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海絲路旅遊資源類型及其開發利用初探

  一、引言

  廣東陽江海域出水的南宋沉船“南海Ⅰ號”作爲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一個見证,不僅引起人們對這艘船的巨大關注和研究熱潮,把海上絲綢之路推向一個新高度,而且對這條絲路留下的遺迹遺址,無論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文化遺産,同樣引起發掘、保護和開發利用高潮,其中旅遊的開發利用是一個重要方向,也是保護的重要手段。本文即在收集、梳理歷史遺存下來絲路資源基礎上,對資源類型作了劃分,提出開發利用的對策與措施,以供有關方面參考。

  二、南海海上絲路旅遊資源類型

  在我國五大海區中,南海是最大一塊海洋國土,面積約300萬km2,而南海漫長海岸綫,其在嶺南長達8200公里(含陸、島岸綫),都分佈着豐富多樣的絲路旅遊資源。雖然它們多布滿了歷史灰塵,但經清理之後仍可大致分爲以下幾種旅遊資源,可供開發利用,爲一項很有希望的旅遊産業。

  1.絲路古港資源。歷代南海航行,無論中外船隻都須依託港口。絲路沿海港口星羅棋佈,呈串珠狀散佈沿海港灣,是最重要一項旅遊資源。據《漢書·地理志》漢有合浦(在今廣西北海市東北南流江出海口),徐聞(在今徐聞縣西南)兩個始發港。三國以後廣州成爲始發港。此後,唐宋有潮州港、屯門港、廣州扶胥港、恩州(陽江)港 、白沙津(海口港)、蓮塘港(海南萬寧)、崖州港等,到明清又新興不少港口,包括汕頭港、汕尾港、澳門港、北海港、吴川港、電白港、昌化港等。雖然它們每因時代而有變遷,如廣州黄埔港就數易其址,但保持下來的古碼頭(如廣州西來初地、黄埔港歷代碼頭)、牌坊(如南海神廟“海不揚波”牌坊),附屬船廠如唐代海康,(今雷州市)港附近船廠)、碑文(如黄埔港在海珠區黄埔村碑文)等,反映了絲路歷史變遷,具有很高旅遊觀賞價值。近年徐聞縣開發漢代古港取名“大漢三墩”,成爲一個風景名勝區,遊人絡繹不絶,帶來豐厚的經濟收入,也使徐聞聲名在外,産生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絲路港市資源。這是指海上絲路沿綫港口城市。南海沿岸自古就依靠海上貿易發展起來,以港興城。同樣地,海港必須依託它們所在城鎮而實現其吞吐功能。南海絲路沿岸港市,多爲各級歷史文化名城,包括廣州、佛山、雷州、海口、潮州五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揭陽、海豐、平海(在惠東)、東莞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還有一批因絲路而繁榮的古鎮,從粤東到防城,就有不少這樣古鎮,如樟林、柘林、甲子、碣石、海宴、閘坡、水東、北海、榆林、崖城等。這些名城名鎮在各個層面上展示了南海絲路發生、興衰歷史,具有綜合旅遊價值,在絲路衆多旅遊資源中佔有重要一席之地。如廣西北海,第二次鴉片戰争後闢爲通商口岸,商業繁華,騎樓建築不斷涌現,成爲北部灣名港,今已被定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3.絲路古建築資源。海上航行充滿風險,必須建立保障絲路暢通的各種建築設施、商貿建築,以及祈求航行安全而修建的廟宇、牌坊等,都屬其列。這類建築歷代都有,例如明清時著名的廣州十三行即爲中外貿易機構,其精緻建築令時人嘆爲觀止,後雖毁於大火,但保留至今的十三行地名仍令中外遊人慕名來游。作爲這條絲路見证的廣州南海神廟、浴日亭、懷聖寺、光塔、琶洲塔、蓮花塔、陸豐碣石鎮福星塔,以及湛江硇洲島、南三島上燈塔和海南海口燈塔、文昌清瀾港上燈塔等都是絲路導航標誌。特别是航海保護神媽祖(天妃、天後)廟,雖然在我國沿海和重要河流要衝樞紐都有分佈,但以南海沿岸最多 ,其中又以貿易、漁業發達地區至爲集中、奉祀最篤、香火最盛。據有關資料記載,現在廣東沿海約有媽祖廟100多座,單南澳島就有15座。珠海萬山鎮白瀝島天後廟、汕尾媽宫廟、大華天後廟等久負盛名。陸豐現存8座媽祖廟,保存良好。廣東南路沿海,媽祖廟更興盛,陽江有4座,電白有5座,吴川有8座,雷州有5座,徐聞,海安有1座,今湛江東方街原名天後街,硇洲、海口、文昌、三亞、合浦、欽州、防域等這些海上交通要衝均有天宫廟,甚至南海諸島也有天後廟、石廟、公廟、土地廟、娘娘廟、孤魂廟等,雖然名稱不一,這些廟宇却均爲祈求航海安全而建。如東沙島有天後廟,西沙永興島、南沙太平島、南威島、南鑰島、西月島等即有上述廟宇。永興島上“孤魂廟”横額書“海不揚波”即同廣州南海神廟横額意涵一樣。航海中樞港澳媽祖廟更多,澳門一稱“馬交”,閩人稱爲“阿媽閣”,原爲葡萄牙人初上岸碼頭,後葡人按閩音譯爲馬交,與廣州話“媽祖”相諧,爲這個昔時東方巨港航運興隆一時見证。近年也有新建天後廟的,如番禺南沙天後雕像峗峨壯觀,爲遊人仰止旅遊景點。此外,沿海還有很多爲航海、打漁而興修廟宇,不一定稱天後廟,却也是海上絲路見证,如北帝廟、佛山、臺山、陽江等地都有分佈,屈大均《廣東新語·神語》説:“粤人祀赤帝,並祀黑帝。……祀黑帝者以其司水之源也。”赤帝、黑帝一説爲祝融,屈大均在上書又指出:“祝,大也;融,明也;南海爲太明之地,其神沐日浴月以開炎天,故曰祝融也”。廣東、海南交通綫上多伏波廟,伏波原爲東漢平定交趾征側征貳動亂將軍,有功於朝廷,身後被供奉爲海神。在海南萬寧有昭應廟,供奉保護航海番神。此外,潮汕一帶有南海聖王,三將軍石,萊蕪女神,長年公,必帝,竹龍神等都屬海神。這些神只廟宇,同樣是海上絲路遺迹遺存,只要發掘清理,就可發揮其旅遊功能。

