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從封開文化史上的“莫氏三杰”,看漢越文化交融

  嶺南自古爲百越居地,秦漢開闢嶺南,始置郡縣。從此,中原文化迅速南播,史稱“漸染華風”。漢越文化交融的結果,産生了絢麗多彩而又别具一格的嶺南文化,爲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封開,歷史上是整個嶺南地區最早的政治中心,是中原與嶺南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要地,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在唐宋時期,出現了封開文化史上的“莫氏三杰”。

  “莫氏三杰”是土生土長的越人後裔——今日封開的原著居民,成了漢越文化交融的標識性人物,成了封開唐宋文化史上最著名人物。因此,本文擬對封開出現“莫氏三杰”的歷史現象加以探討。

  一、封開唐宋文化史上的“莫氏三杰”其人

  在唐宋時期,出現了封開文化史上最具代表性人物莫宣卿、莫休符、莫天佑三人,我將其稱之爲“莫氏三杰”。關於“莫氏三杰”事迹,我擇選歷朝《廣東通誌》及天啓《封川縣誌》、道光《封川縣誌》、康熙《開建縣誌》、道光《開建縣誌》等志書有關記載,綜述如下。

  1.“嶺南大魁天下自宣卿始。”

  雍正《廣東通誌·人物》巻四十四:

    莫宣卿,字仲節,封川人。父讓仁有隱徳。宣卿幼孤,隨母樑改適開建,亦姓莫氏。隽拔稱神童,與群兒戲沙中題詩雲:“我本南山鳳,豈同凡鳥群。”人奇之。長抅書屋於麒麟山下,奮志讀書。大中五年,狀元及第,授台州别駕,以母老乞歸,賜其鄉曰錦衣,今開建縣之金縷村有讀書堂及片玉亭。嶺南大魁天下自宣卿始。

  雍正《廣東通誌·古蹟》卷五十三又載:

  莫宣卿讀書堂。在麒麟山下。

  讀書堂片玉亭。在錦衣鄉金縷村,唐狀元莫宣卿讀書堂。

  天啓《封川縣誌·人物誌·高第傳》巻十八:

  唐莫宣卿,字仲德,文德鄉蕨村人,父讓仁早世(逝),幼孤隨母樑改醮開建,亦姓莫。朗秀警敏,數歲解賦詩,與群兒戲沙中,自咏曰“我本南山鳳,豈同凡鳥群”。人大奇之。比長,抅書屋於麒麟山下,奮志誦講,雅有詩名,才藻宏麗,頃刻千萬言。大中五年,廷試第一,授台州别駕,以母老乞歸養,詔許之,未之官卒,嶺南大魁自宣卿始。

  康熙《開建縣誌·人物》卷八:在記其狀元及第後寫道:

  以母老乞歸養,優詔許之,賜其鄉名日錦衣,今縣之金縷村有莫狀元讀書堂及片玉亭,粤中大魁天下,自宣卿始。《封川縣誌》改宣卿爲封川人,幼孤隨母嫁開建,亦姓莫,此誣也。

  干隆《大清一統志》卷三百四十六:

  讀書堂在開建縣東。《輿地紀勝》金縷村有莫狀元讀書堂。《縣誌》唐大中間,莫宣卿讀書之所,有片玉亭、狀元井。世傳宣卿所鑿,其水清甘不涸。

  從上述諸記載,可綜述莫宣卿主要事迹如下:莫宣卿,唐開建人(一説生於封川,隨母樑改嫁至開建),字仲德(一説仲節)。幼孤。神童,曽自咏曰“我本南山鳳,豈同凡鳥群”名句。比長,建書屋於麒麟山下,奮志誦講,雅有詩名,才藻宏麗,頃刻千萬言。大中五年,廷試第一,授台州别駕,以母老乞歸養,詔許之,賜其鄉曰錦衣。今開建縣之金縷村有古迹:讀書堂及片玉亭,丈元井。宋人王象之《輿地紀勝》已記有莫狀元讀書堂古迹,可证莫宣卿其人其亊影響之深遠。

  關於莫宣卿的評價,史書也有多記述。如: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亊語》巻九,“狀元”條:

  吾廣於輿圖爲極南,值離位丙午之間。離者,文明之氣也。自禹八年入午會,上下二三千年,天地山川之運適合。故自漢晋以來,扶輿清淑之化始毓而生人才。其卓然首魁天下者,在唐有莫公宣卿,在宋有張公鎮孫,在明有倫公文叙、林公大欽。然莫公紀傳無聞。

  天啓《封川縣誌·人物誌·高第傳》卷十八:

  論曰:昔人有言,山不在高,有人則名。餘向登麒麟之峰,謁唐狀元祠墓,爲賞其奇也,又惜其奇未盡用也。嗚呼,仲節之骨己塵,而名與兹山,並不磨矣。

  道光《封川縣誌·列傳》巻七,“莫宣卿”條:

  《遺集》若干巻。封州刺史白鴻儒爲序:稱其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迹;又如化工造物,不事點粧而生氣宛然也。

  莫宣卿居金縷村,爲開建人。今其子孫儒紳濟濟有足征者。

  總之,在地處我國極南部的“蠻荒”之地,唐代莫宣卿“卓然首魁天下”,堪稱開天辟地,開創嶺南“文明之氣”、“清淑之化”的新局面,在嶺南科舉史與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莫宣卿之名與其奮志讀書之所麒麟山,將永留史册而不可磨滅。

  後世對莫宣卿之文,給予高度評價:“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迹;又如化工造物,不事點粧而生氣宛然也。”對封開本地及其後裔文化,遺澤流傳,“儒紳濟濟有足征者。”

  2.著有《桂林風土記》的莫休符

  雍正《廣東通誌·人物》卷四十四,“莫宣卿”條:

  其族人休符,受知鄭愚,爲融州刺史,擢知春州,嘗著《桂林風土記》

  按:道光《封川縣誌·列傳》巻七,有關莫休符的記載全同。

  關於莫休符其人及其書,我在《中國南方民族史志要籍題解》一書(民族出版社版)有所考叙,兹全文鈔彔如下:

  《桂林風土記》一捲,唐莫休符撰。《學海類編》、《叢書集成初編》收入此書。今本,已非完本,據《四庫全書總書提要》稱:“此記,《新唐書·藝文志》作三巻,今存者一巻。巻中目彔四十六條,今闕火山、採木二條。蓋殘闕之餘,非完書矣。”

  莫休符,開建(今廣東封開縣)人。(見《粤西文載·人物誌》)。曾以檢校散騎常侍守融州(今廣西融縣)刺史、春州(今廣東陽春)刺史等職。作此書時在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89年)。

  寫書原因。據作者在序中寫道:“前賢撰述,有事必書,故有《三國志》、《荆楚歲時記》、《湘中記》、《奉天記》,惟桂林事迹,闕然無聞。休符因退居彔見聞,曰《桂林風土記》。”

  本書可資考證,中載唐代軼篇,尤爲後人所重。據清人朱彝尊跋是書説:“今觀諸詩外,尚有楊尚書、陸宏林二首,亦唐代軼篇,爲他書所未載,今《全唐詩》採彔諸篇,即據此本。可資考證者,又不止於譜民風、記土産矣。”(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本書共有四十四條目。内容爲記述桂林山水、寺廟、裏宅、城亭、古迹、人物諸方面。其中,《舜祠》與《尭山廟》目,反映了傳説人物尭、舜與南方民族地區的密切關係;《靈渠》目評議有關溝通中原與粤西的靈渠的傳説。因桂林爲古代越人及其後裔的聚居地,而且該地又是中原與嶺南交通要道,故對該地的記述,無疑有益於古代南方民族史的研究。而且,這種“譜民風、記土産”的“風土記”體裁,也對後世記述南方民族地區的各種雜記,有着積極影響。

  本書是研究廣西地方史及壯族史的早期重要文獻材料。

  總之,莫休符在嶺南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突出貢獻在於所著《桂林風土記》,在論述嶺南風物方面,是繼東漢南海人楊孚《异物志》之後又一部重要著作,堪稱粤人風土著作中起承上啓下之作用。

  3.宋代“廷試進士”、“第一甲”莫天佑

  在整個宋代,今封開地區先後共有莫宗堯、莫宗舜、莫天佑三名進士,全係出自莫氏家族。堪稱莫氏一門引領有宋一代整個封開地區文化,爲封開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其主要記載有:

  雍正《廣東通誌·人物》卷四十四:

  莫天佑,字均作,封開人,嘉定四年進士及第,任連州司法參軍,改知道州寧遠縣。子侄俱領鄉薦,郡人榮之。

  道光《封川縣誌·列傳》卷七:

  宋。莫天佑,字均祚,勵志讀書。嘉定間廷試進士及第。任連州司法參軍。改知道州寧遠縣。一門群從,以儒業著。

  道光《封川縣誌·選舉》巻六又載:

  宋。進士:

  莫宗堯,熙寧九年《春秋》博士,與莫宗舜皆祀鄉賢。

  莫宗舜,元佑六年

  莫天佑,嘉定四年,第一甲。

  總之,宋代莫氏三人均進爲進士,但因莫天佑事迹尤爲突出,故本文只取莫天佑一人爲代表。其突出之處表現爲:雍正《廣東通誌》與道光《封川縣誌》均只對莫天佑一人列傳;成績優异,以“第一甲”及第;對封開地區影響較大,“郡人榮之”。

  4.“莫氏三杰”族屬考定

  我認爲唐代的莫宣卿、莫休符及宋代莫天佑三人,均係土生土長的封人士即係土著越人後裔。理由如下:

  嶺南爲古代百越居地。顔師古注《漢書》曰:

  自會稽至交趾七八千裏,各有種姓,謂之百粤。

  秦開五嶺後,百越後裔勢力仍十分强大。主要大姓有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欽州的寧氏,邕州的黄氏、儂氏。應該説,莫氏當是今封開所處的粤西大姓之一。

  莫氏,至今仍是百越傳人壯侗語族的大姓之一。與封開相毗隣的連山、懷集仍有壯族居住,而莫氏則是當地覃、韋、莫三大姓之一。

  封開地區,直至清代仍有壯人居住。據道光《開建縣誌·風俗志》載:“肇慶府屬别有瑶、僮、蛋三種”;專辟“瑶僮”一目,記瑶僮習俗,並雲其姓“惟何、廖、韋、莫、覃、盧、倪數姓,”即將“莫”氏列爲其主要姓氏之一。

  二、出現“莫氏三杰”清淑文化現象的深厚社會歷史根源

  唐代出現“首魁天下”的莫宣卿與著名輿地著作家莫休符,堪稱雙星同耀封開文壇的光輝景象,宋代則出現莫天佑三進士獨步封開科場的奇特現象。顯然事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歷史原因的。

  “莫氏三杰”不僅生於斯長於斯的越人後裔,而且是具有極爲深厚的漢文化素養的承載者與傳承者。他們是漢越文化交融的結晶與標識。因此,探討形成這一文化現象的社會歷史根源,對研究嶺南文化有着重要的和普遍的意義。

  我擬從下列幾方面作初歩探析

  1.政區沿革

  秦以前,百越地,屬古蒼梧之地。蘇秦説威王曰:“南有蒼梧”。漢初,南越國成立後,趙佗封其族人爲蒼梧王。可证從先秦至南漢國時期,封開均屬南越重鎮。

  秦代,開嶺南置南海、桂林、九真三郡。封開屬南海郡。

  漢代,西漢元暃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遂定南越地蒼梧郡及廣信、封陽等地。封川屬廣信縣,開建屬封陽縣。此年,漢武帝在嶺南設交州刺史部,下轄兩廣及交趾地區。交州刺史治所在廣信,從此封開地區成了漢朝三百年的首府。

  關於兩漢的政區設置。《漢書·地理志第八下》:

  粤地,今之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後漢書·郡國志五》:

  蒼梧郡,武帝置,十一城。廣信、謝沐、高要、封陽、臨賀、端溪、馮乘、富川、荔浦、猛陵、鄣平。

  晋析廣信縣地,置封興縣,隋改曰封川;分封陽縣地,置開建縣。

  《隋書·地理志下》載:蒼梧郡,開皇初改爲封州。統縣四:都城、蒼梧、封陽。

  總之,上述材料證明,今封開建置甚早。秦代屬南漢郡。漢代,封川屬廣信縣,開建屬封陽縣,而廣信則爲交州刺史部治所。晋、南朝及隋,今封開縣境,曾設置蒼梧郡、封州、封川、封陽、開建等郡縣。從而説明,從秦至隋中央王朝均在今封開地區設置郡縣,直接管轄與治理,在漢代,封開是嶺南地區的首府,在晋、南朝及隋,一直是粤西重鎮。

  總之,歷史地理沿革表明,封開地區,曽是中央王朝治理嶺南的重要政治中心或重鎮。

  2.地理位置

  就疆域形勢而言,如果説,番禺是中原文化傳播的東部通道的話,那末,封開則可視爲中原文化傳播的西部通道,並由此而輻射至整個嶺南地區。

  陸路,封開地處兩廣分界要衝,故有“兩廣門户”之稱,是通往珠三角及大西南的咽喉之地。水路,控扼珠江最重要的支流西江,由此可上溯南寧,下可直達廣州。正如,天啓《封川縣誌·輿地·形勝》卷一所言:

  據邕、賀、桂三江之口,當東西兩廣之交,前帶長江,……東粤之襟喉,爲上游之領袖。

  這樣,封開就成了中原文化傳播的前哨基地。

  3.深厚的文化積澱

  由於封開爲中原文化傳入嶺南的西部重鎮與通道,早在漢代就已出現了傳播中原文化的領軍人物,其中最突出者當推陳元與士燮。

  漢之陳元爲廣東“文”之始。

  關於陳元亊蹟,天啓《封川縣誌·人物誌·經學傳》巻十八,綜合諸家史志寫道:

  漢,陳元,字長孫。父欽習《左氏春秋》與劉歆同時,而自名其家,曰《陳氏春秋》。元少傳父業,爲訓詁,鋭志覃思,足不踰閾,鮮與鄉里通,學遂精。建武初,與桓譚、杜林、鄭興俱爲世所宗。……左氏春秋學,選博士四人,元爲第一。

  論曰:粤於後漢猶草昧,陳長孫父子以經學擅名當代,而嶺表由是焕然稱文獻邦,美哉始基之矣。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文語》卷十一,“廣東文集”條載:

  吾嘗謂廣東以文亊知名自高固始,能以春秋亊君也;武亊知名則始梅絹,絹亦無文。然則文以漢之陳元爲始乎?其請立左氏一疏,大有功聖經。

  《廣東新語·文語》巻十一,“粤人箸述源流”又載:

  漢議郎陳元,以《春秋》、《易》名家。

  總之,陳元,漢代著名經學家。建武初,與全國知名經學家桓譚、杜林、鄭興齊名,“爲世所宗”,故有“以經學名擅當代”之譽。專擅《左氏春秋》,爲左氏春秋學博士第一人。

  由於經學是儒學的核心與根本,最爲其時所重。所以封開出現經學大師,在文化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東漢封開,開廦廣東“文”之先河,並使嶺表脱離“草昧”狀態,而焕然変成文獻之邦。

  交趾太守士燮,“簡練精征”經學。

  士燮,字彦威,廣信人。其先本魯國漢陽人,王莽之亂,避地交州。六世至燮父賜,桓帝時爲日南太守。建武初,爲交趾太守。亊見《三國志·吴志·士燮傳》。其主要亊蹟有三:

  一是政治上,繼西漢趙佗之後,經營開闢和穩定嶺南,其功闕偉。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人語》巻七,“士燮”條贊道:

  兄弟四人,擁兵據郡,嶺海歸心。中原喪亂,孫權、劉表皆窺南土,燮於此時,以甲兵之力,循趙佗之迹,西連蜀漢,庶幾比美桓文哉!

  因政治上統治嶺南一亊,不直接關係嶺南的文化傳承,故本文略而不論。

  二是對中原士人采取保護與吸收之策。“中國士人往依者百數,”從而大大加速中原文化在嶺南的傳播。

  三是身本名儒。“少遊學京師,亊颕川劉子奇治《左氏春秋》。”從政後,“官亊小闕,輒玩習《書傳》、《舂秋左氏傳》,簡練精微,皆有師説。”

  (以上引文均見清·屈大均《廣東新語·人語》卷七)

  一言以蔽之,士燮是三國時期嶺南著名經學家。

  三、結論

  秦漢以來,中原文化在封開地區的傳播已結出豐碩成果。出現了不僅嶺南甚至在全國都具有影響的文化人物。正是這樣的文化氛圍,造就了封開文化史上“莫氏三杰”。

  從建置沿革、地理位置、文化積澱三方面,可证封開文化史上“莫氏三杰”的出現是有歷史必然性的,從而可窺見封開在嶺南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與地位。

  參考文獻:

  1.漢書,漢班固,中華書局標點本
  2.後漢書,宋範曄,中華書局標點本
  3.三國志,晋陳壽,中華書局標點本
  4.隋書,唐魏征等,中華書局標點本
  5.桂林風土記,唐莫休符,叢書集成初編本
  6.輿地紀勝,宋王象之,咸豐五年粤雅堂伍氏刊本
  7.廣東新語,清屈大均,中華書局清代史料筆記叢刊
  8.干隆大清一統志,清和珅等篆,四庫全書本
  9.雍正廣東通誌,清郝玉麟,四庫全書本
  10.天啓封川縣誌,明方尚祖篆俢,康熙二十四年本
  11.道光封川縣誌,清温恭俢,吴蘭俢篆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
  12.康熙開建縣誌,清邵龍元,故宫珍本叢刊本
  13.道光開建縣誌,清餘翰,手鈔本
  14.中國南方史志要籍題解,吴永章,北京

  吴永章(武漢中南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