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陳添枝:台灣經濟走在大陸前面才有存在的價值


  這幾年,有關台灣的各種議題或焦點,基本都在政治方面,經濟議題祇好靠邊站。執政的民進黨雖然不能說不重視經濟問題,甚至不時把“拚經濟”的口號掛在嘴邊,但還是改變不了外界對民進黨政府重政治、輕經濟,祇會搞選舉、不會搞經濟的印象。為此,本刊記者訪台期間,專程訪問了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陳添枝敎授。

  台灣經濟基礎不錯,但正面臨發展瓶頸

  羅祥喜(以下簡稱羅):能否請您先介紹一下當前台灣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比如有哪些基本的特點、優勢或問題?

  陳添枝(以下簡稱陳):坦白講,從九十年代到今天,台灣的產業發展還算不錯。九十年代的年均經濟成長率是百分之六點四,但二○○○年之後開始惡化。九十年代,台灣產業發展的最主要特點是高科技產業非常集中,簡單來說就是IT。台灣在世界IT市場上的地位,在九十年代發展到了極限,不管是半導體、電腦,還是後來的平面顯示器,在世界市場上都有很高的競爭力。這方面當然有部分是跟中國大陸合作,利用大陸的低生產成本擴大市場份額。我們過去也認為,台灣的技術基礎不夠,台灣人都不做R&D,都是拿別人的技術來發展,但是無論如何,台灣這樣一個小小的地方能夠達到這樣的成就,也是不容易的。

  但是二○○○年之後,台灣的瓶頸就開始出現,而且非常明顯。就是說,由於台灣是以代工生產為主,雖然技術不錯,產品也做得很好,價格也有競爭力,但就是賺不到錢。我覺得是因為台灣自己在創造產品本身的問題上,台灣雖然做了很多的R&D,但基本上都是一些制程上的開發,而不是真正新產品、新品牌的開發。這種情況發展到二○○○年的時候,就開始出現瓶頸,沒有辦法突破,結果相關產業也就祇好外移到中國大陸,用降低生產成本的方式來維持競爭力。所以,雖然台灣的市場份額在擴大,但賺的錢並沒有增加,台灣的人均所得也上不去。從這點來看,韓國比台灣做得好,韓國從九十年代開始,非常積極地在打品牌,現在韓國的一些大廠,如三星、現代等,已經有相當高的成就。

  由於產業太集中,都集中在IT部門,九十年代以後IT產業大致佔到了台灣工業產值的百分之四十,如果相關的行業再納進來的話,這個比重還會更高。這當然不是甚麼好現象,因為對穩定不利。台灣現在已努力開發一些新科技和新產品,我認為慢慢會有一些成果出來。長期以來台灣產業發展的基礎還好,許多優勢已經形成,不過短期之內一定會有困難,我不預期二十一世紀頭十年台灣會非常好過,因為經濟要從原有的模式轉換成一個新的模式,需要一個過程。

  經濟不發展台灣將失去生存價值

  羅:您如何評價非經濟因素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影響?

  陳:非經濟因素對台灣經濟的影響,我覺得媒體的報導有點誇大。從八十年代末期,當蔣經國掌控政權的力量比較微弱的時候,其實就有很多我們所謂的非經濟因素在影響台灣的經濟發展。當時首先看到的是一些勞工及環保組織抗爭,像台塑的六輕廠,搞了十年才定案,中油公司的五輕廠也搞了很多年。八十年代後期開始的環保社會運動,開始對台灣的經濟發展產生影響。

  接下來當然就是政治民主化和所謂政治因素。這裡最典型的例子是,民進黨執政的台中縣本來有個德國藥廠(拜耳)要設廠,結果民進黨藉的縣長當選後說,要公投才能定案,結果人家祇好放棄;後來又有核四廠的問題,決策反反覆覆,對台灣的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

