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後 記:用心看台灣


  前面三十位受訪者,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面向,或者不同的立場,談了自己對台灣政治、經濟、社會及兩岸關係的看法。透過這些專訪,我自己深刻感受獲益良多,對我加深對這些相關問題的瞭解和認識,具有相當的幫助。

  除了這些專訪,這些年也拜訪了台灣許多政黨、政府、智庫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參加過很多公開和不公開的學術研討會及座討會,與多個機構(如中華港澳之友協會、中華歐亞基金會、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等)共同舉辦過多場“思想者論壇”;與會者除了有藍綠陣營的代表,也有知名企業家和資深的專家學者。通過這些拜訪、交流和座談,筆者深感受益匪淺。

  這幾年在台灣訪問、交流期間,也碰到過許多重要的政治活動及政治事件,包括“台灣正名”遊行、“保衛中華民國遊行”、台鐵罷工、電訊公會遊行、教師遊行、公投風波、陳水扁在民進黨十七週年黨慶會上高喊要“催生台灣新憲法”以及今年一月一日發表“元旦文告”風波等。觀察這些活動,不難看出台灣民眾對政治的熱衷、瘋狂、不滿、無奈與無助。

  台北的政治氣氛有時真的讓人感到窒息。所幸,離開政治化的台北,到處都可以感受到政治和情緒之外的風土民情,感受到台灣樸實與感性的一面,讓人感到親切、舒適及進步。

  總之,這幾年在台灣的所見、所聞、所思,感慨良多,較為深刻的感受和印象至少有以下幾個:

  兩岸人員交流非常重要

  我從事台灣及兩岸關係問題之觀察和研究近二十年,這幾年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到台灣進行訪問和交流。我深深感到,儘管在當今這個資訊時代,各種資訊的傳播相當快速,台灣各種資訊很快就可以通過電子或平面媒體以及互聯網絡傳播到海外和大陸,但是在台灣實地的感受還是很不一樣。因此,我認為,兩岸的人員交流非常重要,尤其在兩岸關係緊張對峙的情勢下,人員的交流更是刻不容緩。在兩岸的交流互動中,雖然台灣民眾前往大陸的人數遠多於大陸到台灣交流的人數,但我在台灣也感受到,許多台灣民眾對大陸的瞭解和認識還是非常有限或片面的。而對於絕大多數的大陸民眾來說,台灣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遙遠之地,因此對於台灣的認識更加限縮。大陸和台灣的政府都應該為兩岸人員交流創造更多、更便利的條件。人員的交流,絕對有助於增進兩岸人民的瞭解,有助於增進互信,有助於兩岸關係的健康發展。

  本土化不等於台獨

  筆者認為,台灣的本土化是必然的趨勢,這種趨勢還會進一步發展。雖然這種趨勢與台獨勢力的壯大幾乎是同步發展的,但本土化並不等同於台獨。許多台灣民眾還是認為台獨是條走不通的路,也是一條危險的路;兩岸的經濟交流和區域經濟整合是台灣未來必走的路;台灣要避免被邊緣化,必須在區域經濟合作大潮中有所作為,有所選擇。對此,大陸應該正確分析,小心因應;審慎理解台灣民眾當家作主的訴求,將本土化與台灣獨立相區隔,才能夠爭取人心。在兩岸的競爭和對峙中,時間對大陸有利;台灣祇有融入大陸、利用大陸,才有前途,也才是正途。

  台灣的民主政治未臻成熟

  台灣的民主化程度可以說已經相當高;但是,台灣的民主政治仍然不夠成熟,與西方的民主政治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參加選舉的不同政黨及其支持者,一般不會形成嚴重的對立或對抗;不同的候選人勝選,也不會影響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大方向。台灣則完全不同,台灣的領導人雖然由民選產生,但藍綠兩大陣營的政治立場和訴求主張幾乎不同,處於對立、僵滯的狀態;不同的候選人贏得選舉,可能將台灣引向不同的發展方向。政黨和政治人物之間的競爭也常不擇手段,非理性的抗爭和抹黑、抹紅、抹黃事件多所聞見,社會亂象頻生,這些都是台灣民主政治不臻成熟的表現。有不少分析家認為,台灣的民主政治可能要經歷幾次的政黨輪替之後才會變得理性成熟。

