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論粤方言的區域特點與廣府文化建設

  粤方言(又稱粤語、白話、廣州話)是我國七大方言之一,其標準語爲狹義的廣州話(以西關話爲標準的廣州城裏話),通行於廣東、廣西東南部、海南省的部分地區、港澳地區及東南亞、大洋洲、歐洲、美洲、非洲等華人、華僑社區,使用人口近8,000萬。粤方言是保留古漢語元素最多的語種之一,是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保留了豐富的嶺南歷史、語言、文化等信息,堪稱嶺南文化的“活化石”,是語言研究及文化研究的重要對象。

  廣東是個移民大省,古往今來人口流動、遷徙頻繁。千百年來,北方移民南下與嶺南土著融合後,先後形成了廣府、潮汕、客家三大民係。三大民係使用的粤方言、閩方言和客家方言,是三大民係認同的標誌,又是三大民係文化的載體。廣府民係是先秦以來北方移民南下與南越土著雜處融合而成,是廣東最大的民係,又是移民歷史最長、移民源頭最多、分佈區域最廣、與原住民融會最早的民係。長期的多元文化碰撞,培育了色彩斑斕的廣府文化。廣府文化在廣東各民係文化中佔有優越的地位,成爲嶺南文化的代表。歷史上,廣府文化的中心地:廣信與廣州,是不同歷史階段嶺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珠江文化的生成與發展的重要節點,也是粤方言形成、發展的重要節點,地位至爲關鍵,影響深遠。

  廣府民係居住的區域長期是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古往今來均爲經濟發達地區,因而粤方言的歷史悠久,通行區域廣泛,並長期成爲嶺南的通語,被冠以“粤語”、“廣東話”之稱。作爲嶺南主要社會交際工具的粤方言,其形成、發展與演變,離不開通行區域的人文生態環境,其分佈格局與廣府民係的形成淵源密切相關。由於通行區域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差异及其歷時演變的差异,各片區的粤方言(尤其是口語)既有共性也有鮮明的個性。研究廣府文化的載體——粤方言的區域特點,對廣府文化的研究、建設,關係尤爲密切,意義尤爲重大。

  一、粤方言的區域特點

  北方移民下嶺南始於先秦,成規模的南下當始於秦代,兩漢、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移民的規模越來越大,分佈的區域越來越廣,南越土著完成漢化,廣府民係逐漸形成。元明清,隨着海上絲綢之路及商貿的發展,廣府民係不斷向海外發展,成爲中國最早成批移民海外的民係,也是中國海外華僑重要的搆成民係。

  粤方言是廣府民係的認同標誌。不同年代的南下移民,有着不同的入粤途徑及生存形態,歷史上,嶺南地區經歷了五次大移民。移民的規模越來越大,移民的源頭越來越多,移民的路徑越來越復雜。因移民的源頭、年代、路徑、人口的搆成、與當地的原住民融會情况等原因,粤方言的形成、發展、演變是復雜的,多層次的,粤方言格局的形成是漸次蔓延式的。因此,各區域之間的粤方言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特點鮮明。

  爲了分析粤方言,不同的學術觀點,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了不同的區域劃分。如《廣東省誌·方言志》分爲:廣府片、四邑片、兩陽片和粤西片;《廣東粤方言概要》分爲:粤海片(廣府片)、四邑片、高雷片、莞寶片和香山片。爲了探索粤方言與廣府文化的關係,根據廣府民係沿江而居的特點,本文以水域來分區,進行分析。

  (一)西江流域(含兩陽片、粤西片及廣西粤方言區)

  西江流經粤桂兩省,是唐以前北方移民南下嶺南的主要孔道,又是珠江的主航道。西江流域是早期南下漢人的主要定居區域,又是古南越人及其後裔的主要生活區域。歷經近400年的“廣信時期”的漢越融合,西江流域成了粤語的主要生成、發展、分佈區域。據統計,該區域使用粤方言的人口占總人口的80%以上。由於該區域移民情况復雜,不少地區是少數民族散居區,作爲底層的古越語及閩語的遺存成分較清晰。但其語音、詞彚、語法的特點與以廣州話(粤方言的標準語)爲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粤方言較一致。尤其是廣州話保留的中古音韵特點及變化規律,在西江流域的粤方言中,基本上得到體現。如,古微母字,皆讀同明母字,讀爲雙唇鼻音聲母m-;古疑母字一二等字,讀爲g;古溪母開口讀爲聲母h;古蟹攝開口一二三等,效攝開口一二三等,均得到區分。古調類分化與廣州方言基本一致,入聲均得到了保留,多爲三分,個别二分或四分。