  4.絲路上古砲臺資源。南海絲路海域向爲我國海洋國土,是我國領土主權不可分割一部分。南海北部沿海許多古砲臺雖爲防守海疆而建,實際也保護了航海安全,具有异乎尋常旅遊價值,也同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據上世紀90年代出版《中國文物地圖集·廣東分册》粗計,廣東沿海現存古砲臺約有50多座,著名的如珠江口虎門砲臺、大虎山砲臺、大角山砲臺、深圳赤灣古砲臺、汕頭廣澳砲臺、汕尾石獅頭砲臺、新會崖門砲臺、清瀾東、西砲臺、榆林砲臺等,都銘刻着我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的歷史,都宜加以修復保護,闢爲旅遊景點,供遊人瞻仰。這不僅有旅遊意義,還有重要愛國主義教育作用。

  5.絲路上摩崖石刻資源。南海絲路在歷史早期在沿海通過,宋代以後指南針用於航海才按指針方向直航目的地。其中南海絲路上的海灣、海島有不少航海者、文人學士題刻,不但保存這條絲路的歷史,而且具有很高的考古、藝術、文學等價值,也是絲路旅遊資源一項瑰寶。珠江口不少島嶼上就保留不少這種石刻,其中珠海高欄島上寶鏡灣岩畫,刻有船頭船尾上的海船,爲先秦南海絲路前身最早開拓者作品。此後這類石刻代有其作,如饒平海山鎮“海不揚波”,潮陽棉城東岩“觀海”,陸豐金厢鎮“揚威止水”等石刻,都表達了這些遠涉鯨波航海先輩們共同的良好願望,讓後來者受到感召和鼓舞,受到藝術熏陶,應予保護和開發。而從旅遊視角,這些石刻,也是不可多得藝術長廊,具有美學欣賞價值,值得一游。

