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十六章 木魚電影狂潮



  一 《客途秋恨》三次搬上銀幕

  竟然意想不到,一個曲種死亡之前,能借重其他藝術形式,把本身的熱量和社會能力發揮到如此極至的地步,還一時堪稱木魚之奇迹——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香港影壇,一個以深厚嶺南歷史人文根基的本魚書號召,以標榜傳統人情和道德爲獨特内容的粤語電影新品種,漸漸崛起。幾年後掀起了一股集中改編和放映木魚書電影的狂潮。客觀上藉以扺禦外國電影所帶來的歐鳳美雨對傳統道德的衝擊。

  翻香港電影年表,香港電影最早改編木魚故事是南音《客途秋恨》;其唱本有五桂堂、以文堂,醉經堂,近文堂,芹香閣……等十多個木魚書商出版。

  《客途秋恨》分上下二卷,曲長一千五百多字:講述才子繆蓮仙在廣州巧遇青樓女子麥秋娟,兩人相戀,難舍難分。由於戰亂,繆蓮仙轉赴内地,與秋娟失散。後幾經波折,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的故事。五十年代引起了不少外國學者的研究。日本著名的漢學家波多野太郎教授,就曾經他以所收集《客途秋恨》的多種版本進行校注,在日本《東洋大學學院紀要》第十四集上發表。

  百多年來,以粤調曲壇的南音和粤謳的知名度而論,《客途秋恨》和《吊秋喜》是久歷不衰的雙絶和曲藝經典;也是白駒榮和香港新馬仔(新馬師曾)鄧永祥的首本曲。由上述可知,《客途秋恨》之所以成爲電影老闆的首選,是因爲長期以來,社會上因木魚唱本廣爲流傳和曲壇上各明星唱到街知巷聞,負有盛名,早已爲上映作廣告上的鋪墊。

  1930年,由設在香港利舞臺側的利園山香港制片廠香港影片公司拍制,首映在次年3月26日。編劇兼尋演是黎北海;演員有薛兆榮演繆蓮仙、立建嫻演麥秋娟,還有鄭華熾、朱普泉、張惠文。當時只是黑白無聲電影,俗稱默片。放映時當場要人解説。據當時人回憶,首場觀衆十分踴躍。

  《客途秋恨》香港影片公司拍制是的第二部影片(第一部是《左慈戲曹》)。它描述了才子繆蓮仙在廣州巧遇青樓女子麥秋娟,兩人相戀,難舍難分。由於戰亂,繆蓮仙轉赴内地,與秋娟失散。後幾經波折,有情人終成眷屬。有位詩人看影片《客途秋恨》後感概,詩雲:

  

        世路風塵年復年,西堂蟋蟀伴愁眠。

        客途秋恨憑誰説,説向青燈一愴然。

        (載《粤風》二卷三期,1936年3月1日,上海)

  

  因而,廣東各地上映以來,票房不錯。除了電影内容中的繆蓮仙與麥秋娟相戀又無奈别離的悲情故事,早在廣府粤地百姓中廣爲流傳的原因外;廣州在幾千年的歷史上,少有戰亂,近二百年來,只有道光第一次鴉片戰争和咸豐時天地會1854年圍攻廣州時期的烽火。當時觀衆的父輩,特别祖父輩,記憶猶新。把愛情放到本地戰火和國家“天柝地裂”的大時代,每個觀衆必然觸動個人家庭的歷史感,刻骨銘心。而且又是香港第二部國産西洋影畫戲,戲票當然争到打崩頭,票房價值,節節上昇。

  重拍《客途秋恨》,是事隔五年之後,已是進入有聲電影的時代了。1936年1月28日首映,由鸚鵡影業公司出品。導演陳皮。主演有大佬倌白駒榮,以及關影憐、倩影儂、林妹妹、朱普泉等,陣容鼎盛,是謂一時之選,更是票房的保证。