  歷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因素,使西江流域的粤方言與以廣州話爲代表的珠三角粤方言在繼承中原漢語的基礎上産生了不同的變异,具有了區别於其他區域的明顯特點

  1.古語古音累世不變,漢越融匯有迹可循

  西江流域的粤方言保留了更多的古漢語元素、南越語底層及語言演變迹象。

  如,

  A.懷集下坊話(懷城音)的以下幾個特點令人關注:

  (1)清塞音聲母p、t和清塞擦音聲母ts在圓唇元音oe、o、u之前,多半發爲濁塞音b、d、和濁塞擦音dz。與封開粤方言保留了上古全濁塞音相似。

  (2)古“從”、“心”、“邪”三母字發爲舌尖邊擦音聲母θ。與封開及北流江次方言一致。可推知懷集粤方言乃從瀟賀古道而來。

  (3)聲調數目爲9,保留了完整的入聲韵(陰入、中入、陽入)。

  (4)古漢語遺留的單音詞較廣州話多。

  如,鼎(煮粥鐵鍋)、箸(筷子)、安(放)、望(看)、屋(房子)、翼(翅膀)、罌(瓶子)等。

  B.兩陽片(陽江市及所轄各市、縣)有□聲母。粤西片(湛江市區及所轄廉江、吴川等市縣,茂名市區和所轄化州、高州、信宜以及電白的部分鄉鎮。肇慶市所轄的封開、懷集、廣寧),有□聲母,古日母字多讀□聲母,部分地區(如化州)還有濁塞音b、d聲母。

  C.粤方言邕潯片的南寧話、欽廉片的廉州話、勾漏片的玉林話、桂南平話的南寧平話等,古心母不讀s,而讀□,賀州本地話等讀f(其演變模式爲:r——□——θ——s),並保留大量百越語的常用口語詞。

  2.族群遷徙繁複,語言“多層叠置”

  不同歷史時期繁複的族群遷徙與民族融合使西江文化史具有典型性,不同歷史層面成分的多層次叠加和多元文化融合是西江文化的一大特色,這使西江流域的粤方言在漫長的差异整合過程中呈現出“多層叠置”特徵。

  下面以雲浮白話“多層叠置”特徵爲例分析。

  A.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的漢越融合

  (1)語音

  ①古心母在現代漢語方言中一般讀s,而作爲南越語語音特點的遺存,在相關的諸方言中多讀□。這在鬱南西北片的平臺話中得到體現。如,想(□ε23)、信(□en33)。

  ②鬱南平臺話和羅定話中有舌面濁鼻音□。與以百越語爲底層的吴方言相似。如,議(□i23)、而(□i21)。

  ③保留了喉塞音聲母。

  鬱南白話在開元音的開頭有聲母。如,個(□k23)、你(□ni23)。

  雲浮白話,零聲母音節開頭帶有塞音聲母的成分。如,矮(□ei35)、愛(□ui33)、安(□un55)等。

  (2)詞彚

  口語詞不少與廣州話相似,保留了許多古語詞及點方言詞語,但還有不少廣州話没有的詞語。

  ①百越語的底層。

  如,猪六(猪欄、猪圈)——在傣語、泰語等常見;□(k‘e55)(屎)——與泰語、水語、臨高語同源。

  ②保留百越語底層的地名。

  如,思磊(鬱南村名。思,山村。“思磊”,意爲“多石頭的山村”);思賀(信宜鎮名。賀,聽到聲響的。“思賀”,意爲“能聽到聲響的山村或村寨”)。

  ③古漢語書面語詞。

  如,箸籠(筷籠·新興白話)、猪膏(猪油·新興白話)、索(繩子·雲城、新興白話)、罌(瓶子·雲浮白話)、饑(餓·雲浮白話)等。

  B.隋唐時期的漢僚融合

  (1)擁有了大量的“粤——壯”關係詞。如,呢〔ni55〕(這)、蝦〔ha55〕(欺負)、啱〔□am55〕(剛剛)、痕〔h□n21〕(癢)、曬〔□ai33〕(全部)等(僚的後裔即仡佬族,語言屬壯侗語族)

