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十七章 廣東海洋社會論的進軍號角

  【内容提要】 近年來,廣東精神文明學、社會學界着力研著國内首部以建構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爲主旨的《海洋社會學》。這一研著過程主要經歷了醖釀蓄勢、廣採博納、著作撰寫三個階段。即將付梓的《海洋社會學》,主體結搆合理,理論層次清晰,學科體系較爲完善,是學科體系建構和研究領域拓展的綱領之作。同時進一步延續和體現了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理論聯繫實際、善於理論創新和團隊合作公關的會風。 

  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以下簡稱“兩會”)經過25年的着意耕耘〔1〕,已經豐收了喜人的纍累碩果。還來不及細細回味這豐收的喜悦,辛勤的“兩會”學人又播下了生機,種下了希望——一門新興的社會學分支學科海洋社會學已略見雛形,呼之欲出。近年來,“兩會”將海洋社會學作爲一個優質品牌加以重點培育。如今,在“兩會”會長範英先生的極力倡導和悉心指導下,國内首部以建構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爲主旨的《海洋社會學》一書,已進入書稿修改階段。這裏謹對“兩會”探索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架構的歷程作簡要述説,並就《海洋社會學》的特色淺談陋見,以期抛磚引玉、方家賜言。

  一、學科體系架構探索的基本歷程

  近幾年來,構建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成爲“兩會”的一項重要課題。目前,以構建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爲主旨的《海洋社會學》一書正在緊鑼密鼓地寫作當中。歸納來看,“兩會”探索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的歷程主要分爲三個階段:

  (一)醖釀蓄勢階段

  關於海洋社會學的學科構建,“兩會”已關注並孜孜追求數年之久。2009年3月27日至29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在廣東海洋大學成立,成爲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架構搭建和學科發展的“孵化器”。 該專業委員會是中國首個海洋社會學研究的民間組織,爲廣東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構建和研究拓展建立了新的組織載體。在成立大會上,同時舉辦了“海洋文化與海洋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來自國内外從事海洋社會研究的專家學者100多人參加了會議,並就有關主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研討會上,範英先生提出了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從事海洋社會學的理論研究和海洋社會建設的實踐探索”的主要任務,爲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構建指明瞭方向。

  (二)廣採博納階段

  在經過長時間的醖釀蓄勢之後,“兩會”探索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構建進入向省内外專家學者徵求意見階段。範英先生對海洋社會學的學科體系構建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並提出了個人的初步見解。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後不久,範英先生即於2009年4月2日寫出了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架構的初步設想,並寄給該專業委員會負責人參考。同年7月,範英先生以“目録”的形式起草了《海洋社會學》的學科體系架構,並提交2009年7月21日在西安舉行的中國社會學會年會“海洋社會變遷與海洋社會學學科建設論壇”,徵求相關專家學者的意見。該“目録”是國内第一次較完整地提出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架構的創舉,得到了國内專家學者的積極回應和支持鼓勵。2010年,範英先生撰寫了《海洋社會學體系之我見》一文,提交7月25日在哈爾濱舉行的中國社會學學會“第一届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引起與會學者的高度關注。該文不僅進一步完善了《海洋社會學》的架構,還第一次闡述了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具體層次的邏輯聯繫,以及研究對象對於海洋社會學學科的價值功用,論证了海洋社會學學科構建的邏輯前提。“兩會”探索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的思路兩次在全國海洋社會學論壇上“亮相”,掀起了國内學術界研究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的浪潮。此後,探索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的相關科研成果陸續面世,盡快構建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成爲國内海洋社會學人的共同願景。

  (三)著述撰寫階段

  經過長時間充分深入的思考,並通過兩次將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構建的設計及設想提交中國社會學年會的海洋社會學專題論壇,吸收了國内相關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之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探索建立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的思考基本成熟,擔當起構建中國首部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之責任的《海洋社會學》專著開始進入寫作階段。爲保证《海洋社會學》寫作的進度和質量,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成立了課題組、吸納了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的學術骨干進行研究和探索。目前,《海洋社會學》的主體初稿已基本完成,正進入修改、完善階段。

  二、學科體系比較完善的首部著作

  海洋社會學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逐步完善的過程。近年來,國内學術界涌現了一批有志於構建海洋社會學學科的專家學者,也積累了一些探討海洋社會學學科構建問題的成果,但迄今尚未形成全面、統一的體系。即將完成的《海洋社會學》一書,率先建構起理論體系較爲完善的學科體系。

