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十六章 廣東社區和諧論的長足運作

  【内容提要】 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本着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社會責任意識,探索平安和諧社區建設理論和實踐難題,以實证調研提煉成的具有典範意義的《廣衛模式:平安和諧社區之創建》〔1〕等著作,《關於社區文明與社區和諧的思考》〔2〕等論文,以及《必須及時理順廣東社區建設的管理體制》〔3〕等專題調研報告,不僅豐富發展了理論聯繫實際的社區研究範式,而且通過主動提供平安和諧社區建設决策諮詢促進了廣東社區和諧的長足開展。社區和諧論搆成精神文明學或意識社會學的一個别開生面又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以下簡稱“兩會”)既不做純粹的象牙塔裏的學究,也不搞純粹的經驗主義,而是緊密聯繫實際開展社區實踐和理論研究,在這方面有過許多成功的嘗試。這些嘗試不僅豐富和發展了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而且爲推動廣東社區和諧的實踐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以高度的理論自覺,探索平安和諧社區 建設理論實踐難題

  倡導理論自覺,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從時代條件出發,對本土性的挑戰及其應對方略做出自己的理論概括,並使之在實踐中發揮理論的指導效應。“兩會”在實证調研基礎上提煉成的著作《廣衛模式:平安和諧社區之創建》,便是弘揚高度理論自覺的典範。

  (一)研究緣起

  社區是城市的基礎。改革開放不久,我國就提出了“小政府,大社會”的體制機制改革目標,意在把原來由政府機構和企業管理的大量社會、經濟職能(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社會保障等)剥離,通過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來完成,社區建設正是在爲適應體制機制轉變而改變城市管理模式背景下提出來的。隨着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結構轉型,隨着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社區作爲城市的基本搆成單元,其結構特點和工作地位相應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逐步成爲承載社會變遷的主載體,聚集各種社會群體的集中地,匯集各種利益關係的交織點。一方面,社區成員的“單位”、“組織”屬性淡化,大量“社會人”的出現亟需找到新的管理模式,獨立於企事業之外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服務網絡也需要一個新的承接載體。另一方面,隨着群衆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與所居住地的社會關係越來越密切,對居住環境、服務、安全、文化、醫療、衛生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使社區從微觀層面擔負起社會公共服務的重任。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社區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越來越明顯社會矛盾和衝突很多都發生在社區,社區建設的迫切性和復雜性,使社區建設成爲新時期新階段的理論和實踐難題,特别需要發展着的社區建設理論爲社區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導,更需要理論的昇華。爲了因應城市基層管理出現的新矛盾和顯現的深層次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開始,我國在城市中展開了熱烈的社區建設行動。在其過程中有了“四模式”説:“上海模式”强化街道政府組織,在街居聯動過程中發展社區各項事業;“沈陽模式”把國家政權機構的設置在社區進行了創造性模仿,推行新型社區組織;“青島模式”以社區服務爲特徵;“江漢模式”注重政府與社區組織合作互動。

  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是科學發展的排頭兵。廣東省從2005年起創建“六好”(即自治好、管理好、服務好、治安好、環境好、風尚好)平安和諧社區活動。〔4〕但爲何“四模式”中没有廣東模式?究竟是廣東實踐滯後,還是廣東“只會生孩子,不會取名字”,理論總結提昇滯後於實踐的進程?帶着這樣的疑慮與衝動,從2007年年底到2008年間,廣東“兩會”學人由範英會長領衔組成調研組多次實地進行深入調研。通過調研發現,廣州市在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先行一步,經濟轉軌、社會轉型較早,利益分化明顯,社區建設方面所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也暴露得較早、較集中,相應地具有一定典型性。廣州市以“六好”平安和諧社區活動爲契機進行大力推進社區建設,成效更是尤爲顯著。其中廣衛街地處廣州市越秀區行政中心地帶,歷史悠久,人文底藴濃厚,集中體現了嶺南文化特色和現代都市風采,是廣州市城市功能最爲成熟的街區。更爲重要的是,廣衛街以建設平安和諧社區爲重點,在社區治安、衛生、文化、服務、自治、黨建等方面進行了長足的探索。於是,調研組在廣衛街黨工委、辦事處和居民的密切配合下,在充分調查研究工作實踐和理論探索成果的基礎上,以哲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及其綜合視角爲方法,在實踐上、理論上總結廣衛街創建平安和諧社區的成功做法與經驗,形成了實证研究專著《廣衛模式:平安和諧社區之創建》,交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於2008年10月出版。“兩會”把廣州市越秀區廣衛街平安和諧社區建設的經驗提煉爲“廣衛模式”,終於提供了社區建設的一個“廣東模式”。