  (2)雲浮市地名、村名保留了壯侗語族的底層,如:都老、都有、都澇、都騎、羅沙、羅石、羅馬、羅卜、六馬、六源、六芒、六洞等。

  (3)苗瑶語族對新興白話的影響。

  ●與苗瑶語族有關的地名、村名

  以“雲”(瑶語“村”義)爲冠首字的地名、村名有19處;

  以“峒”(垌、洞)爲冠首字的地名、村名有50多處。

  ●苗瑶語族的倒裝語序的滲透:

  詞:雲盞(盞村)、雲稠(稠村)、兩仔爺(父子倆)等。

  句:我去屋歸。(我回屋。)

    矮瓜貴過金瓜。(茄子比南瓜貴。)

  C.宋以降的多元融合

  (1)羅定白話與廣州話語音較接近。

  如,羅定白話有廣州話特有的圓唇聲母“ku”、“k‘u”;廣州話的ei韵字,羅定白話也讀ei韵;廣州話的ou韵字,羅定白話絶大多數讀ou韵;廣州話的yn韵字,羅定白話也讀yn韵。

  (2)新派雲浮白話已緊隨廣州話的變化而變化,兩者差别很小。

  (3)雲浮白話獨具特色的詞語

  如,鬱南白話:

  佬人(成年男人)、夫毑(成年婦女)、婆打、姐打(外祖母)、沉醉(羅嗦)、剩更(更加)、嗰只(那個)、點蚊、申點(怎麽、怎樣)。

  羅定白話:

  泥塵(灰塵)、狗坑(溝渠)、脷前(舌頭)、耍(玩耍)、糞凼(厠所)。

  新興白話:

  阿朽(母親)、不人(誰)、吉度(這裏)、我伲(我們)、典(遊戲)。

  雲城白話:

  刹鯪(打閃)、碰塵(灰塵)、猪牯(公猪)、哄(聞)、呢頂(這裏)、邊頂(哪裏)、伊下(現在)、一只牛(一頭牛)、一兜魚(一條魚)。

  (4)受官話影響較廣州話多(下面試與廣州話作比較)

  (表格略)

  (5)受客方言、閩方言影響的詞語

  如,馬牯(公馬·雲浮白話,同客方言)、胡蠅(蒼蠅·鬱南白話,“胡”音同閩方言)、光窗(窗户·羅定白話,同客方言)、姐公(外祖父·羅定白話,同客方言)、一只人(一個人·雲浮白話,同客方言)。

  (6)詞的“仔”尾較豐富,多用“名詞+仔”表小稱意義,少用變調表示小稱意義。

  如,蚊仔(蚊子·雲城、新興、羅定白話)、橘仔(橘·雲城、新興、羅定、鬱南白話)、桃仔(桃子·雲城、新興白話)、雨仔(小雨·雲城、羅定白話)、路仔(小路·新興、羅定白話)、販仔(小販·雲城、新興白話)。

  (二)北江流域

  北江是珠江的三大支流之一,主要流經粤北地區。唐以降,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東移廣州,張九齡重修梅關古道,使之成爲廣州與中原之間的最佳通道。南雄珠璣巷成了嶺北移民南下的中轉站,唐宋以後,珠江三角洲的移民大多經此南下。今天,南雄珠璣巷成了廣府民係的祖地。歷史上,粤北地區是客家人的大本營,客方言自然是主流方言。但後來隨着客家人的南下、西進,廣府人的北上,尤其是上世紀20年代粤漢鐵路通車,使粤北與省會廣州聯繫緊密,粤方言的權威地位得以確立。抗戰期間,粤北成了廣州大批機構、人員的遷移地。客方言與粤方言此消彼長,北江流域的語言格局由微觀到宏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成了粤方言通行的重要區域。

