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張五岳:兩岸關係的危機與變數


  近年來,海峽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密切,但政治的緊張和對峙不但沒有明顯的改善,而且更趨複雜化,風波不斷。對海峽兩岸這種獨特的、呈反方向發展的政經局勢應如何觀察?本刊記者就此專訪了台灣長期觀察和研究兩岸關係的知名學者張五岳敎授。

  兩岸關係發展的基本態勢

  羅祥喜(以下简称羅):張敎授長期研究兩岸關係,您覺得這些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基本趨勢和特徵是甚麼?

  張五岳(以下简称張):從一九八七年兩岸開始進行民間交流以來,兩岸關係發展最為明顯的趨勢是,不管政治的交流、政治的波動、政治的氣氛如何緊繃、緩和或者對立,民間交流始終在發展:首先,民間經貿交流沒有因為任何政治原因而產生重大的波動和影響;無論是李登輝當年提出“戒急用忍”政策及“特殊兩國論”,還是最近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論”之後,兩岸經貿交流都沒有受到明顯的影響。其次,社會交流日趨密切。現在台灣每年前往大陸從事各項交流的人數已經超過三百萬人次,亦即每兩個台灣人出境,就有一個到大陸;兩岸通電話的比率也非常高,通婚的人數已逾十六萬對,均越來越多。

  但現在的問題是,兩岸關係一直呈現出“政治冷、經濟熱,官方冷、民間熱”的不平衡發展態勢。民間交流、社會交流體現的是互利互惠,是客觀現實的需要,但是兩岸政治上南轅北轍,體現的是雙方政治的訴求和政治的堅持,這在某種程度跟兩岸人民的需求是不一致的。這種“政冷經熱、官冷民熱”背道而馳的現象已經到達一個瓶頸。這個瓶頸如果不加以正視、處理和因應,不但無法解決因交流而衍生的問題,也無法進一步深化交流,甚至可能產生一些衝突,使原本互信不足的兩岸政治關係更加惡化和緊張。

  阿扁“一邊一國”既非預謀也非意外

  羅:陳水扁兼任民進黨主席之後,從提出台灣要走自己的路到“一邊一國論”,使回暖中的兩岸關係再陷低潮。您怎麼看待陳水扁這些言論的背景、意涵和影響?

  張:我認為阿扁的說法,應當不是一個準備齊全、有步驟、有計劃的說法。如果像一九九九年李登輝提出“兩國論”時那樣準備較為齊全、有步驟、有方案、有策略,就不會在短短不到四十八個小時之間,府院黨紛紛針對他們稱之為外界的“過度解讀”或者外界的“過分扭曲”來作各式各樣的說明。有趣的是,陳水扁“一邊一國”的說法是個相對清楚的表述,而之後所作的各種澄清、解讀,或降溫,反而是不清楚的,因為沒有人知道甚麼叫“主權對等論”這個概念。

  當有人問“一邊一國”這樣的說法是不是代表民進黨已經從“台灣前途決議文”後退到“台獨黨綱”?回答是“沒有”;外界問“一邊一國”是不是“兩國論”?民進黨說不是“兩國論”;人家問是不是對兩岸關係的新定位及大陸政策的改變?答案也是否定的,稱祗是事實的陳述;人家問這是不是就叫“台灣獨立”?回答是否定的,因為按照目前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 ,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的國號叫“中華民國”,任何想改變現狀的,才需要經過公民投票。此外,亦在最短時間內派遣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前往美國作說明。這些都說明“一邊一國”不是一個有計劃、有謀略、有步驟的說法。

  但我也不認為阿扁的說法完全是一個意外,顯然也不會是所謂天外飛來的神來之筆的擦槍走火。我雖然不是很清楚他為甚麼會選擇這個時候講出這樣的話,但我個人覺得,可能有這樣的因素在裡面:首先,從國際面來看,阿扁可能認為,中美關係正在逐步穩定和改善之中,大陸在國際空間對台灣的打壓似乎沒有放緩的跡象,不管是包括像WHO這樣多邊的IGO,還是包括像雙邊的諾魯建交,或者像很多NGO,如國際獅子會等,大陸對台灣的外交空間並沒有一些比較友善的表示,反而在他接任民進黨黨主席後有變本加厲的打壓與直接點名批判的跡象。阿扁自己認為做了很多善意,但大陸方面似乎並沒有感受到他的善意;加上他幾次的元首外交出訪,在國際上也沒有引起高度的報導和關切。同時,大陸方面的一個中國政策在國際上有逐步強化的趨勢。因此,阿扁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想藉由“一邊一國”這樣的說法,引發國際社會理解到:事實上台灣本身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或一個省;阿扁可能是想藉由“一邊一國”這個新說法,引發國際社會的注意。這可能是他第一個考量。