  6.絲路上其他文物古迹資源,南海絲路所經海域,經近年調查考察,發現和出水不少沉船和其他文物,如澄海南洲、和洲古船,吴川沙角旋宋代沉船(銅船),尤其是陽江、臺山海域有大量古代沉船,出土宋代以來大批文物。在西沙水下也出土大批歷代銅錢、銅錠、銅鏡、石獅、石柱、石磨等,截至1974年在西沙北礁發現能辨别文字的銅錢共297.5公斤,80706枚,既有沉船也有古代居民帶到島上後冲到海里的,這不僅説明西沙爲南海絲路所經,也是這些島礁爲中國領土的物证。特别是2007年底在陽江海域出水南宋沉船 “南海Ⅰ號”,内有7-8萬件珍貴文物,不遜於陸上絲路敦煌藏經洞 ,後被中山大學黄偉宗教授等命名爲“海上敦煌”,今已被保存在海陵島上“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這是南海海上絲路最大一個亮點和最震撼人風景名勝區。在絲路沿岸還有不少墓葬,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物证。徐聞、合浦港附近有大量漢墓,後者約5000多座,數量驚人,出土舶來品有琥珀珠、瑪瑙珠、水晶珠;遂溪縣城附近南朝墓出土波斯銀幣、銀盒、銀碗;海南三亞的送路、酸梅角和陵水縣的千教坡發現50多處阿拉伯人墓葬群,面向大海擺放,正對南海綫路必經之地。墓碑上刻有阿拉伯文,意爲“凡人必有一死,唯有至尊至大的真主永存”。這些文物古迹,顯示它們作爲絲路旅遊資源的文化内涵多麽多彩多姿,亟需要人們深入調查、發掘、保護和開發。

  三、南海絲路旅遊資源開發戰略構想

  根據上述南海綫路藴藏旅遊資源類型和特性,對它們的開發利用,應采取大手筆、大氣派、綜合性的開發戰略,以謀取最佳的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具體開發戰略應包括:

  1.教育基地開發戰略。海上絲路是和平、 友好、平等的中外貿易、外交、文化交流之路。南海絲路反映我國不愧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不愧是勤勞勇敢的偉大民族;我們的祖先不惜自我犧牲,戰狂風、鬥惡浪,適應、超越海洋,走出一條通往世界各地的海上通道,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貢獻,一切炎黄子孫都應引以爲自豪和驕傲。基於這種理念,絲路沿綫景點應有選擇地被開發、經營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南海絲路作爲文化交流之路、友誼之路,已獲得各國的共識,進而成爲增加、加深各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和國際主義的象徵。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政策大會即把海上絲綫路列爲修復的三大項目之一;1990年10月,聯合國“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隊乘“和平方舟”號從威尼斯由西向東沿絲路考察,翌年扺達泉州和廣州;阿曼、蘇丹、瑞典也擬定《海上絲綢之路考察研究十年計劃》,並派遣船隻先後造訪廣州、香港,舉辦有關展覽會。2008年,瑞典“哥德堡號”造訪廣州,引起中外轟動,已成爲中瑞友好往來一件盛事而載入史册。絲路考察熱的興起,表明它已成爲一項國際性、友好往來的事業。在當今國際形勢日益由對抗轉爲對話,和平發展成爲時代主流形勢下,更應充分利用南海絲路這筆歷史文化遺産,進行國際主義教育和國際間合作往來,而不能僅僅一個旅遊景點的開發經營。例如“南海Ⅰ號”整體成功出水和展示,特别是隨着發掘深入擴大,相信會有更多文物發現清理,也將表明這條船反映中國與絲路國家的關係,其國際交流意義不言而喻。

  2.弘揚嶺南文化特質和風格戰略。嶺南文化具有多元、開放、包容、冒險等文化特質和風格,這與海上絲路有密切關係。南海絲路作爲一種歷史文化遺産,它反映了中外多元化文化漫長的傳播、交流和融合過程,及其纍累碩果,具有重大的文化、學術和政治外交、宗教等價值。在旅遊開發中,應充分深入地發掘、披露其文化組分和底藴,爲當地營造寬鬆、濃重文化氛圍,吸引外資,參與全球經濟和空間一體化創造良好條件。廣州南海神廟及與此相關的游廟會風俗活動即帶來巨額經濟收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諒也收入不菲。

  3.打造臨海支柱産業戰略。南海北部沿岸地區,有發展臨海産業優越條件,而南海絲路旅遊所帶來的,不僅是它的經濟收入,而且對吸引外資,加强區域甚至跨國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區域開發,都將收到綜合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爲此,應將發展絲路旅遊列爲當地支柱産業之一,並以此來描繪它未來藍圖。例如這次“南海Ⅰ號”出水不少阿拉伯風格瓷器和鎏金飾物,就可能隱藏着一定的政治、外交、宗教信息,有必要作深入研究。

