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實現“南海Ⅰ號”的新聞價值最大化

  “南海Ⅰ號”從發現之日起,就因其“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文物最多,内涵最豐富”被譽爲“海上敦煌”,受到世界矚目。因此,著名學者、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黄偉宗教授説:“‘南海Ⅰ號’的出水既是學術性的事件,又是社會性的事件。”

  作爲中國甚至是世界海洋考古史上影響力最大的考古事件,即“南海Ⅰ號”從準備打撈、正式出水“進宫”到如今進行的幾次“試挖掘”,都倍受世人關注。尤其是2007年12月的開始打撈大會戰,國内外200多家媒體記者雲集陽江,對“南海Ⅰ號”進行聚焦報導,啓開了考古史上爲數不多的新聞大會戰,發稿量和信息傳播面均突破考古新聞的歷史紀録,使“南海Ⅰ號”的新聞價值彰顯到了極致。但葛劍雄等專家學者也指出,媒體在此次打撈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過頭了”,在媒體的作用下,“南海Ⅰ號”的打撈成爲了一場考古大片,更像是一場新聞盛宴,把大衆從嚴肅的考古科學引向尋寶探險式的娱樂事件中去了,有悖新聞的真正價值。

  如今,“南海Ⅰ號”的真正挖掘還有時日,對“南海Ⅰ號”的宣傳也有待作出進一步的厘清,探索如何實現“南海Ⅰ號”的新聞價值最大化、最優化就顯得尤爲迫切。

  一、關於“南海Ⅰ號”巨大的新聞價值

  新聞價值是新聞事實本身所包含的滿足社會需求的素質的總和,它包括真實性、時效性等不變要素和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變要素。新聞事實所包含的價值要素越豐富,級數越高,新聞價值就越大。 

  一個客觀存在或發生的事實,能否成爲新聞,然後被傳播,應該取决於兩點: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樣的方式與公衆的利益相關聯,二是能否滿足人們的感官需要。在這裏,所謂的公衆利益既包括經濟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榮譽、審美等社會價值利益,而心理感官需求則是人們對事物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滿足,當然不是獵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不是滿足少數人需要的感官刺激。

  “南海Ⅰ號”發現是一個偶然,也是一個奇迹,這本身就具有較大的新聞價值。“南海Ⅰ號”的地位還在於,它是世界的幾個第一:一是整體打撈是世界水下考古的第一;二是爲其建立的水晶館也是世界第一;三是“南海Ⅰ號”本身的價值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南海Ⅰ號”的發現是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巔峰,這意味着,它不僅成爲世界文化遺産的標誌之一,也將帶來多學科的歷史文化研究,牽涉到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現代科學技術、文化和社會的心態學等各種學科。因此,“南海Ⅰ號”不僅僅是學術性的、考古性的,也是成爲了社會關注的焦點,其巨大的新聞價值顯而易見。

  二、加大宣傳,實現“南海Ⅰ號”新聞價值的最大化

  “南海Ⅰ號”新聞價值是一座富礦,需要我們去挖掘,要從總體宣傳策劃、具體宣傳報導中充分挖掘其中藴含的新聞價值,從新聞傳播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採寫、編輯、傳播、接受等方面深入分析與準確把握實現“南海Ⅰ號”新聞價值的最大化,也實現“南海Ⅰ號”的最優化。 

  1.注重重要性和真實性,凸顯“南海Ⅰ號”的公衆利益和社會價值

  也許有人會問,1900年,王道士發現了敦煌藏經洞,敦煌那麽輝煌,爲何没有如今的“南海Ⅰ號”的新聞效應?自然,當時的傳媒條件是一個原因,但當時國家的衰敗更是主因,王道士發現了藏經洞後,雖然没有深刻理解其文物的文化價值,但在長達7年的時間裏,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最後把經卷賣給斯坦因。可見,敦煌的發現過程,是中國落後、愚昧、卑屈歷史的體現和寫照。反過來,如今“南海Ⅰ號”這場轟轟烈烈的考古盛宴,既是考古實力的呈現,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呈現,更是民族振興的體現。試想,如果“南海Ⅰ號”也在陸地敦煌時期發現,會有今天的打撈嗎?

