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略談四會六祖寺的變遷

  【中文摘要】長期以來,人們十分關注六祖在四會的遺迹。2009年,四會市文物普查隊在在龍甫鎮營脚村扶盧山東北面山麓發現了六祖庵遺址,對研究六祖在四會的活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關鍵詞】四會   六祖   遺址   建築
  
  Abstract:The relics of Liuzu in Sihui have been drawing wide attentions for a long time. In the year 2009, the site of Liuzu Temple was discovered in the northeastern hillside of Fulu Mountain, Yingjiao Village, Longpu Town by the Sihui Cultural Relics Census Team. The discovery provides important material objects to the study of Liuzu's activities in Sihui. 
  
  Key words:Sihui   Liuzu   site   construction
  
  一、扶盧山庵尾遺址
  
  2009年6月,四會市文物普查隊在龍甫鎮營脚村扶盧山東北面山麓發現一處遺址。該遺址坐西南向東北,寬12.5米,分成兩級臺地,第一級臺地進深12.7米,第二級臺地進深7米,高差0.8米,總面積250平方米。第二級臺地後3米處爲較陡斜的坡地。兩級臺地前沿有石砌護坡。普查隊員在臺地上采集到筒瓦、板瓦、青花瓷片、醬油瓷片、素面陶片、陶罐碎片等遺物,初步判斷屬明代。兩級臺地可能分别有建築,並形成一組建築物。該遺址範圍内村民種植有柑桔樹,臺地上長滿雜草,由於未進行發掘,文化層情况不明。該遺址西南面是陡峭山坡,左側有山溪和一小水潭。該遺址所處地當地村民稱之爲庵尾,谷深林茂,在半山有一石壁,形似獅子,當地人稱之爲獅子石山,四面群山連綿不斷。該遺址東北面2公里處是高洞自然村,北面4公里處是清嘉慶年間修建的六祖寺。
  
  這處遺址的建築形制目前尚不清楚,屬於何種性質則可從有關文獻進行探討。
  
  據清光緒《四會縣誌》所載:“扶盧山在上林鋪綿左,清塘陶塘龍頭羅湖四鋪界,高千餘丈,上有石池,池沿石以踵擊之,其聲如鼓。池水四時澄澈,池上花木繁茂,又有古壇方丈,每至甲戌日,有管絃之音,昔六祖盧慧能曾避難於此,故以扶盧名。下有六祖庵,禱雨輒應,采訪册言山之隬 ,龍頭鋪處有石壁,人迹不能到。竹緣生石罅,閑素心蘭,特盛花時,香聞數裏。望之如萬緑業叢中無數雪花點綴,亦奇觀也。”依此,遺址可能與六祖慧能在四會扶盧山隱居避難,後人在其隱居地建六祖庵以作紀念有關。
  
  清光緒《四會縣誌》的這條記載,應源自於清康熙二十七年陳欲達修、鄒紫客纂的《四會縣誌·山川》,原文爲:
  
  扶盧山在縣東四十裏,相傳土有池水,四時澄澈,花木繁茂,又有古壇方丈。每至甲戌日,有管絃音。昔六祖曾隱此,以盧姓故名。有六祖庵,禱雨輒應,今渡白沙嶺而東。即見數裏外崇阿中竹木繁蔭,蒼翠撲目,及至龍頭崗,求所謂六祖庵,石壇方丈等處絶不能識。乃披蒙叢涉林莽,追踪古迹,蕪廢已久。其形爲已,山亥向,高可數百仞,左右連崗。環擁綿亘一二十裏,地靈鍾秀,固綏邑之一勝也。
  
   這裏試作譯文如下:
  
  扶盧山在縣四十裏,相傳山上土中有一池,池水一年四季清澈見底,花艸樹木長得繁茂,又有古壇方丈,每到甲戊日,傳出管弦之音,以前六祖曾經在這裏隱居,因爲六祖姓盧,所以命名爲扶盧峰,建有六祖庵,每每祈禱雨水,就很靈驗。現在過白沙嶺以東,就見到幾裏 外崇山峻嶺,竹林樹木繁茂成蔭,蒼翠撲目,到龍頭岡,尋找所説的六祖庵、石壇、方丈等,已經不能識别不出了。於是,穿過密密的叢林,追尋古迹,因荒蕪廢棄已經很久。地形迂逥曲折,山向南,高幾百尺,左右山岡相連,環抱相擁連綿一二十裏,地靈鍾秀,果然是四會的一處勝景啊!
  
