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翁松燃:台港澳應有更多層次的交流


  羅祥喜(以下简称羅):恭喜您出任中華港澳之友協會會長,並感謝您就港台關係等問題,接受本刊的專訪。您曾長期在香港工作和生活,是資深的兩岸及港澳問題專家,能否先介紹一下“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的由來與演變?

  翁松燃(以下简称翁):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的前身叫“港澳之友委員會”,創辦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中英開始香港問題談判前後;創始人是蔣介石時代的敎育部長杭立武先生,杭立武先生同時也是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的創辦人。這個組織成立之後,除了香港外,也聯絡世界各地的相關人士,目的是希望替港澳地區爭取比較自由、民主的解決方案。

  杭立武先生之後,由張希哲先生出來領導,並進行了改組。這是十年前的一九九二年,今年是十週年。改組之後就叫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協會的宗旨有小小的改變,即希望台港、台澳間有一些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交流,以增進彼此的瞭解,促進各種各樣的雙邊關係,這個活動現在已經變成中華港澳之友協會最重要的活動方向。九七之後,我們當然也希望能夠幫助港澳落實一國兩制,但現在我們覺得真正最重要的工作是促進兩地之間各種各樣的交流。

  總之,今天港友會的工作重點跟早期相比,已經大不相同了。當年中英談判及制定基本法的時候,台灣政府的港澳政策曾希望能夠影響那些內容,但今天沒有這個意思了。今天的重點就是建立一些關係,做一些交流、互惠的事情。香港方面的團體,假如也有類似的想法,或者有台灣的業務必須推廣,我們都可以幫點小忙。我們資源很有限,資源是各處拉一點,跟所有民間團體一樣,都需要張羅;但是有項目的時候,可以找具體的、個別的、可能補助的單位來幫忙。

  主流社會的交流很重要

  羅:那麼,您認為應該如何促進台港、台澳間的各種交流呢?

  翁:我認為,台港之間應該有越來越多主流層次的交流,建立各種比較紮實、有益、互惠的關係。經貿的交流當然很重要,文化的交流也一定要。除此之外,各種社會團體也應該加強交流。台港之間,原來有很多障礙、誤解。過去港人在英國的長期統治下,對台灣有一些偏見、誤解或疏离感,有些到今天還在繼續;台灣人對港人、對香港也一樣有些誤解。我覺得,比較多數的人都能夠瞭解到這一點,所以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拉近雙方的關係;如果加上澳門,就是希望三個社會主流階層,能夠多一些溝通。進行溝通,就可以建立關係;而建立關係,再怎麼說都是好的。

  做些非政治性的溝通工作

  目前台港政府之間沒有直接的關係。香港有不成文的禁令,不許政府高級官員去台灣;台灣是鼓勵去的,但卻拿不到簽證。既然台港之間比較有點政治色彩的都做不到,那我們就做一些比較沒有政治色彩的,做些有益雙方瞭解的交流活動,希望能夠促成兩地主流社會更多的合作。學術交流、文藝展覽、影劇合作,都可以是努力的方向。

  台港政府之間,由於牽涉扯不清的政治定位問題,無法建立直接的關係。因此我想,非政府機構,像中華港澳之友協會這樣的團體,應該可以做一些非政治性的溝通工作。假如我們的活動有助於台港政府間的溝通瞭解當然好,但是港澳之友本身不會涉及政治工作,我們不要變成任何一方不能接受的組織,否則就沒得做了。因此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是建立網絡。

  同時,兩岸現在的來往雖然很多,關係很密切,但仍然有些地方需要借重港澳,比如說海協會到澳門去設點,道理當然是因為目前兩會談判無門,但是工作、業務還是要進行。港澳作為兩岸重要的媒介作用,在很長一個時期裡還有它的意義。雖然如此,香港要扮演中介的角色,台灣要利用香港的中介作用,實際上都要求雙方有更多的瞭解。但是,台灣政府跟港澳兩地的政府,又沒有正式的關係,那就很麻煩了,因此,很多事情是委託比如行業協會去談判,但總是覺得還不夠。在這樣的情形下,可以由港澳之友協會這樣的組織從旁幫點忙。這裡幫忙的意思,不是說我們就成為任何一個政府的白手套,去參加談判;這個我們不做,那些事是海基會、海協會的事情,我們沒有這個授權,沒有那個權力,也沒有這個意願;我們祗是做一個民間團體可能做、應該做,而且做來可能比較有效的一些事情。這方面的事情還是有很多的。

  對香港有感情,希望盡可能做些事

  羅:對於前面提到的“港友會”的努力方向,您認為前景樂觀嗎?