  有一段時間,媒體争論廣東省政府撥出1.6億元資金在陽江修建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值不值?花費近1.5億元實施史上最貴的打撈,讓“南海Ⅰ號”昂貴“出水”,值不值?每年花費2千萬保護一條古船,值不值?

  我説,值!首先,“南海Ⅰ號”是中國海洋文明的實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肯定了“南海Ⅰ號”的地位——是“海上敦煌”的代表作,評價它是世界上難得的珍貴遺産。世界著名海洋學家,美國工程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吴京先生考察“南海Ⅰ號”驚嘆説:“世界的海洋史由此要重新改寫。”“南海Ⅰ號”的考古價值是第一位的,但考古價值不能簡單用金錢來衡量。“南海Ⅰ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對研究我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等都提供了典型標本。其搭載的文物也有可能解開‘海上絲綢之路’的諸多秘密,其文物考古價值遠遠高於經濟價值。同時,“南海Ⅰ號”的打撈保護,也已經不僅僅存在於學術層面,還表現在政治層面和社會層面。因此,“南海Ⅰ號”的新聞宣傳,無疑應該站在更高的視角上,凸顯其社會價值、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正因爲這樣,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人民日報和國内外其他媒體才時刻關注着“南海Ⅰ號”新聞信息,及時報導其新聞動態。

  從實現新聞價值最大化的角度看,“南海Ⅰ號”以往的宣傳特别是2007年12月整體打撈出水的宣傳,是做得不够的。因爲當時70多家媒體記者都以爲可以見证了“南海Ⅰ號”的出水,第一時間向世界同時報導其盛况,無疑具有“奥運”式的宣傳效應。但是,因爲某些原因,“華天龍”的試吊却意外提前出水,中央電視臺的記者獨家在船上向全世界直播。這讓許多媒體的記者急得跺脚,因爲他們雇的直昇機,飛行員還未到位,有些媒體記者後來抗議央視“壟斷”新聞資源,我認爲是有些道理的。 

  2.注重時效性和顯著性,凸顯“南海Ⅰ號”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新聞的時效性是指事實發生與作爲新聞事實發生之間的時間差(時距),同新聞面世以後激起的社會效果的相關量,即新聞産生應有社會效果的時距限度。它與新聞的“新”緊密相聯,是新聞存在的基本條件。新聞顯著性是指新聞中的人物、地點和事件的知名程度。這兩方面是新聞之所以爲“新聞”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南海Ⅰ號”沉船,是考古界、尤其是水下考古界的巨大收穫。無論是其文物的規摸和價值,或是對其進行考古的技術和水平,在考古、尤其是在水下考古史上,都是一個新的座標。從更深層次地説,其文化價值更具有世界性的文化遺産意義。爲此,20多年來,“南海Ⅰ號”的宣傳基本上注重時效性,有關信息能在最快的時間内發佈,特别是能與中央電視臺、《南方日報》、廣東電視臺、廣東電臺、《陽江日報》等主流媒體緊密合作,全程報導,使國内外受衆及時瞭解“南海Ⅰ號”的有關新聞,尤其是對這沉船從水下發現、勘探、取证,到將其裝厢、起吊、運進室内,以至“安家”的“水晶宫”設計、建造與保存環境,以及運用和創造了許多現代科學技術保護,都在第一時間宣傳。目前進行的第二次試發掘,中央電視臺專題組進駐博物館,拍攝水下考古、發掘和陽江的風土人情,製作成專題紀録片《南海Ⅰ號》將於今年内向國内外播放,這是十分有意義的,對於凸顯“南海Ⅰ號”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南海Ⅰ號”的品牌逐步形成的時候,新聞宣傳也應緊跟步伐,不斷尋找亮點,“挖掘”新聞,擴大影響。否則,它會漸漸脱離人們的視綫,淡出人們的視野。“南海Ⅰ號”出水“進宫”以來,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對“南海Ⅰ號”的宣傳中,有時過於强調考古工作的特殊性,强調保密性,錯過了許多宣傳良機,影響力有所下降。這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因爲我們建設海上絲路博物館的初衷,並不是讓“南海Ⅰ號”束之高閣,而是集考古、旅遊、文化、開發等於一體的綜合性項目。因此,我們對“南海Ⅰ號”的宣傳要不斷“製造”懸念,既注重平面媒體的宣傳,也注重網絡媒體的宣傳,更要重視電視、電臺等音像媒體的作用,因爲他們的傳播往往是最快、也是最廣的。