  (一)主體架構和理論層次

  根據《海洋社會學》設定的主體架構,全書按“總——分”的結構安排進行撰寫。在總述部分,設四章分别闡述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海洋社會學産生的時代背景和前期準備;二是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的基本界定和主要分類;三是海洋社會學共創和諧的研究意義;四是海洋社會學兼收並蓄的研究方法。這四章是建構海洋社會學學科專題的總綱目,爲後文分述四個層次的海洋社會學具體研究對象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分述部分,設十八章從四個理論層次分别闡述海洋社會學的具體研究對象。其中第一個理論層次主要研究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外在關聯和人類屬性等及其互動關係。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源遠流長,這就必須對海洋社會的發生、發展和當代的機理進行簡探;海洋社會與陸地社會的外在關聯手足情深,這就必須對它們的兄弟緣份、唇齒相依和共存共榮的機理進行簡探;海洋社會與陸地社會均有包括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及兩性合一的人類屬性,這就必須對其同此凉熱的機理進行簡探。

  第二個理論層次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軍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規等及其互動關係。海洋社會的生力摇籃就是海洋環境;海洋社會的物力根基就是海洋經濟;海洋社會的權力指向就是海洋政治;海洋社會的智力聚焦就是海洋文化;海洋社會的武力後盾就是海洋軍事;海洋社會的和力橋樑就是海洋外交;海洋社會的制力天平就是海洋法規。

  第三個理論層次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個體、海洋群體、海洋組織和海洋社區等及其互動關係。海洋個體就是海洋社會的有機細胞;海洋群體就是海洋社會的天然主宰;海洋組織就是海洋社會的公共用器;海洋社區就是海洋社會的栖息家園。

  第四個理論層次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資源、海洋價值、海洋生態和海洋建設等及其互動關係。對豐富多彩的海洋資源要全面開發;對彌足珍貴的海洋價值要綜合利用;對繁衍不息的海洋生態必須科學保護;對進軍新世紀的海洋建設必須以人爲本。〔2〕

  (二)學科體系的創新之舉

  首先,《海洋社會學》是國内系統性地構建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的首次探索。關於海洋社會學學科建設的相關探討,國内已積累了一些成果。自厦門大學楊國楨教授在《中國需要自己的海洋社會經濟史》一文中首先提出“海洋社會學”的概念之後,“海洋社會學”即作爲一個獨立的名詞進入學術視野。楊國楨後來在《論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的概念磨合》、《論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的興起與學科建設》〔3〕等論文中,又多次對“海洋社會學”相關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隨後,國内的一些學者也對“什麽是海洋社會學”進行了有價值的探討〔4〕。在具體學科構建方面,有一些著作進行了研究,如《海洋與社會:海洋社會學初探》〔5〕、《海洋社會學與海洋社會建設研究》〔6〕等。此外,還有許多以論文爲形式的成果從不同的角度對海洋社會學的學科建設問題進行了探討,但無法從整體上設計海洋社會學的學科體系。即使是以專著爲形式的成果,也因結構較爲鬆散,體系不够完善,難以作爲嚴格意義上的學科體系研究。正在寫作的《海洋社會學》一書突破了以往以論文或論文集形式探討海洋社會學學科建設問題的限制,從全局和整體的角度,規劃了海洋社會學的學科體系架構。相對於整體,各章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地位。其中總述部分具有很强的“基石”意義;分述部分各章則是在“基石”基礎上學科研究領域的基本界定和外延拓展。從整體上來看,各章之間互爲依存,共同搆築了一座體系完善、邏輯嚴密、系統全面的穩固的學科“大厦”。

  其次,《海洋社會學》首次提出了海洋社會學的系列性的重要概念和理論範疇。作爲一部開闢新學科領域的著作,《海洋社會學》不是已有學術成果的簡單重復,而是一項具有“開創”意義的探索。在該書中,海洋社會學研究的許多重要概念都是首次提出。這些新的概念,相對於具體的研究對象,搆成了新的理論範疇。如“内在變遷——源遠流長”、“外在關照——手足情深”、“人類屬性——同此凉熱”、“海洋環境——生力摇籃”、“海洋經濟——物力根基”、“海洋政治——權力指向”、“海洋文化——智力聚焦”、“海洋軍事——武力後盾”、“海洋外交——和力橋樑”、“海洋法規——制力天平”、“海洋個體——有機細胞”、“海洋群體——當然主宰”、“海洋組織——公共用器”、“海洋社區——栖息家園”等。這些新的學術概論和理論範疇,勾勒了海洋社會學的基本學科輪廓,建構了海洋社會學的基本學科“品格”。

