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學科建設規劃

  一、旅遊地理學

  中山大學旅遊地理已經是國内旅遊研究的中心和國際旅遊研究的交流平臺。學科帶頭人保繼剛教授是國際旅遊研究院成員(Fellow)、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在多年努力的基礎上,目前本研究方向成員所主持的國家自然、社科基金數量、發表高級别刊物學術論文的數量及其引用率居全國同類專業前列,在國内外學術界有着深遠影響,目前已經成爲全國重要的旅遊研究中心之一。在旅遊地理學基礎理論、旅遊規劃、城市旅遊、社區旅遊、遺産旅遊等研究領域已經形成優勢,在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中産生重要影響。在教學方面,已培養的博士數量和博士生畢業後獲得國家各類基金數量爲全國第一。近年與Indiana 大學地理學院合作開設“旅遊地理”互動型學習課程項目,與德國科隆大學地理係合作開設遺産旅遊系列教學。在國際合作方面,中山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承擔“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可持續旅遊觀測點管理與監測中心”在中國以至亞太地區所有觀測點的監測與管理等技術工作。在舉辦國際會議方面,2004-2009年期間主辦、承辦11次國際會議,參會人員超過1000人次。

  中山大學旅遊地理研究有着天然的地緣條件。珠三角地區是中國最大的旅遊客源地和旅遊目的地,如果包括港澳臺粤等幾個毗鄰區域而言,中山大學處在全球最大的旅遊目的地和旅遊客源地中心,具備其他區域所難以比擬的旅遊研究與人才培養條件。

  中山大學旅遊地理多年來的社會服務工作爲學術研究創造了堅實的基礎。多年來,中山大學堅持爲地方政府或企業提供各類諮詢服務,包括桂林、蘇州、黄山、西雙版納、大香格裏拉、張家界(市)、喀納斯、武陵源(區)、武夷山、西遞-宏村、林芝等國内熱點景區或旅遊地以及一些重要旅遊區域如廣東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西部旅遊規劃(西南片)、海南省的旅遊規劃與諮詢,還包括一些知名企業如華潤集團、華僑城集團、港中旅集團、中糧集團、中信集團、斯蘭集團、首旅股份等的旅遊項目投資策劃與運營諮詢服務,在業界累積了豐富的研究資源並觀察到了大量的學術問題,爲學科建設奠定了基礎。

  規劃主要目標和内容

  建設國際化、年輕化的科研隊伍。中山大學旅遊地理學科研隊伍目前涵蓋地理學、建築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多個學科,在未來的人才隊伍建設中,重點引進國外學習與生活的有潜力的研究人才,構建研究方向多元化、人才來源國際化、年齡結構年輕化的科研隊伍,建設國内外最有活力的旅遊地理學研究團隊。

  建設覆蓋東南亞的科研與教學基地。在中山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的基礎上,在依託現有廣西陽朔、湖南張家界、新疆喀納斯、雲南西雙版納、廣東開平等研究與教學基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旅遊可持續發展觀測點管理與監測中心”的平臺,在未來5年内,在黄山、九寨溝以及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地拓建研究與教學基地,打造一個覆蓋中國以至東南亞的科研平臺與系列研究基地,並以此爲基礎建設國家人文社科基地。

  開拓前沿性、基礎性的科研項目。在中山大學旅遊地理學領域多年的研究基礎上,利用研究基地資源豐富、平臺影響大等優勢,開拓旅遊地理學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如建設行爲研究實驗室,通過實驗方法來研究旅遊者行爲與動機基礎理論;如通過與地理信息系統合作,充分利用移動通訊數據源、RFID數據源研究旅遊者流動的時空規律;通過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充分利用網絡點擊流數據源,研究旅遊信息流的基礎規律等。通過這些前沿性、基礎性研究去争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重大項目,在旅遊研究項目領域實現突破。

  大幅提昇國際影響的科研成果數量與質量。在未來5年内,充分利用過去幾年累積的案例研究資料與數據,引進海歸人才或者將團隊人才送出去,集中將現有成果整理成針對國際一流刊物的學術論文,發表一系列高水平的SSCI學術論文,並通過廣泛參與國際學術會議來擴大中國旅遊地理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

  以産學研整合的方式争取高級别科研奬項。由於旅遊地理學的人文與社會科學特徵,以往的衆多奬項往往忽視旅遊地理學領域。在未來幾年内,旅遊地理學將充分利用理論研究基礎與社會服務的資源,將旅遊規劃相關成果與互聯網企業、移動通訊企業、房地産企業等進行深度合作,建設産學研基地,從科技部門争取産學研方面的重要科技奬項。

  二、城市、區域研究與規劃

  中山大學城市地理學一直處於國内本學科領先地位。中國地理學會城市地理專業委員會起源於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近十年來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項目1項(全國人文地理學只有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全國人文地理學第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其他國家級項目多項;在國内高級學術期刊發表的學術論文居於國内前列;自2000年創辦城市規劃本科專業以來,已經形成了地理學創辦城市規劃專業的特色與優勢,2009年順利通過國家組織的城市規劃專業評估。