  粤方言因鐵路興,因而在鐵路沿綫的交通、經濟發達區域,粤方言與廣州話接近程度很高。古有南雄梅關古道,今有京廣鐵路、京九高速等交通大動脈,語言格局在上世紀20年代才發生大調整,這使廣府民係的祖地與中心地的語言基本同步發展。

  如,粤北各粤方言點與廣州話語音基本一致。

  1.古微母字與古明母字讀雙唇鼻音聲母m-。如,微(m□i21)、民(m□n21)。

  2.古精組聲母和知、照組聲母合併爲一套塞擦音和擦音。或讀舌尖音ts、ts‘、s,或讀舌葉音t∫、t∫‘、∫。如,租(tsou55)、除(ts‘y21)、輸(sy55)。

  3.古溪母字除讀k‘聲母外,一部分開口字讀h,一部分合口字讀爲f。如,刊(hn35)、科(f55)。

  4.古止攝開口三等支、脂、之韵精組字和部分知、照組的字,大部分讀i韵。如,資(ji55)、思(si55)、遲(qi21)。

  5.有較豐富的圓唇音,(□)系列韵母。如,靴(h□55)、居(g□y55)、薑(g□□55)却(k‘□k55)

  6.以□爲主要元音的系列韵母和以a爲主要元音的系列韵母形成對立。

  7.大部分縣市有9個聲調,如,陽山、連山、連縣、韶關、曲江、樂昌(老派)。調值與廣州話大同小异。

  詞彚、語法、句式特點與廣州話的差距更小。

  但因粤北大多爲山區地形,民族多元,移民復雜,北江流域的粤方言的内部差异較大。在偏僻的山區,則與廣州話差异較大。粤北地區又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北江流域的粤方言受客方言的影響也顯而易見。

  (三)珠江三角洲區域

  珠江三角洲是宋元以後南下移民的主要定居地,不少移民經珠璣巷中轉至此。而後,一部分或西遷南下,或飄洋過海。這部分移民是廣府民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對珠三角的勃發、廣府民係的形成與發展貢獻卓著的核心部分。相當一部分的廣府人及海外華僑均自稱是“珠璣後人”,他們對嶺南歷史的影響深遠。位於珠三角的廣州,自古以來是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而,珠三角不但是廣府民係的中心地,也是粤方言的發展地和重要的通行地。盡管珠江三角洲區域的粤方言最接近標準語,但因移民的年代、源頭、路徑不同,珠江三角洲又是河網地帶,便出現“十裏不同俗,百裏不同音”的情形,“不同一條水”,語言就有差别。該地區有代表性的次方言是廣州話、臺山話、石岐話、莞城話。廣州的西關話是傳統粤方言的標準語。

  該區域粤方言的主要特點如下。

  1.傳承發展,與時俱進

  文化形態的差异决定了語言的差异,緊貼時代脈搏,傳承與發展並行,是珠三角粤方言的顯著特徵。廣府片是粤方言的中心地,廣州、香港這兩個世界名城,主導着粤方言的演變和發展。唐宋以降,廣州話“粤語標準語”的地位不可動摇。近百年來,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原因,香港粤語的影響越來越大,有超越廣州話之勢。兩地的粤方言變化均在傳承的基礎上,因時因地而變,既傳統又新潮。

  A.廣府片粤方言語音的主要特點一脈相傳

  (1)古微母字和明母字今讀聲母m-。

  (2)古溪母字有部分今讀聲母f或h。

  (3)元音a在復元音韵母,鼻音韵尾韵母和塞音韵尾韵母中有長短對立,即長元音a,短元音□。

  (4)有oe-系列韵母。

  (5)有-m、-n、-、-p、-t、-k韵尾。

  (6)聲調爲九個,即平、上、去各二分陰陽,入聲三分爲:陰入、中入、陽入。

  B.各地粤方言語彚因時因地而异

  (1)廣州的西關話。西關,因地處廣州傳統商業繁華地,物阜人豐,是嶺南文化的興盛地。受主流文化與語言影響大,同時匯聚了四鄉的粤語詞彚,語彚極其豐富,時代感强。逐潮流,融雅俗,既有書卷氣,又不乏市民色彩和商業氣息,生動活潑。