  但我覺得這些非經濟因素,跟威權時代比起來,其實沒有增加。因為威權時代的非經濟因素也很多,威權時代具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像退出聯合國、跟美國斷交等,這些影響遠遠超過後面這些。也就是說,因為社會跟政治的轉變、環保的抗爭、勞工意識的高漲,及後來的民主化,這些因素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但我覺得這種影響是短暫和可以承受的,不是長遠的。因為台灣的情況非常清楚,即我們的經濟一定要發展,如果經濟不發展,台灣就沒有辦法存在;如果台灣不是永遠的跑在大陸的前面的話,這個地方也沒有甚麼存在的價值。從某種意義說,對大陸來講,台灣這個地方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這裡有一些產業不錯,有些技術不錯,可以跟大陸相輔相成,這樣台灣才有存在的價值。所以台灣的政黨,將來不管誰執政,經濟搞不好都是沒辦法存在的;經濟搞不好,這個政權一定會垮掉的。所以民進黨現在也知道這個道理了,本來大家都覺得民進黨是反商的,但現在大家對它的批評不是因為其反商,有人甚至批評民進黨的政策根本就是替商人的利益著想。

  兩岸關係因素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非經濟因素。兩岸關係如果不好,會影響投資人的信心。雖然不同政黨對於如何來維持兩岸的和平有不同的看法,這也是民主政治很正常的情況,但對於需要穩定和平絕對是有共識的,因此需要領導人用政治上的智慧來處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其實也不是那麼擔心。很多企業家因為過去習慣於國民黨統治,因此當民進黨執政的時候,可能會有所擔心。但是四年多來的情況證明,其實民進黨也在學習如何跟經濟互動,如何制訂政策。民進黨對商人的重視程度雖然不如國民黨,因為他們的支持者多來自草根,這也是他們的弱點,也是他們面臨的一大挑戰,但是如果他們能夠得到商人的支持,民進黨的政權就會更穩固。

  台灣尚無非三通不可的壓力

  羅:台灣作為高度對外依賴的經濟體,如何看兩岸三通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陳:台灣是一個對外依賴程度很高的經濟體,因此台灣無論甚麼時候都必須開放,不能關起門來做任何事情;因為一關起門來,就會死掉。從這個角度來講,維持與中國大陸比較正常的經貿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對於三通的問題,由於兩岸經貿關係那麼密切,有那麼多的台商到大陸投資,所以兩岸如果能夠直接往來,不需要繞經第三地,當然是好事,對兩岸都有利。

  但也不至於說,如果不能直接往來,兩岸密切的經貿關係就不存在,頂多是不那麼方便,以及增加一些往來當中的運輸和時間成本。其中影響比較明顯的是空運的部分,人員的往來會比較不方便,受影響比較大的是時間成本比較高的高階經理;如果來往兩岸很麻煩,很多廠商的活動就可能被迫作一些調整。比方說,如果要開一個區域性的會議,就不會選在台北開,因為在台北開很不方便,而可能選在香港或其他地方開。其他更大的影響,尚未出現。或者說,台灣執政者尚未感受到非三通不可的即時壓力。這也就是為甚麼台灣執政者對三通問題還有耐心,或者還能跟大陸拗的一個重要原因。

  兩岸不能三通,台灣未必會邊緣化

  羅:很多媒體都有報導,在台灣的外商或外資,都非常期待兩岸能夠早日三通,否則不少外商可能不得不撤離台灣,也有人擔心台灣經濟會被邊緣化。對此您怎麼看?

  陳:即使兩岸由於種種原因不能實現直接三通,我認為台灣也未必會被邊緣化。台灣在整個亞太地區所處的位置,無論是從海運還是空運的角度來看,都是具有優勢的。就區域整合的角度來說,如果區域內經濟體,大家都以某種方式進行自由貿易了,祇有台灣被排在外,台灣會不會被邊緣化?我認為,如果台灣甚麼事情都不做的話,當然會被邊緣化,理由是台灣的東西要賣出去就要交稅,其他經濟體則可以互相免稅,所以別人都不會到台灣來投資,因為在這裡投資生產的產品出口就會被課稅,到別的地方投資則都可以免稅。所以台灣確實有被邊緣化的風險,這是台灣要去克服的。現實當中有很多的方法,可以避免這個問題出現。