  在國際城市地理學界也具有較鮮明的特色和一定的影響力。曾主辦國際地理聯合會“跟踪明日的城市”委員會2007年會,近5年來共主辦國際會議8次,邀請多名國際知名學者前來講學和學術交流,多名教師參加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和美國地理學家年會(AAG),與德國科隆大學、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瑞士巴塞爾大學等簽訂了合作備忘録,與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瑞士、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多個同行學術機構保持着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近5年來一直與德國科隆大學、瑞士巴塞爾大學實施教師與學生交流項目,先後有8名教師與20餘名學生赴科隆大學和巴塞爾大學進行交换交流;100餘名學生參加赴德國和加拿大的國際實習。聘請了2名德國教授在城市與區域規劃係任教(其中1名全職,1名兼職),開設了“環境經濟地理學”等國際前沿的課程。

  20世紀80年代以來,本學科已經形成了國際化、理論研究和服務社會三大特色。(1)發揮臨近港澳的優勢,中山大學人文地理學是改革開放後最早開展與國際交流的學科點,形成了與國内其它學科點相比很强的國際交流優勢。(2)長期重視理論研究,爲我國城市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歷史文化地理學以及區域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理論貢獻。(3)强調爲國家(特别是廣東省)經濟社會建設服務,與國家和廣東省及周邊的廣西、湖南、江西、海南等省區的規劃、國土、發改、環保等部門建立和保持了長期穩定的協作聯繫,爲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顯著的貢獻。近5年,每年獲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研究經費超過2500萬元,在全國同類學科中堪爲翹楚。

  規劃主要目標和内容

  建設具有全球視野的、年齡結構和學科結搆合理的教學和科研團隊。繼續引進外國或具有在海外學習背景的高層次學術帶頭人和有潜力的年輕人才,持續培養本校學術帶頭人和優秀青年學者,優化研究團隊知識背景結構,重點加强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歷史地理學、文化地理學、交通規劃等方向人才的引進,形成由突出中青年學術帶頭人領軍,具有良好發展潜力的青年學者爲骨幹的,年齡結搆合理,可持續競争力高的學術團隊。

  不斷拓展全球學術交流網絡,進一步建立實質性的國際合作伙伴。强化以香港和日本爲基礎的亞洲學術交流網絡,拓展以德國和瑞士爲中心的歐洲網絡,豐富北美網絡,新建澳洲、非洲和南美洲網絡,使中山大學人文地理學真正成爲全球學術網絡中的重要節點。在目前主要輻射華南地區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中山大學人文地理學在國内的影響力,强化合作建設覆蓋全國的人文地理學研究基地。

  加强城市與區域地理、規劃基礎理論和前沿理論的研究。在近年來已經完成的大量關於城市地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的基礎上,加强理論提昇和綜合集成,提煉前沿問題,申請更高等級的科研項目。在已經完成的大量横向項目的基礎上,針對國家和地方城市與區域發展和規劃中的重大現實需求,加强研究成果的應用和技術創新,争取更高級别的國家和地方政府項目。聯合國際力量,申請更高水平的國際合作項目。

  不斷擴大科研成果的數量和提高科研成果的質量,特别是高水平的SCI和SSCI的學術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加强學術成果的系統性,爲本學科的知識創新提供貢獻,提高研究成果的應用水平,爲國家和地方不斷提高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服務。

  整合現有的理論和應用研究成果,分析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有目標、有計劃地完善成果,提昇水平,争取實現高水平的國家級奬項的突破。

  三、智能地理信息系統與空間優化的理論和方法

  在這一研究領域經過近年研究的凝練和研究隊伍的整合,已經形成了地理信息與地理模擬系統、土地利用時空演變模式與尺度效應、地理環境演變與監測、地理信息系統與智能交通四個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其中地理信息與地理模擬系統方向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在國内、國際研究中處於領先地位。

  本方向2006年被評爲廣東省重點學科,2007年被評爲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並連續列爲2000-2007 年度和2000-2008年度IJGIS刊物(最權威地理信息系統刊物)國際被引用最多的作者群體(排名第一)。這説明本方向的研究在國際地理信息系統學術界具有重要的影響。基於此,本方向獲2010年廣東省科技奬(基礎類)一等奬一項。

  開闢本方向以來,共獲國家863項目資助3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1項,長江學者研究計劃項目(地理信息科學與遥感方向)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13項,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1項,國際合作項目8項,省部級以上項目 10餘項。先後發表論文500多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收録的論文有30餘篇,百篇全國優秀博士論文1篇。并且承擔了地方服務項目若干,包括廣州市國土資源房屋管理局、廣東省地圖出版社、廣東省國土資源廳測繪院、廣東省水利廳、廣州市防汛防旱防風總指揮部辦公室等項目。總經費累計超過2000萬元。

