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三、高州府

  1未説高州府之前,先説高州

  高州,作爲行政建制始於南朝樑代大通中即公元528年,一登臺就是州級建制,治址在高州古城,即現今高州長坡鎮舊城村。

  當時,高州舊城也是電白郡治,後來電白郡降爲縣,縣治仍在高州舊城,高州和電白同駐一地,直到明朝成化三年即公元1467年,電白縣治才從高州舊城遷到今電白縣電城鎮。這就是前邊説的,高州在電白,電白在高州。

  南朝樑大寶元年即公元550年,高州治址從舊城遷至安寧縣城(今陽江地),安寧縣改高凉縣。

  直到唐朝貞觀二十三年即公元648年,高州治址從高凉縣(今陽江地)遷到良德縣城(高州境内東岸鎮良德墟),唐朝大曆十一年即公元776年,高州治址從良德遷至電白縣城(即高州舊城)。

  在高州建制百年後,唐貞觀八年即公元634年,南岩州改爲潘州,州治茂名縣城,即現今高州市區高州鎮。

  高州與潘州并存三百多年後,宋朝開寶五年即公元972年,潘州並入高州。高州治址仍在舊城,潘州城仍稱茂名城。

  明朝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高州(此時已由高州路改爲高州府)治址才遷至茂名城,從此,茂名城、潘州城、高州城同處一地。

  高州遷治路經可以這樣概括:高州舊城(電白郡治)——高凉縣城(今陽江地)——良德縣城(今高州東岸)——高州舊城(電白縣治)——茂名縣城(今高州城)。

  圖3-1 高州古城址示意圖

  (圖略)

  還應指出,歷史上高州城是粤西行政中心,除了長期是州府治址之外,清朝時還是高雷陽道之道治,管治11個縣;民國時期是南路行署之駐地,管治高州、雷州、陽江、合浦、欽州16個縣。

  2現在開始説高州府

  高州府,明朝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設置,那時明朝實行布政司——府——縣三級政區建制,高州也由元朝的高州路改爲高州府,並把化州路並入,管轄茂名、電白、信宜、化州及所領吴川、石城共一州五縣,府治茂名縣城(今高州城)。

  清朝政區實行省、道、府、縣四級建制,在明朝的省與府之間設置道一級。高州府轄區不變,仍一州五縣,但化州不領縣,在府之上,設置高雷陽道,管轄高州府、雷州府(轄海康、徐聞、遂溪三縣)和陽江直隸州(轄陽春縣),道治茂名縣城。

  辛亥革命後,廣東實行省、道、縣三級制。高州府轄茂名、電白、信宜、化縣(原化州)、吴川、亷江(原石城縣),府治茂名縣城。高雷道轄高州府、雷州府、陽江直隸州屬下十一個縣,道治茂名縣城。公元1920年,道撤消;公元1925年,省下設行政區,府廢除。

  高州府,從公元1368年開始設置,到公元1925年廢除,共存在554年,府治一直在茂名縣城(即今高州城)。

  明清時期高州府,屬下轄五縣一州,統稱六屬。版圖東接陽江,北連羅定,西鄰廣西,南臨海洋。地勢總體北高南低。氣候温熱,雨水充足,衆物繁生。北部山區,遍種竹木,經營林産,亦造“梯田”,種植谷薯;中南部丘陵、平原地區,農耕爲主,盛産稻穀、甘薯、黄荳、桑麻、花生、糖蔗、荔枝、菸葉、香蕉、菠蘿蜜、龍眼、柑橙等,農産品自給有餘,尚有輸出;沿海,曬鹽捕魚,世代靠海爲生。

  域内交通也算方便,鑒江水道從信宜鎮隆以下可通竹筏、木船和小汽船,主要港埠有鎮隆、高州、化州、黄坡、梅緑等。海運以水東港爲商港,五百噸小輪來往江門、廣州。陸路唯有公路,六屬相通,對外東行經陽江、三埠而達廣州,西行通往廣西欽廉,南行可通湛雷。

  高州府非龍騰虎躍之鄉、兵家必争之地,故鮮聞兵馬金革,户籍日增,田疇日辟。居民生活,日出荷鋤而耕,日入沐浴而息。民風檏實,習俗敦厚,崇文尚義,行善篤孝。雖不及蘇杭之富足繁華,却也是宜居立身之區。

  存置五百多年的高州府,可以概括三個特點:一是以高州爲中心;二是轄區基本穩定;三是宜居立身之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