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提昇海洋文化 强化海洋意識——“南海Ⅰ號”整體成就的歷史啓示

  2007年12月28日15:35分,宋代古沉船“南海Ⅰ號”安扺“水晶宫”,古船整體打撈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南海Ⅰ號”自1987年夏天在陽江東平東南約20海里水域被發現,20年來,備受海内外的關注,激起了各學科濃厚的興趣,寄託了各界的厚望,引來了無數的遐想。2004年、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專家多次來考察,並給以高度的評價。2004年國際著名的地理學家、海洋學專家、美國科學院院士吴京在考察古沉船時發出驚嘆,指出:“‘南海Ⅰ號’上最具價值的東西有兩樣,一是瓷器,二是古船。之前,這種船隻在史書上有記載,人們尚未見到實物。而“南海Ⅰ號”古沉船是迄今爲止走出史書,擺在世人面前的中國古代遠洋貨船文物。”〔1〕他十分贊同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對“南海Ⅰ號”古沉船做出的“海上敦煌”的定位,認爲:該船是世界航海史、航海科學和航海文化史的重大發現,世界的海洋史將由此改寫。〔2〕“南海Ⅰ號”整體打撈成功,匯聚了海内外多學科、多領域的高度關注及科研成果,是我國現代科技水平的又一體現,是海洋考古的新紀録。其影響是多領域的,是世界性的,同時揭開了我國悠久的海洋文化史,使我們更深切地認識到海洋文化的提昇、海洋意識的强化,對富民强國的重要性。

  一、海洋文化的發展關乎國力的消長

  中國是一個有着長達7000年悠久海洋文化史的文明古國,在世界海洋學史佔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因地理、政治、文化等因素,中國海洋文化的發展又有着明顯的區域性和階段性。進行歷史的反思,我們清晰地看到:海洋文化發達,海洋意識强,與世界的交流融合緊密,則國力强,對世界的影響與貢獻就大。海洋文化落後,海洋意識薄弱,閉關鎖國,則國力弱,就會被列强瓜分。中國海洋文化漫長曲折的發展與國力的消長緊密相連,給我們的啓示是深刻的。

  先秦兩漢時期,我國擁有燦爛的文化,發達的經濟、强大的軍事實力,同時也擁有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航海技術與能力。尤其是兩漢,“東方第一大帝國”的實力與世界領先的航海成就相得益彰,助推了漢文化遠播世界。

  唐、宋、元至明中葉,中國的航海領先世界長達800多年,對世界,尤其是對古代東南亞及東亞諸國産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一時期,中國是世界强國。唐、宋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也是世界上發明創造最多的國家。宋朝是中國爲世界貢獻最大的時期,國家綜合實力無論質量還是數量,均爲當時世界第一。宋代古沉船“南海Ⅰ號”及其數萬件珍稀文物就是很好的明证。隨着“南海Ⅰ號”考古工作的開展,我們將得到更多有力的物证。

  清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統治者政治上把封建專制推向了最高峰,經濟上把關外落後的奴隸制帶入中原,人文精神較前朝後期出現了較大退步。禁海抑商,制約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輕視科技,導致中國的科技大大落後於西方,航海業也日漸衰落,清末的中國淪爲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個時期正是西方航海大發展的時期。13世紀末在意大利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使歐洲從以神學爲核心的經院哲學桎梏中解放出來,迎來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開創了探索人和現實世界的新風氣,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航海技術也産生了革命性的飛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的探險家開始了一系列遠程航海活動。18世紀中葉,英國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加速了西方工業革命的步伐,帶來了深刻的社會變革,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蒸汽機應用於航運之後,人類的航海能力迅速提高,工業革命迅速拉開了東西方的差距。至此,中國的海洋文化與世界先進的海洋文化差距日益擴大。以致19世紀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黑格爾認爲中國是“没有分享到海洋所賦予的文明”的國家。

  縱觀我國海洋文化興衰的曲折發展歷程,進行文化的反思,借鑒是深刻的。

  1.大陸内聚型傳統文化佔據主導地位

  海洋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具體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我國的海洋文化發展同樣受以上諸因素的影響與制約。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衆多。唐以前,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在北方地區,這一帶的沿海自然條件不利於古代海洋文化的發展,人們的活動主要在内陸,這個區域也是中國海洋文化的盲點。唐宋時期,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雖逐漸南移,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優越的氣候條件和遼闊的耕地面積,培育瞭高度發達的中國古代農業文明,决定了佔據中國正統地位的傳統文化是大陸内聚型。

