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章 廣東精神文明學的原創回眸

  【内容提要】 由範英先生等領引的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原創精神文明學的主要成效表現在:學術探討碩果纍累,實证研究别開生面,社會反響好評如潮。基本特色主要有:立足現實貫通古今革故鼎新的時代特色,立足廣東融會中西吐故納新的地方特色,扎根實踐學用結合開拓創新的品牌特色。對鞏固特色學科的重要啓迪有:要多渠道夯實經濟基礎,全方位凝聚學科人才,全過程提昇學術品位。 

  爲打造强大的理論粤軍推動廣東文化强省建設,爲廣東當好中國科學發展的排頭兵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2010年印發全省的《廣東省建設文化强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把精神文明學列入了廣東今後要鞏固的六大特色學科之一。有鑒於此,在慶賀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成立50週年之際,本文謹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直接培育下由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的主要成效、基本特色與重要啓迪略陳管見。

  一、廣東原創精神文明學的主要成效

    20世紀80年代後期,廣東學者曾先後編著出版《精神文明與社會主義》〔1〕、《精神文明建設導論》〔2〕等著作。這些著作,大致可視爲廣東原創精神文明學學科的先行探索。90年代初,範英先生主編的長達64萬字的《精神文明學論綱》〔3〕首次系統建搆精神文明學的理論體系,是爲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形成之標誌,範英先生堪稱廣東精神文明學學科的主要原創者;從由此開始20年來廣東精神文明學的發展來看,範英先生還是廣東精神文明學學科的主創者和主要領軍人物。廣東精神文明學學科建設的顯著成效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學術探討碩果纍累

  據不完全統計,從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1993年12月29日在廣州遠洋賓館成立到現在,學會會員發表的論文1萬多篇,出版著作(包括專著、論文集、教材、科普讀物等)逾百部。其中由學會面上直接組織撰寫的論文近千篇,著作近50部,共約2千多萬字。〔4〕

  繼《精神文明學論綱》之後,廣東先後出版了《精神文明學》〔5〕、《精神文明建設哲學論叢》〔6〕、《精神文明學概論》〔7〕及被收入範英先生主編的《中國精神文明學大型叢書》〔8〕的《嶺南紅梅報春開——論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9〕、《珠水雲山育芳菲——評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10〕等學科建設專著,其中專著《嶺南紅梅報春開——論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首次從學科建設史的角度對精神文明學這一新興學科進行了系統總結和全面提昇。

    《中國精神文明學大型叢書》對精神文明學的分支學科和其他相關理論,也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如《社會公德概論》〔11〕較集中地搆思了社會公德建設體系;《職業道德新探》〔12〕較集中地描述了新時期職業道德的創建内容;《人的素質與市場經濟》〔13〕和《精神文明與市場經濟》〔14〕較集中地揭示了市場經濟與人的素質、精神文明建設如何互動的重大問題;《反腐保廉與社會發展》〔15〕和《周恩來的人格風範》〔16〕較集中地論述了精神文明學與政治文明建設中的反腐保廉問題以及如何從正面人格上保证、保持和保護廉潔問題;《當代中華凝聚力》〔17〕較集中地探討了精神文明學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培育問題;《創建新世紀的真善美》〔18〕較集中地展望了新世紀精神文明的創建全景;《以德治國縱横談》〔19〕則較集中地研究了古今中外德治思想包括馬克思主義德治理論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從這套叢書來看,廣東所創立的精神文明學學科建設確實一直都在向深度和廣度拓展。該學科在創立之初提出了時代背景論、直接起因論、顯著成果論、本體層次論、縱向起點論、外部聯繫論、精神生産論、創建活動論“八論”。歷經近20年耕耘,藉助大型叢書這一主要載體,該學科又增添了社會公德論、職業道德論、經濟倫理論、反腐保廉論、人格風範論、雷鋒精神論、人生觀專論、凝聚力集論、德治縱横論、真善美合論、政治文明論、人種文明論、文明總體論、先進文化論、廣東人文論、創意産業論、平安社區論、和諧社會論、人道主義論、殘疾事業論、殯葬改革論、醫患關係論、文化强醫論等20多項新論。每論以一部或多部著述爲據,不僅豐富了精神文明學學科理論寶庫,而且弘揚了精神文明學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價值。

    此外,專題著作《走向開放的道德》〔20〕、《市場道德論》〔21〕、《混沌初開——來自大學生心靈的報告》〔22〕、《人的文化素質與現代化》〔23〕、《中國理學大辭典》〔24〕、《當代青年十大觀念》〔25〕、《WTO與中國文化》〔26〕、《現代化進程中的精神文明建設研究叢書》〔27〕、《醫學倫理學》〔28〕、《公民道德新標杆》〔29〕、《文化生態學》〔30〕、《中華民族精神概論》〔31〕及專題論文《精神文明發生論綱》〔32〕、《“五觀”俱全與“五觀”端正——論中國經濟特區的精神文明建設》〔33〕、《論形成和發展中的精神文明學》〔34〕、《論精神文明學在廣東的創立》〔35〕、《創新當代嶺南學術文化的嘗試——論精神文明學的先進文化價值》〔36〕、《論精神文明學的學科價值》〔37〕、《精神文明學的明天一定會比昨天更成熟更豐實》〔38〕、《精神文明學“民間研究開發”機制的衍生與發展初探》〔39〕等,也爲廣東的精神文明學學科建設作出了一定貢獻。

  (二)實证研究别開生面

  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對廣東精神文明學實证研究的成果未作精確統計。範英先生一直强調按錢學森教授的指導把精神文明學也當成“意識社會學”即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來研究,就充分反映了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自始至終具有强烈的實证研究意識。

  在《中國精神文明學大型叢書》中,不少著作就與廣東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現實密切相關。如:《這一手非硬不可——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戰略論》〔40〕較集中地展示了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構想;《廣東先進文化發展論》〔41〕較集中地展示了廣東建設文化大省的戰略構想;《廣東人精神叢書》〔42〕名下的9部著作,較集中地反映廣東廣府人、廣東客家人、廣東潮汕人和海外廣東人的精神特徵及其共有的廣東人精神。

  此外,《超越自我——南華西街文明的開拓》〔43〕、《廣州精神文明建設叢書》〔44〕、《鄧小平精神文明建設理論在廣東的實踐》〔45〕、《深圳精神文明建設叢書》〔46〕及《新三字經》〔47〕、《新增廣賢文》〔48〕、《社會公德四字歌》〔49〕、《四德通言》〔50〕、《家庭美德五字謡》〔51〕、《科學三字經》〔52〕、《農民道德歌》〔53〕、《毒禍論——毒品問題的社會透視》〔54〕、《賭博陷阱》〔55〕、《經典廣東》〔56〕等也是較典型的實证研究著作或科普著作,其中《經典廣東》被媒體稱爲“最廣東”、“很文化”的介紹廣東歷史文化的鄉土味十足的讀本。

