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引言



  打開民間文化的一個寶庫

  木魚書(作爲説唱和曲藝的木魚歌)簡稱木魚,是嶺南地域粤方言的曲藝之母。

  從音樂看,演出時它是一種有弦樂器(早期只有打擊樂木魚)伴奏的歌曲,依據唱本以木魚調旋律反復的抒情和故事叙唱;個人休閒時又可以無伴奏,喋喋不停的吟誦,以寄情懷。

  從文學看,它是以七言韵文詩贊體的叙事説唱文學,曲文是其唱本。

  木魚歌的曲調比較簡單,就珠三角來説,最初只有類似漁歌的木魚短調,後來發展成叙事本腔木魚。後來又産生有板木魚和乙反木魚。幾百年來,嶺南廣府除廣州木魚、東莞木魚外,又形成了各有特色的臺山木魚、惠州木魚、湛江地區的茂名和高州木魚……等等。

  即使從有實证的明版木魚書《花箋記》始計,至木魚書今天基本上退出嶺南説唱領域和個人娱樂空間;木魚聲聲,長燈夜曲;杜鵑晚唱,花開花落,至少也有五六百年了。可惜,這種源於民間和珠江兩岸的古老藝術,無論鄭振鐸先生八十年前怎樣呼吁;無論木魚書在種類和數量上怎樣冠於全國任何一個曲藝品種;無論國際上日、歐美、俄等多國的漢學家怎樣多年精心研究,漸成國際“顯學”,但是木魚書歷史的研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學術研究上還是長期處於邊緣和空白。今天極少數研究木魚書的文化學者又遇到馮夢龍先生在明代研究山歌時所碰到的環境阻力。在明代,維護詩歌封閉性文學體系的衛道者,看不起創作戲曲、小説的文人,統治者更是對彈詞、山歌、小唱包括木魚,攻伐禁毁;而過去整整一個世紀,從上千本文學史統計中可以看到,研究小説戲曲的正統文史家又多看不起説唱和木魚,甚至悠悠百年,不屑評價,無文學地位可言。歷史似在重演。以至學術上木魚歌是如何起源和形成的,至今還是一個謎。這本書的寫作動機就是欲爲後人能寫出一本完整豐富和新型的木魚説唱史做一點點基礎性和抛磚引玉的工作。

  由於明代的知識分子參與了木魚書的長篇叙事創作,使木魚書從形成不久便具備了非常成熟的曲藝和文學的品格。在木魚的自身發展過程中,面對農村赤脚耕田的農民大衆,清代干隆時,木魚分化出更爲貼近草根階層,更爲大衆化,下裏巴人的——龍舟;面對城市的新興市民和商業化,木魚又衍生出更合適市民口味,具有華美旋律,抒展個人情感空間的——南音。即使是長江水系説唱參與發育的粤謳,也和木魚也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木魚系統内的四個品種:木魚、龍舟、南音、粤謳,以萬計的文學唱本,本身就是一座偉大的嶺南文化寶庫。研究這個文化寶庫的古今演變的歷史自然是一件十分重要和有意義的工作。

  下面我不自量力,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木魚史研究編,嘗試以多學科視野和網絡狀選擇、進化、互動的整體歷史話語境下,嘗試構建木魚説唱概念史的詮釋模型,企圖勾勒多個能回到歷史現場和穩定的圖式;既重視説唱歷史前後承傳和連續性的路綫圖,又强調新舊概念轉换下階段斷裂標誌性事件和新範式的創建。

  即使今天我們運用多學科、或文本分析、或觀念史、或文學人類學、或概念史,或用何種新理論、新範式和新方法去觀照木魚史,都不能忽視深層下時隱時現的木魚書作者、藝人和千萬受衆的心靈史。這是另一種貫通古今的心靈文化路綫圖。

  在本書第二、三部分,又與大家共同賞析和分享從木魚書海洋中精選的長篇和短章,以感觸木魚書時代社會的生態脈博和窺探木魚書的全豹。這裏謹爲我的研究只能向讀者提供言過其實和粗枝大葉的淺薄成果,感到慚愧和抱歉。

  走木魚史研究這條路,嘗試開拓説唱史新範式這個未知的領域,我不敢稱第一人,但肯定不是最後一人。走路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