  如,“若果”、“卒之”、“姑勿論”、“終須”、“於是乎”、“到其時”“齊緝緝”(見傳奇劇本《浣溪沙》)、“水盡鵝飛”(見《元曲》。俗:水静河飛)、見周公(見《論語》“吾不復夢見周公”)、嘆世界(享受)、生猛、籮底橙、賣剩蔗、交吉(交出空屋)、“一盤水”(10,000元)、“一枝野”(1,000元)、“一舊水”(100元)、“牛一”(生日)、“十一哥”(土包子)、“古月”(胡椒粉)、三六(狗肉)、“照殺”(按報價成交)、“大出血”(大虧本)等。

  近60年來廣州話西關話的發展出現了兩種趨勢:

  其一,推普工作的持續、深入進行,使廣州話語音、詞彚加快了向普通話靠攏的步伐,不少粤語的傳統語彚被北方方言語彚所取代。

  其二,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受香港粤語的影響,尤其是年輕人的用語,英語藉詞越來越多,以致老年人與年輕人用語似産生了代溝。

  (2)香港粤語。加大了與廣州話的距離。其一,保留了相當數量的舊詞(甚至是清朝時)的粤語詞彚,如,差人(警員)、差館(警署)、銀兩(錢)、糧餉(工資)等。其二,大量的英語藉詞進入香港粤語。

  (3)澳門粤語。因廣州在嶺南的中心地位及100多年來大批的廣府片民衆移居澳門,使澳門人口發生了變化等原因,廣州話取代了石岐話在澳門的通語地位。

  (4)東莞鳳崗粤語。東莞鳳崗鎮是粤客雜居區,該地的粤方言受客方言的影響。一些口語詞普遍有别於廣州話,而與客話相同,如,狂(驚)、撿(執)、尋(揾)、耳吉(耳仔)、地豆(花生)、伶俐(乾净)等。

  2.多元薈萃,新穎活潑

  珠江三角洲是東江、西江、北江的匯聚地,地處珠江的入海口,是河網地帶。由於匯聚了八方移民,迎來多種文化的浸淫,近現代更成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地。該區域的粤語富於多元性:以廣州話爲標準語,内部具有統一性,與廣州話的共同特徵是最多的,但也呈現出各自的特點。這些特點又反映了廣府民係的精神特徵,頗具典型性。

  下面以四邑話爲例分析

  四邑片:分佈在江門市及所轄各縣市,珠海市所轄臺山縣的境内,人口約400多萬。四邑話最明顯的特徵是:

  A.多元融合

  (1)語音

  四邑話的語音與廣州話語音差异大,不乏獨特之處。通過分析,不難看出其語音除具有粤方言語音的共性特點之外,客家語、吴語、贛語、閩語等融會的痕迹明顯。

  ①古微、明、泥、疑母讀作帶鼻音色彩的濁音聲母b、d、g。如,忙(mb22)、聞(mbun22)、年(nden22)、牙(ga22)

  ②古心母字讀□,如,酸(□n33)。

  ③古精組字今讀〔t、t‘、□〕,如,粗(t‘u33)、親(t‘en33)、座(tu31)、髓(□i55)。

  ④把來自中古透母、定母平聲字和部分上聲字讀成喉擦音h-。

  如:拖(ho33)、題(hi22)、透(heu33)、太(hai33)、亭(hen11)、艇(hia21)。

  ⑤古端母、定母(去聲、入聲和部分上聲)字,零聲母化。

  如:打(a55)、燈(a33)、鬥(eu33)、稻(au31)、第(ai31)、踱(□k21)。

  (原因:應爲四邑話仍保留中古漢語莊組字和精組字對立所致。)

  ⑥有濁擦音聲母Z-、V-,無j、w聲母。

  如:爺(ziε22)、穩(vn45)、違(vi22)、芋(vu21)。

  (V-應由古幫母演變而來,吴語保留了濁擦音聲母V-)

  ⑦無y韵及韵。除臺山有n(t)、(-k)外,其餘方言點均無。

  ⑧有介音i、u。如:車(ts‘ia23)、短(tun23)、斜(t‘ia22)、簽(t‘iam33)。

  ⑨除斗門、江門、新會話外,基本上没有長短元音a:與a的對立。如臺山話:街(kai21)、鷄(kai33)、挨(ai55)、矮(ai55)、罌(a33)、鶯(a33)。