  廣東精神文明學學科團隊還承擔過不少實证研究課題。如20世紀 90年代,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便曾組織學者到廣州南華西街和南海縣實地蹲點,總結推廣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兩南”經驗;21世紀之初,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又組織近千人次的學者專家到省内各地調查研究,建立農村文化建設研究基地,爲建設文化大省獻計獻策;2001年,受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之托,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與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一起開展了非公有制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的專題調研活動;2006年,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完成了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交辦的《廣東文化産業投資指南》〔57〕的編撰任務;2007年,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與廣州市荔灣區文化部門合作開展“西關濱水文化創意産業帶”研究,編撰了文集《尋幽探勝論西關》〔58〕;2008年,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骨幹成員完成了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2007年度重點課題《廣州區域文化中心建設研究》〔59〕;2010年,受廣東省衛生廳委托,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完成了實证研究專著《文化管理創新模式初探——全國文明先進典型廣東省中醫院的綜合考察》〔60〕和《機制管理創新模式概論——全國文明先進典型高州市人民醫院改革巡禮》〔61〕等。

  (三)社會反響好評如潮

    先説説範英先生領導下的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骨幹團隊的集體成果。《精神文明學論綱》1990年出版後,中央電視臺作了專題報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等數10家報刊作了評論,以此書爲教材開辦了數10期培訓班,來自全國各省市近5000人次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者參加了培訓,曾榮獲《光明日報》主辦的“全國光明杯(1979—1990)首届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術著作奬”等多項。《人的素質與市場經濟》和《當代中華凝聚力》分别榮獲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辦的“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優秀理論成果”1992—1995年度和1996—2000年度專著類的一等奬等多項。《周恩來的人格風範》於1998年曾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廣東省委、廣東省教育廳等推薦爲廣東青少年十大讀物之一。《廣東人精神叢書》作爲全國第一套地方人文精神研究叢書出版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曾表示祝賀,感謝編委會的同志們及各位專家學者爲廣東文化大省建設作出的新貢獻;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蔡東士同志、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部長朱小丹同志曾分别爲之題詞作序。在實证研究方面,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非公有制企業精神文明建設五大調研報告曾得到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和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的充分肯定;廣東省精神文明學學科團隊的其他相關課題研究成果,也曾多次獲得了省裏的政府奬,得到廣東省及廣州等市相關領導重要批示的肯定或認同。正因爲如此,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曾於2005年榮獲廣東省民政廳頒發的“全省先進民間組織奬”,於2008年榮獲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頒發的“改革開放30年廣東社會科學理論創新貢獻奬”,於2010年榮獲得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成立50週年來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頒發的10項“優秀理論著作奬”之一和10個“最具影響力學術社團奬”之一。

    引起强烈社會反響的成果,既有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骨幹團隊集體編寫的成果,也有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顧問、相關領導和會員個人創作或參與創作的成果,同時還包括廣東省内其他精神文明學研究者和精神文明建設者的成果。例如,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會員就有多篇論文榮獲中宣部或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優秀論文奬,最早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論文奬的是《在改革開放中邁向文明之路——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設實踐的啓迪》〔62〕,它與該會多位會員的論文均榮獲過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主辦的“廣東省文化精品奬”。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會員還有多篇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精神文明建設》等權威學術刊物發表、文摘或轉載。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和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9年組織評選出的新中國成立60年“廣東百種優秀社科理論普及讀物”中,在廣東精神文明學創立後近20年由廣東精神文明學專家學者或精神文明建設實際工作者完成的成果就多達55種。按出版或發表時間順序排列,這些成果依次是:《解你心中千千結》〔63〕、《現代青年智力與能力叢書》〔64〕、《新三字經》(出版3400多萬册,創造道德普及讀物出版神話,獲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奬等多個奬項)、《科學三字經》、《影響二十世紀中國歷史進程的三巨人説》(漫畫本)〔65〕、《益智168叢書》〔66〕、《農民道德歌》、《潮汕歷史文化小叢書》〔67〕、《圖説鄧小平理論》〔68〕、《豐碑——二十世紀中國三偉人》〔69〕、《陳寅恪與中國文化》〔70〕、《命運:中華民族的昨天與今天》、〔71〕、《春風緑南粤——鄧小平理論與廣東實踐》(電視理論專題片)〔72〕、《素質教育在美國:留美博士眼裏的中美教育》〔73〕、《以德治國縱横談》(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組織編著)、《孫中山評傳》〔74〕、《人類六千年》〔75〕、《鄧小平理論繪畫本》〔76〕、《畫説毛澤東思想》〔77〕、《畫説鄧小平理論》〔78〕,《畫説江澤民“三個代表”》〔79〕、《公民道德格言》〔80〕、《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廣東的實踐畫册》〔81〕、《流行語漫談》〔82〕、《道德的力量》(電視理論專題片)〔83〕、《嶺南文化知識書係》〔84〕、《潮涌珠江》(電視理論專題片)〔85〕、《永遠的春天:鄧小平與廣東改革開放》(紀念畫册)〔86〕、《永遠的春天:鄧小平與廣東改革開放》(電視理論專題片)〔87〕、《廣東人精神叢書》(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組織編著)、《向妖魔化説不:其實你不懂廣東人》〔88〕、《中華道德名言精粹》〔89〕、《廣東歷史文化名人叢書》〔90〕、《中華美德書》〔91〕、《和諧之道叢書》〔92〕、《古今中外話榮辱》〔93〕、《禪宗智慧書》〔94〕、《易經智慧書》〔95〕、《撩開人倫的神秘面紗——家庭倫理文化簡論》〔96〕、《簡明周易讀本》〔97〕、《禪宗六祖故事》〔98〕、《中華榮辱故事精選》〔99〕、《社會熱點關鍵詞叢書》〔100〕、《和諧三字經》〔101〕、《羊城學堂》〔102〕、《“嶺南大講壇·公衆論壇”演講集》〔103〕、《世事新語—改革開放30年流行詞的廣東樣本》〔104〕、《畫説和諧社會》〔105〕、《新路》(電視理論專題片)〔106〕、《文化精神燭照下的廣東:廣東文化發展30年》〔107〕、《圖説廣東改革開放30年》〔108〕、《文明禮儀手册》〔109〕、《佛山民俗文化》〔110〕、《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2007年講座精選》〔111〕、《2009理論茶點大家“嘆”》〔112〕。

  二、廣東原創精神文明學的基本特色

  廣東精神文明學學科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對此,範英先生的相關論著和多篇論文均曾探討過這一問題,筆者也曾探討過,這裏就不再贅述。廣東精神文明學學科建設爲什麽能够取得上述成效?除了廣東精神文明學學科團隊對精神文明學的重要價值具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廣東精神文明學學科建設始終保持其獨特的學術品格。廣東精神文明學學科建設的基本特色,大致可概括爲以下三個方面:

  (一)時代特色:立足現實貫通古今革故鼎新

  所謂精神文明學,是研究人類社會主體精神的形成、發展及其同客體存在的交互作用的科學。精神文明學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起源與演進的規律;精神文明的内部結構與外部聯繫的規律;精神産品的生産、交换、分配、消費以及精神文明建設自身的規律。1990年以來,廣東作爲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作爲中國科學發展先行先試的地區,無論在健全市場經濟體制、擴大對外開放方面,還是在實現科學發展、建構社會和諧方面,都迫切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精神文明學的學科定位和研究範疇以及廣東的現代化進程,决定了廣東精神文明學者必然要傳承人類文明成果,並在此基礎上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過去有一種謬論流傳,這就是廣東是所謂的“經濟緑洲、文化沙漠”。這類非議,大都是基於歷史的偏見,而且從本質上不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物質和意識相互關係的基本原理。中原地區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開始便已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但今廣東地區直到公元前1千多年才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由於地處祖國南疆,廣東進入文明時代要晚一些,在古代社會早期,確曾被人們稱爲“南蠻之地”。但秦漢以降,特别是到唐代和明清以後,伴隨着中原人士多次大量南遷、伴隨着廣東地區對外經濟文化交往的日益頻繁,伴隨着廣東地區商品經濟的萌芽和迅速發展,廣東在古代中後期就已經從中華文化的邊緣區嬗變爲中華文化的主陣地,後來甚至成爲了中國近代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長期都在全國名列前茅。這些情况表明,廣東精神文明學發展的現實土壤是相當肥沃的,完全能够立足現實貫通古今,並在此基礎上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正因爲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客觀存在,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從創始開始便一直注意在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的同時,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努力創造無愧於當今時代的精神産品。像著作《以德治國縱横談》及《廣東人精神叢書》,就是廣東精神文明學學者立足現實貫通古今、革故鼎新的例证。新時期的廣東爲什麽能够引領中國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引領科學發展風氣之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廣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設中,一直注意深化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的精神文明學的研究,一直致力於培育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時代文化精神,就在於廣東一直注意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動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可靠的思想保证。

  (二)地方特色:立足廣東融會中西吐故納新

  精神文明學從共性到個性可分爲人類一般的精神文明學、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學三個層次。精神文明學的學科定位、研究範疇、層次結構及廣東的現代化進程,决定了廣東精神文明學者必然要弘揚嶺南文化,並在此基礎上適應廣東發展要求融會中西、吐故納新。

  廣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地,是中國近代文化的發祥地,是嶺南文化的大本營,是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和科學發展的試驗區。廣東獨特的地緣條件,使廣東學人既長期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又不斷接受外來文化的洗禮,並在熏陶和洗禮的同時把嶺南文化務實、創新、兼容的地方特色鎚煉得爐火純青,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敢爲人先、求真務實、開放兼容、敬業奉獻”的廣東人精神。由於外來文化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文明進步因素的影響,廣東人能够自覺克服傳統文化中的惰性,因而最善於解放思想,從近代開始便引領中國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思想解放風氣之先;由於身處中華民族大家庭,自古及今民族大融合從來就没有停止過,長期接受中華文化精髓的影響,廣東人又能够自覺扺制外來文化中的負面因素,因而最善於實事求是,在當代能够憑着一種求真務實、敬業奉獻的精神率先引領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使自己成爲中國科學發展的排頭兵。這些情况表明,廣東精神文明學發展的地緣環境是相當友好的,完全能够立足廣東融會中西,並在此基礎上順應廣東發展的要求吐故納新、開拓創新。

  同樣是因爲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客觀存在,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從創始開始便一直注意在融會中西文化中文明因子的同時,根據廣東發展的需要努力打造具有鮮明的廣東地方特色的嶺南文化精品。這裏只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早在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成立的1993年,廣州人編寫的《廣州市風與廣州人精神論説》一書,就已開始彰顯立足廣東融會中西吐故納新的地方特色。這本書,其研究的起點是歷史長期形成的嶺南文化,是廣州社會風尚的歷史沿革;然後,作者從中華文化中汲取養分,探究了社會主義建設文明建設的歷史必然性及廣州市風、廣州人精神的基本内容;接下來,作者進行廣州市風、廣州人精神與世界精神文明的比較,研究了弘揚廣州市風、廣州人精神在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中的作用;最後,作者才就如何構建廣州市風、廣州人精神這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金橋提出戰略性的思路與對策。事實上,廣東精神文明學學者的其他許多成果,都具有非常鮮明的立足廣東融會中西吐故納新的地方特色。

  (三)品牌特色:扎根實踐學用結合開拓創新

  歷史上嶺南地區遠離中央朝廷,没有話語權上居高臨下的優勢,但嶺南文化憑什麽能够在中華民族區域文化之林獨樹一幟?關鍵就在於實事求是、經世致用。例如,唐代張九齡以素練質檏的五言古詩一洗六朝至初唐的綺靡詩風,博得朝廷賞識並最終成爲一代名相;清代經學大師阮元督粤建立學海堂,經史子集開始流通,廣東的書院研究經史、追求經世致用之風日盛。這種學風綿延不絶,一直影響到今天的廣東,已成爲廣東學人的最大特色。

  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從學術的角度看不是書齋裏的空談,不是象牙塔裏的古董,因而偶爾會被個别自視清高的學究所非議;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從實用的角度看也不是養在温室裏的花朵,不是大觀園裏任人使唤的丫頭,因而偶爾還會被個别高高在上的官僚所非議。於是,既有人會否定她的學術特色,也有人會否定她的實踐特色。但恰恰是這些“不是”,恰恰是這些“非議”,搆成和鑄就了廣東精神文明學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扎根實踐、學用結合、開拓創新的獨特的品牌特色。與深居機關的公文比,她的理論特色無比鮮明;與深鎖書齋的典籍比,她的實踐特色無比鮮明。從學術的角度看,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絶非拾人牙穗,人雲亦云,而是有着許多自己獨到的見解。例如,迄今爲止學界仍有不少人認爲精神文明建設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文化建設,但廣東精神文明學主要原創者範英先生從一開始就認爲精神文明建設應該以求真求善求美爲目標,應該主要包括文化子系統、思想子系統和審美子系統三個子系統。他認爲,文化子系統的内部結構,包括教育、科技、衛生、體育和群衆文藝等孫系統;思想子系統的内部結構,包括理想、道德、情操、紀律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孫系統;審美子系統的内部結構,包括審美對象、審美意識、審美欣賞、審美教育和審美踐行等孫系統。在論述精神産品的轉讓問題時,廣東學者分析了無償性轉讓、低償性轉讓、等償性轉讓和高償性轉讓4種形式的主從地位和遠近效應,這是對於勞動價值論的創造性運用。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也絶非惟命是從,亦步亦趨,而是有着許多自己超前的判斷。例如,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的概念到21世紀才進入中央的正式文件,而廣東精神文明學界的同仁,早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就開始研究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學論綱》早在1990年就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種文明相提並論,稍後一些範英先生又加入生態文明,建構了由六大文明共同搆成的社會文明研究體系。

  由此可見,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實際上既有鮮明的學術特色,又有鮮明的實踐特色。兩大特色同時兼有,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廣東精神文明學者既注重深厚的學術積累,也重視從實踐中求取真知,永遠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上做文章,徹底擺脱了脱離實踐的學究味和輕慢學術的衙門習氣。

