博物館建設中的示範效應。廣西師範大學也是區内唯一一所擁有考古學及物館學碩士授予權的高校,在區内高校中最早開設博物館學相關課程,這些有利條件將會爲廣西師大博物館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博物館藏品的數字化以及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將會是今後博物館事業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廣西師範大學數字博物館的創建將打開一扇傳播展示師大文化的新窗口。

  

  附記:本文的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廣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鐘文典教授和蔣若舟主任的大力協助,以及廖國一教授和陳洪波博士的指導;生命科學學院黄中豪先生提供了生物多樣性標本館的寶貴資料,在此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注釋:

  〔1〕蔡武:《扎實推進博物館免費開放工作全面提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光明日報》2010年2月28日。

  〔2〕崔波:《博物館:高校風景裏被忽視的沃土》,《中國文物報》2009年11月4日。

  〔3〕文化部文物局主編:《中國博物館學概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頁8。

  〔4〕楊玲、潘守永主編:《當代西方博物館發展態勢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頁91-98。

  〔5〕鐘文典:《桂林王城得砲記》,《廣西文史》2007年第2期。

  〔6〕資料來源自廣西師範大學越南學校紀念館碑記。

  〔7〕宋向光:《國際博協“博物館”定義調整的解讀》,《中國文物報》2009年3月20日。

  〔8〕李文昌:《建築設計與展陳設計的合作是博物館成功的關鍵·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總建築師崔愷訪談》,《中國文物報》2009年1月14日。

  〔9〕徐士進、陳紅京、董少春主編:《數字博物館概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頁14。

  〔10〕張曼西:《數字博物館的相關思考》,《中國文物報》,2009年4月10日。

  〔11〕摘録於大學數字博物館官網http://digitalmuseum.nju.edu.cn/

  〔12〕同注〔9〕,頁98-99。

  〔13〕Muh-Chyun Tang. Representational practices in digital museums: A case study of the National Digital Museum Project of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2005,(37):51-60. 

  〔14〕同注〔9〕,頁78-85。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