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蔡勝佳:兩岸農業合作的潛力與前景


  台灣農業的地位原本就隨著經濟的發展而逐漸下降,而在加入WTO之後,面對來自外國農產品的競爭,加上台灣自身客觀條件的限制,農業的發展空間更形縮小,農民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但是,台灣農業畢竟還是一個產業,農村人口還佔台灣人口的百分之十五,特別是在台灣南部的嘉南平原一帶,務農家庭很多,台灣農業和農民問題,仍然備受社會關注。

  值得肯定的是,農業和農民曾對台灣經濟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近年來,台灣農業轉型取得相當成效,精緻農業和觀光休閒農業慰為風潮。同時,台灣農業和農民也開始到中國大陸尋求發展的機會,並有了初步的成果,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正成為兩岸經貿關係中一個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台灣農業是成功的,台灣農業發展的一些經驗也是值得中國大陸借鑒的,兩岸農業具有很大的合作潛力,當然也存在許多問題有待克服。帶著相關問題,本人專訪了台灣農業專家、立法委員、海峽兩岸農業協會理事長蔡勝佳博士。

  台灣農業的基本情況

  羅祥喜(以下簡稱羅):感謝您接受專訪,能否請您先簡單介紹一下當前台灣農業的基本情況?

  蔡勝佳(以下簡稱蔡):二○○四年,台灣的耕地面積為八十三點五萬公頃;農戶七十二點一萬戶;農業人口三百二十二點五萬人,約佔台灣人口的百分之十五;農業就業人口約六十萬人,佔台灣就業人口的百分之六;台灣中南部七個縣市——雲林縣、嘉義縣、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嘉義市、台南市的農業人口一百三十五點五萬人;農業總產值佔GDP的百分之一點七四。台灣與大陸農業的經營形態相似,均屬小農經營。

  台灣的農業人口可分為專業農和兼業農兩種。依據台灣農委會農糧署的資料,二○○四年台灣的專業農有十七點七萬戶、四十四點九萬人,分別佔台灣農戶數和農業人口數的百分之二十四點六和百分之十三點九,兼業農五十四點四萬戶、二百七十七點六萬人,分別佔台灣農戶數和農業人口數的百分之七十五點四和百分之八十六點一。在兼業農中,又有以農業為主和以兼業為主之分。現在專業農越來越少,兼業農越來越多。就總體而言,絕大多數的農家是靠非農業所得,非農業所得約佔百分之八十,真正農業所得祇佔約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說,現在農業已經變成一種兼業,農業收成好不好變成不是非常重要,這是非常明顯的。

  另外一個情況是,盡管現在台灣農業碰到許多困難,但農村社會相當穩定,因為台灣農民現在的福利狀況非常好,有老農津貼、國民健康保險,鄉村的住宅環境也比較好,城鄉差異比較小,加上許多農家子女也可以從外面賺錢回來。所以,盡管農業的就業狀況那麼差,但農民不會輕舉起來反抗,社會情況很穩定。所以很多人把農業看成一種產業是錯的,農業除了是一種經濟產業之外,本身也有非常大的社會穩定功能。大部分農民是非常純樸、愛好和平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還在。但是現在正慢慢銳變,在這個銳變過程中,政府不好好掌握的話,將來整個社會會非常動蕩。

  羅:不是很多人尤其是中南部農民認為“肚子扁扁也要選阿扁”嗎?

  蔡:現在因為城鄉差距沒有那麼明顯,台灣農村的環境好,農民吃得飽、穿得暖,社會福利又好,生活沒有壓力。所以曾經有人說,肚子扁扁也要選阿扁,這是中南部農民非常本土的一種看法,特別是當年二二八事件及後來國民黨高壓統治,對許多中南部農民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但因為阿扁一再的失言、失德、失信,行政能力不彰,這種情況已經慢慢在轉變了;現在你看還有哪一個人跳出來說“肚子扁扁還要支持阿扁”?這種話已經很少聽到了。

  台灣農業的優劣勢

  羅:台灣農業的優勢和成果有哪些?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甚麼?

  蔡:概括而言,台灣農業的優勢包括:具有優異的農業應用技術;農民組織健全;具有現代化的經營行銷理念與實際經驗;栽培生産技術及研發成果佳;加工技術及食品管理制度佳;經營管理能力較佳;科技研發與生産緊密結合且有健全的農技推廣體系;産品市場體系建設現代化及管理制度化;農產品品質優良;農藥殘毒管制、檢測體系及防疫系統健全;農機、相關資材及周邊相關工業發達;政府對農村農業的投資多。

  面臨的問題或劣勢有:自然資源較缺乏;小農制,每戶平均耕地規模小,土地及人力成本高,缺少國際競爭力;常有産銷失衡問題;品種及技術外流情形嚴重;生態環境破壞;工商業的迅速發展,造成農村勞動力的普遍匱乏,而且老化;生産成本高。在諸多問題當中,台灣農業最大的問題是市場——淺碟式的內銷市場。

  台灣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

  羅:台灣農業發展是成功的,它有哪些經驗值得總結和肯定?有何啟示?

