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讓「兄弟說」成為兩岸定位的表述

  本文為呼應溫家寶先生之「兄弟說」,並期望「兄弟說」可以落實在兩岸的法律定位,以為兩岸關係奠定和平發展的基礎。本文從社會建構主義所創造的「敵人、對手、朋友」三種關係中,再衍生「親戚」、「兄弟」兩種關係。本文認為,「民族說」(親戚關係)與「睦鄰說」(朋友關係)均不能正確地反映兩岸關係應有性質,「一中三憲」所隱含的「親兄弟說」才應該是兩岸關係的適當定位。

   

  中共人大會議3月14日閉幕時,溫家寶在舉行記者會提及兩岸關係時,特別再度提出「讓利說」,另外,溫家寶又特別提到,台灣方面對他的另一句重要談話卻少有報導。他說:「我看到台灣的報紙,很大的篇幅報導關於讓利的論述。可是我在在線訪談時講了兩句話,後面還有一句話因為我們是兄弟,這句話就鮮有報導」。這句沒有被廣泛教導的話,就是「兄弟說」。

  從溫家寶先生所強調的邏輯來看,如果兩岸沒有「兄弟關係」,就不會有「讓利」考量。因此,「兄弟說」與「讓利說」是一體的兩面。

  3月23日馬英九出訪南太平洋時,在回答中評社記者提問有關溫家寶的「讓利說」和「兄弟說」時提出「同民族說」做為回應。馬英九說:「兩岸人民都屬於中華民族,這是我們一貫的看法,而且這也是事實,我們也不反對」。

  「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的「同民族說」,是否等同於「兄弟說」?希望藉此次慶祝政治大學歐盟暨兩岸統合研究中心揭牌研討會時,表示一下淺見,並為「兩岸定位」做一詮釋。

  國際體系的關係種類:敵人、對手、朋友、親戚

  國際關係學者喜歡用「體系」來描繪國際關係的架構與彼此成員之間的關係,一般人則習慣以甚麼樣的「社會」或甚麼樣的關係來描繪彼此之間所處的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國際關係中的社會建構主義論者,將國際體系區分為三種:一種是將其他成員當作「敵人」的「霍布斯國際體系」;第二種是將其他成員視為「對手」的「洛克式國際體系」;第三種是將其他成員視為「朋友」的「康德式國際體系」。

  將國際體系做不同分類的目的之一,在於容易清楚地了解,每一個體系內部成員是如何地互動。

  在「霍布斯國際體系」中,由於把對方看成是「敵人」,因此,「武力軍備」、「結盟」都是必要的選擇,他們認為唯有如此,才能確保和平與安全。例如冷戰時美蘇所形成的關係就是一種「霍布斯式體系」。

  在「洛克式國際體系」中,彼此把對方看成是對手,而不是敵人,因此雙方並不會選擇用武力來對抗。在面對爭執時,成員國願意協商、接受用國際建制或國際組織的規範,來解決彼此之間的爭議。美國、中共、日本的目前關係可以視為「洛克式體系」。

  在「康德式國際體系」中,彼此將對手看成是朋友,成員之間有共同的基本價值與信念,因此,經常選擇雙邊協商處理爭議。美國與歐盟、澳洲的關係可以歸納為「康德式體系」。美國與歐盟、澳洲都是屬於西方文化世界,彼此對於一些問題的處理方式並不會有太大的歧見,因此,他們相信很多問題可以坐下來談。

  雖然以上三種體系有差別,但是成員國間都屬於一種「異己關係」,成員之間不會有「讓利說」。

  我們可以將社會建構主義所主張的體系再擴充一個共同體關係的「莫內式國際體系」,用它來詮釋目前歐盟各成員國間所形成的關係。在這個體系中,成員之間的關係是「互為主體、共有主體」,它們彼此間相互獨立,但是也共有一些超國家與跨國家的組織,在一些領域也有著共同政策。在「莫內式國際體系」內幾乎不可能發生戰爭,成員彼此已經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它們所創造出來的和平,我們可以稱它為「共同體式的和平」或「統合式的和平」。如果我們用通俗的話來說,歐洲聯盟成員間的關係已經發展成一種「親戚」關係,他們比「朋友」關係更緊密,在這個體系中,有可能存在著大國對小國的「讓利說」。