  第二個考量是,阿扁可能想藉由這樣的說法,事先打個預防針,或者事先做一些心理建設的功夫,以期在兩岸經貿交流、社會交流日益頻繁、大力推動積極開放政策的同時,國際社會不會誤認為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台灣民眾不會在這種經貿交流中失去自己的主體性。而如果大陸此時在兩岸經貿的做法上,或者在三通問題上踩煞車,那麼台灣方面則可以說阻礙兩岸關係發展的責任不在台灣這邊。

  兩岸何以互信不足

  互信不足,是當前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問題。本來在陳水扁上台之前,兩岸的互信就不足;陳上台之後,互信依舊不足。其原因有三個:

  第一,兩岸對國際或者說對美日的期許都遠大於對雙邊的期許,北京對台北,或者台北對北京,都基本上沒有太高的期許或期待;雙方反而對國際社會,包括對美日,都有很高的期待,雙方都希望透過國際社會給對方施加壓力,並透過國際社會來體現自己的目標。因此,過去兩年多的時間,兩岸政府對美、日的工作,都遠比對對方的工作多。

  第二,雙方在目的與手段上的看法不一樣。大陸方面認為,台灣要先接受一中,先確定統一這個前提,兩岸才有和平。台灣則剛好相反,認為兩岸不先有和平,不先有對等跟民主,也就沒有甚麼統一不統一的問題。所以,雙方的目標跟手段,就像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看法很不一樣。

  第三,兩岸都沒有看到對方內部的需求,反而是受自己內部需求的影響。大陸有大陸內部的考量,台灣有台灣內部的考量,所以雙方都是以自己內在的需求為主,兩岸關係是為用的。雙方都因此錯失了一些很好的契機。比如說,陳水扁執政兩年多,他自認釋放了很多善意,但是大陸對他的善意並沒有所謂善意或積極的回應。而大陸方面也認為,無論是錢其琛的新三段論,還是大陸方面對三通的很多說法,大陸自認為已經釋放了很多善意,反而台灣方面沒有感受到善意。

  我感到比較扼腕、痛惜的一點是,兩岸在積極營造善意的時候,都很吝於給對方任何積極正面的期許;可是當對方有任何所謂的不同自己做法的時候,或者說違背自己做法的時候,雙方都毫不留情地用言詞來抗議。台灣對大陸如此,大陸對台灣也是如此,這是應當記取的敎訓。雙方對善意的認識應當更加細膩,雙方對對方都不要有太多惡意性的說法和批判。所以,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絕對不是深謀遠慮的。

  “大溪會議”是阿扁的新戰略佈局

  羅:陳水扁提出備受爭議的“一邊一國論”後不久,主持召開“大溪會議”,召集府院黨高層進行度假式的務虛會議,您認為這個會議與“一邊一國論”風波有何關聯?是不是為“一邊一國論”作善後處理?

  張:根據我的觀察,大溪會議有這樣幾個功能:在外界對國際及兩岸問題引發一系列疑慮之際,藉由這樣一個府院黨高層會議,統一口徑,讓民眾相信,現在的台灣政府,還是以拚經濟為主軸,而不是以拚兩岸、拚外交做主軸。因為政府一年前開經發會時講以拚經濟為主軸,但如果在一週年的前夕,讓民眾感受到政府仍然以拚外交、拚兩岸、拚政治為主軸,顯然是背離大多數民眾的想法的。

  從各式各樣的民調來看,台灣民眾對兩岸的事實是甚麼,其實很清楚;雖然多數民眾也認為兩岸目前的分治狀態是一邊一國,但卻普遍認為現在不是作“一邊一國”表述的恰當時機。各種民調亦顯示,當被問到“一邊一國”這個說法,究竟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對兩岸經濟,是有幫助還是有傷害時,大多數民眾都認為是有傷害的。因此,陳水扁可能想藉由一個機制,使府院黨就不同意見作一個初步的整合,而且剛好回應到經發會一週年拚經濟的主軸。從某種程度上說,也可以說是陳水扁的一個新的戰略佈局。

  未來兩岸關係的變數

  羅:您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一段時間,還有哪些事件或問題可能對兩岸關係的發展產生影響或變數?

