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後記

  在慶祝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成立50週年(1960—2010年)之際,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主辦,廣州市番禺區養生保健協會、深圳知信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深圳春之暉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深圳市海外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廣州市康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廣州盛帝環保實業有公司、廣州市好展展覽服務有限公司和廣東藥學院等協辦的“慶祝廣東省社科聯50華誕暨社會文明大家談首届峰會”,於2010年12月25日在廣州市番禺區南沙資訊科技園隆重召開後,經過論文作者和編委會的共同努力,中國精神文明學大型叢書之第41部——《回眸一笑百媚生——三評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終於付梓出版了。

  這部著述也是我們對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進行階段性總結的第三部。第一部是由範英著述、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23萬字的《嶺南紅梅報春開——評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此書從學科生發史視角,首次對該新興學科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創立至2002年前的主要歷程和創新内容等作了系統、全面的評價。第二部由範英、劉小敏、江立平主編,董玉整、李振連、吕志、陳偉副主編,中國人事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約78萬字的《珠水雲山育芳菲——評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該書選取了2006年之前國内、省内各地約200篇評價廣東原創精神文明學的論文和報導等。

  今次出版的這部著述之主體分兩部分、共17章,另前有代序、後有附件和後記。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七章)重點從總體上對廣東原創精神文明學的大致歷程、理論突破、綜合價值、時空價值、哲學基礎、特徵地位以及創新機制等七大方面進行評價與論説。其中部分論文寫作於2006年前後,散見於一批報刊或著述之中,本次將其收集在一起並未作改動,旨在方便讀者在把握廣東原創精神文明學的若干重大環節時,能有較爲系統的、全面的資訊。第二部分(第八章—第十七章)均是從前述大會論文中精選出來的優秀論文,着重於闡析廣東原創精神文明學的諸多著述中,那些較有代表性、較有突破性的若干著作或論文的創新觀點。一句話:第一部分突出學科整體,第二部分突出學科局部;局部和整體的點面關聯,通過全書而形成相互的對應;同時,更是前面所講的評述廣東原創精神文明學的兩部著述的内在延續——這就是本書的基本搆架與立意。而本書代序和附件的宗旨,在本書前面和叢書目録開頭已有所論,這裏從略。

  本書由範英(廣東省社科聯顧問,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研究員),劉小敏(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研究員)、董玉整(廣東省計劃生育協會秘書長,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教授)任主編,夏俊杰(深圳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主任,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教授)、黄紫華(廣東藥學院黨委副書記,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研究員)、樑國維(中華健康管理促進聯盟副主席,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廣州市番禺區養生保健協會會長、高級農業經濟師)任副主編。

  編委有範英、劉小敏、董玉整、夏俊杰、黄紫華、樑國維、王寧(中山大學社會學係主任,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教授)、江立平(深圳市李朗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長,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洪旗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廣業資産經營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顧澗清(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研究員)、吴燦新(廣東省委黨校教授,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楊鬆(暨南大學統戰部部長,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教授)、蕭新生(南方醫科大學教授,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會長、教授)、盧黄熙(廣州海軍兵種指揮學院教授,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會長),陳芳芳(珠江電影制片有限公司原副書記,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會長)、王家驥(廣州醫學院公共衛生與全科醫學院院長,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教授)、韋民(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總編輯,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張開城(廣東海洋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院長,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教授)、李小霧(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秘書長、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辦公室副主任)、李飏(廣東省社科院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秘書長、研究員)、張建平(廣東省社科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秘書長、副研究員)。

  作者有:範英(代序、第二章、第三章),劉小敏(第一章、第四章),董玉整(第五章、第十一章),吴燦新(第六章、第八章),陳偉(廣州行政學院政治學與法學教研部主任,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秘書長、副教授,第七章、第十四章),楊鬆(第九章),盧黄熙(第十章),嚴考亮(廣東警官學院教授,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理事,第十二章),蕭新生(第十三章),霍秀媚(廣州行政學院哲學與文化學教研部副主任,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副秘書長、教授,第十五章),段華明(廣東省委黨校現代化戰略研究所所長,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秘書長、教授,第十六章),黎明澤(廣州行政學院政治學與法學教研部教師,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理事秘書,第十七章)及陸紅(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理事,附件)。

  工作人員有:李小霧、李飏、張建平、陸紅、李自堅(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秘書)和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相關人員。

  借此機會,特向上述大會主辦單位、協辦單位、編者單位、作者單位、出版單位、各位編委、各位作者和各位工作人員等表示衷心的致謝。由於水平有限,本書的錯謬之處,恭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

  2011年4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