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關於我省産業和勞動力雙轉移與區域協調發展的研究報告

  以生産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謀求最大的經濟、社會、生態和空間效益,是當今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對於區域發展長期失衡的地方,尤爲必要和迫切。爲瞭解决廣東區域發展失衡的問題,2008年初,廣東省委、省政府作出關於推進産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的决定,使雙轉移掀起高潮,席捲省内各市縣,爲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邁開堅定步伐。

  一、只有通過雙轉移才能解决區域失衡痼疾

  改革開放30年,廣東成爲全國經濟大省,但省内發展水平十分懸殊。爲達到協調發展,廣東分爲珠三角、東西兩翼和山區四大塊,作爲實施空間發展戰略的四大平臺。在30年曆史進程中,先進的珠三角與後進東西兩翼和山區的區域發展總體水平兩極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隨着時間推移,不但没有彌合,反而朝相反方向發展。這種反差,還鮮明地體現在區域財政收入和居民生活差异上。現參考近幾年的《廣東發展藍皮書》有關數據,列表如下:

  表一 廣東區域發展狀况對照表(图表略)

  表二 2007年廣東區域財政收入和居民生活水平對照表(图表略)

  有人説,廣東是全國最富省份,但也是最窮省份,其所指是廣東内部財富收入地區極不平衡,富裕珠三角與相對貧困三大塊形成鮮明的對比。省委、省政府領導高屋建瓴地看到問題癥結所在,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提出“雙轉移”戰略决策和措施,不失爲一項具有現實性、前瞻性、地區性和全球性意義的大政方針和舉措,大有“壯士斷腕”之氣魄。

  二、雙轉移對謀求區域協調發展的效應

  我省實施雙轉移戰略的一個最大目標,是謀求區域協調發展。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以雙轉移的成效爲標誌。這應包括雙轉移産生的經濟效應、社會效應、生態效應和空間效應。廣東雙轉移已經一年多,據綜合有關材料和實地調研,其産生的效應是顯著的,並呈良好發展勢頭,預兆着光明前景。

  1.雙轉移的經濟效應。據在廣州、深圳、佛山、江門、東莞等地調研瞭解到,藉助於雙轉移,使産業和勞動力轉移到最適宜發展的地方,各得其所、各展其長、各謀其利,已取得的經濟效應甚爲明顯。2008年全省已建29個工業園區實現工業總産值302.66億元,利税27.72

  億元,分别爲2007年同一指標的4.7倍和5.3倍,2009年第一季度全省工業園區增至32個,建成項目693個,投資586.08億元,其經濟效益當可預期。

  各市區(縣)在雙轉移中經濟更大受其惠。深圳市自2006年以來,遷出企業1083家,爲新興産業進入贏得發展空間,帶來可觀經濟效益。近年高新技術産品産值超過9000億元。2008年深圳GDP高達7806.5億元,比上年增長12.1%,人均GDP達13153美元,提前兩年實現“十一五”規劃指標。2008年佛山市禪城區外遷陶瓷企業90多家。南海區大瀝鎮遷出鋁型材廠29家。順德區遷出塑料、五金等企業17家,與此同時,又引來一批國内外有影響陶瓷、鋁型材、家電、液晶平板顯示屏等先進製造業,僅在順德就有30家企業確定落户。在禪城區落户禪城創意園的陶瓷等企業已達92家。2008年佛山規模以上汽配製造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産值216.7億元,比上年增長28.7%。

  2.雙轉移的社會效應。勞動力作爲生産力最活躍因素,它的轉移,不僅是生産要素在新的環境下實現經濟再生産,而且引起社會結構的變化和重組,産生强烈的社會效應。廣東爲人口大省,常住人口達9500萬(内含外來工2000萬),加上流動人口,廣東人口超過1億,相當部分集中在珠三角。伴隨着産業轉移,勞動力轉移也同時發生。在2009年以前27年間,廣東總共從農村轉移出93萬人,但2008年僅一年就達106.4萬人,比2007年增長18.2%。同年,廣東省組織培訓農村勞動力58.5萬人。另據統計,2008年全省農村勞動力從事非農業務工收入達1300多億元,非農收入占農民收入總額由2007年的71%增加到2008年的73%。按照2012年全省新增轉移就業600萬人規劃推算,届時每年農村居民可增非農務工收入1500億元以上,比2007年高近一倍。這當然離不開産業轉移帶來的經濟收入。這些人勞動素質的提高和經濟收入增加,對淡化城鄉二元結構,改善當地生産環境和社會風尚是有很大推動作用的。

