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大規模引進和培訓人才爲廣東産業結構優化昇級服務

  改革開放初期,較爲寬鬆的政策環境,相對豐厚的待遇使得廣東這片南國改革熱土成爲當時的人才聚集高地,吸引了衆多國内外英才。可以説,國内充裕的廉價勞動力配合廣東依靠“三來一補”政策所形成的以勞動密集型産業爲龍頭的産業發展格局,爲廣東的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斗轉星移,時空變换。30年後的今天,廣東在經歷了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後,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關鍵時期。一方面,廣東在完成基本工業化進程之後,經濟結構開始出現工業化中後期與以知識經濟爲特徵的第二次現代化初期的表征,廣東未來如何走的問題迫切需要尋找創新的思路。另一方面,發展成本的上昇,資源環境壓力的增大,産業結構的趨同,整體效率和競争力减弱等衆多問題的累積性爆發,預示着廣東傳統的以勞動密集型産業爲龍頭的經濟發展格局已經走到了重要的轉折點。更爲棘手的問題是由於多年來在科技開發與教育投入方面欠賬過多,使得我省的人力資源開發能力與速度不僅遠遠落後於國外先進國家,而且還落後於國内部分先進省市,難以滿足廣東未來經濟發展的需要。

  因此,爲了從根本上解决我省人才儲備匱乏的局面,我們必須站在戰略的高度,透徹分析我們擁有的優勢與面臨的機遇,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準確把握我省人才開發的全局與發展思路,全方位實施“人才强省”戰略。其關鍵點在於:一要通過多方位創新,實施廣東“人才儲備”新戰略;二要重點搞好人才的培養工程,開創“人才培養”新模式。

  一、目前我省人力資源開發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科技投入與本省的經濟規模相比相對較低

  從2007年的數據來看,盡管該年廣東的科技人員數量排全國第一,但其科技經費内部支出總額爲684.22億元,與其他省份相比處在中間行列,遠低於江蘇(900.15億元)與北京(825.42億元)。再從2007年的人均科技經費支出額來看,廣東省科技人員人均科技經費内部支出額爲15.24萬元,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5.62萬元/人),遠低於北京(20.55萬元/人)、上海(23.20萬元/人)、.20%,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84%),不僅低於山東(2.31%)、遼寧(2.61%)、浙江(2.71%)等省的指標,更遠低於北京(8.82%)、上海(4.33%)與江蘇(3.49%)等省市的指標。

  表1 2007年廣東與其他省份有關經費投入比較(图表略)

  (資料來源: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二)廣東的教育投入也相對較低

  根據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廣東的財政性(預算内)教育經費(億元)占GDP的比例(1.97%),僅與江蘇(1.99%)、山東(1.77%)的指標相當,不僅遠低於北京(3.51%)、上海(2.65%)兩個直轄市的指標,更低於河南(2.70%)、遼寧(2.48%)兩個中部與東北省份的對應指標。雖然廣東近年來迎頭趕上,在教育經費總投入方面已達全國第一,但其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和占GDP的比重仍然較低。如2003-2006年期間,廣東教育經費支出年平均增長14%,排在全國第21位;教育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産總值的比例,排在全國第22位。另據國家有關部門聯合公佈的《2006年與2007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况統計公告》的數據可知,2006年全國有12個省市區預算内教育撥款增長低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廣東名列其中。2007年全國有12個省市區預算内教育撥款增長僅比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高出不超過5%,廣東也名列在内。

  (三)廣東的人力資源區域分佈存在較大差距

  廣東省人才相對集中在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2005年該地區擁有全省近2/3的中專以上學歷人才和3/4中級技工以上人才。而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山區和東西兩翼,人才比重和人才密度較低。從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看,珠江三角洲地區占全省的86.97%,東翼占全省的9.77%,西翼占全省的3.19%,山區人才占全省的1.32%。珠三角、粤東、粤西的人才密度分别是粤北的7.8、2.66、1.6倍,可見人才分佈的區域差异之懸殊。從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增長情况可知,這幾個地區的差异也較大。從2001年到2005年,珠三角和粤東地區4年間增長了一倍多,粤西基本没有變化,而粤北却减少了1/2多;從每萬人擁有的人才分佈情况看,珠三角4年增長了36.05%,而其他三個地區不但没有增長,反而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特别是粤北降低了164.37%。這顯示人力資源區域分佈差异在不斷擴大。