  漢以降,以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學”爲主體的正統文化體系得以確立和發展,統治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長達2000多年。儒學“重義輕利”、“見利思義”、“以義制利”的泛道德化觀念,導致人們重道德修養,重内心世界,關心人倫社會而忽視對理性和自然的探索。重農抑商,耻於言利,商人被貶爲四民之末,導致人們安於現狀,墨守成規,缺乏風險意識和競争精神,形成實用主義的傳統。科學技術被視爲淫技奇巧,導致中國古代科技雖一度領先,却僅停留在應用技術範疇,缺乏長遠發展的理論活力。道德與理性的分離,使中國傳統出現反理性的傾向,扼殺抑制創新精神,從而阻礙了中國科學精神的發育,商貿發展緩慢。以我爲中心,内聖外王,航海雖稱霸世界幾個世紀,但大多出於政治目的,滿足於當宗主,納朝貢,尤其是明中葉至清,海洋意識日益消退。清政權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大陸内聚型文化的主導性超越前期,海洋文化倒退,與世界海洋文化的發展背道而馳。至清代末期,大面積海島丢失也就不足爲奇了。

  2.古越人海洋文化缺乏記載研究

  中國是一個以漢族爲主體的多民族國家,歷史悠久,史學發達。但因以“儒學”爲主體的大陸内聚型的傳統文化對人們的思維、意識影響深遠。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的正史,基本上是一部帝王將相史,科技、文化、經濟、民族等記載甚少。

  生活於東南沿海的夷人與越人,他們的海洋文化是我國古代海洋文化的代表,據可靠的文獻記載,古越人的海洋文化是我國航海文化的萌芽,並創造了我國古代海洋文化的輝煌。尤其是南越人,“習於水鬥,便於用舟”(《前漢書·嚴助傳》)有着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産、生活方式,宋代蓬勃發展起來的嶺南,其文化的海洋性特徵,可説是我國海洋文化的亮點。但在以大陸内聚型文化爲主導的情况下,對處於邊陲的越文化的關注度極爲有限,記載不詳。耕海重商的南越文化被邊緣化,即使是“天子南庫”的嶺南,其文化也一直處於非主流地位。由於文獻記載的缺乏,我們知之甚少,大大削弱了古越人的海洋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應有的影響力,對沿海文化缺乏研究與關注自在情理之中,這又大大影響了我國海洋文化的亮色。

  3.造船航海相關技術缺乏理性提昇

  中國航海文化雖擁有了唐至明中葉的鼎盛期,造船技術與航海技術堪稱世界一流,但停留在工匠水平,缺乏理性的提昇,没能形成科技性的理論指導,後進乏力。雖有悠久的航海史,却不能開闢新的遠洋航綫;雖有能工巧匠,却乏理性提昇;雖能造出世界一流的大帆船,却止步不前,没有創新;雖發明瞭指南針,却僅停留在簡陋的運用水平,使中國的航海主要是沿海航行,大大阻礙了航海的發展。封建社會末期的清朝把封建專制及大陸内聚型文化發展到極致,逆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潮流而動,錯失了科技發展的良機,至西方進入蒸汽時代,中國的遠洋帆船隊便被蒸汽機推動的輪船推上了没落之路。

  二、强化海洋意識走强國之路

  以史爲鑒可以知興替,因循守舊,閉關鎖國,僵化落後,不能順應曆史發展的潮流,不能跟上世界發展的趨勢,就會由盛到衰,被動捱打。堅持對外開放、改革創新,强化海洋意識,融入世界發展的大潮就能富民强國。梳理歷史發展的脈絡,結合現實發展的需要,啓示是深刻的。

  1.加强嶺南文化的研究開發

  中華文化以其悠久的歷史、輝煌的成就著稱於世,同時也以其多元的形態令世人矚目。濱海地帶的族群有天然的條件通向外界,通向海洋,發展商業文化。嶺南地處南海之濱,南越人擅舟楫漁獵,很早便開始向海洋拓展。向海洋討生活使嶺南人具有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靈活開放、勇敢進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秦漢以降,嶺南文化輝煌燦爛,世人無不對南越王墓、南越王宫、南越國水閘、南海神廟、海上絲路遺址等古迹驚嘆不已。