  三、廣東原創精神文明學的重要啓迪

  精神文明學,是盛開在廣東學術百花園中的一朵艷麗的奇葩。廣東精神文明學奇葩的綻放,離不開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的關心扶持,離不開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的精心培育,離不開廣東廣大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的共同澆灌。回首廣東精神文明學學科建設的歷程,她對廣東鞏固特色學科的重要啓迪,大致可概括爲以下三個方面:

  (一)鞏固特色學科要多渠道夯實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决定上層建築。特色學科屬於上層建築,没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是無法建設的。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是以廣東自己開拓的新興學科命名的學會,是全國的第一個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成立後,全國不少省、市、自治區甚至包括不少地級市都成立了自己的精神文明學會,但是,時至今日,仍然堅持下來并且能够健康發展的已經所剩無幾。如今國内絶大部分省、市精神文明建設研究會均已解體,廣州市和深圳市也是如此。兄弟學會爲什麽維持不下去?經濟因素大概是最重要的因素。在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學科建設往往有國家財力的投入,學科建設經費的來源相對充足,面臨的問題和困難相對較小。但廣東精神文明學的組織依託主要是民間非盈利性學術組織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這方面的問題就比較突出。爲了使學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還以每期上萬元的成本編發了近300期《精神文明學通訊》免費向理事會員和省内外有關單位寄送,定期和不定期開展大型學術活動以及學會成員聯誼活動,開研討會喫飯、住宿不收錢,參加寫書、寫文章有稿酬、有奬勵,與會新聞工作者有一定車馬費,定期開展學術成果評奬活動。這就使經濟上的壓力相當突出。

  那麽,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是如何解决自身的經濟難題的呢?從這些年的實踐來看,主要有以下渠道:一是通過發揮對黨委、政府部門的决策諮詢作用等,争取相關部門的經費支持。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等部門,都曾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給予過經費支持。二是通過組織學會骨幹開展實证課題的研究,獲取一定的課題研究經費,適度補貼學會的開支。學會承擔過一些上級交辦的縱向課題,也承擔過許多他人上門求助的横向課題。三是争取學會内熱心精神文明建設的實業家的支持。進入了學會中的一些熱心精神文明建設的實業家,不僅積極參加學術研討活動,而且經常慷慨解囊,爲學會開展相關活動、出版著作等提供經費支持。四是適當收取團體會員費和個人會員會費。會費收取根據會員的財力靈活掌握,而且以自願交納爲原則。一般個人會員每人每年僅收50元。五是開源節流,切實加强學會財務管理,大力培育會員的敬業奉獻精神。學會高度重視内部的制度建設,主要成員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並按每年初總體安排,檢查、落實經費籌集使用情况,嚴格遵守財經紀律龢民間組織管理部門的相關規定。同時,範英先生經常對學會骨幹成員强調文化自覺和學術自覺的價值觀念,强調爲全體會員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工作態度,强調以身作則、不計報酬的奉獻精神,强調取長補短、團結合作的辦會風格,强調依法依規地進行學術活動和學術研究的良好會風。因此,歷届學會骨幹成員都必較認真負責,能够想方設法把學會辦實、辦新和辦好。

  當然,盡管采取了上述各種措施,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在具體運作過程中也常常會遇到捉襟見肘的情况。即便是現在,“不斷夯實精神文明學學科發展的經濟基礎”〔113〕,仍然是學會感到頭痛的一個重要問題,需要持之以恒地廣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二)鞏固特色學科要全方位凝聚學科人才

  俗話説:“衆人拾柴火焰高”。範英先生在學會講話時曾多次引用這句俗話。範英先生因其在《精神文明學論綱》等理論學術創新上的突出貢獻,從1992年起就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他不僅學識淵博,著作等身,而且始終堅持以人爲本,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爲人極爲友善,甘爲人梯,注意充分發揮學會骨幹的作用,在全方位凝聚學科人才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現在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中許多重點骨幹,都是他20年來一批一批地重點培養起來的。由於他的人格感召力,很多學者即使没有什麽回報也心甘情願地參加學會的活動。

  範英先生一直高度重視有利於學會健康發展的各類人才的聚集。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成立時不到百個團體單位理事和個人理事,經過多年工作,現在已有600多個團體單位理事和個人理事,團體會員約10萬人。從目前學會的人才團隊來看,既有來自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高等院校、黨校的專家學者,也有來自黨政機關、其他事業單位及企業和城鄉基層的實際工作者;既有來自廣州地區的央屬、省屬、市屬單位的會員,也有來自全省其他各地級及縣(區)市鎮的會員;既有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的行家,也有其他部門、職業中熱心精神文明研究的積極分子和新聞工作者;既有一批老專家繼續擔任顧問或在第一綫充當學科帶頭人,也有一大批知識結構扎實新潮、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幹。

  總的來看,學會已産生和擁有了梯隊式的知名學者、領軍人物和學科帶頭人,並在廣東省内或全國精神文明學界和哲學社會科學界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在人才聚集方面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舉措,這就是歷來注意强化正面激勵。如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在2009年圍遶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開展系列研討活動時,就對這些研討活動的論文成果給予了精彩的點評,並在150多篇論文中評出了53篇優秀論文給予奬证、奬金以資鼓勵;對未獲得優秀論文的作者,也給予相應的稿酬以示尊重。

  (三)鞏固特色學科要全過程提昇學術品位

  精神文明概念在19世紀就已出現。例如,法國文藝理論家泰納就曾説過:“精神文明的産物和動植物界的産物一樣,只能用各自的環境來解釋。”〔114〕樑啓超在流亡日本時,也曾以“哀時客”爲筆名,在他主編的《清議報》上,發出過“求形質文明易,求精神文明難”〔115〕的感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概念,是葉劍英1979年9月29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週年大會上發表講話中提出的。把精神文明作爲一門學科來研究,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1988年9月在中共中央黨校作報告時率先倡導的。但爲什麽在世界範圍内真正形成名爲“精神文明學”的獨立學科,却是在中國廣東20世紀後期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問世呢?

  毫無疑問,時代賦予廣東的歷史重任,廣東重視心性文明的人文傳統,廣東經世致用的治學風格,廣東改革開放新時期優越的經濟條件和人才環境,都對催生精神文明學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更爲重要的是,廣東精神文明學界一直“咬定青山不放鬆”〔116〕,自始至終把與時俱進提昇學術品位,打造中國氣派、嶺南風格和廣東特色的新興學科當成自己的不懈追求。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的許多成果,無論是從學術探討成果獲得的學術評價和學術奬勵的檔次來看,還是從實证研究成果獲得的領導批示和政府奬勵來看,都無愧於學術精品的稱號。廣東學者在精神文明學的研究和學科建設活動中,十分突出精神生産的研究,提出了精神生産力、人類的精神交往、人類的精神創造、人類的精神素質、人類的精神生活等概念,並對精神生産方式、精神生産者、精神産品的價值等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的分析研究,曾得到北京等地同仁的贊譽。〔117〕