  兩岸關係界定的種類:敵人、對手、朋友、親戚、父子、兄弟

  「敵人」、「對手」、「朋友」、「親戚」等不同的關係定位都出現過在兩岸。前三種與國際體系的關係種類相同,第四種「親戚」的形成方式則不同。歐盟所建立的「親戚」關係是憑藉著「共同體」所形成。「共同體」這個家園內的「親戚」關係是後天經由政治力量所創造出來的,而兩岸「親戚說」則是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血緣的基礎上。

  在冷戰期間,兩岸關係基本上是一種「敵人」的形態,雙方不僅有軍事上的對峙,在國際參與上也是「零和」競逐。「敵人」關係所顯示出的是雙方的不信任,在冷戰時間,雙方擔心對方是否會顛覆或取代自己的政權,而在1990年以後,則又多了一個台灣是否會獨立的變數。就目前兩岸關係而言,北京認為,「敵人」關係的基礎只存在於「台獨」這個可能選項。至於台北,只有少數台獨基本教義派會將北京視為「敵人」。雖然在互動上,雙方政府已經不以「敵人」相待,不過,由於基本互信不夠,雙方迄今沒有放棄武力對峙。

  台北泛綠的支持者,將北京視為「對手」與「朋友」者均有之。視為「對手」者,認為北京的最終目的是統一台灣,因此必須要強化台灣本土力量,並且不要在經濟上對大陸過於依賴。李登輝可以算是這種主張的典型人物。視中國大陸可以為「朋友」的泛綠者,希望兩岸能夠發展成為一種「睦鄰關係」,他們願意與北京友好,但是屬於一種「外國關係」的友好,也希望與大陸發展經貿關係,因為他們也了解台灣不可能忽視大陸這個龐大的經濟體,但是他們對於中國大陸沒有任何政治重疊認同。蔡英文、呂秀蓮等絕大多數的泛綠者均是這類主張的支持者。

  台北泛藍的支持者,也有不少將北京在經濟上視為「對手」或「朋友」,但是在認同上,仍然認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如果要更清楚的界定,這些泛藍者在政治認同上更多視中國大陸為「親戚」。

  所謂「親戚」,可以是「親如兄弟」,也可以是「遠親」、也可以是近於兩者的「表兄弟」關係。(以「兄弟」描繪,不涉及性別暗示,讀者也可以用「姊妹」界定之)。如果「中國」是兩岸共同的姓,那麼,在台北支持兩岸為「親兄弟」關係者,則主張一個是「台北(中華民國)政府的中國」(簡稱台北中國),另一個是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中國(簡稱北京中國)。如果認為兩岸只是「表兄弟」或其它親屬關係,那麼,「中國」這個姓就不是必須堅持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岸各自的姓,兩者是同屬中華民族的兩個國家,不是同屬「一個中國」的兩個政府。學術界通常將支持這種論述的定義為「獨台」論者。

  冷戰時期,兩岸處於對峙,但是雙方均承認自己是中國,兩岸的衝突是「親兄弟」互爭正統的衝突。1991-1993年國統綱領期間,兩岸也主張自己是中國,那時的兩岸,雖然仍有敵意,但是國民黨在基本立場上認定雙方為「親兄弟」關係,不否認對方的治權,也期盼北京尊重台北的治權,就像兄弟應該尊重各自家庭的管理權一樣,不過,那時候,北京的憲法體系,並沒有改變將兩岸視為「中央與地方」的「父子」關係,「一國兩制」是北京所主張的解決之道。