  本方向通過整合元胞自動機、多智能體、生物能體、生物智能,原創性地建立了地理模擬系統與規範决策支持的理論、方法和軟件系統;建立了在國際上有影響的ANN CA、Decision-tree CA、CBR-CA、Genetic-algorithm CA等模型;並由此建立了完整的地理模擬優化系統,爲規劃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在國際上提出了最完整的包含了多種地理模擬和空間優化模塊的軟件系統。旨在促進空間信息技術系統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領域的應用,將突出地理模擬與空間决策的結合,爲城市規劃、復雜環境資源優化以及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等應用領域提供科學的决策依據。通過地理動態模擬與優化分析,可幫助瞭解各種地理過程和機理,爲重大資源與環境問題的規劃與實施提供科學嚴密的决策支持,爲政府規劃部門提供一個高效、靈活可靠的規劃、决策平臺,從而推動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四、綜合地理信息科學的理論與應用(學院新增方向)

  該方向是學院的新增長點,由中央組織部“千人計劃”入選者、全球華人地理信息科學協會會長和理事長、廣東省領軍人才柳林教授牽頭,團隊成員包括4名中山大學“百人計劃”人才(其中2人來自海外)。其主要目標是:參照國内外成功經驗,依託學院現有優勢,結合國内和省内的需求,開展綜合地理信息科學理論和應用方面的研究。

  該團隊成員已發表論文數百篇,其中英文文章超過100篇,在人文地理信息研究、空間分析、城市發展、數字城市、流域模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有關城市公共安全和犯罪的科研成果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獲省部級一等奬1項。目前的科研經費來源包括“千人計劃”啓動經費、廣東省領軍人才經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項目經費、廣東省市項目經費等總額超過3000萬元。爲“千人計劃”配套的500平米的綜合地理信息科學實驗室的裝修工作計劃在2011年8月完工,將成爲該方向的主要科研基地。同時,廣東省教育廳“華南地區水循環與水安全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城市化與地理環境空間模擬重點實驗室” 也是該方向的科研基地。

  未來10年該方向的研究包括以下幾個大的方面:

  * 智慧城市的關鍵技術和示範應用

  * 基於地理信息科學的公共安全和犯罪研究

  * 基於應用道向的地理模擬模型研究

  * 基於地理信息科學的城市與區域智能規劃研究

  * 基於地理信息系統和傳感網絡的流域模型和水信息化研究

  * 基於地學傳感網絡的灾害、應急和全球變化研究

  * 道航和基於位置服務

  通過上述研究課題,將國際、國内地理信息系統領域及其他相關學科、領域的青年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和博士生吸引到中山大學參與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以擬構建的綜合地理信息科學研究中心爲依託,組建跨學科科研創新團隊,從事基礎研究和跨學科應用研究,培養青年科研學者,力争在10年内成爲該方向國内一流前沿和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團隊。

  五、濕熱流域地表過程與水土資源安全

  中山大學自然地理專業和水文學專業分别成立於1952年和1972年,現擁有水資源與環境、地理科學(理科)和水文水資源工程(工科)三個自然地理與水相關本科生專業,初步形成了具有較强競争力的華南地區主要的水文水資源、自然地理教學科研力量。本學科領域依託珠海濱海逕流試驗場作爲研究基地。該試驗場具有良好的野外試驗條件,以雨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海水的水分相互轉化與物質遷移規律爲理論框架,設立相關的試驗觀測設施,是我國華南地區高强度人類活動作用下的陸地水循環的教學、科研試驗基地。擁有華南地區水循環與水安全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爲深入研究華南地區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下的水循環機理和水安全理論提供了極好的研究平臺。擁有3個國家甲級資質:水文水資源調查評價甲級資質、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证甲級資質和土地規劃甲級資質。近5年來,主持了一系列國家和廣東省重點水資源和生態保護項目,如國家基金重點項目“珠江三角洲地區水文要素變异及其水資源響應量化研究”、作爲國家南方試點的“廣東省東江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編制”等,凸現了本學科服務於廣東省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近5年,主持國家重點項目1項、面上和青年基金項目11項,共出版教材、專著7部,發表論文301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檢索論文114篇,研究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奬及各類專業奬勵共9項。其中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奬、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奬各一項,成爲在國内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我國華南地區一支主要水文水資源專業研究隊伍,並與國内外諸多科研教學機構建立了長期而穩定的合作關係。該方向現以研究華南濕潤區氣候變化和高强度人類活動下水生態效應與水安全響應爲重點,形成獨具華南濕熱地區水循環、碳循環、地表過程及水資源安全特色的産學研體系的自己學科特色。本專業作爲一支水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力量,已産生一定的國際影響力。

  在未來10年的發展中,本專業着重發展以下各方面的研究:華南濕潤區變化環境下的水循環與水文要素變异、網河區與河口水文水環境、變化環境下的水資源優化配置與水安全響應、中國南方山地丘陵區地質灾害的孕灾機理與防治對策、經濟發達地區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中國濕熱地區綜合地表過程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