  (四)廣東的人力資源總量與質量均處於較低水平

  2007年廣東高等學校的在校學生數爲111.97萬人,每萬人口普通高校在校學生數增加到120.34人。與北京、江蘇、上海等地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如2007年,江蘇省的普通高校在校學生人數爲156.88萬人。而從高級人才的質量來看,2007年,廣東、江蘇、上海、北京四省在校的研究生總數依次爲19751人、96546人、91763人,187414人,廣東不僅與江蘇、上海有較大差距,與北京的差距更大,兩者相差將近8倍。從院士的數量來看,廣東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名第八位,84名院士的數量與江蘇省的315人、浙江省的220人等相比差距不小。

  (五)廣東人力資源開發的一體化程度比較低

  雖同屬一個省份,但廣東的衆多城市在人力資源引進、人才培養專業設置、高校建設等方面均存在着結構趨同、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比如廣東的大學城數量不少,但缺乏明確的定位與區隔,尚未形成獨特的專業培養能力與優勢。各大學城内不同高校之間的合作還處在初級階段,難以對廣東的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産生積極的影響。再加上各城市在産業結構、經濟政策上相互參照,相互模仿,這就使得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等各城市之間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零和競争。而這些城市在人才開發的不少方面基本上各自爲政,如人才的準入制度各不相同,人才的激勵制度相互攀比,人才的徵信制度各自獨立,這些都嚴重障礙了我省人力資源開發邁向新階段的步伐。

  (六)廣東對人力資源的吸引力不够

  第一,30年基本不變的勞動報酬已經難以吸引藍領階層人才的到來,而廣東現在的産業結構原本就對高科技創新型人才存在擠出效應,以目前的報酬水平很難吸引到合適的高素質人才。第二,國内其他省市經過多年的發展,經濟有了長足的進步,願意並能够爲引進人才付出較高的工資與福利,成爲與廣東争奪高級人才的重要對手。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東人才流失的態勢。第三,廣東雖然已建立了較全面的法律體系,但出於對招商引資工作的重視,司法系統在辦案或執行過程中或多或少地會出現難以有效保護勞動者利益等問題,形成廣東的勞資糾紛比較多的局面。這也會影響人才來廣東的積極性。第四,廣東的企業主出於“找快錢”的思想,簡單地將人才當作“高級打工仔”,而不是看作是一項長期投資。很少有企業主能够從長遠戰略出發,創造各種條件,鼓勵員工通過創新來長期參與企業的運作。

  二、開展多方位創新,實施廣東“人才儲備”新戰略

  應該看到的是,盡管面臨不少困難,但由於廣東處在承接國際産業轉移的第一綫,而自身又需要順應逐步深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要求,加之粤港澳三地的經濟快速融合,必定在人才開發方面爲我們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特别是廣東經過30年發展所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與經濟實力,成爲廣東實施戰略性人才引進與培養計劃的堅强後盾。

  (一)首先要轉變我省傳統的人力開發觀念,提倡戰略性人才開發觀念

  過去,我省在引進人才的戰略觀念上一直采取“人才能用錢買來”的觀念,這一觀念導致了很多企業,甚至包含政府機構的不當行爲——只注重人才引進,却缺乏對人才的有效管理與激勵;只看重短期效益,缺乏長遠眼光。爲此,我們應樹立戰略性人才開發觀念。這一觀念的核心是將人才看作是通過培養與開發可以增值的人力資本,並同等關注人的經濟需要與精神需求。首先,政府要從人才長遠培養開發的角度出發,制訂相關的廣東人力資源開發政策,持之以恒,一以貫之,以保证政策的長期導向性。其次,要樹立人才平等觀念,抛棄“外來的和尚好唸經”與“學歷至上”的錯誤思想,對外來人才與本地人才、高學歷人才與低學歷人才、高技能人才與高創新人才、理工類人才與社科類人才都一視同仁,惟賢擇用,惟能是用。再次,選擇緊跟經濟需要、超前籌劃的人才資源持續開發戰略。在人才引進與培養問題上要樹立人才可持續培養的觀念,按照人才成長的規律來確定人才産生效益的時間。不能簡單地按照産業發展的現實需要來選擇人才引進目標,而應根據産業結構演變的規律,超前3-10年來引進或培養未來所需要的人才。對於屬於基礎研究領域的人才,更應采取比較特殊的引進與儲備辦法。