  長期以來,人們十分關注六祖在四會的遺迹,研究人員多次到扶盧山探尋六祖庵遺址,未果。四會市文物普查隊在當地村鎮普查聯絡員的幫助下,終於在龍甫鎮營脚村扶盧山東北面山麓發現了這處遺址。六祖庵遺址的發現對研究六祖在四會的活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二、營脚村的六祖古寺
  
  根據清代《重修六祖寺記》碑文的記述:六祖惠能曾隱居於龍頭鋪扶盧山下,後人建庵以作紀念。久廢。清嘉慶十四年重修,仍稱六祖庵,當地人稱六祖寺。實際上,重修時已移址至營脚村,易名爲“六祖寺”。建築面積600平方米,灰沙舂墻,杉木桁角瓦頂結構,整體爲中軸綫平面布局,設有大門、門殿、後殿、左右厢房、廓廡及小巷,渾然一體,古檏典雅。寺廟四面環山,山勢峻峭。寺前小山和龍頭鋪小村也因此而得名爲寺前山和寺前村,一直沿襲至今。由於歷史的原因,六祖寺曾先後被用作糧倉、小學校舍,並因年久失修,乏人管理,除前後殿結構尚較完整外,其餘均已頽垣斷壁。
  
  近年,當地民衆主動集資,並得到旅港同胞慈善家蘇東霖先生鼎力支持,在原址按原貌重修六祖寺,寺名改爲“六祖古寺”。
  
  爲方便研究,這裏將《六祖寺重修記》碑文實録於下:
  
  原文:
  
  六祖寺在龍頭鋪扶盧山下。六祖慧能隱於此,後人建庵祀之,庵久廢。國朝仁宗嘉慶十四年己巳重建。盧應中有記。
  
  嘗考前代,自漢迄隋,嶺南末聞有佛。至唐貞觀間,六祖始受衣鉢於東禪寺,而佛道南矣。然當時疑之謗之者衆。方其伏處草莽逥翔,審顧,幾無藏身之地。而卒逐於吾邑之扶盧峯,修真習净一十五年,得大解脱,逐飛錫而去。後人思慕不置。因六祖盧氏故,以扶盧名山,而結庵以祀其下焉。由是視之,則知六祖固爲嶺南佛法之始,而吾邑之扶盧又爲六祖成佛之所。托始而不容以終没者也。夫六祖郡之新州人也,迹其生平,參禮於黄梅,布法於廣州,授經於曹溪寶林法性諸寺,所過皆成佛境。要豈若扶盧隱秀尤爲護法之靈區哉?今其古庵漫滅荒廢,若有若無。吾友邑癢羅君綉性好佛,每讀書之暇,輒慨想六祖遺風,而惜其廟宇之荒凉也。今秋乃召集鄉耆,議建復斯庵。衆皆欣然,詢及於餘,餘以爲此地頗嫌逼隘,盍遷諸兹山之麓以大其觀。羅君亦以爲然,而熟知鬼神之靈靈於人心。越日不呼而會者數百人,相與剪棘撥荆不崇朝而頽垣殘碣,舊址畢出。與羅君諸觀之,瞿然思,肅然敬。由是跌坐竟日,徘徊四顧,若有神會焉。但見林木鬱茂,山月皎潔,恍若菩提尤在,明鏡當前。儼然身入諸天中也。乃嘆鍾靈之地,佛所夙契。雖閲數百年風飄露零,尤若存神於此,而不能以人事易也。於是因其地勢增修而式廓之。經始於嘉慶十四年,落成於十六年。羅屬予以志,餘喜家此扶峰,而又與六祖同係範陽先世,每樂道之,故得詳其顛未以垂於後。俾知千餘年來,鍾鼓磐管之音未衰,而扶峰之足以感召神靈,其始終相孚以誡,有如此者,至其德化所顯,功在社稷,澤及生靈。自有壇經載焉,兹不復記。雲時嘉慶十六年仲春穀旦。
  
  案六祖,唐初人,庵應唐建,舊志仍作六祖庵,土人則稱六祖寺也。
  
  又試作譯文:
  
  六祖寺在龍頭鋪扶盧山下,六祖慧能曾在這裏隱居,後人在這裏建了六祖庵來祭祀奉六祖。其後,六祖庵已荒廢了很久。清嘉慶十四年,在營脚行政村寺前村重建了六祖寺。本人盧應中在此撰寫碑記,記述重建六祖寺的緣由。
  
