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六、般舟行

  大致瞭解建庵的緣起,銘鼎師又引領我們走出木屋,準備前往静陽庵的徑行道看看。   

  由於對此不甚瞭解,中途,還鬧出了一個小笑話。此前,許多同伴都認爲行佛現前三昧的道是一條幽静小路,在此徘徊念佛。今日,便在庵中左顧右盼,尋找着想象中行佛現前三昧的特殊道路。

  “徑行道在哪裏?”大家舉目張望。

  通過這位尼師的介紹,我們才得知,眼前這些長筒形的小木屋,便是般舟徑行道。   

  原來,這些小木屋就是行法的地方,我好奇地仔細打量着。

  般舟道也叫徑行道,她10米長、1.5米寬,由五彩繩在兩邊結戒,徑行道的兩端各安置有阿彌陀佛像,前端是供桌,還有供燈、供水、香盤、《佛説般舟三昧經》、《往生論偈》,以及行法規約及儀軌等資料。供桌下備有油、香、打火機、手電筒等物品。徑行道後端是護關房,是個兩平方米左右的小木屋,有簡易的卧具,供護關的人員休息;一旁放有可供换穿的鞋和拖鞋,徑行道外有用於洗手的盆及水桶。行法時,護關人不可少,她可以在行法者困倦時及時鼓勵、提醒同修,使其圓滿完成般舟三昧行法。 

  静陽庵的徑行道,每一個都有一個獨特的名字,比如頓超、悉地。

  般舟佛現前三昧是定行之一。行佛現前三昧時,在一定時期内,除飲食如厠外,晝夜不睡、不坐、不卧,日夜行走,日中一食,口稱佛名,誓证念佛三昧,得見諸佛現前。

  回顧静陽庵般舟徑行道的發展,銘鼎師十分感慨,幾年前,静陽庵的第一個般舟徑行道是露天的。那時候,這裏四周一片荒蕪,荒草雜樹,荆棘叢生,静陽庵還没有建成,護法者就住在簡易帳篷中。

  2005年農曆二月十九,静陽庵的五位常住女衆不怕風雨日曬,開始在露天徑行道,一日一夜輪流相續行法。

  2005年底,僧衆用木樁及塑料布,搭起了第一條封閉式徑行道。這也許是全世界第一個“火車厢”似的徑行道。一年後,經過不斷地昇級改造,避免了漏雨、防潮和通風等問題,名爲“斷際”與“頓超”的木房式般舟徑行道誕生了。

  同年8月,由於般舟佛現前三昧法門的不斷推進,前來行法的短期住衆增多,静陽庵又臨時搭起一個半封閉式的塑料棚徑行道,曾有一上海女博士,在此行過七天八夜般舟。

  在銘鼎師的引領下,我們又看到一個比較陳舊古老的徑行道:眼前的這個木屋式徑行道,屬南北走向,與地球磁場相順,它被縱向分爲三部分,兩邊各一條徑行道,上方增加了可用於暫時吊一下胳膊、緩解疲勞的吊杆,中間是護關房。此爲2007年初所建。這個徑行道有個小小的缺點:兩條徑行道距離太近,不能隔音。   

  想不到短短幾年,般舟徑行道竟有如此歷史變遷。聽聞這番話,我們唏嘘不已。

  一位同伴問道,“有多少位大菩薩在此行過法呢?”

  銘鼎師笑着回答:“行法的人數太多,記不清楚了,有人行過七日或十日般舟,還有一些行過二十一日般舟。”

  實在了不起!欽佩的同時,我們不禁羞愧自己修行淺薄。

  説話間,不遠處走來一位剛剛行過般舟的老居士,她雖有60多歲,容貌看上去却比實際年齡小十歲,容光焕發,笑容滿面,步履輕快。

  説起般舟佛現前三昧行法,老居士歡喜地向我們介紹説:“行佛現前三昧好處多多,蒙佛力加持,身心强健,能感受到大自然日月星辰的加被,甚至風雨雷電的考驗,那條雖然不長的徑行道上,能看出一個個脚印的累積。來到這裏,一定要發心行佛現前三昧呀!”

  看着她那眉飛色舞的神情,大家都受到鼓舞,心中爲之振奮。我想:“老居士尚有如此毅力和見解,功夫了得,年輕人若被落下,豈不慚愧?”盡管對此知之甚少,却也有心想要嘗試一番。

  得知我們的心意,銘鼎師含笑點頭,讓我們安住下來,四處走走,熟悉一下環境,先深入瞭解一下這個法則般舟行法,再去發心修學。銘鼎師逐一交代後,便離開念佛去了。我們顧不得路途的疲憊,在庵堂前後飽覽風光。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