  《客途秋恨》第三次搬上銀幕,是由三星影片公司1949年投資,當年8月27日首映。導演洪叔雲,由後起新俊:新馬師曾擔綱,以及周坤玲、容玉意、劉克宣主演。《客途秋恨》第三次被電影改編上演時,18年前第一次改編出生的嬰兒,早已18歲,换了一代人,然而賣座保持不衰,其知名度在廣東人受衆的心目中可想而知;也驗证了看不見摸不着無形的社會民間喜好、信譽和傳統,可以代代相傳。

  《客途秋恨》原來只是屬於木魚歌系統内的一曲南音,因句式基本相同,其詞經改編後也可以用木魚調和龍舟演唱。百多年來,它一直與粤謳中的《吊秋喜》爲粤調曲壇上的雙絶。《吊秋喜》也被香港大聯電影公司所看好,在1954年香港改編爲新潮粤劑唱歌唱片。由陳皮導演,李壽琪編劇;新馬師曾和鄧碧雲擔綱,鄭碧影和伊秋水同演。

  二 木魚電影狂潮

  1938年香港共生産和上映過十五部民間故事片,現經統計,僅是取材於廣東民間説唱木魚書的竟有九部之多,占全港該年全部故事片的産量十分之一。顯然九部木魚電影作爲本年度十五部民間故事片生力軍的核心主力,與西方的外國故事片在影壇争一高下。

  第一部改編自木魚書的故事片是《紫霞杯》。雖然此故事多次被改編成粤劇,但上座率依然居高不减,因而被南洋影片公司的老闆看中,投資拍攝,本年六月五日首映。候曜兼編劇和導演一身,主演是羅品超,樑雪菲。這是一個圍遶紫霞杯得失,而引起悲歡離合的故事。當時戲院門前的廣告寫上六句七言韵文: 

    

  黑心婦惡貫滿盈,  紫霞杯物歸原主。

          受刑罰大快人心,  重天倫重慶團圓。

          顯善惡報應昭彰,  及禍福因果分明。

  

  廣告抓住了社會中下層的弱勢群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社會心理,公演時非常賣座,由《紫霞杯》開始,掀起了一個競拍木魚書電影的高潮。

  由於候曜在六月首先改編木魚書的成功,决意高效率加碼開拍《三娘汲水》。事述三娘(樑雪霏飾)夫妻隨兄長(劉克宣飾)和嫂嫂一起生活,兄嫂爲人惡毒, 設計迫使三娘的丈夫(羅品超飾)離家去走謀生。三娘慘遭兄嫂虐待,生活牛馬不如, 甚至臨盆, 亦要在磨房中産子。兄嫂二人惟恐外甥長大争奪家産, 惡毒地把嬰孩抛下河中, 免除後患,幸而, 忠僕暗中救回,把孩子抱回家中撫養。三娘的丈夫離鄉後, 終得志衣錦回鄉,却没有遺棄三娘, 並與糟糠之妻及兒子重聚, 三娘終於吐氣揚眉, 並懲誡了兄嫂二人。

  南洋電影公司啓用高梨痕爲導演和以樑雪霏和羅品超樑大牌名伶爲頭牌的原班人馬,(即有大口何、劉克宣、何大傻、黄壽年、子喉七、周少英、黄麗絲、黎子茜等諸人加盟),終於在七月二日首映。票房扶摇直上,本年先改編木魚書二砲而紅。因爲有錢賺,後來者不怕人笑二啖湯、洗脚水。

  再上層樓,第三部木魚片是山月公司攝製的。編劇兼導演關文清和鄺山笑、黄曼梨、小飛燕、周志誠、葛佐治、楊君俠、成雪梅、鐘漢屏等主演,把另一個家喻户曉的木魚書民間故事《金葉菊》,在本年七月七日搬上了銀幕。

  此劇情並不復雜:張林兩家本爲世交, 而林家小姐月嬌亦早已許配與張家公子彦麟, 張有金葉菊贈予林家作爲聘禮之約。豈料姦徒歐雲光垂涎月嬌的美色,深夜盗進林府, 奪去金葉菊,恃勢强迫月嬌下嫁給他。張家得知此事, 立即安排彦麟與月嬌成親。然而, 在一對新人成親之夜, 張老爺却猝然仙逝。結果造成彦麟離家遠去, 月嬌托義妹周家小姐玉仙代爲照顧彦麟, 並應允彦麟與玉仙成親。 此時, 雲光設毒計先僞造家書, 説彦麟的母親病重, 騙彦麟告假探親, 然後再在花澗將彦麟殺害。天理昭昭, 彦麟向家人報夢, 彦麟與月嬌之子桂芳夜掘彦麟的屍首, 報案懲姦,昭雪成功,而月嬌、桂芳母子在玉仙的安排下, 終得以一家團聚。 