  當然,廣東精神文明學者提昇學術品位的路徑是有自己的特點的,始終追求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統一,能够堅持而不守舊,發展而不出軌,新穎而不浮夸;她絶不走從書本到書本的教條主義之路,而是嚴格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118〕的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廣東學人編撰的《中國精神文明學大型叢書》,就是始終抓住實踐進程的熱點、重點或難點既有機地服務社會,又從新的角度完善和深化學科的理論體系。在開拓學術視野、增進學術交流的同時堅持面向社會實踐、深入社會實踐、總結社會實踐、提昇社會實踐、服務社會實踐,正是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不斷提昇學術品位的法寶之一。 

  注釋:〔1〕揚越、鐘陽勝、範英著:《精神文明與社會主義》,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馬中柱主編:《精神文明建設導論》,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範英主編:《精神文明學論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版。

  〔4〕參見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2010年9月10日上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的《廣東省社科聯最具影響力學術社團情况登記表》。

  〔5〕張漢青主編:《精神文明學》,紅旗出版社1991年版。

  〔6〕朱小丹任編委會主任,全套叢書共出著作七部,廣州出版社1997年版。七部著作依次是:郭明、謝傳會、曾偉玉等著:《精神文明建設基礎論》;谷文耀、章岳雲、馬興煜等著:《精神文明建設過程論》;江家齊、黄禧禎等著:《精神文明建設系統論》;章海山等著:《精神文明建設主體論》;丘麗雲、葉啓績等著:《精神文明建設價值論》;李明華等著:《精神文明建設機制論》;張濤光、杜焕强、餘方海等著:《精神文明建設方法論》。

  〔7〕吴燦新、孫志東主編:《精神文明學概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至2010年12月,該叢書已堅持出書20年,出版了近五十部著作,約二千五百萬字。

  〔9〕範英著:《嶺南紅梅報春開——論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範英、劉小敏、江立平主編:《珠水雲山育芳菲——評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中國人事出版社2006年版。

  〔11〕範英主編:《社會公德概論》,海天出版社1991年版。

  〔12〕範英主編:《職業道德新探》,紅旗出版社1992年版。

  〔13〕範英主編:《人的素質與市場經濟》,紅旗出版社1994年版。

  〔14〕範英、潘祖亮、丘挺主編:《精神文明與市場經濟》,紅旗出版社1995年版。

  〔15〕範英、龐躍輝著:《反腐保廉與社會發展》,廣州出版社1996年版。

  〔16〕吕志、範英著:《周恩來的人格風範》,廣州出版社1996年版。

  〔17〕範英、丁富華主編:《當代中華凝聚力》,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版。

  〔18〕範英、梅樹德、葉瓊主編:《創建新世紀的真善美》,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範英、劉小敏主編:《以德治國縱横談》,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李萍、李華明等主編:《走向開放的道德》,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21〕吴燦新等主編:《市場道德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2〕雷渡橋等主編:《混沌初開——來自大學生心靈的報告》,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23〕景懷斌等著:《人的文化素質與現代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4〕董玉整主編:《中國理學大辭典》,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25〕董玉整、董莉著:《當代青年十大觀念》,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6〕劉小敏、李振連著:《WTO與中國文化》,廣東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27〕藍紅主編:《現代化進程中的精神文明建設研究叢書》。共三部,分别是:柯可、顧作義等著:《文化産業論》,廣東經濟出版社2001年版;田豐編著:《文化進步論:對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的哲學思考》,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田豐、周薇主編:《文明實踐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8〕伍天章著:《醫學倫理學》,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9〕林偉健主編:《公民道德新標杆》,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0〕戢鬥勇著:《文化生態學》,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李宗桂主編:《中華民族精神概論》,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2〕李小魯:《精神文明發生論綱》,《現代哲學》1991年第3期。

  〔33〕範英、劉小敏、李振連:《“五觀”俱全與“五觀”端正——論中國經濟特區的精神文明建設》,《現代哲學》1996年第3期。

  〔34〕範英:《論形成和發展中的精神文明學》,《學術研究》1999年第9期。

  〔35〕範英:《論精神文明學在廣東的創立》,《探求》2003年第2期。

  〔36〕範英:《創新當代嶺南學術文化的嘗試——論精神文明學的先進文化價值》,《學術研究》2003年第10期。

  〔37〕劉小敏:《論精神文明學的學科價值》,《廣東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

  〔38〕範英:《精神文明學的明天一定會比昨天更成熟更豐實》,《探求》2004年第5期。

  〔39〕陳偉:《精神文明學“民間研究開發”機制的衍生與發展初探》,《探求》2004年第5期。

  〔40〕範英、丘挺主編:《這一手非硬不可——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戰略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1〕範英主編《廣東先進文化發展論》,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2〕範英、劉小敏主編:《廣東人精神叢書》,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所包括的九部著作依次是:劉小敏著:《古今鏡像:廣東人精神之經緯》;劉權著:《樂天務實:廣東廣府人的天性》;李開文、劉霽唐著:《自强不息:廣東潮汕人的膽氣》;範英、劉權著:《厚德載物:廣東客家人的風骨》;劉權著:《念祖愛鄉:海外廣東人的情結》;魏安雄著:《靈活變通:廣東人的商業精神》;丘麗雲著:《海納百川:廣東人的開放精神》;唐孝祥、袁忠、温朝霞著:《萬紫千紅:廣東人的藝術精神》;董玉整、程潮、董莉著:《春華秋實:廣東人的學術精神》。

  〔43〕肖建華、李辛生主編:《超越自我——南華西街文明的開拓》,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4〕鄔夢兆主編:《廣州精神文明建設叢書》,廣州出版社1993-1995年版。所包括的四部著作依次是:鄔夢兆主編:《發展中的文明》(1993);李齊念主編:《廣州市風與廣州人精神論説》(1993);江家齊、黄禧禎、杜新山著:《都市群衆文化》(1993);李大華著《同步與超越》(1995)。

  〔45〕藍紅等主編:《廣州精神文明建設叢書》,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6〕共有同名叢書兩套。第一套由吴鬆營主編:《鄧小平精神文明建設理論在廣東的實踐》,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分爲《深圳精神文明建設文件匯編》、《深圳精神文明建設大事記》、《深圳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與理論探索》(吴鬆營著)三册;第二套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編寫:《鄧小平精神文明建設理論在廣東的實踐》,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分爲《文件集》(附大事記)、《理論篇》和《群英譜》三册。

  〔47〕於幼軍、張漢青任編委會主任:《新三字經》,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8〕鄔夢兆主編:《新增廣賢文》,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9〕於幼軍、張漢青主編:《社會公德四字歌》,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0〕鄔夢兆主編:《四德通言》,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1〕於幼軍、張漢青主編:《家庭美德五字謡》,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2〕周鎮宏主編:《科學三字經》,廣東科技出版社1996年版。

  〔53〕於幼軍主編:《農民道德歌》,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4〕董玉整、董莉著:《毒禍論—毒品問題的社會透視》,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55〕朱穗生、張永强、董玉整主編:《賭博陷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6〕林雄主編:《經典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57〕方健宏主編:《廣東文化産業投資指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8〕範英、詹宇揚、劉小敏主編:《尋幽探勝論西關》,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7年版。

