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整合粤東資源 振興粤東經濟

  ——對粤東地區經濟發展的調研報告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省經濟發展的重心,2008年其生産總值占全省83.33%,對我省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從另一方面看,區域發展差距偏大,我省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總人口(常住)4958萬人,比珠江三角洲還多467萬人,但GDP總量只相當於珠三角九市的26%。東翼、西翼和北部山區的人均GDP分别只相當於珠三角九市的24.0%、28.2%、23.9%。2008年珠三角九市人均生産總值62644元,是東翼的4倍、西翼的3.84倍、山區的4.03倍,地區發展差异係數爲0.7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也高於同期山東(0.54)、江蘇(0.55)、浙江(0.38)等沿海省份。因此,我省在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時,要把帶動環珠三角地區發展放在重要地位,首先要研究帶動本省東西北地區加快發展,這對我省實踐科學發展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爲此,廣東省政府參事室經濟組於今年七月底就“促進粤東地區經濟振興發展”爲題,開展了調研活動。圍遶着“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粤東經濟一體化”、“融入珠三角”、“對接海峽西岸經濟區”等問題,訪問粤東各市有關部門,通過座談交流,瞭解和收集了有關情况。

  我們認爲,粤東地區擁有優越的自然條件、獨具特色的潮汕文化,漫長海岸綫處於我省東南沿海黄金海岸中段,勞動力資源豐富且素質高,潮籍華僑衆多,熱心祖國家鄉建設等潜在的資源有待於進一步的開發龢利用。

  當前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國内外經濟形勢正發生深刻變化,廣東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這爲省内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另一方面,去年以來,隨着珠江三角洲地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國家戰略地位上的確立,使地處這兩大經濟區域的粤東地區外部發展環境面臨着巨大的變化,這對粤東當前的發展必將産生深遠影響。

  更值得提出的是,省委、省政府十分關心粤東的發展,一直把區域協調發展工作置於重要的位置。今年六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同志、省長黄華華同志親自帶隊赴粤東各市考察並召開現場會議,最後在汕頭召開粤東工作會議。汪洋書記、黄華華省長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對粤東地區改革發展的思路、政策、措施作了明確的指示,對粤東的振興發展寄予深切的厚望。

  粤東地區新一輪大發展的條件,“天時”、“地利”俱有,關鍵在於“人和”。正如黄華華省長所指出的:“粤東四市接下來能否加快發展,核心在於各級黨政,根本在於幹部群衆,關鍵在於狠抓落實。”“粤東四市要樹立一盤棋思想,增强大粤東意識,整合各市優勢,加强互補合作,全面提昇粤東整體競争力。”若能如此,我們相信,粤東地區的發展定能後來居上,再創輝煌。

  一、粤東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粤東地區與全省一樣,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和物質技術基礎。尤其是粤東地區城市化水平有較大提高,粤東各市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城鎮群初具規模,城市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改革開放30年來,粤東地區也經歷了上下起伏的曲折道路。省委、省政府對粤東地區的發展一直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2006年省委、省政府在粤東召開了粤東工作會議,下發了《關於促進粤東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三年打基礎”、“五年大變化”、“十年大發展”的戰略步驟。在“利好”政策激勵下,經過三年的勵精圖治,粤東四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三年打基礎”成效明顯,正逐步成爲我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2006年至2008年,粤東四市GDP由1781.20億元增加到2492.8億元,年均增長14.2%,占全省的比重增加0.2個百分點,增速比全省同期高1.9個百分點,2007年增速超全省平均水平。人均GDP由11200元增加到15396元,平均增長13.2%,增速比全省同期高2.3個百分點。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68.61億元增加到105.36億元,年均增長23.9%,增速比全省同期高0.7個百分點。去年粤東地區固定資産投資增速比全省同期高5.8個百分點;社會消費的零售增速比全省同期高8.8個百分點。

  以交通爲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取得較大進展。其中粤東地區公路網通達性顯著改善,四市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123.53公里,比全省平均公路密度高21.64公里。

  以民營經濟爲主的産業集聚發展特點突出。2006年以來,先後新獲認定廣東省級專業鎮24個,使粤東地區省級專業鎮總數達到60個,形成了潮州的陶瓷、食品、婚紗晚禮服,汕頭的澄海玩具動漫、龍湖外砂工藝毛織,揭陽的不銹鋼、模具裝備,汕尾的海豐寶石加工、公平服裝等一批特色産業集群。三年來,粤東地區新增廣東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1家,是以往認定數量的3倍多,四市共有中國名牌産品28個,中國馳名商標21件,廣東省名牌産品209個,廣東省著名商標394件,涌現出汕頭的奥飛動漫、潮州的雅士利集團、揭陽的康美藥業等一批知名品牌公司。

  重點項目建設也在積極推進,能源項目尤爲突出。汕頭海門電廠一期工程、潮州三百門電廠、汕尾電廠、惠來電廠相繼投産,紅海灣風電場、甲東風電場等一批風電項目建成投産,粤東地區已成爲廣東省重要的能源基地。