  1993年以後,國民黨改變了「一個中國」的內涵,將「一個中國」變成了「歷史、地理、文化、血緣」上的概念,到了1999年李登輝提出「特殊國與國」,等於在認知上,確定兩岸已經有不同的姓,雖然還有親戚的特殊關係,但最多也只是「表兄弟」的關係了。

  簡單來說,1993年以前的「一中各表」,是兩個「親兄弟」相互表述,誰才能夠代表整個家庭,但是1993年以後的「一中各表」已經把兩岸表述成「表兄弟」的關係,已經沒有「同屬一個家庭」(即「一個中國」)的前提。到了2002年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後,「一中」已經不必再「各表」,更可以丟掉了。

  兩岸關係的應有定位:親兄弟關係

  無論是「敵人」、「對手」、「朋友」、「父子」、「表兄弟」關係,都不是兩岸現有關係的法理寫照,也不是未來兩岸關係應有的定位。

  兩岸目前的現狀有三:第一、兩岸均為「一中憲法」,雙方的主權宣示均涵蓋對方,這一點即確定了雙方為「一中」家庭內的一家人關係,而非只是血緣上的親戚關係;第二、兩岸各在其領域內享有完整的治權,兄弟都已經成年,要互相尊重對方的自主權。兩岸不是中央與地方的「父子」上下關係,而是一種兄弟的平行關係;第三、兩岸權力不對稱。就像兄弟兩人並不一定有相同的發展,有的會賺錢,有的會讀書,在外面社會上的影響力也不一定相同,但是在家庭內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我們可以這麼說,目前兩岸的法理定位,就是一種「親兄弟」的關係,這也是北京方面願意「讓利」的理由。

  如果台北方面不再談一中,只提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同民族說」,那麼兩岸就已經不屬於「親兄弟」的關係。而如果台北根本的放棄「一中」,希望只與北京發展成「朋友」關係,相信到那個時候,北京大概沒有興趣會將台北當成朋友,而會視台北為「數典忘祖」的背叛者,把兩岸當成「敵人」關係。

  北京與香港的關係,在法律上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香港基本法源出中共憲法,因此,中共憲法與香港基本法的法源關係上是一種「父子」關係。溫家寶再次提出兩岸為兄弟關係,表明了兩岸不會是一種「中央與地方」的父子關係,這是對兩岸關係極大善意的表示,更可以看成是一個政策上的宣示,可惜,台北方面並沒有深刻地體會到這個看法的意涵。

  從傳統的中國文化來說,「兄弟」關係是一種家人關係`,在這個基礎之上,「讓利」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我想,溫家寶要表達的應該是這個觀點,他的「兄弟說」應該指的是「親兄弟」而非「表兄弟」或一般有血緣關係的親戚。至於馬英九所強調的「同民族說」,所呈現的只是一種廣義的親屬關係,可疏可遠,應該與溫家寶的認定還有一段不小差距。這也是我們主張兩岸定位應該「一中同表」而非「一中各表」的道理,畢竟,「各表」可能把兩岸關係表到三千里以外了。

  兩岸應該要做的是讓現有的兄弟關係再確認化,台北方面應該承諾不分裂整個中國,即堅守「一個中國」原則。另外,即使兩岸的物質權力目前有不對稱的情形,北京方面也應該接受台北為一個在法律上平等的兄弟,以「親兄弟」之情相待。

  我們很高興看到北京對兩岸定位的論述已經悄悄地從「父子關係說」轉換為「親兄弟說」,成為北京對台的新思維,我們也希望馬英九能夠從「同民族說」提升到「親兄弟說」,讓兩岸在定位上有明確地交集。

  我們認為,未來的兩岸和平協定就是確認兩岸為「親兄弟」關係的協定。兩岸統合學會所倡導的「一中三憲」就是「親兄弟」關係的法理確認,「兩岸統合」則是兩個親兄弟在分治多年後,如何再共同重建整個家庭的必經路徑。

  (張亞中)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