  〔59〕劉小敏主編:《廣州區域文化中心建設研究》,廣州出版社2008年版。

  〔60〕範英、劉小敏、董玉整、吕玉波主編:《文化管理創新模式初探——全國文明先進典型廣東省中醫院的綜合考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年版。

  〔61〕範英、劉小敏、董玉整、鐘焕清主編:《機制管理創新模式概論——全國文明先進典型高州市人民醫院改革巡禮》,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年版。

  〔62〕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設研究課題組:樑渭雄、李權時、範漢英、關飛進、王逄文、馮達才、葉金寶、賈雲平:《在改革開放中邁向文明之路——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設實踐的啓迪》,《學術研究》1993年第1期。

  〔63〕朱仲南主編:《解你心中千千結》,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4〕丘克軍、王通訊主編:《現代青年智力與能力叢書》,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包括:丘克軍編著:《成功的交際技巧》;侯麗輝編著:《創造你的明天——培養自我創造力的方法》;田乃吉、孫雲編著:《創造人生的最佳狀態:充分發掘潜能的技巧》;何應歡、王榮武著:《你能出類拔萃》;吴燦新、陳偉群編著:《日常决策技巧》;吴緑星著:《日常實用口才》;陳創生、陳述著:《走向成功與成熟:行之有效的自我管理術》;吴燦新、田乃吉編著:《最佳用腦方法》等。

  〔65〕共三册,《影響二十世紀中國歷史進程的三巨人説》(漫畫本),廣東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册《孫中山説:革命尚未成功》,張磊文字主編,方成漫畫主編;第二册《毛澤東説: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廖蓋隆、吴智棠文字主編,方成漫畫主編;第三册《鄧小平説: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張磊、解聘如等文字主編,王復羊漫畫主編。

  〔66〕黄紹汪、傅希能主編:《益智168叢書》,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1997年版。包括《黄金點子168》(1996)、《智海奇趣168》(1997)、《妙趣邏輯168》(1997)和《啓迪智慧168》(1997)四部。

  〔67〕楊方笙執行主編:《潮汕歷史文化小叢書》,共分四輯,40册。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的第一輯包括:楊義全著:《潮汕自然概覽》;林倫倫著:《潮汕方言與普通話》;林淳鈞著:《潮劇藝術欣賞》;林毛根著:《潮州音樂漫談》;楊方笙著:《潮詩紀事》;隗芾著:《潮汕諸神崇拜》;杜桂芳著:《潮汕海外移民》;楊群熙編著:《華僑與近代潮汕經濟》;陳驊、楊群熙編著:《海外潮人愛國壯舉》;黄綺文等編著:《潮人同鄉社團遍全球》。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的第二輯包括:王琳干、黄萬德著:《潮汕史事紀略》,黄挺著:《潮汕旅遊文化》;曾楚楠著:《潮汕工夫茶》;佘文華著:《潮州菜與潮州筵席》;郭馬風著:《潮州美術陶瓷刺綉抽紗》;吴奎信著:《潮州歌册》;鄞鎮凱著:《潮汕迷藝》;楊群熙、陳驊著:《海外潮人的慈善業績》;徐名文、沈建華著:《潮人與臺灣》;杜桂芳著:《潮汕僑批》。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編印的第三輯包括:洪鬆森著:《潮汕古近代經濟瑣談》;翁楚湘、宋昇拱著:《潮汕農業》;郭馬風、魏影秋著:《潮汕工藝美術》;陳訓先著:《潮汕族源簡説》:陳歷明著:《從考古看潮州》;黄贊發著:《潮汕先賢》;鄭群輝著:《佛教在潮汕》;潘壯勇、黄文宣著:《潮汕民間舞蹈》;楊群熙著:《海外潮人興學紀事》;陳驊著:《潮劇潮樂在海外》。香港藝苑出版社2001年版的第四輯包括:郭緒印著:《老上海潮州商幫》;芳信編:《潮汕竹枝百首》;吴榕青著:《潮汕的書院》;王偉深著:《潮汕俗語與潮汕文化漫談》;郭馬風著:《潮汕民俗》;李漢庭著:《潮劇漫話》;杜桂芳著:《左翼文化運動中的潮人》;陳景熙著:《潮汕工商業史話》;林倫倫著:《地名學與潮汕地名》;楊方笙著:《潮汕歌謡》。

  〔68〕段華明編著:《圖説鄧小平理論》,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9〕廖蓋隆、吴至强主編:《豐碑——二十世紀中國三偉人》,嶺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版。

  〔70〕劉克敵著:《陳寅恪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1〕張江、鐘萬明、李萍主編:《命運:中華民族的昨天與今天》,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2〕於樹南(於幼軍筆名)總策劃兼總撰稿,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電視臺聯合攝製:《春風緑南粤——鄧小平理論與廣東實踐》(電視理論專題片),廣東海燕電子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

  〔73〕黄全愈著:《素質教育在美國:留美博士眼裏的中美教育》,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4〕張磊著:《孫中山評傳》,廣州出版社2000年版。

  〔75〕劉景華著:《人類六千年》,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76〕李本鈞主編,岑聖權等繪畫:《鄧小平理論繪畫本》,嶺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版。

  〔77〕中共茂名市委宣傳部、茂名市教育局組織編寫:《畫説毛澤東思想》,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8〕中共茂名市委宣傳部、茂名市教育局組織編寫:《畫説鄧小平理論》,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9〕中共茂名市委宣傳部、茂名市教育局組織編寫:《畫説江澤民“三個代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0〕鐘陽勝主編:《公民道德格言》,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1〕劉玉浦、鐘陽勝主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廣東的實踐畫册》,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2〕林倫倫著:《流行語漫談》,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

  〔83〕韓望喜等撰稿,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國際網絡、深圳電視臺聯合攝製:《道德的力量》(電視理論專題片),學習出版社2003年版。