  (二)改善與創新我省人才引進的相關機制

  1.要堅持政府主導,由政府負責制訂人才引進的具體標準、評價體系、奬懲制度與相關産業的人才引進目録,確定人才引進工作的大方向與戰略問題。但在制訂人才引進戰略的時候,要注意廣泛聽取各界意見,引入專家諮詢環節。要鼓勵企業根據自己的需要適時從國外引進高精尖人才,建立政府補一部分、企業拿一部分的方法來支撑人才能力發展的培養與維持機制所需的經費。

  2.創新政府人才引進工作機制。要開創我省人才引進的新局面,就必須破除一切束縛創新型人才發展的禁錮,簡化人才引進工作程序,推進政府職能由管理爲主嚮服務爲主轉變。充分發揮人才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主渠道作用,采用環境引才、項目引才、事業引才、感情引才、高薪引才等多種方式,拓寬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引進的緑色通道。尤其應加快建立全省海外留學人員統一信息網絡,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留學歸國人員項目資助、創業創新、子女入學等各項扶持政策,使廣東成爲海外留學人員歸國創業創新的熱土。

  3.完善我省引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的産業平臺。建議政府以高新技術産業園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留學生創業園等各級各類創業創新載體爲依託來建設人才引進平臺,加强政策配套和集成支持,完善這些産業平臺的企業孵化、技術轉化、人才培養、團隊建設與風險投資籌措等職能,形成面向海外高層次創新人才、國内與本身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等多層面高效的人才引進平臺。

  4.完善面向企業的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充分發揮企業在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實施“廣東省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引進與培育計劃”,建議由省財政每年安排專項經費,重點面向高成長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選擇引進與培養對象。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和人才開發投入,把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納入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結合企業産品創新和重大項目的實施,吸納和培養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通過落實多種培養和支持措施,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到2012年左右,初步建成一支具有較强技術創新和經營管理能力,能够帶領企業在科技自主創新、發展速度和規模效益以及核心競争力等方面居於國内同行前列的創業創新領軍人才隊伍。

  5.要建立既符合國際潮流,又具有廣東特色的人才評價機制。目前的評價機制比較偏重於對人才的經濟效用的評價,而缺乏對人才的全面評估。爲建立更加公正的評價體系,廣東省應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率先在國内建立第三方人才評估體系,制訂相應的地方法規規範人力資源評價機構的發展,在政府、企業之外,建立一個更加公平、更加高效的人才評估體系。評估標準應考慮涉及人才能力與未來發展的衆多指標,如人才當前創造的經濟效益與未來潜在經濟效益,人才的發展前景,人才所擁有技能與創新能力,能力的適用範圍大小,人才的領導能力與培養能力,人才所在專業的衍生影響領域,人才的可替代程度等。

  (三)要穩步推進廣東省人才開發的一體化進程

  人才開發的一體化是未來一段時間内廣東面臨的重要工作。爲了加快全省人才開發一體化進程,廣東省應在遵循市場主導原則、開放自主原則、互惠共享原則、優勢互補原則的基礎上,着手建立廣東省人才開發共享機制、促進機制、互認機制和協調機制。爲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1.逐步統一我省各地人才市場在準入標準、設立程序、營運規則等方面的規定,推進和實行區域内人才流動政策、吸引政策、培訓政策和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一體化的政策框架,降低區域内人才流動和開發成本,逐步搭建我省區域一體化的人才交流互動平臺,促進人才自主、自由的流動。