  再次,《海洋社會學》進一步突破和拓展了海洋社會學的學科研究視野。海洋社會是一個多元、復雜、綜合的社會存在,海洋社會學研究的領域也應該是寬廣、開放的。範英先生曾指出:“凡歷史演進中尤其是現代的人類社會,不管是陸地社會還是海洋社會,都有社會的環境、社會的經濟、社會的政治、社會的文化、社會的軍事、社會的外交、社會的法規等搆成要素。作爲海洋社會學,它正如陸地社會學要研究陸地社會的全局關係一樣,無疑要研究海洋社會的全局關係。”〔7〕《海洋社會學》就是基於這樣一個理論前提,突破已有研究僅限於“小社會”的局限,從“大社會”的視角切入,拓展海洋社會學的研究視野,研究海洋社會的全局關係。這對於海洋社會學的學科發展以及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研究拓展的綱領之作

  首先,《海洋社會學》是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建設的“奠基石”。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的構建,是一項艱辛的系統性工程。不僅需要對海洋社會問題有深刻的思考和研究,還需要有高屋建瓴的全局視野,需要有適度超前的前沿意識,需要有不畏艱難的創新精神。迄今爲止,尚没有一部擔當起構建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責任的著作。《海洋社會學》應該是這方面的第一個大膽的嘗試。但一門學科的構建,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作爲一門新興學科,海洋社會學還需要百舸争流、百花齊放,還需要有更多的學者和更深入的研究不斷進行完善。

  其次,《海洋社會學》是海洋社會學研究拓展的“教科書”。該書從内容到形式,都力求按照“教科書”的要求和規範進行設計和撰寫。一是系統性。全書從宏觀、全局的視野對章節進行取舍和布局,鋪開的面比較廣,但又十分注重各章之間以及對於整體的邏輯和功用,構建了包括内在變遷、外在關聯、人類屬性、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軍事、海洋外交、海洋法規、海洋個體、海洋群體、海洋組織、海洋社區、海洋資源、海洋價值、海洋生態和海洋建設等方面内容在内的體系架構。二是基礎性。《海洋社會學》的系統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研究内容的基礎性。作爲教科書,《海洋社會學》以建構理論框架爲主要出發點,只需要闡述一些基本概念、主要理論範疇以及相關研究客體的運行規律等,而不需要進行太深入、具體的研究,讓讀者全面瞭解海洋社會學學科概况和主要領域,掌握海洋社會學研究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等。三是規範性。在體例設計方面,《海洋社會學》分爲二十二章,所設的章、節、目及子目按照“一、三、四、四制”,即一章分三節,每節分四目,每目分四個子目,體現了統一、嚴謹的特點。在標題設計方面,全書各章節標題字數大致工整,突出了美觀、邏輯性强的特徵。

  再次,《海洋社會學》奠定了海洋社會學作爲“學科母體”的地位。正如社會學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一樣,其分支學科海洋社會學也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隨着社會經濟等的全面發展和人類科技的進步,海洋社會學也將衍生出一系列次級分支學科。《海洋社會學》將海洋社會的環境、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法規等都納入研究的範疇,並“研究這些主體要素各對海洋社會所分擔的責任”〔8〕,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海洋社會學的“學科母體”地位。在此基礎上,海洋社會學可以衍生出“海洋環境社會學、海洋經濟社會學、海洋政治社會學、海洋文化社會學、海洋軍事社會學、海洋外交社會學、海洋法規社會學等次級的分支社會學”〔9〕,最終實現海洋社會學學科的持續成長和日益繁榮。

  三、學會良好學術風氣的最新延續

  “兩會”在開展學術研究的征途上,形成、堅持并發展着“三大會風”:一是理論聯繫實際的會風;二是理論創新的會風;三是團隊合作攻關的會風。《海洋社會學》在構建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過程中,進一步延續和體現了學會的“三大會風”。

  (一)理論聯繫實際的會風

  20多年來,“兩會”堅持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秉承精神文明學、社會學的基本視角和基本理論,專注於廣東和國内改革開放中的社會熱點、重點和難點問題,逐步形成了理論和實際密切結合的學風,催生了包括論文、調研報告和著述在内的一系列應用性較强的學術成果。僅就著述而言,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有《精神文明學論綱》、《精神文明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社會發展》等重點著述;在企業發展方面,有《改革開放中的新型企業》、《中國浪潮:横向經濟聯合》等重點著述;在三農問題方面,有《南雄特色研究》、《南雄發展之路》和《喜看稻菽千重浪》等重點著述;在人的素質方面,有《人的素質與市場經濟·上下册》、《廣東人精神叢書·1—9部》、《當代中華凝聚力·上下册》等重點著述;在文化强省建設方面,有《文化管理創新模式初探》和《機制管理創新模式概論》等重點著述……如今,《海洋社會學》一書也延續了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會風。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隨着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海洋對於人類發展的重要性將越來越突出。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制定和實施了海洋發展戰略,將海洋作爲提昇綜合國力和争奪長遠資源優勢的重要領域。種種事實證明,海洋已經成爲人類十分重要的活動空間,海洋社會發展的問題亟需重視。面對這一現實,《海洋社會學》從社會學的基本理論和範疇出發,着眼於作爲社會經濟發展熱點的海洋社會的發展實際,建構海洋社會學的學科體系,既是勇於擔當社會責任的生動詮釋,也是發揚學會良好學風的具體體現。