  ⑩聲調均完整保留了陰入、中入、陽入三個調,其餘有差别。除恩平話僅七個聲調外(上聲無陽上,去聲無陰去),其餘均爲八個聲調(去聲無陰去),調值較低,陰平爲:33。

  (11)古清母平聲字和去聲字讀同一個陰平調。如:新(sn33)、信(sn33)、穿(ts‘in33)、串(ts‘in33)、通(ho33)、痛(ho33)

  (B12)變調:往往變爲低調,有屈折的尾音變調,多有單音詞變調成雙音詞。如:這兒(k‘oi215)、哪兒(nai215);我們(□oi21)、你們(niek21)、他們(k‘iek21)。

  (2)語彚

  ①中原古漢語、吴語、贛語、閩語、客家話等語詞融會。

  (表格略)

  ②外來語彚

  ●番+名詞(或地名+名詞)

  如:番茄、番薯、番瓜、番幫、*番鬼(①洋人、②奇异)、半唐番(①中外混血兒、②雜交的物種)、荷蘭豆、西洋菜、荷蘭水(汽水)等。

  (*此處“鬼”無鬼意。如,生鬼:活潑、風趣。四邑人稱鬼爲“點六”、“點七”)。

  ●漢語+英語(或譯音和譯意混合)

  如:“脱至pile”(光膀子、光身子)、“老緬(man)”(老人)、“老緬(man)婆”(老太婆)、“打搏盛(boxing)”(打拳)、“梳化(sofa)椅”(沙發)、“咖啡(coffee)茶”(咖啡)、“吉普(jeep)車”(吉普)、“喼(cap)帽”(鴨舌帽)、“泡打(ponder)粉”(酵母粉)等。

  ●英語藉詞

  如:骨(good):好,偉裏骨(verygood):很好,骨波(goodball):好球,市擔(stamp):郵票,市的(stick):手杖。

  B.儒雅新穎

  (1)修身諺語

  如:有花自然香,唔使吹揚(内斂、低調)

  人生如做戲,一出又一出(恬淡、豁達)

  未到六十六,唔好笑人脚指曲(善良、平和)

  (2)詈語

  陰功、折墮、殺你的頭、殺錯你的頭(無人身攻擊、株連家族之意,頗有法治意識)

  C.音韵優美

  (1)變調豐富(有屈折的尾音變調),使話語抑揚頓挫,語韵悠長,頗有低逥淺唱之韵味。如:

  ①陽上昇變調調值215。如,這兒(k‘oi215)、哪兒(nai215)、魚(ui215)。

  ②人稱代詞單復數的變化,通過變調、變音等語音變化來表達。如,我們(oi21)、你們(niek21)、他們(k‘iek21)。

  (2)用詞喜用ABAB式重叠結構(如,“戀床戀席”:①賴床,②在床上打滚;“憨似憨似”:傻傻的;“飽頭飽頭”:有點飽)。喜用對偶句,使語言音韵美,富於詩意。

  D.新穎活潑

  (1)四邑片七個方言點(江門、新會、開平、恩平、臺山、鶴山、斗門)一致而又有别於廣州話的獨特詞彚較多。

  如:落水(下雨)、禾雀(麻雀)、花棯(番石榴)、眼仁(眼珠子)、頭毛(頭髮)、鑊俐(鑊鏟)、收水(倒閉)、搜凉(乘凉)、交蚍(臭蟲)、散使(零錢)、安人(家婆。又:安人,從宋代始,便是正從六品官誥命夫人的封號)、阿人(奶奶)、上味(鹽)、竇口(住所)、水脚(盤纏)、捐血(獻血)、該時(現在)、恁時(那時)、幾何(怎樣)、憑企(梯子)、地隨(知道)、臀(屁股)、繳(擦)、邦(鋤頭)。