  翁:港友會是會員制,目前有三四百位會員。有興趣、願意來做點事情的人還是不少。有項目的時候,我們會去找資源來推動;有項目的時候,真正要找點資源,一定可以找到。所以,港友會目前的工作前景,我們是樂觀的。我們也沒有太大的野心,我們是有多少可能做、該做、有機會做的,就儘量去做,我們並沒有甚麼使命感,非要如何如何不可;做事情的人也都是義工性質。

  我們有一批年輕人,很熱心,可以請他們多幫忙;有經驗的人也不少。像這樣的團體的活動,說它完全不受當地內部政治的影響也不太可能,多多少少會有,但還是可以做一些事情。就像我出來做這個工作,對我自己沒有甚麼意義、好處,其他跟我出來做事的人也是一樣。我在香港住了那麼多年,對香港還有點感情,也還算熟悉,知道一些事情,加上也想做點事情,因此,如果有可能的話,會盡能力做一些。這也是一種機會啦。

  兩岸都釋放了不少善意,但基本立場都沒有鬆動

  羅:除了港澳問題外,您更是資深的兩岸問題專家,您怎麼觀察近一個時期以來兩岸關係的發展?

  翁:現在兩岸都釋放了不少善意,但基本立場都沒動:大陸一定要台灣接受“一個中國”,但台灣不但不接受,而且有离“一個中國”越來越遠之勢,最近還有所謂的“正名”運動。兩岸的基本立場都沒有鬆動的跡象,目前要解開兩岸問題的“結”是非常困難的。在這種情況下,假如雙方能夠進行某種形式的談判,不管這個談判從甚麼地方如何開始,也許可以慢慢累積一些東西,對雙方都有好處。如果兩岸關係因此有所好轉,台獨的聲音可能會比較收斂一些;目前已經有的、經濟方面的發展勢頭,自然會產生作用,那才是真正的統一之道。

(原载《中国评论》2002年8月号)

 

翁松燃

  一九三四年生於台灣台中縣農家;台灣大學法學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政治學碩士、博士。曾任美國俄亥俄州萊特州立大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及政治與行政學系主任、台灣“國統會”研究委員、陸委會諮詢委員等,是著名的法學家和政論家、資深的兩岸及港台關係問題專家。現為台灣暨南國際大學講座教授、“總統府顧問”、中華港澳之友協會會長。

 

  附: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簡介

  中華港澳之友協會成立於一九九二年四月三十日,係由成立於一九八六年三月六日的港澳之友委員會擴大改組而成。由時任中國人權協會理事長杭立武博士發起成立。

  嗣後中國人權協會鑒於一九九七年及一九九九年港澳回歸日漸接近,支援港澳事務日益繁重,乃於一九九一年七月十日經理事會決定:支援香港澳門之友委員會應獨立運作,依法令規定,完成立案手續。

  同年九月七日舉行第二次常務委員會議,決定以“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名稱,向主管機關申請立案為社團法人。台灣“內政部”於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函覆,同意該會之籌組。隨即登報公開徵求會員,擬訂協會章程草案及工作綱要草案等,於一九九二年四月三十日舉行中華港澳之友協會成立大會。

  該會為非營利之社會團體,以聯繫國際人士、海外港澳移民、增進對港澳居民之友誼,共同協助港澳居民,維護港澳地區之自由、民主、安定、繁榮為宗旨。

  該會現有會員三百九十七人。由全體會員選舉理事、監事若干人,組成理事會及監事會,並互選常務理事、常務監事,另就常務理事中選舉會長一人,綜理全盤會務。理事會分設國際、聯絡、研究、財務等四個委員會,策劃執行各項會務。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