  〔84〕2004-2006年版:朱小丹主編,岑桑執行主編;2007-2010年版:林雄主編,岑桑執行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著作有:黄淼章著:《南越國》;鐘萬全著:《巾幗英雄冼夫人》;胡巧利著:《禪宗六祖慧能》;曹太乙著:《明代大儒陳白沙》;中荔著:《十三行》;樑基水著:《西關風情》;李吉奎著:《孫中山》;劉炎生著:《樑啓超》;盧潔峰著:《廣州中山紀念堂》;陳澤宏著:《廣東塔話》;朱萬章著:《嶺南書法》;龔伯洪著:《粤劇》;等等。2005年版著作有:曾牧野著:《話説嶺南》;吴茂信著:《清官陳瑸》;朱杰民著:《嶺南名儒朱九江》;王金鋒著:《樑廷枏》;李吉奎著:《晚清名臣張蔭恒》;吴炯堅、吴卓筠編著:《粤劇大師馬師曾》;蔡洪聲著:《中國電影先驅蔡楚生》;李明著:《黄埔軍校》;楊資元、馮永寧著:《北伐驍將鄧演達》;賀朗著:《抗日名將蔡廷鍇》;彭長歆著:《嶺南近代著名建築師》;朱光文著:《嶺南水鄉》;黎田著:《粤樂》;李公明著:《五層樓下》;胡巧利著:《光孝寺》;黄淼章著:《南海神廟》;歐清煜著:《龍母祖廟和龍母傳説》;餘婉韶著:《佛山秋色藝術》;陳勇新著:《龍舟歌》;張國雄著:《開平雕樓》;張健人、黄繼燁著:《開平立園》;董勵著:《客家》;張偉海、薛昌青著:《歷史文化名城平海》、楊堅平著:《潮州木雕》;達亮著:《潮州開元寺》;陳歷明著:《潮劇》;楊堅平著:《潮綉抽紗》;丘陶亮著:《楓溪陶瓷》;等等。2006年版著作有:張偉湘、薛昌青著:《廣東古代海港》;吴兆奇、李爵勛著:《冼夫人文化》;張朝發著:《袁崇焕》;端木橋著:《清初嶺南三大家》;任百强著:《小説名家吴趼人》;肖自力、陳芳著:《陳濟棠》;陳夏、魯大錚著:《馬思聰》;吴庭璋著:《粤劇大師薛覺先》;盧權、禤倩紅著:《葉挺》;黎田著:《粤曲名伶小明星》;黄淼章著:《陳家祠》;黄泳添、陳明著:《廣州越秀古書院》;盧潔峰著:《黄花崗》;劉孟涵著:《石灣公仔》;樑志强等著:《嶺南文化古都封開》;吴瑞群、張偉海著:《歷史文化名城新會》;賴展將著:《英石》;李筱文著:《盤王歌》;餘石編:《歷史文化名城雷州》;陳志堅著:《雷州石狗》;陳訓先著:《潮汕先民探源》;陳澤泓著:《潮汕文化》;郭馬風著:《潮汕茶話》;黄挺著:《韓文公祠與韓山書院》;李緒洪等編:《潮汕建築石雕藝術》;等等。2007年版著作有:朱萬章著:《廣東繪畫》;趙立人著:《康有爲》;林劍綸、張健人、黄繼燁著:《司徒美堂》;龍莆堯著:《黄埔滄桑》;禤倩紅、盧權著:《蘇兆征》;楊苗麗著:《中共三大》;廣州市越秀區文聯編:《五仙傳説》;楊萬翔著:《羊城舊事》;李仲偉著:《海幢寺》;黄穗生著:《廣州起義》;李穗梅著:《鎮海樓》、《孫中山大元帥府》;王建玲著:《梁園》;丘均、賴志華著:《歷史文化名城肇慶》;蕭健玲著:《利瑪竇》;餘秀明著:《肇慶鼎湖山》;範炎興著:《粤北採茶戲》;廖晋雄著:《始興圍樓》;羅其森著:《樂昌花鼓戲》;賴展將著:《英德溶洞文化》;胡希張著:《歷史文化名城梅州》;莫日芬著:《廣東客家山歌》;陳驊著:《海外潮人》;貝聞喜著:《潮汕三山國王崇拜》;吴奎信著:《潮州歌册》;洪流:《翰愈》;王煒中著:《潮汕僑批》;等等。2008年版著作有:林超富著:《北江女神蓸主娘娘》;王鏑非著:《張九齡》;端木橋著:《陳恭尹》;黄贊發、陳澤泓著:《阮元》;吴茂信著:《陳昌齊》;張榮芳著:《陳垣》;黄贊發、陳琳藩著:《丁日昌》;樑基永著:《李文田》;鄭海麟著:《黄遵憲》;黎田、謝偉國著:《粤曲》;廣州市越秀區文聯編:《廣州越秀古街巷》;曾應楓著:《廣州牙雕史話》;李仲偉、林劍綸著:《六榕寺》;曾新著:《越秀山》;李梅、蔡遥炘著:《名鎮樂從》;鄧錦容著:《名鎮太平》;沈揚著:《樂昌風物與古文化遺存》;黄志輝著:《餘靖》;等等。2009年版著作有:鐘東、鐘易翚著:《葛洪》;陳澤泓著:《蘇軾》、《翁萬達》;黄利平著:《關天培》;劉聖宜著:《鄭觀應》;黄慶昌著:《馮如》;林鴻暖著:《張太雷》;胡文中著:《詹天佑》;陳荆鴻著:《嶺南風物與風俗傳説》、《嶺南名人譚叢》、《嶺南名人遺迹》、《嶺南名刹祠宇》、《嶺南名勝記略》、《嶺南詩壇逸事》、《嶺南書畫名家》、《嶺南藝林散葉》、《嶺南謫宦寓賢》和《海桑隨筆》;葉春生、凌遠清著:《嶺南古代誕會習俗》;葉春生、陳玉芳著:《嶺南衣食禮儀古俗》;陳勇新著:《南音》;鄒偉初著:《廣府木雕》;張雪蓮著:《佛山精武體育會》;樑景裕著:《名鎮勒流》;樑綺惠、王基國著:《名鎮北滘》;張欣明著:《名鎮容桂》;李健明著:《名鎮大良》、《名鎮陳村》;張永錫著:《名鎮龍江》;田麗瑋著:《名鎮倫教》;張鳳娟著:《名鎮均安》;岑麗華著:《名鎮杏壇》;沈仁康著:《端硯》;劉進著:《五邑銀信》;閆恩虎著:《廣東“客商”》;林愛芳著:《客家民間藝術》;蔡樹航著:《潮州音樂》;陳歷明著:《廣東出土明本戲文》;等等。2010年版著作有:吴凌雲著:《趙佗》;龔伯洪著:《崔與之》;陳憲猷著:《海瑞》;姚良宗著:《清初曲江奇士廖燕》;朱萬章著:《蘇六朋》;鐘卓安、歐陽桂燭著:《洪秀全》;謝放著:《張之洞》;葉春生、凌遠清著:《嶺南民間遊藝競技》;葉春生、黄曉茵著:《嶺南民間墟市節慶》;黄偉林著:《歷史文化名城桂林》;龐鐵堅著:《灕江》;劉建新編著:《靈渠》;楊萬翔著:《廣州軼聞》;廣州市越秀區文聯編:《廣州越秀古街巷》(第2集);陳明著:《嶺南名街北京路》;陳志堅著:《雷劇》;黄東著:《河源恐龍記》;等等。

  〔85〕李錦源、涂布、曾志、江泳、黄楚恒、譚春鴻主創,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電視臺聯合攝製:《潮涌珠江》(電視理論專題片),廣州音像出版社2004年版。

  〔86〕蔡東士任編委會名譽主任,朱小丹任編委會主任,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東省檔案館和廣東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共同策劃監製:《永遠的春天:鄧小平與廣東改革開放》(紀念畫册),嶺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版。

  〔87〕劉玉浦、蔡東士、冷溶、朱小丹總策劃,蔣斌總撰稿,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南方日報報業集團、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聯合攝製:《永遠的春天:鄧小平與廣東改革開放》(電視理論專題片),太平洋影音公司2004年版。