  改編電影的成功,不在於《金葉菊》是一情愛烏公案結合式的人倫悲劇,而在於先有木魚書和龍舟,後有粤劇和正字戲上演,導人向善和大快人心的故事早已膾炙人口,深入人心,名氣實在太大。於是三砲連紅。創下空前的票房記録。難得的是在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重拍,成績也不俗。

  説它是競拍木魚故事的“狂潮”,並無夸張。從1938年6月——9一月,短短三個月間,香港電影銀幕上竟上映過九部改編木魚書的電影,甚至報刊上出現“木魚書電影”的新名詞。下面是三個月内九部木魚書電影首映的日期:

  

  《紫霞杯》——6月5日;         《三娘汲水》、——7月2日;

  《金葉菊》——7日7日;         《玉葵寶扇》——7日15日;

  《拗碎靈芝》—7月15日      《(大鬧)梅知府》——8月3日;

  《六日飛雪》——8月9日;        《周氏反嫁》——8月14日;

  《乞米養家姑》——9月4日。

  (上述統計數字來自香港電影資料館網上發佈的《香港電影全目》)

  

  三個月九戲連臺,木魚書改編粤語片高潮迭起,一時争奇鬥勝,蔚爲大觀。與其説是香港社會人民對家家傳誦的老木魚故事價值觀的認同,還不如説香港人在物慾横流,金錢至上的英殖民社會對已經逝去的宗法社會傳統道德和純樸品格的懷念。當然,這種粤語片的逐浪狂潮,也使香港成爲除了上海國語片製造中心外,成爲(另一個)電影的製作基地,進入中國電影製作史上“雙城記”的時代,爲香港電影第一次勃興來臨作出了貢獻。

  三 六次改編《樑天來》

  1938年改編“木魚書電影”之風,被下層打工仔熱捧成狂潮;直破香港電影史的改編紀録。而作爲登上四十四年先後改編攝製攝六次,穩坐重拍五次的亞軍寶座(冠軍是重拍七次的金葉菊和鐘無艷),而保持票房不衰,意想不到竟是木魚書故事片——《樑天來告御狀》。

  其故事講述雍正年間,廣東珠江三角洲農村的一件人命的冤案。惡霸凌貴興以其姑表樑天來之祖屋石室妨礙其祖墳風水,命令他把石室拆下,天來不肯,貴興因而懷恨在心,設計殺害天來。此事爲乞丐張亞鳳得知,亞鳳走告天來,着天來逃走。天來走後,其家人躲於石室之内,凌氏帶領歹人對樑家圍攻放火,釀成七屍八命慘案。事發後凌氏買通官場關節,亞鳳替天來伸冤,反遭貴興殺害。最後梁天來上京告狀,幾次遇險,大難不死。沉冤得雪,將貴興正法。

  據考,嘉慶十四年已有安和所著四十四回小説小説《富警新書》和同年的無名氏木魚書《樑天來告御狀》流傳。近代小説家吴趼人改寫爲三十六回約十一萬字小説《九命奇冤》,1904年12月起連載於新小説第十二號至二十四號。1906年由上海廣智書局出版單行本。香港電影的改編者當然明白其中可享用的歷史和社會巨大潜在資源的道理。

  1935年8月10日新成立的南粤影片公司推出香港第一部“木魚故事”有聲電影(港産片第四十八部)《樑天來告御狀》。主演有劉英池、劉希文、吴一冰和高威廉。

  1949年由興隆影片公司首次重拍,編劇兼導演:畢虎,片名改成:《樑天來》,同年5月10日首映。由粤劇名生文覺非飾主角樑天來。主要演員有陸飛鴻、曾藍施、劉克宣。

  第二次重拍是相隔兩年,1951年下半年。由於票房看好,决定擴大劇情,片名改爲《凌桂興三打樑天來》分上下集。同年11月21日首映上集:三日後者映下集,助波助瀾。樑天來爲小生張活由飾演,其他角色由名演員張瑛、白燕、黄曼梨等主演。