  2.共同構建公平競争的人才法制環境和人才生態環境,防止過度競争和無序競争,并聯手進行區域内人才市場監管和人力資源保護工作,從而真正實現人才的跨市資源配置和資源共享。

  3.充分運用網絡技術,構建廣東省人才徵信系統,建立和健全全省人才信息交换和發佈機制,逐步實現全省範圍内的人才信息聯網,搆築暢通、快捷的人才信息平臺。

  4.推進各種資格證書的互認或銜接,實現教育、培訓、考試的資源互通、共享及在服務標準上的統一。以組建跨地區或跨市一體化分支機構、技術轉讓、技術嫁接、科研專家交流等多種形式,共同培養各地的緊缺、急需人才,逐步形成人才共育的全新格局。

  5.適應我省各地區企事業單位和各類人才的不同需要,拓展人事人才服務領域和内容,通過异地人事代理等人才服務項目,搭建區城内共通的人才服務框架,形成區域内統一的公共人事服務體系。

  (四)逐步建立人才引進的地區平衡機制

  針對廣東地域經濟發展與人才分佈地域不平衡的現狀,結合《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對我省各地區的具體定位,根據不同産業發展重點,來確定珠江三角洲、粤東、粤西與粤北地區各自的人才引進目録。爲了减少人才倒流現象,除了在政策上要有所偏重之外,我省對粤東、粤西與粤北地區的人才引進工作還應更多地在報酬與用人機制上想辦法。在報酬政策上不僅可以沿襲珠江三角洲所采取的成功經驗,還可以尋找與嘗試新的辦法,如技術入股、項目入股、利潤分成等報酬分配辦法。在用人制度上,爲鼓勵高層次創新人才到邊遠山區去創業與創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如户口留在廣州、深圳等城市,工作在邊遠城市,享受中心城市的工資福利待遇;工作滿一定年限,就可以享受相應的職稱與福利待遇等,也可以采取定期掛職、技術嫁接、技術指導等方式。

  (五)不斷改善人才的使用環境

  1.加强政策配套和集成支持。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制定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的專項政策措施,從財税、金融、政府采購、知識産權保護等方面給予支持,加强各個部門之間政策的配套銜接,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省級財政支持的基礎上,各地也應給予相應的配套支持,政府主導的創業風險投資基金、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資金、中小企業發展資金以及省市有關部門的産業化項目要向創業創新人才傾斜。把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的培養、引進工作與重大工程、重大項目的實施結合起來,以項目爲載體、以公共財政爲引導,加强對創業創新人才的培育。

  2.加强人才服務體系建設。着力加强以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爲主的人才服務體系建設,注重對創業創新人才的輔導,做好提昇創業創新能力培訓工作,加强創業創新人才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組織境内外的科技合作與交流等活動,爲培育創業創新人才提供專業化、特色化、個性化的服務。

  3.建立和健全科學、合理的人才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工作業績緊密聯繫、鼓勵人才創業創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勵機制。堅持按勞分配和按生産要素分配相結合,將人才的收入與崗位職責、工作績效、實際貢獻及成果轉化産生的效益直接掛鈎,鼓勵一流人才作出一流貢獻、獲得一流報酬,鼓勵技術入股、專利入股,允許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兼職兼薪。廣東應提高給予合格人才的經濟報酬,建立平衡劃一的報酬等級機制,使同等級人才不管在何地都能得到基本上一致的經濟收入。

  (六)建立合理的退出機制

  過去我們比較重視人才的引進,而忽視對人才的退出管理。實際上這也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給未來的人才引進工作帶來影響。應采取合理的評估制度,根據人才在不同階段的具體貢獻來評估退出人才的貢獻價值,按最終貢獻價值給予應有的待遇,不能采取硬性一刀切的政策。對於個别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與稀缺人才,可采取靈活的方法安排决定其在廣東的具體工作時間,盡力維係其與廣東聯繫。