  綜上所述,足以説明粤東地區“三年打基礎”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這爲實現“五年大變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必須清醒認識到,粤東各市自己與自己比有了進步,但從粤東的發展現狀看,粤東發展的基礎仍然薄弱,長期制約發展的瓶頸尚未根本解决,作爲欠發達地區的面貌還没有根本改變。因此,必須根據科學發展觀和新形勢新機遇新要求,研究和制定“五年大變化”乃至“十年大發展”的思路、目標,指引和推動粤東地區新一輪科學發展。

  二、粤東地區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

  當前國内外經濟形勢正發生深刻變化,粤東地區近年來周邊環境和内部條件也出現有利於粤東發展的形勢。

  1.區域經濟的崛起,提供了難逢的機遇。去年以來,國務院先後頒佈《珠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將珠江三角洲地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改革發展提昇到國家戰略層次,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粤東地處東南沿海,與臺灣隔海相望,是廣東最靠近福建省和臺灣的區域,粤東地區將成爲珠三角與臺灣合作、海西經濟區與港澳合作的重要通道,是兩大經濟區域之間各類資源整合與擴散、聚集與輻射的重要節點。因此,珠江三角洲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國家戰略地位的確立,是粤東地區外部發展環境面臨的重大戰略機遇,對粤東的發展必將産生深遠影響。

  2.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廣東要争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區域協調發展是不能逥避的。省委、省政府歷來對區域協調發展問題高度重視,采取了許多政策措施。例如:推動産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建立健全幫扶機制、明確珠三角帶動東西北的責任、目標和措施等。省委、省政府也對粤東地區參與海西經濟區建設,特别是開展對臺經貿合作給予全力支持與政策傾斜。今年6月,汪洋書記和黄華華省長親自帶隊到粤東四市分别舉行現場會議和在汕頭市召開粤東地區工作會議,對粤東四市“三年打基礎”階段性成果給予充分肯定,並要求省有關部門牽頭組織粤東四市,科學研究和制定粤東地區推進“五年大變化”的指導意見,明確粤東地區“五年大變化”内涵,提出各項目標任務,這充分表明省委、省政府加快粤東地區經濟發展的决心和態度。“利好”政策支持對粤東地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粤東地區人心思變,求發展、謀振興、圖崛起的願望强烈。在我們調研過程中,深感粤東地區的幹部群衆,受“三年打基礎”取得顯著成效的鼓舞,面對“天時”“地利”的大好機遇,信心十足,熱情高漲,行動積極,各市都在制定主動融入兩大經濟區的戰略構想和實施綱要。更爲可貴的是,經過幾年的實踐,粤東四市領導已經認識到,要振興粤東經濟,實現粤東崛起,必須增强“大粤東”意識,走“一體化”道路。只有這樣,才能整合各市優勢、優化區内資源配量,形成整體優勢,發揮板塊效應,全面提昇粤東整體競争力。基於上面的共識,粤東四市於2007年共同發起組織“粤東四市經濟社會協作區”,每年定期進行聯席會議,協調區内在經濟、社會、文化各個領域的廣泛合作。從長遠角度看,這種内部力量有效整合,是實現粤東崛起的保障,也是粤東人民的期望。

  三、粤東地區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粤東地區要進一步發展和提高,仍面臨着許多的挑戰。

  1.粤東地區無論經濟規模,人均生産總值、産業競争力都反映它的經濟實力和産業基礎比較薄弱,2008年人均生産總值甚至比粤西和山區略低。另一方面,粤東地區目前仍然缺乏帶動力强的支柱産業,傳統特色産業比較分散,産業集聚度不高,難以帶動經濟實現跨越發展。因此,産業建設是粤東地區未來發展要解决的重要課題。

  2.資源和環境是長期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粤東地區資源短缺,環境容量有限,人地矛盾突出,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1028人,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95倍。土地、淡水、環境容量等核心資源人均佔有量與珠三角相當,但遠低於海西經濟區其它城市以及粤西、粤北山區,這就制約粤東地區在承受外部密集型産業和特大型重化工業的競争力和吸引力。因此,未來粤東地區的“大變化”、“大發展”不能走傳統工業化道路,不能走珠三角的彎路,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爲代價,追求總量和速度,而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就要求根據科學發展觀和粤東的區情、市情,研究和制定粤東地區未來發展思想方針和目標任務。這是一道待解的難題。

  3.支持粤東經濟一體化的體制和機制尚未形成。粤東四市在體制上都是地級市,都是獨立統計、獨立核算,經濟指標的列表排名,在目前的幹部考核機制下,無疑會形成壓力,追求本地的發展是第一位,這是可以理解的。另外,四市之間經濟實力相當,産業結構類同,發展條件差异不大,互補的空間有限。因此,粤東地區在政策協調安排、産業錯位發展,基礎設施對接等方面還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協調機制,不可避免會出現無序競争、互相消耗的現象,難以形成發展合力、無法抱團融入珠三角發展和參與海西經濟區建設,降低了粤東地區參與合作的份量與籌碼,在合作參與各方當中處於從隨地位。