  (二)研究成果

  《廣衛模式:平安和諧社區之創建》對廣衛模式形成的歷史與當代背景,模式的主要内容、學理啓示、鮮明特色、務實品格、創新價值、完善對策、發展思路和模式需要借鑒的國内外經驗等,均作了闡析。廣衛模式是廣衛街努力創建平安和諧社區,以服務居民群衆爲重點,以實現居民自治爲方向,以維護社區穩定爲基礎,以文明建設爲載體,以基礎設施建設爲突破口,以健全完善社區建設制度爲保障,致力打造平安和諧社區的具有越秀特色、廣衛特點的“共保平安、共同管理、共建文明、共享成果”社區建設模式。

  一是共保平安。從解决居民群衆最關注的社會治安問題入手,大力推進群防群治式基本物業管理,較好地破解了物業管理“收費難”問題,成爲廣州市首個實現住宅小區基本物業管理全覆蓋的街道;加强技防建設,在全區率先實現視頻監控全覆蓋,街道多年維持在低發案水平。

  二是共同管理。堅持以人爲本、群策群力和公開透明的理念,突出居委會自治功能,初步形成了社區黨組織爲核心、居委會議事、社區政務工作站實施、社區中介組織服務、居民和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管理格局。如探索建立融“定、查、考、示、評”於一體的“五步法”衛生保潔機制,將監督和評議的權利交給群衆,讓群衆參與“整潔廣衛”創建的全過程。

  三是共建文明。以“鄰居節”爲亮點、以“三創新”(創新活動載體、創新教育方法、創新宣傳形式)爲重點、以“三貼近”(貼近社區、貼近群衆、貼近生活)爲基礎,深化社區文化建設,營造開放、温馨、和睦的鄰里氛圍。

  四是共享成果。以社區服務中心和黨員管理服務中心爲依託,爲群衆提供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文化教育等多樣化的社區服務,實現了困有所助、難有所幫、需有所應。尤其是在助老服務方面首創鄰里守望相助的“三幫一”老人關愛模式,爲孤寡和獨居老人提供貼心的社區照顧。

  作者認爲,廣衛模式是吸納其它模式的同時又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種模式,是廣衛人在南粤熱土上開創出來的重在平安和諧社區建設的模式。就是説,廣衛模式是廣衛人在社區建設的具體實踐中開創出來的一種模式;是廣衛人以改革開放前沿的南粤大地爲支撑,在社區建設的具體實踐中開創出來的一種模式;是廣衛人以平安和諧爲主題、爲重心,在社區建設的具體實踐中開創出來的一種模式;是廣衛人與理論工作者共同總結廣衛街社區建設具體實踐開創出來的一種模式。

  該著作難能可貴的是,對廣衛模式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提出了建設性的對策意見,主要有:如何把平安和諧社區的創建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以更高的標準打造“花園社區”;如何逐步解决目前居委會的行政化問題,落實社區居委會的自治權,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開展社區自治和服務;如何拓展社區服務的内容和方式,進一步提高社區的管理和服務水平,使群衆得到實惠;如何激發和調動群衆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社區非營利性組織成長的外部環境,實現街道體制向社區體制的轉换。對策意見爲解决這些問題提供了啓迪思維、更新理念、完善思路、細化措施的實操方向。著作完成後,善於學習提高的廣衛人還根據這些意見對廣衛模式作了進一步完善和提昇。

  (三)實踐效應

  2008年10月18日,由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越秀區廣衛街黨工委、辦事處聯合主辦,廣州高建控股有限公司協辦的《廣衛模式:平安和諧社區之創建》研討會在廣州大厦隆重召開。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中共廣東省委黨校、中共廣州市委黨校、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的專家學者,新華社、南方日報、廣州電視臺等新聞媒體記者,越秀區區委書記貢兒珍,區委副書記李志昌,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梅,副區長於欣偉及區委組織部、宣傳部、區屬有關職能部門、區22條街道相關領導,共100多人出席了本次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普遍認爲,當今世界,非政府組織、民間組織在社會生活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提昇。但從中國的實際來看,現在廣義的政府、市場、社會、媒體四者之間的發育並不十分協調,社會組織的發育還相當不够。因此,實現善治,尤其要重視基層自治,重視基層民主。廣衛模式正是一種在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領導下充分發揮居民自治組織作用的模式,是充分彰顯非政府組織、民間組織的功能的成功探索。廣衛模式這些更加符合社區建設特質的制度創新,爲其他同類城市社區建設提供了借鑒和參考,爲我國社區建設走向提供了一個新的模式樣本。