  (2)美國華埠流行的四邑話常用詞語趣致、傳神,有明顯的中美兩國100多年來的歷史印記。

  如:紙(泛指法定文件)、入紙(向政府遞申請書)、出紙(獲准發下的證書、執照等)、旅行紙(旅遊簽证)、出世紙(出生证)、出世仔紙(指父親在美國出生,其在中國出生的兒女所獲得的美國相關證書)、籍民紙(美籍公民證書)、土生(華人在美國出生)、土紙(在美國出生的華人的出生证)、企枱(侍應)、花利(小費)、够鐘(到點)、吃表(早退)、喊綫(電話)、錢八(美國二角五分的輔幣。源於中國的用銀時代,一元是七錢二分銀,一元的四分之一是一錢八分,即二角五分)、出番、通事(翻譯)、好泥(漂亮女子)、逗泥(不漂亮)、車偈(汽車引擎。“偈”,爲“機器”二字的切音)。

  E.流通領域跨國界

  由於早期到美國的華人多來自四邑,占當地華僑和華裔的50%以上,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華人社區便以四邑話作爲溝通語言,而獨具特色的“臺山英語”則通行於五邑地區及美洲華僑社區。

  二、粤方言區域特點研究的文化意義

  粤方言的形成、演變、發展,與廣府民係的誕生、成長密不可分。粤方言的生成演變史就是廣府民係的生成史。通過粤方言區域特點的分析,對我們研究廣府民係、珠江的歷史文化等頗有啓迪。

  1.西江流域粤方言的分佈格局及形態特徵,是數千年來該地區人口流動、民族遷移、融合漸變累積而成。其間藴涵着粤方言生成、演變的寶貴信息,尤以廣信時期近400年的演變至爲可貴。這一區域粤方言的特徵,爲我們研究南越族文化、南越族的演變、漢越融合、嶺南各少數民族的遷徙、融合與發展,廣府民係的結構等提供了寶貴的綫索。是我們揭示廣府文化源頭密碼,進一步研究其發展的重要依據。如,雲浮白話“多層叠置”特徵的分析,將給我們展現一部: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的漢越融合——隋唐時期的漢僚融合——宋以降的多元融合的族群與文化的演變、發展史,對西江流域的歷史、文化研究,對嶺南的歷史、文化研究,乃至對珠江歷史、文化的研究,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都具有典型意義。

  2.北江流域粤方言的分佈格局及形態特徵,是數千年來該地區人口流動、民族遷移、融合漸變累積及後期外因强勢叠加導致宏觀布局調整而成。其中又以後期的變化最典型。該區域的粤方言特點,保留了粤方言的發展及其規律的歷史信息,爲我們提供了語言格局微觀調整與宏觀調整的案例,我們通過對粤北各粤方言點的特徵比較,可看到人流、物流、信息流,對語言的演變、融合、發展,對語言格局調整的决定性作用。爲我們研究語言發展史、中國移民史、廣東移民生存狀態、廣府民係的生成、廣府客家兩大民係的形成與特徵提供了寶貴的參照。是我們研究廣府文化形成、發展的重要節點。

  3.珠江三角洲區域粤方言的分佈格局及形態特徵,是數千年來該地區人口流動、民族遷移、融合漸變累積而成。其間藴涵着粤方言萌芽、發展的寶貴信息,尤以唐宋以降,粤方言的標準語——廣州話的生成和發展至爲重要。這一區域粤方言的特徵,爲我們研究粤方言的萌芽、發展、成熟及其規律與趨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時反映了漢越各階段融合、演變、發展,東西南北四方移民融合、共生,廣府民係成長、壯大,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係磨合、相容,東西方文明碰撞、變异,珠江文化海洋性特徵的形成、彰顯。爲我們研究廣東移民的路徑,移民的生存狀態,廣府民係的結構,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係的特徵與關係,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是我們研究南越文化,廣府文化的形成、發展及其特徵,中國海洋文化史,中國近現代文化史和華僑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

  三、粤方言區域特點對廣府文化建設的啓示

  粤方言是廣府民係的交際工具,是廣府文化的載體,是廣府民係的認同標誌。粤方言區域就是廣府文化區域,粤方言的區域特徵,傳遞了廣府民係、廣府文化生成、發展各階段的信息,爲我們研究廣府文化提供了不可再生的依據,是我們建設廣府文化的最好切入點。粤方言區域特點分析對廣府文化建設的啓示是深刻的。