  台灣社會理性的聲音有增強之勢

  我觀察到,這些年,台灣的社會和族群,已經因為選舉等原因,出現嚴重的分裂和對峙,台灣多數民眾對此既顯不滿,更感無奈。不過儘管如此,台灣也不是非藍即綠,台灣社會還有一股理性的力量。許多社會精英乃至社會大眾,已開始反思、反省相關問題,反對撕裂族群,反對統獨對立,要求政治人物理性問政的聲音有增強之勢。二○○五年十二月三日舉行的三合一(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長)選舉,就是最好的例證。選舉結果所昭示的:不是簡單的藍勝綠敗,更重要的是突顯台灣民眾理性的回歸。

  不要僅從兩岸關係的角度看台灣的政治發展

  在台灣,筆者深刻感受到,大陸往往是從兩岸關係的角度、從統獨分合的思維來看台灣的政治發展和政治鬥爭。其實台灣的政治發展有其特殊之處,無論是對台灣各個政黨的主張,還是政治人物的言論,大陸都應儘量避免率從兩岸關係的角度去判別;對於陳水扁的言論包括他的兩岸政策,也都不能僅從兩岸關係的思維去解讀,而應就台灣內部政治運作和權力競逐的面向去看待,才可能掌握住關鍵。因此,大陸尚需要投入更多的功夫去瞭解台灣內部的政治運作。

  大陸對台灣應更包容

  在台灣,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面對中國大陸的發展和經濟的快速崛起,以及這種崛起所產生的強大吸引力,台灣有不少人感到憂慮、害怕,擔心台灣被大陸吸引過去。也有很多人動心,把希望和出路放在大陸,無論台商對大陸投資的增加,還是到大陸尋求出路的專業人士的增多,以及移居大陸和赴大陸求學的學生增多,都說明、解釋著這一點!但更多的社會大眾,則希望兩岸能夠良性的互動、增進互信,希望台灣當局的大陸政策更加開放,也希望中國大陸對台灣更加包容、理解,釋放更多的善意。

  台灣南北部的文化差異大

  台灣北部,工商業比較發達,社會比較開放,民眾的教育程度也比較高,投票行為比較理性,會有較強的是非判斷能力,選擇自己認為對整個社會發展較為有利的政策和政黨。相對的,在中南部地區,由於工商業比較不發達,社會開放度相對較低,民眾的受教育程度也較低,投票行為的理性程度明顯較低。在南部地區,可以很容易看到或聽到,許多人的經濟條件並不好,對阿扁和民進黨政府甚為不滿,但若問到選舉投票時,許多人還是會支持民進黨,因此,中南部仍是民進黨的的鐵票區。不過,正如台灣立法委員、台南縣觀光協會理事長蔡勝佳博士所說,“因為阿扁一再的失言、失信,行政能力不彰,這種情況已經慢慢在轉變了;現在你看還有哪一個人跳出來說‘肚子扁扁還要支持阿扁’?這種話已經很少聽到了”。

  台灣的農村充滿生機和活力

  離開城市,走入鄉村,感覺是完全不同的。在城市,聽到、看到的,多是政治的東西,是政治的激情或不同陣營的“口水戰”。在鄉村,聽到、看到的,常常是農業轉型和休閒農業發展的成功故事和樸實的風土民情。筆者的感想和感覺之一是:儘管台灣的農業生產已逐漸萎縮,尤其是加入WTO對台灣農業的沖擊相當大,但台灣農業是成功的;許多農業產品還是有競爭力的,台灣農民更是有活力和創造力,生存能力很強。同時筆者也感受到,兩岸農業合作是台灣農業的出路之一,掌握先進實用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的農民,可以在大陸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取得更大的成功。

  以上所列,祇是筆者在台灣訪問、研究、交流過程中的一些感受,對台灣的認識和認知可能還相當膚淺,有些看法和觀點未必正確。在此,敬請讀者朋友,尤其是台灣的讀者朋友,批評指正。我也會繼續冷靜、理性地用心觀察、研究台灣和兩岸關係。

  羅祥喜

  二○○六年一月於台北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