  蔡:第一,推展三生三農的計劃非常成功。台灣的社會之所以那麼穩定,跟農村的穩定有很大的關係。這四五十年來,政府投資在農村的經費相當高(尤其在技術推廣方面投入很多),使得台灣鄉村跟都市的差距非常有限;無論是居住條件還是生活環境,台灣農村都不錯。這跟政府推展三生三農的計劃有很大的關係。

  所謂三生,就是生產、生活、生態,三農就是農民、農業、農村,三者作了很成功的結合,使得農村維持非常穩定的狀態。這一點跟大陸比是非常大的不同。在大陸,農業跟農村、農民是脫鉤的。大陸很多大型農業企業的水準是世界一流的,有的還請了很多台灣、日本和其他國家的高級經營管理和技術人員,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的品質是世界一流的。但是這些農業企業根本沒有回饋給大陸的農村,很少能夠回饋給大陸的農村和農民,台灣就沒有這種現象。在台灣,農民本身就是農業企業,生產出來的東西可以馬上跟三農的計劃結合,創造很多農村的財富。尤其執政者都怕失掉農民選票,開了很多支票(如老農津貼、農民健康保險等),農村建設的錢,一年有好幾千億元新台幣。

  羅:老農津貼是怎麼津貼的?

  蔡:從二○○六年一月一日開始,每個老農每個月可以領五千元新台幣。

  羅:多大年紀算老農?

  蔡:六十五歲以上的都可以領。此外,還有農民健康保險,比一般保險的費用低,農民最怕生病以後沒錢醫。

  羅:農民健康保險是自願性的還是強制性的?

  蔡:因為保費很低,所以大家都願意保。台灣的醫療體系非常好,醫療水平也很高,很多台灣人無論是到大陸還是海外,生病了都回台灣就醫。因此,台灣整個醫療系統,每年的健保費用虧損得非常嚴重。

  第二,台灣農業有很好的推廣體系,農業的轉型亦很成功。台灣農業隨著社會的變遷,逐漸向精緻農業、休閒農業轉型,並取得成功。農業要整體發達,單靠技術是不夠的,有幾個因素也很重要,比如:一定要有很好的推廣體系。台灣農業的推廣體系做得非常好,這個推廣體系有農會、合作社、改良場,先進的農業技術可以通過這個系統,很快得到推廣,農民也知道怎麼通過這個體系得到所需的農業知識、技術和管理方法。這一點是大陸最缺乏的。

  第三,與農業相關的配套產業非常發達。比如,農藥、肥料、自動機械等相關農業資材的產業,在台灣非常發達。

  羅:台灣農民生產出來的東西,是農民自己拿到市場去,還是有人來收購?

  蔡:台灣是透過農民組織,透過農會合作社,這些組織會幫農民將產品運到批發市場去,農民基本上專做生產。

  羅:其它都不要管了?

  蔡:當然要知道整個市場需要生產哪一種東西,或甚麼產品比較受歡迎;產品生產出來以後就直接送給農會,送給合作社,甚至於有一些賣給批發市場的人,會來幫農民將產品運銷到批發市場去。現代化的運銷系統和批發市場,對整個農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現在大陸,很多農民生產出很好的農產品,但沒有得到相對合理的價格,這樣會嚴重影響農民的生產意願。

  兩岸農業交流的現狀

  羅:近年來兩岸農業交流的情況如何?

  蔡:台灣農企業及農民前往大陸投資已遍及大陸沿海各省、海南島、雲林、四川等,尤以福建、廣東、海南島最多,因係各自前往投資,相關人數及投資額度,正在統計中。針對兩岸日益頻繁之農業貿易與投資交流部分,據農委會資料顯示,在農產貿易方面,目前台灣以“正面表列”公告准許輸入的大陸農產品有一千四百七十三項,佔農產品總項目的百分之六十二點五;二○○四年台灣自大陸進口農產品總值約五億零一百萬美元,較二○○三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二點六;出口值二億九千萬美元,成長百分之六十六點一,顯示加入WTO後兩岸農業貿易交流熱絡,以及兩岸間農產貿易逆差呈現減少之趨勢。在台商赴大陸農業投資方面,累計至二○○四年底為四千七百零九件,金額約三十三億二千萬美元,以食品及飲料製造業為主,約佔百分之五十八點二。

  羅:台商在大陸從事的農業投資,呈現出甚麼樣的發展趨勢?

  蔡:台商在大陸從事的農業投資,有四個趨勢:第一,投資形態逐漸由外向型向內銷市場佔領型轉變;第二,台商大陸投資農業集中在東南沿海和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食品加工業則集中在大中型城市,有逐漸向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區和東北地區轉移之勢;第三,食品工業居台商農業投資首位,投資企業逐漸大型化,並利用大陸資本市場包裝上市,投資趨向長期性;第四,傳統産業與生物高科技將成為台商投資重要發展方向。

  羅:當前兩岸農業技術和人員交流情況如何?