  (二)善於理論創新的會風

  理論創新是“兩會”的一種文化自覺和歷史使命,貫穿着學會由成立至今的全過程。“兩會”已經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理論命題,開展了一系列理論創新探索,積累了一批有價值的理論創新成果。就學科創新探索而言,廣東省社會學學會自1999年來先後成立了包括潜能社會學、體育社會學、殯改社會學、健康研究社會學、三農研究社會學、志願服務社會學、海洋研究社會學在内的7個專業委員會。其中潜能社會學、殯改社會學、健康研究社會學、志願服務社會學、海洋研究社會學均是先於國内社會學界的首創。就學科創新著述而言,已有《精神文明學論綱》和《殯葬改革社會學》兩部重點著述。其中《精神文明學論綱》是“兩會”合作的重要成果。該著作於1990年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後,得到全國各地普遍好評的同時,一門國内首創的社會學分支學科精神文明學即意識社會學也應運而生,並在此後的幾十年來成爲本會重點經營的應用社會學學科之一。如今,精神文明學已經被寫入《廣東省建設文化强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作爲特色學科加以扶持發展。另一部學科著述《殯葬改革社會學》首次構建了殯葬改革社會學作爲社會學又一分支學科的體系搆架,成爲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殯改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和運行的學科指導性著作。如今,以建構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爲目的的《海洋社會學》一書正在寫作之中。該書是專門探討海洋社會學這一新興社會學分支學科的著作,目前尚無較系統的相關著作可作參考,這就要求繼續充分發揚學會善於理論創新的學風,發揮作者們的探索精神和開拓精神,克服困難,將其作爲廣東社會學的又一學科品牌進行精雕細琢、探討發展。

  (三)團隊合作攻關的會風

  “兩會”是會員衆多、凝聚力很强的民間學術組織,凝聚了廣東社會學界的理論工作和實際工作人才。僅就社會學學會而言,從1985年成立至今經過了六届理事會工作,學會從原來的30多位團體理事和個人理事發展到現在的600多個團體理事、個人理事和2萬多名會員,並形成教學科研實際工作等30多個重點團體會員單位和7個專業委員會,成爲國内省級社會學團體會員人數最多的學會。20多年來,學會始終堅持合作攻關、團隊戰鬥的科研方針,組織學會主要骨幹開展科研工作。學會具有較大社會影響的科研成果,幾乎都是學會領導人擔綱、團隊合作攻關的結晶。正在寫作過程中的《海洋社會學》課題組,陣容龐大,組長由範英研究員擔任,負責全書結構體系設計和具體寫作指導;成員以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研究人員爲主體,凝聚了廣東省海洋社會研究的學術骨幹近30人,其中多爲副高職稱、中級職稱以上或博士、碩士研究生以上研究人員。《海洋社會學》及其構建的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搆架,是“兩會”團隊合作攻關的結晶,凝聚了廣東“兩會”學人的集體智慧。〔10〕 

  注釋:〔1〕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成立於1985年,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成立於1993年。

  〔2〕轉引自範英:《海洋社會學體系之我見》,《文明與社會》,2010年7月1日。

  〔3〕楊國楨:《論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的概念磨合》,《厦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楊國楨:《論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的興起與學科建設》,《中國經濟史研究》,2007年第3期。

  〔4〕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有:龐玉珍:《海洋社會學:海洋問題的社會學闡釋》,《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龐玉珍、蔡勤禹:《關於海洋社會學理論建構幾個問題的探討》,《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10期;崔鳳:《海洋社會學:社會學應用研究的一項新探索》,《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年第8期;張開城:《應重視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的建構》,《探索與争鳴》,2007年第1期;寧波:《關於海洋社會與海洋社會學概念的討論》,《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黄建鋼、徐凌:《國家應盡快增設海洋學學科門類》,《中國海洋報》,2009年9月18日,第002版;等等。

  〔5〕崔鳳主編:《海洋與社會:海洋社會學初探》,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張開城、馬志榮主編:《海洋社會學與海洋社會建設研究》,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

  〔7〕範英:《海洋社會學體系之我見》,《文明與社會》,2010年7月1日。

  〔8〕範英:《海洋社會學體系之我見》,《文明與社會》,2010年7月1日。

  〔9〕範英:《海洋社會學體系之我見》,《文明與社會》,2010年7月1日。

  〔10〕本文寫作得到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先生的悉心指導,並大量引用了範先生公開和未公開發表的觀點。特此致謝!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