  三、推進産學研合作,開創廣東“人才培養”新模式

  要改善我省人才儲備目前的困境,不僅要重視人才的引進工作,更應該重視人才的培養工作。爲此我省必須審時度勢,深入貫徹“科學發展,先行先試”的重要思想,敢於創新與突破舊有的制度與方法,以高校、企業、政府、研究機構爲合作主體,從多層面來促進産學研合作,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與針對性,開創嶺南“人才培養”新模式。

  (一)建立戰略層面的人才培養諮詢與管理機構

  廣東應該在學習先進的國際或地區人才培養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們廣東的特點,建立以下人才培養戰略機構:(1)成立廣東省人才培養戰略委員會,在省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全面負責全省人才培養的戰略規劃、緊缺專業目録的編制與修改,普通高等教育重點發展專業與核心專業目録的制訂與修改、高等職業教育重點發展專業與核心專業目録的制訂與修改。(2)成立廣東省産學研合作發展委員會,主要負責有關我省推進産學研合作政策的制訂與修訂,産學研合作平臺的建立,鼓勵地方政府、企業與高校協作建立多種形式的産學研開發基地,依託我省已有的國家級、省部級實驗室、技術開發中心來搭建平臺,並出臺建立相應的支撑與保障體系,形成集研究開發、中試生産、企業孵化與人才培養於一體的格局,努力支撑廣東現代産業體系的發展。

  (二)以高校爲主體,全面建立廣東人才培養綜合體系

  人才培養工作是必須持續進行的戰略工作,不僅需要衝天的幹勁,還需要脚踏實地的措施;不僅需要短時間内見效的臨時性舉措,更需要放眼世界、長期堅守的戰略决斷。這一切均需要審時度勢,站在廣東發展全局的高度,以現有的廣東高校教育系統爲基礎,通過多方位創新,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反映廣東特點的人才培養綜合體系。

  1.要繼續加大工作力度,辦好現有的大學城。對現有的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等大學城進行全面評估,尤其要分析這些大學城對廣東經濟發展、産業結構調整與培養高新技術人才和創業創新人才等方面工作的影響,把握其現狀與問題。在此基礎,需通過重新明確各個大學城的定位,通過政策扶持與功能完善,以更好地發揮其作用。目前建議將廣州大學城定位於我省最重要綜合性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其主要任務是爲廣東全方位培養高級行政管理人員、商務管理人才、教育類人才、服務類人才、高科技創業創新人才與高級職業技術人才,應瞄準重點産業昇級换代與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基礎研究專業與科技創新專業培養。深圳大學城應定位於我省珠三角東岸地區的科技創新型人才教育培養中心,其主要任務是爲我省珠江三角洲東岸地區與港澳地區培養合格的高科技創新型人才、先進製造業人才、港口服務類人才、金融服務類人才與高級職業技術人才。珠海大學城應定位爲我省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區的服務型人才教育培養中心,其主要任務是爲我省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區與港澳地區培養合格的旅遊休閒類人才、高科技創業創新人才、現代服務類人才、醫療制藥等製造業人才與高級職業技術人才。東莞大學城可以定位爲我省東部地區的高中級職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基地,作爲對深圳大學城的有效補充,其主要任務是爲深惠莞産業帶的飛速發展培養合格的高級製造業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專才。

  2.籌劃建設汕頭大學城與湛江大學城。作爲所在地區的中心城市,汕頭與湛江分别在粤東、粤西地區的發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來説人才缺乏是限制這兩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議省委、省政府總結我省發展大學城的經驗教訓,在整合當地現有大學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根據我省粤東、粤西地區的産業發展規劃,適時籌劃建設汕頭大學城與湛江大學城,明確它們的定位與重點發展專業,引入我國優秀高校,開拓辦學思路,出臺鼓勵政策,善用海外與華僑資源,逐步完善功能,使其成爲我省粤東、粤西地區兩地的高級人才培養中心。