  考察前代,自漢代到隋朝,佛教在嶺南名聲不大,直到唐代貞觀年間,六祖在湖北省黄梅縣東禪寺接受了佛教五祖的衣鉢,佛道南傳更盛。當時,嶺南很多人對佛道持懷疑的態度,甚至誹謗佛教是邪教。其時慧能南下逃難,輾轉於深山野嶺,幾乎没有藏身之地,最後在四會縣境内的扶盧山修真習静十五年,得以解脱,於是追求佛道而去。後人思憶和敬慕慧能其人其事,因慧能俗姓盧,所以,把慧能曾經隱居的山峰命名爲扶盧山,取意扶助慧能之意。在山下修建一座廬庵來作紀念和祭拜,由此看來,可知六祖慧能是嶺南佛法的始祖,而我縣的扶盧山又是六祖成佛之地。慧能是新州人,學佛禮於黄梅,傳佛法於廣州,又在曹溪寶林寺等地講授佛經,六祖所到過的寺廟都成爲佛家聖境。扶盧山地理位置隱蔽,風景秀麗,更是護法的地方。現在扶盧山下的那座古代的廬庵已經模糊消失荒廢。若有有無。我的朋友邑庠生羅綉生性喜好佛教,每逢讀書的空餘,就會很自然地感慨六祖的遺風,嘆息六祖庵荒凉。於是,在今年秋季,召集鄉里的德高望重的父老,商議重建六祖庵,衆人都很高興,都贊成這件事。羅綉向我説起這件事,徵求我的意見,我認爲,六祖庵舊址地方逼迫窄小,何不搬遷到扶盧山麓,使它的規模擴大。羅綉也覺得這樣做很好。然而,誰知道鬼神比人心靈驗得多。第二天没有號召而有幾百人集會一起剪除荆棘,不到一個早上,殘留的斷墻和碑碣就全部顯現出來,我和羅君一起前去觀看,感到很驚奇,肅然起敬。因爲這樣,我們在此停留了幾天,徘徊着,環視四周,好像有神靈來會面。周圍樹木鬱鬱葱葱,山中明月皎潔,好像菩提還在,明鏡在前面一樣,嚴肅的樣子,置身於天池中,於是我們感嘆這裏真是一個鐘靈之地啊!佛家平素的符契。雖然經歷幾百年的風雨飄零,但還好像神靈還在這裏,不因爲人事的改變而改變。於是,依照這裏的地勢擴大規模修建六祖寺,在嘉慶十四年,開始動工擴大規模修建。在嘉慶十四年落成。羅君囑咐我記下這件事,我很高興,因爲我在扶盧山安家,而且我與六祖慧能同屬範陽世系宗親。常常樂於説起這些事。所以,我對慧能的生平瞭解得很詳細,用來傳給後人。可知一千多年來,鐘鼓磬石的聲音没有衰微,即使在扶盧峰也可以感召神靈,自始至終至誠至信互相誡勉,有誰能做到這樣,他的德行和造化,顯現出對國家有貢獻,福澤惠及人民。這些都已有壇經所記載,這裏不再復述。時爲嘉慶十六年仲春穀旦。
  
  按照六祖爲唐代初年之人,庵應爲唐時所建,舊志仍稱六祖庵,當地人則稱之爲六祖寺。
  
  從碑文可知,盧應中認爲在庵尾建的六祖庵是唐時所建,但以實地調查所見,並未見有唐宋時期的遺物,因此,盧應中所記僅爲推測之言,並無實证。唐宋時期是否已有六祖庵,還有待進一步的查考。
  
  三、貞山的六祖寺
  
  1980年實行改革開放後,隨着宗教政策的進一步落實,不少海内外善信紛紛要求政府重修六祖寺,以傳承和弘揚六祖禪宗文化。1995年底,四會市人民政府報經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準,决定重建六祖寺。此舉得到海内外社會賢達、八方善信和佛教人士的鼎力支持,出謀獻策,樂施善款,尤其是旅港同胞、佛門弟子蘇東霖和何鐵文先生等更是積極投入,率先垂範,篤誠捐資。同時,承蒙海内外鄉親、僧尼、信衆多方籌款,使六祖寺的重建得以順利進行,善舉得以早日建成。
  
  經廣泛徵詢社會各界,特别是徵詢了内地和港澳佛教界知名人士、專家的意見。香港林國雄玄學大師等,多次進行實地勘測,集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將六祖當年曾面壁之處即貞山大坑百步梯前的風水寶地,作爲重建六祖寺的新址。
  
  寺院占地十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多平方米。主要建築包括進山牌坊、廣場、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六祖殿、藏經閣、觀音殿、羅漢殿、地藏殿、鐘鼓樓、方丈樓、首座室、齋堂、客堂樓、彌陀安養村、僧寮房、都監院、朝山會館、講法堂、禪堂、念佛堂。在左側龍山和右側象山建有頌經亭和文殊塔。佛學院的建設正在抓緊進行中。
  
  各殿堂供奉諸佛菩薩金身。六祖金身塑像慈祥可親,端坐殿内,庇佑人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壽年豐。
  
  六祖寺全部建築采用白墻緑瓦紅柱傳統古典寺院設計,蔚爲壯觀。據説,這是各地衆多六祖寺院中,規模最大、功能最齊、最爲堂皇壯麗肅穆、唯一被命名爲“六祖寺”的古刹寺院群體,成爲嶺南重要宗教活動場所之一。
  
  如今,六祖禪寺既是禪宗祖庭,又是世界佛教各宗各派修行、講學弘法和安養殊勝道場。遠望寶刹,銀帶環腰,依山傍水,殿廓林立,白墻緑瓦,在藍天白雲和青鬆桑田的環擁之中,猶如一片璀璨的翡翠。如虚雲和尚舒懷:“塵外不相關,幾閲桑田幾滄海,胸中無所得,半是青鬆半白雲”。
  
  六祖寺駐有德高望重的方丈釋大願大和尚和僧衆數十人。每天燭燈長明,香火鼎盛,瑞氣蒸騰,禪樂貫耳。海内外慕名前來參拜者絡繹不絶。

  (樑竈群,四會市博物館,館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