  3.雙轉移的生態效應。廣東雙轉變的一個重要驅動力,即爲舒緩人與環境緊張關係,改善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爲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基礎。珠三角大量勞動密集、污染環境的産業遷出以後,大大减輕環境壓力,當地生態狀况明顯好轉。如中山向河源轉移電子通訊業,深圳向和平縣轉移鐘錶製造業,東莞鳳崗向惠東轉移制鞋業,大朗向信宜轉移毛紡業,深圳向潮州轉移陶瓷業,佛山向雲浮轉移石材加工業等即屬其例。但這種轉移,並不是以犧牲轉入地的生態環境利益爲代價的。因爲新轉入的産業,一是采取工業園的集中布局方式,避免過去“村村點火,户户冒煙”的配置所帶來環境污染和整治困難弊端,便於采取各種環保措施,使産業對環境危害降到最低限度。二是轉入地工業園選址,都經過環保部門的環保質量評估,達到有關標準才容許轉入。這樣就有可能有效地避免“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工業化模式,更符合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所以這種雙轉移,是一種雙贏的生態效應。亦即許多地區所要求的“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緑水青山”那樣。如南雄精細化工園區接受來自珠三角和鄰近省區的60家林産化工企業轉移,占地約5000畝,項目廠房距離鍋爐50米以上,距離居民區400米以上,達到對這類企業的環境保護要求。投産以來,未出現環境污染事件,預計未來5年内將有200家企業進入這個園區。園區負責人稱園區建成是“企業有福,南雄人民有福”。這其中包括了它避免了人們擔心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

  4.雙轉移的空間效應。這是指雙轉移帶來區域空間結合和空間一體化的效應,包括了雙轉移形成了各地區之間多方面的經濟、社會、文化等聯繫,相互依存,互補互動,達到彼此間的有機結合。這就有可能突破區域間原來存在的自然區、行政區、經濟區、文化區等限制,使各個經濟要素在這些地區之間無障礙地流動和組合,並建立爲此所需要各種網絡,最後達到空間一體化的要求,這應是雙轉移所追求的一個最大目標。

  産業園是雙轉移主要空間形式,轉出地與轉入地實際上也是一種空間結合形式。從轉出地來説,它是一種“騰籠换鳥”過程和結果,帶來更高級科技、人才、産業的置换和進入,佔領騰出的空間,與第三者發生空間過程。如珠三角部分地區雙轉移後,境外或其他地區産業進來,由此建立起珠三角與這些地區新的空間關係。而對轉入地而言,它是雙轉移的着陸點,是“築巢引鳳”。它與轉出地的關係並没有因這種轉移而割斷或疏遠;相反,它必須保持和提昇與轉出地的各種關係,從轉出地得到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以保障自己的運行和發展,轉出地也有責任和義務來扶植、培育轉入地這些企業的健康成長和不斷壯大。這樣兩地將達到一個更高級空間結合和一體化程度。

  三、雙轉移的現狀與特點

  雙轉移雖實施時間不長,但其效應已初露端倪,更顯著效應當可預期。但這是一個新生事物,須有一個認識、驗证過程;還有在當前全球性金融危機背景下,其制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還難以預測。據各方面介紹和實地調研,雙轉移現狀有如下特點:

  1.政府主導爲主,市場調控爲輔。雙轉移涉及問題甚多,在我省市場經濟發育尚未成熟,尤其在珠三角以外地區更爲突出背景下,目前雙轉移主要依靠省委、省政府以行政力量加以指導和實施,如省府爲此制定一系列文件即是。而市場調控作用似乎還很微弱。現在所建立的工業園區,爲政府出面組織、牽頭、運作,基本上是政府行爲,而少有民資、外資爲主,市場經濟規律至少在園區建立方面遠未起到决定或主導作用。基於此,政府有形的法令和政策指導,與市場無形、自發起作用的經濟規律之間的矛盾如何協調,就成爲雙轉移進一步發展、推廣所面臨的一個迫切問題。

  2.雙轉移以行政區爲框架,而不是以經濟區爲載體。由於當前的經濟運行仍以行政區爲主要空間形式,可以説我國經濟仍然是行政區經濟。廣東市場經濟雖總體上發達,但區域發展不平衡,即使珠三角被視爲一個經濟區,而就全省而言,行政區經濟仍高踞主導地位。全省建立的産業園區,都是按地級市版圖分佈,而未能突破行政界綫,建立在經濟、社會、生態、空間效應及其組合效應最佳地區。雙轉移園區既由政府牽頭,以行政區爲依託建立,就難免存在各自爲政、條塊分割、封閉自居,甚至以鄰爲壑等現象,其産生的負面效應不容忽視。