  整整二年後,1953年8月第三次重拍是五福影業公司,12月16日推出院綫。廣州方言俗語雲:“計仔不怕舊,只要受。”制片人考慮充份,决計重聘新馬仔,降低風險。再改新片名爲《石室奇案》,小字附注:《樑天來》。其實,其他主要演員:鄭碧影、陳錦堂、林妹妹、羅劍郎均是香港一流演員。票房比預料要好。之前,有人提出,配音備二套,一爲粤語;一爲潮語,擴大臺灣與東南亞市場。1954年在菲律賓上映。當時的老百姓認爲,只要貪官冤案猖獗,《樑天來》還要不斷的來。

  有證據顯示:1960年2月20日和1979年4月5日,香港笫五次和第六次改編《樑天來》。不過第五次却沿用吴趼人同名創作小説之原名《九命奇冤》。

  香港影壇能够44年之内五次重拍,六次改編同一木魚故事《樑天來》,影片仍票房不衰的現象,無疑告訴我們:木魚書所傳播的普世道德,如善惡終報,導人向善,直到五十年代仍然是香港下層老百姓的主要社會道德價值觀念,内中自有五六十年代香港警方貪污成風的背景。作爲電影觀衆的香港人不會忘記1974年爲什麽會成立廉政公署,73年總警司葛柏爲什麽會携巨款成功逃回英國,而74年會被押回香港法庭受審,不會忘記六十年代通天的四大華人探長在七十年代狼狽的下場。香港殖民社會下的黑勢力和五、六十年代香港警方貪污成風的社會現實,成爲這種公案片和冤獄片的生存和票房保证的支撑點。只要罪惡在繼續,《樑天來》改編還在繼續,在香港新一代的觀衆中仍會有市場。

  1960年1月20日 香港各大院綫上映黑白單聲道粤語片,《第八才子花箋記》(英文名:Poetic genius) 。導演黄鶴聲,編劇譚劍白 ,主演:李香琴、鄧碧雲、馬笑英、許英秀、劉少文。之前不少人耽心,這部劇情不那麽火爆和刺激的古裝戀情片,賣座不好。但由於知名度高,還是讓電影制片老闆的荷包脹了一回。

  四 廣州影壇盛映《背解紅羅》

  《背解紅羅》世界公司1949年攝製,當年10月首映的。當時廣州上演木魚故事片《背解紅羅》是怎樣一個情况呢,下面舉《背解紅羅》爲例。當時是永漢、新新、羊城三大戲院聯合上映。所派發戲橋單張由大字標題;“全部錦綉古裝民間南音故事宫廷壯史”:以“苗妃點天燈,十美繞宣王”;“龍樓凰閣鐵馬金戈,漢宫春色妙舞名歌”作刺激賣點;繼把情節濃縮成通俗順口押韵的五言詩體:

  

  蘇後解羅袱,昭陽醉王賦。金殿比武藝,苗妃亂朝綱。火燒天露寺,三戲懵宣王。英雄靖目賊,太字復邦基。

  

  但又拉住老廣州和愛聽木魚觀衆不放:再用醒目大字:“一部木魚書唱到街知巷聞。”人脈方面:首先標出名導演:馮志剛。以華南藝術星伶混合一爐;第一部最架世電影爲招徠、第一檔名演員:餘麗珍、石燕子、衛名珠、衛名心、麥炳榮、李海泉、文覺非、黄夏飛。第二檔演員字號較小:黄楚山、高魯泉、樑淑卿、莫藴霞、李月清、羅情儀、馬小玲、朱超、香海。

  最後還告示觀衆:

  

  “三大影院重金購得南中國首映權,不日轉港九八大戲院殿後獻映。狂滿!狂滿!”