  〔88〕葉曙明著:《向妖魔化説不:其實你不懂廣東人》,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9〕朱小丹主編:《中華道德名言精粹》,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0〕全套五輯,共50種,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至二輯由朱小丹、歐初主編,第三至五輯由林雄、歐初主編。2005年版的第一輯包括:胡守爲著:《南越開拓先驅——趙佗》;莊昭、高惠冰著:《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夫人》;李錦全著:《嶺海千年第一相——張九齡》;陳澤泓著:《南派禪宗創始人——惠能》;黄明同著:《明代心學宗師——陳獻章》;宋德華著:《近代思想啓蒙先鋒——康有爲》;謝放著:《跨世紀的文化巨人——樑啓超》;張磊、張蘋著:《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劉中國、黄曉東著:《近代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張榮芳著:《近代之世界學者——陳垣》。2006年版的第二輯包括:曹家齊著:《北宋名臣——餘靖》;劉興邦、江敏丹著:《嶺南心學傳人——湛若水》;劉正剛著:《剛正不阿的清官——海瑞》;何天杰著:《清初愛國詩人和學者——屈大均》;黄增章、陳志雄著:《杰出的詩人外交家——黄遵憲》;劉聖宜著:《近代强國之路的探索者——鄭觀應》;趙春晨著:《愛國志士·詩人·教育家——丘逢甲》,王川著:《學界泰鬥——陳寅恪》;盛永華著:《20世紀的偉大女性——宋慶齡》;金炳亮著:《文化奇人——王雲五》。2006-2007年版的第三輯包括:金强、張其凡著:《南宋名臣——崔與之》(除本書爲2006年版外,本輯其餘各書均爲2007年版);程潮著:《南宋廉直諫官——李昴英》;吴建華著:《明代經世儒臣——丘濬》;黄國信著:《明末抗金英雄——袁崇焕》;王金鋒著:《嶺南睁眼看世界的先驅——樑廷枏》;蔣志華著:《晚清醇儒——朱次琦》;王維著:《百科全書式的學者——鄒伯奇》;趙春晨著:《晚清洋務活動家——丁日昌》。2008年版的第四輯包括:宋德華著:《太平天國開創者——洪秀全》;張富强著:《近代法制改革者——伍廷芳》;謝放著:《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陳希著:《嶺南詩宗——黄節》;周興樑著:《伉儷革命家——廖仲愷與何香凝》;敖光旭著:《亦僧亦俗的文化奇人——蘇曼殊》;林家有、張金超著:《文武兼備的革命家——朱執信》;黄振位著:《民主黨派的開創者——鄧演達》;潘紅利、張冰著:《農民運動大王——彭湃》;黄明同、張俊尤著:《啓蒙思想家·革命家——楊匏安》;葉文益著:《文韜武略一元戎——葉劍英》;陳培湛著:《中國電影藝術大師——蔡楚生》。2009年版的第五輯包括:李緒柏著:《清代嶺南大儒——陳澧》;左鵬軍著:《晚清小説大家——吴趼人》;王丹著:《嶺南畫派大師——高劍父》;楊權、薑波著:《開拓近代交通事業的文化人——葉恭綽》;張永義著:《墨者·學者·革命者——杜國庠》;黄增章、楊恒平著:《中國圖書館事業的開拓者——杜定友》;趙立彬著:《學識淵博的優秀教育家——陳序經》;李慶新、陳賢波著:《中國民俗學奠基人——鐘敬文》;崔頌明、伍福生著:《粤劇萬能老倌——薛覺先》;郭冰茹著:《人民音樂家——冼星海》。

  〔91〕胡國華主編:《中華美德書》,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2〕蔡錫鵬主編:《和諧之道叢書》,有《處世篇》、《信仰篇》、《修身篇》、《倫理篇》、《生活篇》五種,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

  〔93〕朱小丹主編:《古今中外話榮辱》,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版。

  〔94〕雷鐸著:《禪宗智慧書》,香港三聯書店2006年版。

  〔95〕雷鐸著:《易經智慧書》,香港三聯書店2006年版。

  〔96〕吴燦新、陳治桃著:《撩開人倫的神秘面紗——家庭倫理文化簡論》,香港新聞出版社2006年版。

  〔97〕吴辛丑著:《簡明周易讀本》,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98〕賴斌、黄漢棣主編:《禪宗六祖故事》,南方日報出版社2006年版。

  〔99〕胡中梅主編:《中華榮辱故事精選》,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年版。

  〔100〕李明華主編:《社會熱點關鍵詞叢書》,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之第一輯著作有:涂名著:《房奴:中國房改真相》;周熾成著:《海歸:中西文化衝擊波》;馮永鋒著:《環保:向極端發展主義宣戰》;陳壁生、石勇著:《國學熱:十年人文熱點對話録》;金雁等著:《傳媒時代:人類認知新概念》;樑捷著:《幸福指數:中國人幸福嗎》。2008年版之第二輯著作有:石勇、李明華著:《心理危機:你我身邊的隱形殺手》;李明華、黄立著:《打黑除惡:鏟除和諧社會的毒瘤》;顧澗清、李龍著:《中國時評——社會良知的呐喊》;張杰、張麗蓉著:《就業難——人才供需的悖論》;杜駿飛、袁光鋒著:《選秀:莊嚴的嬉戲》;王琳著:《反腐——人治與法治的PK》。

  〔101〕中共汕尾市委政法委組織編寫,鄭雁雄主編:《和諧三字經》,中國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版。

  〔102〕王曉玲主編:《羊城學堂》,廣州出版社2008年已出第一輯、第二輯兩本,是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和廣州圖書館主辦的面向市民的文化講壇“羊城學堂”的名師大家、文人雅士講課材料的匯編。

  〔103〕何雪峰、周筱赟主編:《“嶺南大講壇·公衆論壇”演講集》,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

  〔104〕饒原生著:《世事新語—改革開放30年流行詞的廣東樣本》,新世紀出版社2008年版。

  〔105〕方健宏主編:《畫説和諧社會》,嶺南美術出版社2008年版。

  〔106〕林雄總策劃,蔣斌總撰稿,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監製,廣東電視臺承制:《新路》(電視理論專題片),廣東海燕電子音像出版社2008年版。

  〔107〕李宗桂著:《文化精神燭照下的廣東:廣東文化發展30年》,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8〕廣東省檔案館、中山圖書館主編:《圖説廣東改革開放30年》,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9〕潮州市湘橋區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編寫:《文明禮儀手册》,海天出版社2009年版。

  〔110〕江佐中、吴英姿主編:《佛山民俗文化》,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1〕吴忠主編:《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2007年講座精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112〕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編:《2009理論茶點大家“嘆”》,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3〕參見明澤、陸紅:《繼續打造精神文明學的學科品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文化强省建設座談會綜述),《南方日報》,2010年9月5日。

  〔114〕\[法國\]泰納:《藝術哲學》,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9頁。

  〔115〕哀時客:《文明之精神》,《清議報》,1889年12月,第33册。

  〔116〕\[清\]鄭燮:《竹石》。

  〔117〕董生:《學術動態:學者研討精神文明學》,金羊網,2004年5月8日。

  〔118〕《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