  2009年,《廣衛模式:平安和諧社區之創建》出版後不久,廣衛街道及都府社區便分别被國家民政部命名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街道”、“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社區”,成爲廣東全省唯一在街道、社區兩個層面同時獲奬單位。“廣衛模式”的傳播得到進一步擴展,到2009年底,全國各地來參觀取經的人數超過6000人。2010年11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强和改進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建設工作的意見》,總結和提煉了近年來社區居民委員會建設與和諧社區建設的實踐經驗和創新成果,通篇多處可見廣衛模式的探索、做法、經驗和創新。

  《廣衛模式:平安和諧社區之創建》由於突顯廣衛街平安和諧社區建設創新性與務實性、理論性與操作性相結合的經驗,不僅爲理論工作者面向社會,面向實際和面向基層提供了轉换學風與文風的機遇,也增添了我國、廣東、廣州社區建設的養料,易爲廣大同類型城市社區的平安和諧建設借鑒與推廣。

  二、以深刻的理性思考,科學把握平安和諧社區 建設脈搏律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廣衛模式:平安和諧社區之創建》僅僅是一個示範點上面的應用研究成果。“兩會”對社區建設的思考,不僅具有實证性,而且具有深刻的學理性;不僅注重具體問題的研究,而且注重系統性和全局性。

  (一)代表性研究論文

  “兩會”範英會長《關於社區文明與社區和諧的思考》,理性分析社會文明與社區文明的藴涵與關係,頗有見地。認爲社會文明藴含社會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種文明和生態文明這六大塊的内容,而社區文明實際上是社會文明的細胞和載體。社區文明同樣地也有這六大塊的組成要素。在社區文明建設中,這六大塊都要講,都要抓,不能頭痛醫頭、脚痛醫脚,不能顧此失彼、丢三拉四。人們對社區文明總體的認識狀况,决定其社區文明建設總體水準的狀况。

  《思考》指出,在社區文明的建設中,六大塊文明的建設内容又是相互整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互作用。因此,在規劃、實施或總結某個社區文明建設工作時,並不一定要按社區建設的六大塊内容來套。由於各個社區文明建設的實踐是無限生動、豐富的實踐,這些生動、豐富的實踐必然會産生許多有自己創新特色的東西,應當藉助於這些創新特色來展示各自社區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也就是説,在社區文明建設實踐中,既要抓住社區文明建設六大塊的基本要求,又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開展創建活動,闖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以立足於文明社區之林。

  《思考》認爲,社會文明或社區文明與社會和諧或社區和諧是一一對應、互爲基礎、互爲因果、共生共長的關係。這種關係既表現在社會文明與社會和諧之間,也表現在社區文明與社區和諧之間。一般地説,没有社會文明或社區文明,就不會有社會和諧或社區和諧;没有社會和諧或社區和諧,也没有社會文明或社區文明。社會文明發展條件比較齊全,其社會和諧狀態也就比較正常;社區文明建設水準比較高,其社區和諧建設的水平也就比較高。反之亦然。還應當看到,社會文明或社區文明作爲社會和諧或社區和諧的基礎方面是很重要的;而社會和諧或社區和諧作爲社會文明或社區文明的追求方面又有着特别的意義。

  (二)相關性重要成果

  要真正認識文明社區與和諧社區之間的關係,把文明社區與和諧社區建設好,需要總結、解剖先進典型發揮示範效應,更需要理論上的深入思考與提昇。類似於《關於社區文明與社區和諧的思考》的其他相關的重要理論成果還有:

  範英會長等主編的《和諧熏風沐南粤》(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6年出版),兩大編約56萬字,記録了理論和實際兩界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廣東的初步認識。

  蔡禾副會長主編的《社區概論》(高等教育出版2005年8月版),作爲高等學校社會學專業主幹課系列教材,爲探索解决當前中國社區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問題提供科學的指引。

  王永平副會長主編的《構建社會生活共同體:新時期城市社區建設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版),對社區建設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大量的文獻梳理和實证調研,既有城市社區建設新的理論提煉,又有可供借鑒的實踐模式。

  張興杰副會長、游艷玲副秘書長等著《農村社區建設與管理研究》(華南理工大學2007年5月版),是自我國開展社區建設以來第一本關於農村社區建設與管理方面的專著,把解决“三農”問題的種種關鍵性問題融入農村社區建設與管理之中。

  段華明副秘書長主編的《和諧社區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以廣州深圳實地調查爲例的廣東特色分析》(黨建讀物出版社2009年7月版並再版),以廣州和深圳社區建設實地調查爲根據,展示了廣東社區建設的創新之處,呈現了大量實例和第一手調查數據,注重中國特色的理論思考和廣東特色的經驗總結,尤其着力困境剖析和政策建議,探討社區建設的努力方向。

  從“兩會”學者關於社區建設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到,社區文明建設離不開社區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方法、人種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綜合建設,這種綜合建設與社區和諧建設又融爲一體,具有特獨的表現形態,并且是在社區文明建設總體的基礎上開展其社區和諧建設的。