  融中原、南越等文化及海外文化於一爐的嶺南文化,以其自信開放、兼容并包,傳承開拓、勇於創新,重商務實、面向海洋的特質成爲我國海洋開放型文化的典型,是我國佔據了主導地位的大陸内聚型傳統文化的不可多得的補充。自然優勢與人文優勢使廣東成爲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先行地,30年來爲我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如2010年,廣東的GDP以45472.83億元連續22年位居全國第一,占全國比重爲11.4%,人均近7000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廣東地税系統累計組織各項税費收入達到4668億元,連續17年居全國地税系統首位,收入總量約占全國地税系統税收收入的七分之一;廣東海洋生産總值達8000億元,連續16年居全國首位;廣東文化産業逆勢騰飛,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6%以上,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一。

  廣東改革開放的成就是嶺南文化先進性的體現。嶺南文化不少領域仍是未開發的處女地,原生態的文化資源豐富,開發前景誘人。加强嶺南文化的研究與開發,對我國海洋文化的建設有重要意義。

  2.加快融入世界經濟發展軌道的步伐

  信息時代的今天,經濟已全球一體化。改革開放邁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打開國門,走出去,請進來,學習海外的先進科技,承接海外的産業轉移,參與世界的分工與競争。僅30年的時間,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經濟瀕臨崩潰的農業國一躍而成世界的製造業基地、第二大經濟體。加快步伐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軌道是廣東的經驗,也是全國的實踐,更是强國之路。

  綜合國力的提昇,使“南海Ⅰ號”的整體打撈獲得成功,古船展現了我國古代海洋經濟的輝煌,也展示了我國當代海洋經濟、海洋科技的實力。在世界經濟新的挑戰面前,讓我國經濟利用港口門户通過海洋走向世界,加快融入世界經濟發展軌道的步伐,更顯迫切而重要。

  3.强化海洋軍事意識

  我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面積和300萬平方公里可管轄的海洋國土面積,海岸綫總長度達3.2萬公里。保衛國土與人民的生命財産安全,捍衛國家的利益和尊嚴,發展海洋軍事實力是重中之中。中國近代喪權辱國的歷史是從砲艦叩關開始,現代的落伍也主要體現在海洋的控制能力,今後國家核心利益的捍衛也大多落實在海洋。如南海主權、釣魚島主權、東海油田、海洋通道的開闢、護漁護航等,無一能離開海洋。可見,强化海洋軍事意識,關乎國家的興亡。

  歷史悠久的中國,不但創造了燦爛的古代農業文明,也擁有輝煌的古代海洋文明。在中國現代航海業蓬勃發展,中國的海洋文化進入一個新時代的今天。“南海Ⅰ號”古船再現我國古代的海上盛世,它的整體打撈成功,使我們在繼往開來的進程中更清楚地認識到:海洋文化與海洋意識直接維係着國家的强盛與安危。汲取歷史教訓,加强對我國海洋文化歷史的研究、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分析與反思,加强對我國文化多元性及沿海各族群文化的認識、發掘、研究、整理,對提昇海洋文化,强化海洋意識意義深遠。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在海洋開發競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走强國之路,必須强化海洋强國意識,只有走向海洋,我們才能走向未來,走向世界。

  注釋:

  〔1〕黄偉宗 薛桂榮主編/海上絲路的輝煌/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P117/2009-6
  〔2〕黄偉宗 薛桂榮主編/海上絲路的輝煌/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P41/2009-6

  參考文獻:

  1.蔣祖緣 方誌欽主編 簡明廣東史\[M\]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3-8
  2.黄淑娉 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M\] 廣州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6
  3.葉顯恩 珠江三角洲社會經濟史研究\[M\] 稻鄉出版社 2001年
  4.李權時 李明華 韓强主編 嶺南文化(修訂本)\[M\]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0-1
  5.高利華/越文化與唐宋文學\[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12
  6.甄鵬 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弊端\[N /山東大學報 2009-10-28(F)
  7.《廣東地税2010年組織税費收入突破4600億元 税收收入連續17年居全國首位》證券時報網.中國 2011-1-2
  8.《廣東人均GDP近7000美元 達中等收入國家水平》2011-01-23 16:20 來源:廣州日報
  9.《廣東海洋生産總值連續16年位居全國首位》2011-03-18 19:26:25 來源: 新華網(廣州)

  鄭佩瑗(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女子學院副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