  張:未來幾個月,共有四件事情可能對兩岸關係產生一些影響,或者產生變數。其中,國際社會有兩件:一是江澤民和小布什十月份舉行的中美高峰會談,台灣問題將是其中一個重要議題;二是APEC高峰會議,台灣去年選擇缺會,今年絕無可能再缺會。這是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論”後,兩岸高層第一次有機會接觸的場合;台灣究竟派甚麼樣的人代表陳水扁出席,以及在會上兩岸的互動情形如何,都是備受矚目的事情。

  另外兩件是兩岸內部的事情:一是大陸方面十一月八日召開的中共十六大;二是台灣九月份立法院開議後,有關公投立法的處理及進展。本來公投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統獨公投,一是攸關民生問題的公投。但是在現在的情形之下,如果兩岸溝通不夠,連所謂的攸關民生議題的公投都被國際社會和大陸誤以為是向統獨公投又邁出一大步,並對兩岸關係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這四個問題是今年內最值得觀察的問題。從目前來看,上述這幾件事情,應該不會有一些很讓人感到意外的發展,兩岸關係急速惡化的機率不大。現在大家都在很謹慎地處理這些問題。

  隨著二○○四年台灣總統大選的熱身,從明年下半年開始,兩岸關係議題仍會成為候選人談論的重要話題。到時候,候選人會不會基於內部的需要或競選的考量,作出一些讓兩岸關係產生風波的表述,值得觀察。

  對兩岸三通的影響

  羅:現在兩岸民間對三通的期待很高,陳水扁也曾說三通是未來必走的路,但陳水扁最近的言論,對兩岸關係的氣氛影響很大,並使人感到三通仍將遙遙無期。對此您怎麼看?

  張:我認為,兩岸三通可以是“難如登天”,也可以“易如反掌”。

  如果兩岸都把政治的議題過度地介入到三通領域裡面,三通就難如登天;雙方在表述時如果表述不當,也是難如登天。比如說,大陸方面如果在三通談判過程中,不管是強調一中原則,或者說是一國內部事務,我覺得台灣接受的可能性不大,三通就難如登天;但是如果大陸說,三通在某種程度上就像台港一樣,並非想積極地藉由三通來體現一中,而是防範兩岸三通絕對不能突顯兩岸是兩國,兩岸三通就易如反掌。

  同樣的,台灣方面如果想藉由兩岸三通突顯對等分治,突顯兩岸是兩國,我認為要大陸方面接受也是難如登天;但是如果台灣方面在兩岸三通問題上,藉由兩岸的三通,防範台灣不要被矮化,不要被地方化,不要被邊緣化,就是說防範對方把台灣變成一個國家內部中央對地方,我認為是易如反掌的。

  在三通問題上,現在兩岸雙方都各有積極面和消極面。在“一邊一國”這樣的說法出來後,無論是大陸方面的交通部、國台辦,還是台灣方面的陸委會或者是陳水扁在大溪會議所作的十點總結中,都很清楚地談到,三通仍然是既定的政策,好像兩岸三通問題並未因“一邊一國論”風波而延緩。但是,影響一定是有的,因為“一邊一國論”出來之後,兩岸的政治氣氛明顯變差;三通事宜是要由雙方的公權力來進行,或者由公權力來委託民間單位以適當的身份來進行談判的,目前因為政治氣氛比較脆弱,兩岸受權民間或委託民間進行三通談判的事宜必然受到影響。

  同時,在目前的政治氣氛下,大陸方面可能對台灣會有新的考量。我認為大陸方面不應該或者不需要太多地考量民進黨對三通的說法是真還是假。大陸與其懷疑它是真的還是假的,不如以實踐即以行動來測試台灣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不要在言語上懷疑是真的還是假的,因為有時候假戲也可以真做,弄假也可以成真嘛,為甚麼非得真心不可呢?

  大陸也許擔心兩岸三通會給陳水扁總統加分,或者會不會給陳水扁二○○四年競選連任加分。我認為,在兩岸關係裡面,大家最好都不要把兩岸關係問題跟對方內部的政治問題產生直接的連動效果。兩岸考量三通時,都不需要考量這是否為哪一個執政者加分。而應當看有沒有為兩岸人民加分,有沒有為兩岸的總體經濟加分,有沒有為兩岸的和平與發展加分,這才是主要的考量因素。

  (原载《中国评论》2002年10月号)

 

張五岳

一九六○年出生於台灣南投,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法學博士。現為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秘書長;研究專長和涉及領域包括香港問題、大陸對台政策、兩岸政經關係、分裂國家統一政策之比較等。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