  第一個方法就是到別的地方去投資,中國大陸將來跟東盟要簽自由貿易協定,那我就到中國大陸去投資,投資的產品可以賣到東盟去;或者去東盟投資,產品賣到中國大陸去。所以從廠商的角度來看,很容易就可以用這種方式去化解經營企業所面臨的困難。當然問題是說,如果大家都到別的地方去投資生產了,台灣自己幹甚麼呢?這也是我所擔心的,台灣要設法去面對,這也是目前台灣面臨的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大自然的無情反撲

  羅:敏督利颱風對台灣造成嚴重災害,台灣應從中吸取甚麼敎訓?或者對日後的經濟發展策略有何啟示?

  陳:七月二日的水災雖是自然災害,但也是大自然對民間長期忽略環境保護的一個反撲。類似的案例已經很多了,前幾年的桃芝颱風把台北市淹得一塌糊塗;在中部,幾乎每一次大大小小的颱風,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災害。對於民間的過度開發,政府並沒有徹底的下決心解決,每次都祇是重建,等下一次災害來時又是同樣的結果。所以我認為,政府確實要徹底檢討,土地要重新規劃,不能住人的地方就不要再住人了。

  過去,一方面要發展經濟,二方面又要保護農業,要維護一個相當大面積的農業生產。台灣的土地很多都作為了農業用途,許多住戶、工廠,都祇好往山上搬,所以很多山坡都被利用開發。現在應重新檢討,因為現在很多工廠都已外移,不需要那麼多的工廠用地。同時,台灣已經加入WTO,現在也不需要那麼多農業用地。所以不管是工業生產還是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土地面積,實際上都減少了。

  農業人口老化且越來越少

  羅:要讓農民離開長期經營的農地,他們靠甚麼維生呢?

  陳:農民問題,我覺得不用太擔心,現在台灣大約還有百分之十的農業人口,其中大部分人的年齡都在六十歲以上。所以從世代交替的角度來看,隨著農民人口的老化,農民數量會越來越少。現在新進的農民已經很少了,除非有甚麼把握或新的產品,不然很少人會對農業有興趣。農村裡面很多人讀書出來了就留在城市,加上其實很多農民也不是全職的農民,很多人都是平時在工廠打工,農忙時才回去幫忙。不少年輕農民所從事的都是高科技的東西,產品價格比較高,否則他們也不會從事這個行業。如有的種蘭花,有些農民也蠻有創意的。所以農業人口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然調整,會大幅度的減少。

  農業也可以外移

  羅:台灣的農業生產條件不太好,但台灣的農業生產過去還是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果;無論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都是比較發達的,不少農業生產技術都不錯。

  陳:台灣政府在農業方面投資了很多錢,投資於研發的費用很多,如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等;而且政府研發出來後都是無償提供給農民,所以台灣的農業是很進步的。但台灣的生產條件不好呀,所以有點可惜。其實現在很多業者都到大陸發展了,台灣的養鰻業都已到大陸,養蘭花的也到雲南去了。在大陸,土地和人工都便宜,這樣加上台灣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效益都不錯。過去我們有個錯誤印象,好像農民是走不出去的,其實農民也是可以走出去。很多農民很有學問,農業生產也需要很多專業知識,以及生產經驗,所以如果台灣的技術和大陸的土地、勞工能夠搭配起來,是可以做得很好的,大家互利互惠。如果不合作,台灣的很多生產條件顯然是不行的。像水產養殖業,台灣的技術很好,養出來的魚很好,但由於大量抽地下水來養魚,台灣很多地方的地表都沉降了,環境都破壞了。如屏東,養殖魚業最大的地方,現在都不能再搞了,而且也沒有人力,所以農業這一塊本身也是可以外移的。

  (原載《中國評論》2004年8月號)

 

 陳添枝

  台灣大學電機系學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USA及 Drexel University USA助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所副研究員、研究員、所長、院長;現為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