  3、深化國際合作,提昇我省高等教育辦學水平。我省應以新的思維和機制推動高等教育發展上水平,繼續深化廣東省内各高校與國際不同層次高水平大學的合作,强化與香港、澳門各高校的合作與交流,尤其應鼓勵省内重點大學率先建成國内一流、國際先進的高水平大學。與境外學校開展多層次的科技合作和聯合辦學,引進龢利用國(境)外優質教育資源,組建聯合學院和聯合研究生院,以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和獨立校區的中外合作學院,開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領域的實質性合作,爲廣東現代産業的發展培養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具備國際競争力的複合型高層次人才。

  (三)圍遶現代産業體系建設的需求,推進産學研緊密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着重培養引領行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1.廣東省應盡快出臺政策鼓勵高校根據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圍遶廣東現代産業體系的建設,積極發展和調整優化學科專業,使學校學科門類覆蓋廣東支柱産業、高新技術産業和重點發展産業,加快培養産業發展緊缺人才。目前應采取優先發展服務類專業(如金融類專業、科技服務專業、商務服務專業、會展管理、信息服務類、旅遊類等)、加快發展高精尖的製造類專業(如石油、鋼鐵、汽車工程、船舶製造工程、核工程、數控機床製造等專業)、大力發展高技術專業(如電子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環保工程、新能源工程、海洋工程等專業)。

  2.推進産學研緊密合作,拓寬人才培養渠道。進一步深化高校教育科研體制改革,優化研究生培養模式,强化創業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提昇廣東高校培養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的能力,使之成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培養中心。適應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有計劃地選拔一批高校優秀研究生和青年教師到國外高校、企業學習進修,爲我省高新技術企業培養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加快建立以企業爲主體、産學研緊密合作的有效機制,促進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産學研合作互動融合。進一步深化人才管理體制改革,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高層次人才流動通道,爲産學研聯合培養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可制訂有關不同系列職稱之間的轉换政策。

  3.加强創業創新載體建設,建立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培育基地。認真借鑒國内外成功經驗,進一步加强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等載體建設,在風險投資、科技基礎設施、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等方面提昇水平。吸引、支持省外國家級科研院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機構到廣東設立分支機構。探索建立各級各類創業創新載體資源共享、合作研發、聯合培養人才的融合互動機制。在繼續加大硬件建設的基礎上,着力加强爲創業創新服務的軟件建設,吸引國内外各類創業創新服務資源在載體内的集聚,把創業創新載體建設成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的培育基地。

  4.着力培養能够引領行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把培養掌握産業關鍵技術並能解决工程實際問題的現代工程師和集專業技術、市場經驗和管理才能於一身的科技型企業家作爲人才培養的重點;堅持走“産學研合作”人才培養道路,加强與珠三角地區龍頭企業的戰略合作,以企業需求爲導向,探索“訂單式”教育培養模式,滿足企業對人才個性化的要求。探索研究生培養的新機制,促進複合型創新人才的成長,實行“工作學習交替制”培養模式,鼓勵企業與學校聯合培養研究生。

  (四)建立地區産業人才培養基地

  爲努力消除我省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狀態,必須逐步减少或消除珠江三角洲地區與粤東、粤北、粤西等地區的人力資源差距,降低人才倒流比例。建議省委、省政府利用現有的大學城,以及未來擬建的湛江、汕頭兩地的大學城,並在我省不同地區選擇重點城市,設立地區産業人才培養基地。需結合不同地區的産業發展需要,鼓勵各高校與企業采取多種形式來共建産業人才培養重點基地,在資金上給予支持,在培養方式上可以采取傳統形式與創新形式相結合的辦法。如委托培養、定向培養等傳統方法,也可采取新的方式——與企業共同在生産一綫設置培訓現場與考場,采取現場培訓或現場考試等方法。

  人力資源的引進與培養是關係到我省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大計,只要遵循“科學發展,先行先試”的原則,抓住我省産業結構調整的戰略契機,轉變人才開發觀念,全方位開拓創新,改善用人環境與相關機制,提高我省高校的人才培養能力與質量,我們就能迎難而上,重新佔據人才儲備的戰略高地。

  執筆:劉人懷(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國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學教授)

  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專題調研組(本文係國際金融危機的發展趨勢及對策研究專題之十三)
  2009年8月21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