  1.廣府文化區域要從歷史層面和文化學的視角來界定。要科學、客觀地追根尋源,多學科、全方位地研究廣府民係的形成、發展與廣府文化的性質、特徵與價值。如,研究粤方言結構與廣府文化結構、粤方言多元性與廣府文化的特質、粤方言分佈格局與民係及民族分佈格局的關係、粤方言與嶺南物質文明史、粤方言與嶺南精神文明史、粤方言與嶺南制度文明史、粤方言與國際交流、粤方言與華僑史等。不能被廣府文化格局一時一地的微調所左右,做出以偏概全的結論。更不能被局部地區的某種利益所驅動,做出脱離文化意義的評判。

  2.要重視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遺産的不可再生性。研究古南越族與輝煌的南越文化是珠江文化研究和海洋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存的文化遺産不可再生,物質的非物質的均如此。如,西江流域粤方言多層叠置特徵的深刻内涵、北江流域粤方言特徵的典型性、珠江三角洲區域粤方言特徵的多元性和歷史性等。我們若不珍惜,不加大研究的力度,寶貴的信息將會隨時光的流逝而消失殆盡。

  3.建設廣府文化,要把握特徵、遵循規律、掌握工具。

  要把握特徵。如,把握西江流域、北江流域、珠三角區域粤方言特徵爲我們研究建設廣府文化提供的信息。

  要遵循規律。如,通過各區域粤方言歷時演變與共時演變的比較研究、分析,尋找規律,爲建設廣府文化尋求規律性的支持。

  要掌握工具。粤方言是廣府民係的交際工具,粤方言的健康發展與廣府文化的健康發展息息相關,其中鞏固、建設廣州標準語地位至爲重要。如,做好語言規劃,培養健康的粤語環境等。

  4.要高瞻遠矚、統籌兼顧,形成合力。如,古廣信(封開等地)與廣州聯手,廣佛聯手,珠璣巷與後珠璣巷(以良溪爲代表)聯手,珠三角聯手,西江、北江、珠三角聯手,珠江全流域聯手,黄河、長江、珠江聯手,海内海外聯手、世界中華文化各領域聯手。重視起源與中心(即“源頭”與“潮頭”)的研究。省内可以封開與廣州爲重點,沿珠江流域各方言點展開,形成多層次的立體格局。

  5.不可忽視港澳臺與海外中華文化板塊

  廣東是全國最大的僑鄉,旅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近3000萬人。華僑歷史悠久,華僑文化積澱深厚,是廣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府籍移民是第一批踏出國門的華人,移居美國距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其中又以珠三角的廣府移民爲最。粤方言不僅是香港、澳門的官方語言,而且是世界各地華人社區的常用語。因而粤方言的影響遍及全球。粤方言的英文爲“Cantonese”,“2008年正式被聯合國定義爲語言,并且認定爲日常生活中主要運用的五種語言之一(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僅次於中國的官方語言普通話(Mandarin Chinese)。”〔1〕可見粤方言通用範圍之大,影響之深。作爲海外華僑華人文化重要載體、連接海外華僑華人文化重要紐帶的粤方言,其地位及價值不可小覷。同樣,研究、建設廣府文化,港澳臺與海外中華文化板塊爲我們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注釋:

  〔1〕廣府文化_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2656809htm 2011-6-23

  參考文獻:

  1.高華年主編/廣東省誌·方言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3.
  2.詹伯慧主編/廣東粤方言概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1.
  3.蔣祖緣方誌欽主編/簡明廣東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8.
  4.鄧鈞/《臺山方音字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4.
  5.黄淑娉主編/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6.懷集縣地方誌辦公室/懷集縣誌//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12.
  7.雲浮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雲浮縣誌》/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5.
  8.新興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新興縣誌》/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12.
  9.羅定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羅定縣誌》/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3.
  10.鬱南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鬱南縣誌》/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12.
  11.宋長棟餘偉文莊益群/《雲浮方言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0.
  12.竹尾田村志編纂委員會/竹尾田村志/海口/南方出版社/2008-11.
  13.油甘埔村志編纂委員會/東莞市鳳崗鎮油甘埔村志/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12.
  14.鳳德村志編纂委員會/東莞市鳳崗鎮鳳德嶺村志/〔2006〕惠印準字第66號.
  15.甘子恩邵慧君:《廣東西江流域粤語詞彚及語法特點概述》/《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3期.

  鄭佩瑗(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