  

  其宣傳就技巧要素來説,與今天大同小异。

  進入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紀,香港改編重拍木魚影片還會延續下去嗎?答案是肯定的。香港的朋友打電話告訴我:《鐘無艷》由一百年/銀河映像公司出品,在2000年1月18日香港首映,是一部彩色木魚故事粤語片。導演:杜其峰、韋家輝;主要演員:鄭秀文、梅艷芳、張拍芝、黄浩然、林雪。這樣,《鐘無艷》就與《金葉菊》同破《樑天來》六次改編木魚故事的紀録。這個消息令本書作者大跌眼鏡,而陷入了深思。細想,該不會是預示另一場婦女地位的提高的潜流將要來臨。鐘無艷之所以在花木蘭和楊家衆女戰將(包括揚排風、穆桂英)之外,再創造一個女戰將和女英雄是有其深刻原因的。首先,與元劇《智勇定齊》的鐘元艷有性格上繼承的淵源。第二、這是一個嶺南獨有的長篇木魚故事,廣東人民對婦女英雄自有地方性的要求。它絶對没有楊家將的婦女那麽多和那麽沉重的忠君包袱和前思後想,顯示出面對大海的嶺南人民婦女觀的特點。正是這一點,得到了人民的喜愛。故事情節中那種超自然力和神化手法,可以看作是對幾千年正統婦女價值觀嘲弄和正統歷史觀的解構。

  小小的木魚説唱故事,象一棵小草,無人向顧,無人重現,自生自滅。它所依託的農耕經濟基礎早已崩潰消逝了,可是故事的意識和思想還在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包括婦女)的腦海中生存,它頑强地和普世道德融合和當代儒家思想中尋找寄主。二十一世紀的觀衆真誠的爲樑天來流下眼泪;發自内心地爲世界上並不存在的英武神威的鐘無艷女將軍大聲歡呼。這種兩個不同時代社會融合的獨特的文化風景綫的存在,可能還要繼續一段長時期。           

  附:木魚改編電影表

  從1931年3月至2001年1月期間,七十年來香港各電影公司改編木魚故事所上映的(不完全的)電影目録(片名後阿拉伯數字爲改編同一木魚故事次數:

  三娘汲水(1次)梅知府(1次)周氏反嫁 (1次) 乞米養家姑 (1次)再生緣(1次) 觀音化銀(2次) 觀音得道(2次) 再生緣上下(2次)  

  大鬧梅知府(2次)  小青吊影(1次)  周氏反嫁(2次)朱賣臣分妻(2次)  三娘汲水(2次)碧容探監(3次)  新夜送寒衣 (1次)  自梳女(1次) 繅絲女(1次)狡婦疴鞋 (1次)玉葵寶扇 (2次)金生挑盒(3次)   拗碎靈芝(3次)  孟麗君二版本(閩語、新加坡和臺灣上演)(2次)金絲蝴蝶(3次)  紫霞杯(3次)  六月飛霜(3次)  朱買臣衣錦榮歸(2次)  蛋家妹告皇帝(即慈雲太子走國)(3次)桂枝告狀(1次) 夜審郭淮(2次)  目連救母(5次)桂枝告狀(2次)  何文秀庵堂會妻(1次) 第八才子花箋記(1次) 四季蓮花 (1次) 九命奇冤(即樑天來)(六次)五諫刁妻(2次) 新夜吊秋喜⑵  金葉菊 (7次)  客途秋恨(4次) 鐘無艷(7次)

  其中:《鐘天艷》和《金葉菊》各改編了七次,《樑天來》故事改編了六次;《目連救母》》五次;《客途秋恨》》、《背解紅羅》、《慈雲太子走國》均爲四次;《六月飛霜》、《金生挑盒》均爲三次;其他均爲改編了二次或一次。

  從上述不完全的統計可知,從電影早期默片時代至黑白和彩色以來,有八十多部次電影改編自木魚唱本的故事,這裏真誠的感謝那些以從事粤劇和電影兩栖來創造曆史有名和無名的藝術家們。

  木魚從農村走向城市,歷盡艱辛,在快消亡之際,終於機緣巧合,奔向最現代化的的新階段——電影,但歷史規定了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把具體的形式褪去,只能把故事和靈魂留下,這是昇華,也是涅槃。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