  3.雙轉移區域範圍狹小。時下廣東雙轉移,以省内爲主,主要發生在珠三角與東西兩翼和山區之間,罕有在省外,特别是環珠三角廣東以外地區,以及範圍更爲廣袤的泛珠三角地區。而在經濟全球化和空間一體化背景下,廣東這種轉移空間視野行爲仍屬狹小,未能真正成爲“世界工廠”。

  4.雙轉移仍存不少具體問題有待解决。一是雙轉移涉及多方利益,從各自立場出發,存在問題不少。對轉出方而言,産業轉出後,騰出空間,須及時填充,否則很容易造成“空心化”,産生土地、設備閒置等現象,出現新的浪費。對轉入方,爲了建設産業園區,必須有相當投入,難免增加財政負擔、利息和債務風險。雖然省政府大力支持園區建設,但財力畢竟有限,大部分仍須地方政府籌措。另外,轉入的多爲勞動密集型産業,多少帶來環境污染問題,由此帶來經濟效益可能被環境治理扺銷。又有不少人消極地吸取環境污染經驗教訓,對轉入有污染産業難免有顧慮,甚至扺觸情緒,這都增加了産業轉移的困難。二是廣東勞動者素質偏低,比不上江蘇、浙江、上海勞動者素質。廣東城鄉從業人員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全員的74%,未經任何職業培訓的占全員75.3%。特别是勞動力有82.3%爲初中以下水平,84%人未經職業培訓。這是全省梗概,在珠三角以外,這些比例可能更高。以這樣勞動者素質來應對雙轉移帶來企業的生産和經營,會有很多不適應地方。

  四、對策建議

  1.建立雙轉移的矛盾觀。雙轉移的主要矛盾是:雙轉移對提高生産發展水平的要求與滿足這些要求和條件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即爲轉出方與轉入方的結合點。解决這個矛盾,應爲雙轉移工作的核心和關鍵,也是達到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舉措。雙轉移不是簡單的位移,也不重在扶貧,而在於提高産業和勞動力發展水平,這個要求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能達到。爲此,應建立雙轉移的矛盾觀。這個矛盾又具體可表現爲:一是雙轉移部門之間矛盾(條條之間矛盾);二是雙轉移部門與地區之間矛盾(條塊之間矛盾);三是雙轉移地區與地區之間矛盾(塊塊之間矛盾)。認識與解决這些矛盾,預測矛盾各方的轉化,采取相應對策和措施,應成爲省和地方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實施雙轉移工作的重心,也是評價其成敗得失的標誌。

  2.針對雙轉移上述矛盾,應采取招標方式建立轉出方和轉入方的契約關係和空間關係。基於此,雙轉移最終應按市場經濟規律進行。但在目前市場經濟發育尚未完全、未成熟的狀况下,政府仍要發揮行政引導作用,待條件成熟再淡化乃至退出這部分職能。

  3.廣東目前劃分四個區域,在很大程度上僅停留在認識意義上,除了珠三角,其他三大塊還不是真正意義的經濟區,宜利用雙轉移機遇,結合《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則綱要》的實施,將這三大塊發展爲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形成廣東新的區域經濟格局。

  4.應從經濟全球化和空間一體化大戰略、大視野來看待廣東雙轉移,在珠三角、環珠、泛珠内雙轉移之同時,應充分利用世界産業向亞太地區轉移機會,積極創造條件,將這股熱流引入廣東各地。爲此,應積極發揮廣東2000萬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的潜力,爲雙轉移服務。

  5.基於本省勞動力素質偏低現狀,應大力開展職業技術培訓,特别注意提高東西兩翼、山區和外來工勞動技能和人文精神,使之成爲合格的新型勞動者,不僅適應本省雙轉移,也能應對世界産業向本省轉移。

  6.針對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現狀,應利用雙轉移機會,鼓勵和吸收他們到轉移産業園區工作或作爲人才貯備,並給予各方面優惠政策,使之成爲這些園區的一支骨幹力量。

  執筆:司徒尚紀(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

  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專題調研組(本文係國際金融危機的發展趨勢及對策研究專題之二)
  2009年8月5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