  蔡:目前兩岸農業技術及相關研究交流,係由民間提出交流計畫,經農委會及相關機關審查通過後補助辦理。自一九九五年一月推動兩岸農業交流計畫以來,截至二○○四年度止共執行一百四十項計畫,主要交流成果包括兩岸農作物種原交流、農業技術交流以及大陸農業政策、制度及産銷資料搜集與研究,二○○五年度執行的計劃有十二項。

  目前大陸農業人士來訪,係依《大陸地區專業人士來台從事專業活動許可辦法》相關規定辦理,除需審查其是否為農業專業人士外,如擬赴台灣農業試驗研究單位參訪,均需取得受訪單位同意函,由受訪單位事先過濾參訪專案,排除敏感性科技專案之參訪。自一九九五年政府開放大陸專業人士來台以來,至二○○四年底累計達一萬零一百八十六人次。

  大陸農業的嚴重問題:先進農業企業與農村農民脫鉤

  羅:您如何看大陸發展農業的優、劣勢條件?

  蔡:大陸農業的優勢有:土地廣闊、人工便宜;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種原豐富,為世界八大種原中心之一;擁有廣大之消費市場;大陸政府對農業越來越重視,展現出強烈企圖心。劣勢在於:管理方式不佳;農地廣大,農業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脆弱;農業科技進步緩慢,科技研發及應用研究少;農民素質低,缺乏農民組織及推廣體系;農業科技人才素質不一;防疫工作有待加強;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水土流失、可耕地沙漠化,土壤質地劣化,水污染日益擴大。

  其實大陸的基礎生物科技是世界一流的,生理、生化、遺傳、品種改良等很多基礎科技,都是世界一流,人才也非常多;大陸很多大型農業企業的水平也是世界一流。但問題是,大陸大型的農業企業和先進的農業技術,跟廣大的農村、農民是脫鉤的;大陸缺乏有效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好的技術沒有辦法有效地推廣出去讓農民受益。此外,在大陸,與農業相關的配套產業,如農藥、化肥、農機等行業不發達。還有,大陸的城鄉差距實在太大,以致農村裡面留不住人才,好的人才都寧願去都市發展。因此,大陸應盡快用三農三生的計劃縮小城鄉差距。如果城鄉差距不縮小,農村以後會動蕩不安。

  兩岸應建立農業合作協商平台

  羅:兩岸農業合作有何潛力?

  蔡:由於兩岸農業發展環境與條件不同,各有其優缺點,正可讓兩岸農業產生互補之效果。兩岸農業皆屬小農經營型態,面臨之問題類似,因此台灣農業發展之經驗,部份可供大陸借鏡,借重台灣經驗有助改善大陸的三農問題,增加農民所得。

  兩岸農業交流已有多年,歷年來皆以農業專業人士、團體及學術上的交流居多,前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陸續訪問大陸後,兩岸農業的交流有了更進一步的突破與發展,其中以大陸開放台灣水果零關稅進口、快速通關等便利措施為最,實質嘉惠台灣的農民。可以預計,台灣水果銷往大陸的前景相當看好,但仍需兩岸加速建立協商平台,以確保雙邊利益。

  兩岸農業合作的方向與建議

  羅: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的方向是甚麼?有何建議?

  蔡:兩岸的農業交流互動,將來勢必更為頻繁。由於兩岸農業發展程度及競爭力皆不相同,未來發展空間寬廣。就目前兩岸農業而言,如何有效改善小農制的農民收入、農村環境,以縮短城鄉差距、安定農村發展農業,實屬刻不容緩的問題,個人認為應就下列幾點予以檢討解決:

  第一,提昇兩岸農產品生產行銷優勢,就農產品生產季節、產量、品質、種類、市場共同檢討安排。

  第二,強化科技發展及產業化之合作,加強兩岸農業科技人才交流。

  第三,共同建構農業產銷體系:兩岸共同建立優良品牌及認證制度,協助大陸建構共同運銷拍賣市場及通路系統,並加強農產品秩序進口管理及安全防衛機制。

  第四,農民組織集團式有計劃性投資。

  第五,農業休閒產業規劃及發展,合力推動兩岸具有地方特質的休閒農業及農業旅遊策略聯盟。

  第六,共同維護及開發漁業資源,促進兩岸漁業健全發展。

  第七,建立兩岸農業交流及防檢疫制度:落實食品安全檢驗與加強動植物防疫檢疫資訊交流及文件認證,並擴大兩岸農業人員互訪,促進彼此瞭解,以及建立兩岸種原、種苗的交流機制。

第八,建立法令保障:透過兩岸協商,確立雙方投資項目,另確立兩岸認同之智慧財產權制度,達到雙贏目標,以及兩岸共同建立農產品進出口體制。

 

蔡勝佳

  一九四五年生,台灣省台南縣人;中興大學農學院畢業,美國甘迺迪大學管理碩士,美國NOVA東南大學企管博士;曾任台南縣農會總幹事、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股長;現為親民黨籍立法委員、南榮技術學院、屏東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中國海峽兩岸農業協會理事長、台灣農業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台南縣觀光協會理事長等。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