  四、幾點建議

  1.盡快編制粤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今年6月,粤東地區工作會議在汕頭市召開之後,粤東各市都行動起來,他們也迫切需要瞭解粤東整體未來發展的藍圖,以指導他們的行動,包括城市的功能定位、産業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對接等問題。總體規劃的核心是粤東一體化發展規劃,一體化是粤東地區未來發展的方向。可以認爲,粤東“五年大變化”、“十年大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達到一體化的過程。因此,粤東應牢牢把握住這個大方向,各市要主動地服從於這個大方向。

  2.建議在編制總體規劃時,研究如何增强中心城市的實力,政策上給予更大的支持和傾斜。汕頭作爲粤東地區的中心城市,且擁有特區的優勢,但由於規模與實力的不足,難以發揮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輻射作用,中心城市應有的主體功能也難很好地體現。由於歷史種種的原因,汕頭市歷史包袱還很重,如汕頭市商業銀行已停業多年,至今仍未有妥善的解决。另外,行政區域超前調整,把原來澄海、潮陽、潮南撤縣(市)設區,由於條件尚未成熟,發展和運作存在諸多困難,基本的運轉難以保证,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改善民生的壓力大、欠賬多,隱埋着不穩定的因素。爲此建議省委、省政府從保民生、保穩定,幫助汕頭市恢復元氣角度,在三區縣級財政體制於今年底到期後,給予延續保留一段時期的縣級財權管理體制。

  3.重視發展地方金融,支持民營中小企業發展。粤東地區企業是以民營中小企業爲主,它們與全國其它地區一樣,都面臨着資金短缺、融資困難的問題,尤其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小企業面臨困難尤爲突出。我省爲幫助中小企業克服當前困難,2008年省政府出臺了《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意見》,緩解融資難問題是其重點之一。爲此,省財政出資20億元成立省級擔保機構,並推動21個地級以上市都建立了擔保機制,爲中小企業提供擔保和再擔保服務。但從長遠角度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將會長期存在,粤東地區在加快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同時,應開拓自身的融資渠道。

  爲此,建議省政府幫助和支持粤東地區創造條件,研究組建“粤東商業銀行”,融通區内資金,直接爲地區民營中小企業服務。粤東四市可共同出資參股,按股份制形式運作。此舉若能實現,不僅促進粤東地區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對實現粤東經濟一體化也有積極推動作用。

  4.謀劃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提昇經濟質量。粤東地區要謀劃增强産業競争力。首先要做大做强現有的傳統産業和新興産業,特别是五金不銹鋼、陶瓷建築材料、高分子材料加工、電子信息産業、光盤、玩具動漫等製造業。但要突破發展瓶頸,必須開拓新的領域,現代服務産業是其中之一。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不僅有助於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而且有助於緩解資源、環境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現代服務業涵蓋範圍很廣,包括金融、保險、旅遊、物流、會展、軟件信息、文化傳媒、高檔商務、科技服務等行業。在我省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嚴重滯後於經濟發展階段,這就爲該産業的發展提供巨大的空間和機會,成爲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增長點,是緩解就業壓力的主渠道,是實現跨越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現代服務業應是粤東未來發展的重要領域,必須及早謀劃,做好準備。

  汕頭是粤東中心城市,又是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擁有區位、環境、城市基礎設施、文化教育、科技水平、人才等方面的相對優勢。因此,汕頭可以也應該率先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爲主導的産業結構要求。只有這樣,汕頭才能破解發展瓶頸,實現成功轉型;才能實現跨越發展,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因此,建議汕頭要做好規劃,加大投入力度,從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各方面給予現代服務業以大力支持。

  5.積極構建區域合作平臺,推進粤東經濟一體化。區域合作是市場配置資源作用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協調發展的有益實踐。核心問題是要淡化行政區域界限,由行政區域配置資源向按經濟區域配置資源轉變,這在現有的體制和機制下,要實現這種轉變是很困難的,需要不斷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才能破解難題。此外,必須構建區域合作平臺,通過平臺相互溝通,碰撞和探索,爲區域合作和一體化創造條件。

  當前,粤東地區已經建立了《粤東四市經濟社會協作區》,每年定期展開各市負責人聯席會議。這是一個很好的合作平臺,對推動粤東四市合作和粤東經濟一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必須認識到,實施貫徹區域合作、經濟一體化過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除了領導幹部的共識外,需要廣泛社會基礎的配合,才能順利地進行。爲此,建議粤東四市共同推進粤東地區企業合作龢民間交流,注重建立跨區域企業協會、商會,如粤東地區企業家協會、僑商聯誼會、僑商服務組織、粤東地區青年企業家協會等企業組織,開展企業之間聯誼活動,促進企業合作交流,加强民間的交流往來,通過組織文化活動、民俗活動、聯誼等形式,促進粤東地區民間往來,强化粤東地區合作的社會基礎,營造合作氛圍,這對配合政府行動是非常有益的。

  調研組人員:

  周裕新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吴厚德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東商學院教授

  陳婉玲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

  黄瑩瑩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業務處科員

  執筆人:周裕新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經濟組)
  2009年11月10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