  3.注重接近性和趣味性,凸顯“南海Ⅰ號”的歷史價值和知識價值

  新聞價值的接近性,指的是新聞内容與受衆的接近程度,新聞價值的趣味性,實際就是新聞中的人情味。“南海Ⅰ號”的新聞宣傳,不同於考古論文,也不是歷史、文物和科學知識的展覽解讀。它是新聞,就要尊重新聞的規律,注重接近性和趣味性,做到深入淺出,能時時抓住受衆的眼球和耳朵。

  “南海Ⅰ號”具有較大的歷史價值和知識價值,是多學科研究的對象和“標本”。 司徒尚紀教授曾預言,伴隨“南海Ⅰ號”熱的持續,將出現“‘海上敦煌’學”熱,許多學科將把“南海Ⅰ號”作爲研究的對象和實體。在“南海Ⅰ號”的面紗逐步被撩開的漫長過程中,這個沉睡了800多年的“美女”,肯定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南海Ⅰ號”先期出水的銅錢、銅鏡、戒指甚至還有那兩具眼鏡蛇頭骨,都爲媒體提供了富有創造性的想象力。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景李虎分析,“南海Ⅰ號”出水的金手鐲、鎏金腰帶、金戒指等首飾都比較粗大,像鎏金腰帶長1.8米,手鐲比拇指粗,有四兩重等,由此推測,佩戴這些黄金首飾的船主可能非常富有。可見,“南海Ⅰ號”出土的每一種東西,都具有歷史價值和知識價值。媒體爲了吸引眼球,往往趨尋找公衆熱點,甚至主動迎合公衆的趣味、心理,這樣就誤導公衆樹立正確的考古觀。如果過於報導某種文物價值多少,導致泛娱樂化、泛經濟化,而不注意文物的知識和文化信息的挖掘,就會誤導受衆,使他們以爲打撈“南海Ⅰ號”僅僅是爲了“尋寶”或賺錢。

  對於“南海Ⅰ號”真正價值的理解和認識,是搞好“南海Ⅰ號”宣傳的前提。這一點,陽江人民廣播電臺曾經推出連續報導《解密“南海Ⅰ號”》,通過對“南海Ⅰ號”出土文物的剖析,從文化學、海洋學、水下考古學、民俗學、造船史、航海學、海洋經濟學、外交史、陶瓷史等進行饒有趣味的解讀,再現了宋朝瓷都繁華、宋人日常生活、宋代造船技術和“海上絲綢之路”盛景。這樣的宣傳,受到了聽衆的歡迎,在全省新聞評奬中,也得到了評委的一致好評。2011年3月12日,廣東電臺新聞臺與廣東省社科院、陽江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了《直播廣東——南海潮》特别節目“藍色崛起”——走進陽江“南海Ⅰ號”,邀請各方專家學者深入討論海洋經濟、海洋文化等相關話題,也受到了受衆追捧。

  當今傳媒競争已經進入“戰國時代”。“戰國時代”的傳媒競争是綜合實力的競争,而傳媒綜合實力中的核心競争力在於新聞價值。“南海Ⅰ號”的宣傳,要善於發現、開發最有價值的新聞,既重視新聞的首度發現,追求“哥倫布式的發現”和“麥哲倫式的發現”,也注意新聞的再度開發,突出主流媒體的宣傳,突出名記者、名家的宣傳,兼顧境外媒體的宣傳,增加一些評論式推介,擴大網絡媒體的影響,甚至來點炒作也無妨,努力實現新聞價值最大化、最優化。 

  參考文獻:

  1.林雄主編:《廣東省建設文化强省規劃綱要輔導讀本》,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1~6頁。
  2.廣東省委宣傳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習讀本》,《南方日報》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3.黄偉宗、薛桂榮主編:《海上絲路的輝煌》,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9年6月初版。
  4.鐘健、李宗桂對話:《廣東怎樣建設文化大省》,《文明導報》,2003年第4期。
  5.《廣東建設文化大省若干思考》,廣東社會科學網,2006年12月27日。
  6.藝衡、任君、楊立青:《文化權利:回溯與解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315~329頁。
  7.金秋鵬著:《中國古代的造船和航海》,中國青年出版社,1985年11月第一版。

  謝明(廣東省陽江廣播電臺。)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