  三、以高度的責任意識,主動提供平安和諧社區 建設决策諮詢

  在社區建設方面,“兩會”不僅注意推動基層的實踐發展,拓展研究的理論深度,而且以高度的責任意識充當理論粤軍,爲黨委、政府發揮决策諮詢功能或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思想庫、智囊團”作用。專題調研報告《必須及時理順廣東的社區建設管理體制》就是這方面的一個案例。

  (一)研究緣起

  2009年1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珠海和聽取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工作匯報後强調指出,廣東經濟發達,開放程度高,流動人口多,再加上毗鄰港澳,社會管理壓力較大,社會穩定形勢比較復雜,因此,要扎實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建設,完善社會管理體制。鑒於廣東正處在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重要時期,社區日益成爲各種利益關係的交匯點、各種矛盾的集聚點、社會管理的關鍵點和黨在基層執政的支撑點,“兩會”與廣東省社會工作學會聯合組成課題組,在廣東省民政廳等單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自2009年12月下旬至2010年2月上旬,以文獻調研、走訪相關主管部門、實地考察、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座談等方式,就我省社區建設管理體制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

  (二)研究成果

  專題調研報告首先概説了廣東社區建設管理體制改革的現狀。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特别是2001年廣東省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以來,廣東社區建設管理體制改革成效顯著,如社區建設微觀管理體制不斷創新;社區建設宏觀管理體制逐步理順;適應社會主義公民社會要求的“宏觀管好、微觀搞活”的良好格局初步形成。但是,隨着2008年省領導小組被撤銷,廣東社區建設管理體制也出現了許多難以解决的問題,如一些地方黨委政府對社區建設的重視程度明顯减弱,社區建設缺乏推動力;宏觀引導不足,社區建設缺乏統籌力;相關部門之間存在政出多門、相互推諉等現象,社區建設缺乏協調力;本可發揮牽頭作用的民政部門勢單力薄,社區建設缺乏執行力。

  報告隨後分析了廣東社區建設管理體制問題的主要成因並系統論证了廣東强化社區建設管理體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報告認爲,廣東社區建設管理體制之所以出現了許多難以解决的問題,主要原因有:對社區建設管理認識存在偏頗;誤解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刻内涵;現行管理制度安排的失衡。廣東强化社區建設管理體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主要表現在:從國際視野看,强化社區建設管理體制是順應時代潮流、實現社會轉型的迫切需要;從國内經驗看,强化社區建設管理體制是整合社會資源、實現科學發展的迫切需要;從省情來看,强化社區建設管理體制是協調利益衝突、構建和諧廣東的迫切需要。

  報告最後就强化廣東社區建設管理體制提出了若干對策建議。報告强調,要提高思想認識,樹立社區建設管理體制的科學理念;要盡快建立健全廣東省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要明確省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職責;要創新微觀治理,激發城鄉社區建設的内在活力;要完善配套措施,健全適應現代化社區管理體制的運行機制。

  (三)成果效應

  該成果向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報送後,得到廣東省黨政主要領導及其他相關省領導的批示。一度分管社區建設的省相關領導認爲,“此報告有情况、有分析、有對策,很好。” 各位領導批示後,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廣東省民政廳相關領導也作了相應的批示,並共同就完善廣東社會管理體制進行了專題研究。根據省委主要領導的指示,經省相關領導召集相關部門研究,廣東省現在已經建立社區建設聯席會議制度,行使建議中由領導小組行使的職能。總的來看,課題成果較好地發揮了其决策諮詢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形成於中辦、國辦《關於加强和改進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建設工作的意見》之前的此調研報告,與《意見》内容相當一致。這説明廣東“兩會”學人具有較强的社會責任感和政治敏鋭性。2011年2月,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强調,要扎扎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據瞭解,現在廣東“兩會”學人正在就社會矛盾化解、珠海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經驗總結推廣、全面加强廣東社會建設等問題深入開展專題研究。筆者相信,廣東“兩會”學人一定能够爲廣東的社會和諧構建作出更大的貢獻。 

  注釋:〔1〕範英、劉小敏、劉國全主編:《廣衛模式:平安和諧社區之創建》,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8年版。

  〔2〕範英:《關於社區文明與社區和諧的思考》,載劉洪、劉小敏主編:《城鄉社區建設理論與實務研究》,中國出版集團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版。

  〔3〕廣東省社會學學會課題組:《必須及時理順廣東社區建設的管理體制》,提交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專題研究報告,2010年2月。課題組組長範英,副組長劉小敏,成員有董玉整、趙細康、張應祥、柏萍、左曉斯。

  〔4〕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推進平安和諧社區建設的意見》(粤發〔2005〕19號),正式提出在

  全省範圍内全面推進“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建設。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