  4.選擇綜合開發戰略。南海絲路旅遊資源與其他海陸旅遊資源往往共存,在開發利用上難以單獨分割,應與其他旅遊資源開發一體考慮。另外,絲路旅遊景點不少是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對它們是保護第一,開發第二,因此,絲路旅遊資源開發是綜合性的,但不能失去絲路歷史文化這個主題。“南海Ⅰ號”的旅遊開發,就應走這條道路,以絲路博物館爲核心,就能帶動濱海旅遊、餐飲、商貿、以及海洋文化産業等發展,産生綜合效益。從這個意義出發,綜合開發模式是一個很好選擇。

  5.采取點綫結合空間戰略。海上絲路旅遊資源開發,最終要落實到地域空間上,即應以陸地爲依託,才能落到實處。南海絲路路程遥遠,其資源分佈既集中又分散,宜在資源集中地區(如廣州、潮州、陽江、雷州)作多層次、集中式開發;分散地區作個别開發,使兩者相連成旅遊路綫,展示絲路歷史全貌。例如南海北岸,絲路旅遊資源以港灣城鎮爲依託,基本呈綫狀分佈,但又相對集中於主要港口城市,古代潮州港、廣州港、雷州港、海口港、欽州港、合浦港等,即屬其列。如對這些資源采取重點、綜合開發,再輻射、帶動分散資源點,將取得綜合效應,對正在進行中海上絲路聯合(捆綁)申遺也大有裨益。

  四、南海絲路旅遊開發對策

  綜合上述,南海絲路衆多文化遺址遺存,决定它作爲一筆有形和無形旅遊資源具有重要開發價值,宜采取以突出其文化品位爲内涵的綜合開發戰略和綫狀空間框架,以及爲此所需要的一系列對策與措施,使古老的絲路遺産納入新世紀海洋開發潮流和地方經濟文化發展事業。

  鑒於目前南海絲路旅遊尚在起步,作爲一項旅遊産業正在啓動,宜采取以下對策。

  一是大力開展基礎研究。這是海上絲路旅遊資源開發的基礎。它包括收集、整理有關文獻資料,調查、保護好遺址遺存,並作出科學評估,以作爲旅遊開發的根本。例如對“南海Ⅰ號”即具有重要的海洋學、氣象學、考古學、海上交通史、造船史、經濟史、外交史、宗教史、陶瓷史、風俗史等研究意義。

  二是争取國際合作。南海絲路經過廣漠大海,涉及衆多國家和地區,也凝聚了中外多元文化融合成果,反映了沿岸各國友好合作的歷史。它的開發利用,能引起有關國家的關注,對吸引資金、項目、技術有利,同時帶來其他效應,故應争取國際合作進行旅遊開發。時下這方面很薄弱,有待加强。

  三是嘗試海上絲路旅遊。走前人之路,沿着海上絲路航行,充滿了刺激和挑戰,更有無限歷史滄桑感。爲擴大絲路影響,引起社會關注,可按絲路路綫或取某一段,開展海上旅遊。如從廣州珠江口沿海游,或從合浦、徐聞港舊址作環北部灣游,甚至南海諸島游等,以及從“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出發的南海沿海游等,都是可取方案之一。

  四是增加對“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投入,使之成爲海上絲路基礎研究、綜合開發、海洋文化産業示範、海上旅遊等基地。此外,在以後出水“南澳Ⅰ號”,也應建立相應博物館。這樣博物館,能集中展示絲路歷史文化,既爲旅遊景點,也是科研,文化産業基地,將收到其他社會經濟效果。

  五是發展文化産業,海上絲路這些景點,凝聚着許多厚重歷史積澱,有很多動人故事,有必要以它們爲素材,進行再創作,以各種藝術形式,發展爲文化産業,同爲文化旅遊一種形式,有望取得良好效果。近年以“南海Ⅰ號”爲題材創作、上演的歌舞劇就是一例。

  六是加强人才培養。海上絲路是個綜合性概念,涉及很多學科領域,需要高素質研究和應用型人才。對於絲路旅遊,同樣要培訓一批熟悉絲路歷史文化的導遊人員,爲絲路旅遊資源開發作好人才準備。目前這方面還很薄弱,有待進一步加强。

  參考文獻:

  1.黄啓臣:《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年。
  2.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智庫建言:廣東參事建議選萃》,第388—395頁,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4年。
  3.黄偉宗、薛桂榮主編:《海上絲路的輝煌》,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10年。
  4.司徒尚紀:《中國南海海洋文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

  許桂靈(廣東省委黨校現代化戰略研究所研究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